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患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如何上好这门课,怎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很值得我们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8.01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8-020-02 收稿日期:2011-07-17
自从采用新课标以后,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通常会碰到一些比较尴尬的问题。比如,学生喜欢上网、聊天但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怎样才能做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三、激趣思动—激发学生兴趣。让思维活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学习为乐趣,对求知充满了兴趣,这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愿意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答,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使学生在“好学和乐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说学生刚刚接触键盘时,教师难免一遍又一遍的让他们做击键练习以熟悉键盘,可是对学生来讲,一两节课过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消失了,他们不愿再做那枯燥无味的练习,这时,教师可换一换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全班来比赛打地鼠,看哪位同学最厉害,第一个先把“地鼠”打完。其实,都是相同的课程,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醉在“玩”中。又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往往会自己偷偷的玩游戏,或者对桌面进行设置来显示自己。这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行为全盘否定、加以批评,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说说游戏成功后的喜悦或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其他不会的同学,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更大的兴趣。
四、抓住学科特征。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用word设计课程表、贺卡、小报,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且涉及的知识与领域相对比较广。俗话说广积方能薄发,为了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也同样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常新的,因材施教要求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的内容也是常新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成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一生都要始终处于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因为单凭原来的知识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六、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关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法等,积极应对新世纪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努力提高信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8.01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8-020-02 收稿日期:2011-07-17
自从采用新课标以后,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通常会碰到一些比较尴尬的问题。比如,学生喜欢上网、聊天但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怎样才能做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三、激趣思动—激发学生兴趣。让思维活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学习为乐趣,对求知充满了兴趣,这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愿意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答,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使学生在“好学和乐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说学生刚刚接触键盘时,教师难免一遍又一遍的让他们做击键练习以熟悉键盘,可是对学生来讲,一两节课过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消失了,他们不愿再做那枯燥无味的练习,这时,教师可换一换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全班来比赛打地鼠,看哪位同学最厉害,第一个先把“地鼠”打完。其实,都是相同的课程,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醉在“玩”中。又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往往会自己偷偷的玩游戏,或者对桌面进行设置来显示自己。这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行为全盘否定、加以批评,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说说游戏成功后的喜悦或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其他不会的同学,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更大的兴趣。
四、抓住学科特征。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用word设计课程表、贺卡、小报,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且涉及的知识与领域相对比较广。俗话说广积方能薄发,为了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也同样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常新的,因材施教要求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的内容也是常新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成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一生都要始终处于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因为单凭原来的知识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六、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关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法等,积极应对新世纪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努力提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