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安地区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体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是西安伊斯兰教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率,它强烈的外化着宗教思想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审美习惯完美地融入清真寺的每个角落。
关键词: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
西安是我国回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西安城内西起西安西大街桥梓口,东至广济街的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约30万回族同胞,西安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回坊”这个名字源于唐代,“坊”是我国唐时划分城邑的单位,四条街道围合起来的方形区域称之为一个“坊”,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来华定居,“回坊”即是对穆斯林聚居区的称呼。
西安回坊,经历唐、宋、元、明、清至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群,同时也是西安地区今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西安回坊百年以上历史的清真寺有7座,形成了“七寺十三坊”的格局。目前回坊内最古老的清真寺是化觉巷清真大寺,根据寺内石碑上的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嗣后经宋、元明、清历代增建修葺,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一起礼拜,是全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该清真寺为皇帝敕建,因此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装饰上则为中阿合璧,成为后来西安地区清真寺建造的典范。元代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六月,随着回坊坊民增多,修建了大学习巷清真寺。明代洪武年间,新建了北广济街清真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修建了大皮院清真寺;万历39年(1611年)修建了小皮院清真寺。清代乾隆年间修建了营里寺营里清真寺;这些清真寺基本采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在建筑形态上属于完全的中式建筑,在建筑功能上符合伊斯兰教对清真寺的要求。
宗教艺术的作用是支撑其信徒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的灌输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并阐释隐藏其后的精妙实在。清真寺的建筑装饰是伊斯兰教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一是严禁造像,《古兰经》里曾明确说明偶像是魔鬼的行为,先知默罕默德在《圣训》中说“制作各种面相和塑像的人们,在复生日必将受到惩罚”。因此在清真寺建筑装饰上动物纹饰是绝对禁止的。二是阿拉伯文字的应用。三是采用复杂却有统一视觉效果的抽象装饰。这种抽象装饰一般围绕两个主题,一为几何图形,二为理想化的植物形状或者阿拉伯式卷须花朵图案,以此来体现有机生命及其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动。
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因为地域及文化的特征,宗教视角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首先,西安回坊清真寺中出现了动物纹,比较明显的是化觉巷清真寺里的龙纹,在化觉巷清真寺“敕赐礼拜寺”牌坊上便有龙纹,清真寺内很多牌匾及石刻上也有龙纹的出现。这个现象应该与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历史渊源有关。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唐代称之为大食国,穆罕默德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说明伊斯兰世界自始对中国是非常友好向往的。唐王朝与大食关系比较密切,《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遣使朝贡,两国正式建交。在148年内,大食国派往中国的使节有37次。两国之间的交通通畅,有陆路的丝绸之路,以及水路。当时阿拉伯、波斯来中国经商贸易的伊斯兰教商人众多,《资治通鉴》唐记四十八记载“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胡客有田宅者停其给,凡得四千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祿山叛乱,4000多名回纥、大食国军人应唐明皇的请援,来中国帮助唐王朝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平定后,一部分驻留京城,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敕建清真寺一座,也有人认为化觉巷清真寺就是当时所建清真寺。因此在当时,清真寺为皇帝下旨为外国侨民所建造,体现了唐王朝对伊斯兰教的重视以及尊重,龙作为皇帝的象征,便被保存了下来。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从侨居到定居的时期,伊斯兰教的主要信徒为穿胡服,姓胡姓的外国人,这个时期的清真寺建筑装饰中出现的中国传统吉祥动物纹饰这是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融合的显著标志。但是在西安回坊所有清真寺的大殿前月台及大殿内部,是完全没有任何动物纹饰的,遵守了伊斯兰教的教义要求。
其次,在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中,除了阿拉伯文字作为装饰,还出现了中文的文字装饰。在应用上出现了这样的特点:一是阿拉伯文字的以中文对联的形式出现在石碑两侧,阿拉伯文字一般是整句可以连写的,这种书写方式将阿文语句划分成一个一个方块词语,两边对称如对联般排布下来,可以说是把阿拉伯文字用中文的排版方式进行排布的一种创新,十分新颖。二是中文作为主要装饰元素出现在清真寺的照壁、山墙上,除了直译的“真主至大”等文字外,还出现了“和为贵”这样表述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字作为照壁上的主要装饰,另外在细节装饰上还出现了卍字纹、福字纹等表示吉祥寓意的文字作为装饰,充分体现了穆斯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最后,在一般清真寺抽象装饰的基础上,西安回坊清真寺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几何图形,以及传统的阿拉伯式卷须花纹,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装饰在清真寺的方方面面。在西安回坊清真寺中,出现较多的装饰用花卉图案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在每个清真寺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象征“平安”的花瓶的图案,象征“长寿”的寿桃,还有莲花、香炉、如意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出现。在大学习巷清真寺门口的照壁上还有岁寒三友仙鹤浮雕,并且在清真寺中出现了暗八仙图案装饰。西安回坊从唐代开始,就有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回坊范围内有西五台云居寺、都城隍庙,都属于规模大,法事多的宗教场所,西安城内还有广仁寺、湘子庙、太阳庙、卧龙寺等,西安回坊穆斯林在长期的各种宗教文化的熏陶中,想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视角,即在坚持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采用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理论作为工具阐释伊斯兰教。明代兴起的“以儒诠经”活动,就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这样的宗教思想,其产物便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清真寺建筑装饰。
西安地区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体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是西安伊斯兰教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率,它强烈的外化着宗教思想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审美习惯完美地融入清真寺的每个角落。
关键词: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
西安是我国回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西安城内西起西安西大街桥梓口,东至广济街的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约30万回族同胞,西安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回坊”这个名字源于唐代,“坊”是我国唐时划分城邑的单位,四条街道围合起来的方形区域称之为一个“坊”,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来华定居,“回坊”即是对穆斯林聚居区的称呼。
西安回坊,经历唐、宋、元、明、清至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群,同时也是西安地区今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西安回坊百年以上历史的清真寺有7座,形成了“七寺十三坊”的格局。目前回坊内最古老的清真寺是化觉巷清真大寺,根据寺内石碑上的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嗣后经宋、元明、清历代增建修葺,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一起礼拜,是全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该清真寺为皇帝敕建,因此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装饰上则为中阿合璧,成为后来西安地区清真寺建造的典范。元代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六月,随着回坊坊民增多,修建了大学习巷清真寺。明代洪武年间,新建了北广济街清真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修建了大皮院清真寺;万历39年(1611年)修建了小皮院清真寺。清代乾隆年间修建了营里寺营里清真寺;这些清真寺基本采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在建筑形态上属于完全的中式建筑,在建筑功能上符合伊斯兰教对清真寺的要求。
宗教艺术的作用是支撑其信徒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的灌输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并阐释隐藏其后的精妙实在。清真寺的建筑装饰是伊斯兰教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一是严禁造像,《古兰经》里曾明确说明偶像是魔鬼的行为,先知默罕默德在《圣训》中说“制作各种面相和塑像的人们,在复生日必将受到惩罚”。因此在清真寺建筑装饰上动物纹饰是绝对禁止的。二是阿拉伯文字的应用。三是采用复杂却有统一视觉效果的抽象装饰。这种抽象装饰一般围绕两个主题,一为几何图形,二为理想化的植物形状或者阿拉伯式卷须花朵图案,以此来体现有机生命及其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动。
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因为地域及文化的特征,宗教视角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首先,西安回坊清真寺中出现了动物纹,比较明显的是化觉巷清真寺里的龙纹,在化觉巷清真寺“敕赐礼拜寺”牌坊上便有龙纹,清真寺内很多牌匾及石刻上也有龙纹的出现。这个现象应该与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历史渊源有关。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唐代称之为大食国,穆罕默德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说明伊斯兰世界自始对中国是非常友好向往的。唐王朝与大食关系比较密切,《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遣使朝贡,两国正式建交。在148年内,大食国派往中国的使节有37次。两国之间的交通通畅,有陆路的丝绸之路,以及水路。当时阿拉伯、波斯来中国经商贸易的伊斯兰教商人众多,《资治通鉴》唐记四十八记载“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胡客有田宅者停其给,凡得四千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祿山叛乱,4000多名回纥、大食国军人应唐明皇的请援,来中国帮助唐王朝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平定后,一部分驻留京城,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敕建清真寺一座,也有人认为化觉巷清真寺就是当时所建清真寺。因此在当时,清真寺为皇帝下旨为外国侨民所建造,体现了唐王朝对伊斯兰教的重视以及尊重,龙作为皇帝的象征,便被保存了下来。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从侨居到定居的时期,伊斯兰教的主要信徒为穿胡服,姓胡姓的外国人,这个时期的清真寺建筑装饰中出现的中国传统吉祥动物纹饰这是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融合的显著标志。但是在西安回坊所有清真寺的大殿前月台及大殿内部,是完全没有任何动物纹饰的,遵守了伊斯兰教的教义要求。
其次,在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中,除了阿拉伯文字作为装饰,还出现了中文的文字装饰。在应用上出现了这样的特点:一是阿拉伯文字的以中文对联的形式出现在石碑两侧,阿拉伯文字一般是整句可以连写的,这种书写方式将阿文语句划分成一个一个方块词语,两边对称如对联般排布下来,可以说是把阿拉伯文字用中文的排版方式进行排布的一种创新,十分新颖。二是中文作为主要装饰元素出现在清真寺的照壁、山墙上,除了直译的“真主至大”等文字外,还出现了“和为贵”这样表述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字作为照壁上的主要装饰,另外在细节装饰上还出现了卍字纹、福字纹等表示吉祥寓意的文字作为装饰,充分体现了穆斯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最后,在一般清真寺抽象装饰的基础上,西安回坊清真寺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几何图形,以及传统的阿拉伯式卷须花纹,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装饰在清真寺的方方面面。在西安回坊清真寺中,出现较多的装饰用花卉图案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在每个清真寺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象征“平安”的花瓶的图案,象征“长寿”的寿桃,还有莲花、香炉、如意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出现。在大学习巷清真寺门口的照壁上还有岁寒三友仙鹤浮雕,并且在清真寺中出现了暗八仙图案装饰。西安回坊从唐代开始,就有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回坊范围内有西五台云居寺、都城隍庙,都属于规模大,法事多的宗教场所,西安城内还有广仁寺、湘子庙、太阳庙、卧龙寺等,西安回坊穆斯林在长期的各种宗教文化的熏陶中,想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视角,即在坚持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采用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理论作为工具阐释伊斯兰教。明代兴起的“以儒诠经”活动,就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这样的宗教思想,其产物便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清真寺建筑装饰。
西安地区回坊清真寺建筑装饰,体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是西安伊斯兰教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率,它强烈的外化着宗教思想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审美习惯完美地融入清真寺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