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课间的活动是在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参与管理下,对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一种活动类体育课,是体育课的延伸、拓展、创新。大课间活动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由于现在学校翻建,场地小、器材少,大课间活动管理不规范等诸多原因,在实施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才,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大课间活动的实效,影响其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1大课间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师生认识不到位,活动流于形式。有些学校虽然把活动时间延长到30分钟,但学校领导、教师认识上有偏差,没有把活动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去管理,让学生自主活动,导致活动质量低、效果差,活动流于形式。
1.2场地小器材少无法激起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由于活动没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积极参与,活动场地本身就小,再加上器材少、运用不合理,无法使更多的学生有动手、交往的机会,达不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正常发展。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进大课间活动制度化
2.1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营造人文环境,良性发展。首先,管理层在如何进行大课间实效管理上,要做大量的调查、实践工作,使全校师生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学校要把科任教师按计划分到各班,到操场上去和学生一起强身健体、一起活动,这无疑对学生也是一种示范、一种引导、一种带动。各校要成立领导和相关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大课间活动领导、检查、评比小组,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出台一套实施方案,对学校大课间进行宏观管理。各班团队、各年级都要遵循:“学校推荐、自主选择、宏观调控、集中管理”的原则,开展这项活动。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释放多余的精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橱窗、宣传报、人物画等,也为每名学生营造了人文气息的学习、交流环境,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及时得到释放,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又给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天赋、特长,提供了有效途径,这有助于教师全面培养学生。学校检查考核人员要加强活动检查、评比力度,要将各班平时活动情况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绩效考核挂起钩,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活动质量。学校还要争取做到每周评选一次优胜组织奖等各中奖项包括: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等,对班、团队、年级进行奖励,使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其次,在活动项目选择上,学校确定了分散活动“小游戏、小集体、小场地、小器材、小活动量”和“缩小比赛场地、降低规则要求、加快比赛速度”等活动原则,真正做到“班班有场地,人人能活动,个个有发展”。在活动环境上,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大力激发学生参与激情和创新意识。
第三,各校都要创新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突出大课间活动的灵活性、丰富性、实践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地方民族传统表演队:“塞上穆林扇”队、“西夏王刀”队和武术队等,以特色兴趣小组来带动。教师既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创编活泼欢乐的小型舞蹈、还可以进行个人集体比赛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玩呼啦圈、跳短繩、集体跳长绳、拔河等。学校还要根据天气情况,将室外活动和室内活动相结合,可以在班级组织学生完成体智融一的棋运动和手指、拍手游戏等,真正体现出学生实际性,使学生玩出兴趣、玩出水平、玩出友谊、玩出智慧、玩出健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成了学校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2重视交流、提高水平、注重实效。大课间活动中要加强班与班、团队与团队、年级与年级的交流,每月举行一次班级、团队、年级特色汇报会。内容既有广播体操或校园集体舞,又有其它分散活动内容,适时让所有班级、团体、年级展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找出活动优势,以有利于管理层更好的总结,调整活动部署。争取一月轮换一次内容,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项目”提高活动质量,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创新精神。
总之、大课间活动体现了师生全员的参与性、广泛性、实践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增强。学生更喜欢文娱、体育活动了,意识品质、抗挫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同学之间更团结、更融洽、更守纪律,班级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实现了“我运动、我选择、我健康、我快乐”。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去,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成长”的构想。
1大课间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师生认识不到位,活动流于形式。有些学校虽然把活动时间延长到30分钟,但学校领导、教师认识上有偏差,没有把活动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去管理,让学生自主活动,导致活动质量低、效果差,活动流于形式。
1.2场地小器材少无法激起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由于活动没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积极参与,活动场地本身就小,再加上器材少、运用不合理,无法使更多的学生有动手、交往的机会,达不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正常发展。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进大课间活动制度化
2.1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营造人文环境,良性发展。首先,管理层在如何进行大课间实效管理上,要做大量的调查、实践工作,使全校师生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学校要把科任教师按计划分到各班,到操场上去和学生一起强身健体、一起活动,这无疑对学生也是一种示范、一种引导、一种带动。各校要成立领导和相关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大课间活动领导、检查、评比小组,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出台一套实施方案,对学校大课间进行宏观管理。各班团队、各年级都要遵循:“学校推荐、自主选择、宏观调控、集中管理”的原则,开展这项活动。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释放多余的精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橱窗、宣传报、人物画等,也为每名学生营造了人文气息的学习、交流环境,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及时得到释放,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又给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天赋、特长,提供了有效途径,这有助于教师全面培养学生。学校检查考核人员要加强活动检查、评比力度,要将各班平时活动情况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绩效考核挂起钩,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活动质量。学校还要争取做到每周评选一次优胜组织奖等各中奖项包括: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等,对班、团队、年级进行奖励,使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其次,在活动项目选择上,学校确定了分散活动“小游戏、小集体、小场地、小器材、小活动量”和“缩小比赛场地、降低规则要求、加快比赛速度”等活动原则,真正做到“班班有场地,人人能活动,个个有发展”。在活动环境上,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大力激发学生参与激情和创新意识。
第三,各校都要创新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突出大课间活动的灵活性、丰富性、实践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地方民族传统表演队:“塞上穆林扇”队、“西夏王刀”队和武术队等,以特色兴趣小组来带动。教师既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创编活泼欢乐的小型舞蹈、还可以进行个人集体比赛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玩呼啦圈、跳短繩、集体跳长绳、拔河等。学校还要根据天气情况,将室外活动和室内活动相结合,可以在班级组织学生完成体智融一的棋运动和手指、拍手游戏等,真正体现出学生实际性,使学生玩出兴趣、玩出水平、玩出友谊、玩出智慧、玩出健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成了学校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2重视交流、提高水平、注重实效。大课间活动中要加强班与班、团队与团队、年级与年级的交流,每月举行一次班级、团队、年级特色汇报会。内容既有广播体操或校园集体舞,又有其它分散活动内容,适时让所有班级、团体、年级展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找出活动优势,以有利于管理层更好的总结,调整活动部署。争取一月轮换一次内容,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项目”提高活动质量,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创新精神。
总之、大课间活动体现了师生全员的参与性、广泛性、实践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明显增强。学生更喜欢文娱、体育活动了,意识品质、抗挫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同学之间更团结、更融洽、更守纪律,班级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实现了“我运动、我选择、我健康、我快乐”。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去,到大自然中去活泼健康成长”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