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肯定是要死亡的。书店必须要转型,要用跨界实验来颠覆传统。要想开好一家书店,必须有革新和长远的眼光。
《支点》记者 刘真真
初识先锋书店创办者钱晓华,是在一本名为《先锋书店:大地上的异乡者》的书中。
“大地上的异乡者”是先锋书店的店铭,这句话出自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的《灵魂的春天》。与其共事十几年的黄健明当年就是因为抬头看到“大地上的异乡者”的店铭,决定应聘书店店员,一做便是十几年。
钱晓华不喜欢抛头露面,但一如20年前那样热衷和爱书人交流。他的办公室里,简单大方的黑白色搭配,墙边立着的书架,堆满了从各地淘回来的书。没事的时候,他更喜欢与书作伴。
钱晓华始终保持着对于书纯粹的爱,一如对于生命和信仰。
20年来,对书这般纯粹的角色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他回答得坚定又沉静:没有,依然很单纯,像大自然的孩子一样,对书充满了虔诚的敬畏。
但在坚守的过程中,并非仅有理想就能够支撑生存。当理想与现实结合时,首先要做的是活下去。这不仅需要书店经营者对书业有清晰的认识,对行业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以下是钱晓华与本刊记者的对话。
《支点》:很难想象,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书店会怎么样。在您看来,书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钱晓华:看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是看有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还要看有没有大剧院、公共图书馆、大学、名人的雕塑,以及大街上暗角里带有昏黄灯光的书店。书店是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史,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向度,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表情。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一家好的书店,这个城市里的人也都是很孤独的。
《支点》:您曾说“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肯定是要死亡的,而且正在死亡”,现在您如何看待传统书店的生存?
钱晓华:我的观点未曾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肯定是要死亡的。书店必须要转型,要用跨界实验来颠覆传统。做好一家书店,要有革新和长远的眼光。现在不仅仅书店是这样,所有商业都在发生着改变,书店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我认为未来的书店,要为年轻人打造,围绕生活时尚及创意美学,塑造时代的精神状态,这肯定是未来书店的根本性变化。另外也要进行多元文化实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书店,还要有咖啡馆、文创馆、电影院、照相馆、花店等这些跟书店相关联的产业链,才可能构建一家书店的生命图景。
《支点》:有消息称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或将来苏州开店,您如何看待诚品这一举措?
钱晓华:诚品来大陆开书店,或许并不是它的优势。现在的书业已经是下半场了,你不革自己的命,别人就会革你的命,必须加速转型和改变才能继续活下去。我认为,诚品来大陆开店更多是围绕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行多元文化试验,拓展地产等项目。当然诚品也是怀着对书店的真挚感情及对书店的热爱,来构建书店的文化生态,但在运营上可能更加趋向于商业操作。如果仅仅是开书店真的很难,一方面是有价格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有来自互联网书店的冲击。
《支点》:在您的印象中,国内外有没有做得非常好的实体书店?
钱晓华:像方所书店、新加坡的Pageone,还有库布里克等这几家书店都是新型书店希望之地,代表了书店发展的方向,引领了书业的潮流。在国外,政府也会对实体书店有很大的支持,如英国、法国等会给予书店房租补贴或者免税政策,还有的对书店有特殊保护措施,如对书有限价规定,即新书上市后几个月之内不许打折或者对折扣有限制,抑或是某段时间内只能在实体书店销售等。其实这是在将文化当作公平的一种权利来对待,释放公民文化权利的正能量。
《支点》:有人提出,当前实体书店的生存跟出版业的混乱也有关系,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出版业?
钱晓华:当前中国的出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真正可阅读的精品不是很多,有些是粗制滥造,还有的甚至滥竽充数。有的出版社为了完成业绩,不惜牺牲公共资源,为个人捞得好处和政绩,出版了一些没有市场价值、没有欣赏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书籍,这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也是对出版业的伤害。
相关链接:
原本文化生活馆创办人田原:
关于书店的未来:
第一是死,书店有很多会死掉,尤其是纯粹以图书销售为唯一服务方式的书店都会死掉,趋势不可避免。
第二是活,有品牌,有积累,有理想,有团队的书店会持续活下来。
第三是生,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开始做书店。在做的书店中间,他们表达自己的理想,呈现所希望的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梦想则是书店的未来。
旁观书社创办人吴敏:
有人问我798房租每年以20%的速度涨,你会开下去吗?我说我没想过。我没觉得开书店是我必须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我认为书店是我分享的平台,分享是这个书店存在的精神基础,书店只是一个形式。(支点杂志2014年4月刊)
《支点》记者 刘真真
初识先锋书店创办者钱晓华,是在一本名为《先锋书店:大地上的异乡者》的书中。
“大地上的异乡者”是先锋书店的店铭,这句话出自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的《灵魂的春天》。与其共事十几年的黄健明当年就是因为抬头看到“大地上的异乡者”的店铭,决定应聘书店店员,一做便是十几年。
钱晓华不喜欢抛头露面,但一如20年前那样热衷和爱书人交流。他的办公室里,简单大方的黑白色搭配,墙边立着的书架,堆满了从各地淘回来的书。没事的时候,他更喜欢与书作伴。
钱晓华始终保持着对于书纯粹的爱,一如对于生命和信仰。
20年来,对书这般纯粹的角色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他回答得坚定又沉静:没有,依然很单纯,像大自然的孩子一样,对书充满了虔诚的敬畏。
但在坚守的过程中,并非仅有理想就能够支撑生存。当理想与现实结合时,首先要做的是活下去。这不仅需要书店经营者对书业有清晰的认识,对行业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以下是钱晓华与本刊记者的对话。
《支点》:很难想象,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书店会怎么样。在您看来,书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钱晓华:看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是看有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还要看有没有大剧院、公共图书馆、大学、名人的雕塑,以及大街上暗角里带有昏黄灯光的书店。书店是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史,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向度,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表情。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一家好的书店,这个城市里的人也都是很孤独的。
《支点》:您曾说“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肯定是要死亡的,而且正在死亡”,现在您如何看待传统书店的生存?
钱晓华:我的观点未曾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肯定是要死亡的。书店必须要转型,要用跨界实验来颠覆传统。做好一家书店,要有革新和长远的眼光。现在不仅仅书店是这样,所有商业都在发生着改变,书店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我认为未来的书店,要为年轻人打造,围绕生活时尚及创意美学,塑造时代的精神状态,这肯定是未来书店的根本性变化。另外也要进行多元文化实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书店,还要有咖啡馆、文创馆、电影院、照相馆、花店等这些跟书店相关联的产业链,才可能构建一家书店的生命图景。
《支点》:有消息称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或将来苏州开店,您如何看待诚品这一举措?
钱晓华:诚品来大陆开书店,或许并不是它的优势。现在的书业已经是下半场了,你不革自己的命,别人就会革你的命,必须加速转型和改变才能继续活下去。我认为,诚品来大陆开店更多是围绕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行多元文化试验,拓展地产等项目。当然诚品也是怀着对书店的真挚感情及对书店的热爱,来构建书店的文化生态,但在运营上可能更加趋向于商业操作。如果仅仅是开书店真的很难,一方面是有价格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有来自互联网书店的冲击。
《支点》:在您的印象中,国内外有没有做得非常好的实体书店?
钱晓华:像方所书店、新加坡的Pageone,还有库布里克等这几家书店都是新型书店希望之地,代表了书店发展的方向,引领了书业的潮流。在国外,政府也会对实体书店有很大的支持,如英国、法国等会给予书店房租补贴或者免税政策,还有的对书店有特殊保护措施,如对书有限价规定,即新书上市后几个月之内不许打折或者对折扣有限制,抑或是某段时间内只能在实体书店销售等。其实这是在将文化当作公平的一种权利来对待,释放公民文化权利的正能量。
《支点》:有人提出,当前实体书店的生存跟出版业的混乱也有关系,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出版业?
钱晓华:当前中国的出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真正可阅读的精品不是很多,有些是粗制滥造,还有的甚至滥竽充数。有的出版社为了完成业绩,不惜牺牲公共资源,为个人捞得好处和政绩,出版了一些没有市场价值、没有欣赏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书籍,这加剧了社会道德滑坡,也是对出版业的伤害。
相关链接:
原本文化生活馆创办人田原:
关于书店的未来:
第一是死,书店有很多会死掉,尤其是纯粹以图书销售为唯一服务方式的书店都会死掉,趋势不可避免。
第二是活,有品牌,有积累,有理想,有团队的书店会持续活下来。
第三是生,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开始做书店。在做的书店中间,他们表达自己的理想,呈现所希望的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梦想则是书店的未来。
旁观书社创办人吴敏:
有人问我798房租每年以20%的速度涨,你会开下去吗?我说我没想过。我没觉得开书店是我必须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我认为书店是我分享的平台,分享是这个书店存在的精神基础,书店只是一个形式。(支点杂志201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