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学校道德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学得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利用教师本身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式的道德教育,真正达到“寓德于文,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探索
“德育”一词最早产生于欧洲,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王国维在1904年以“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词语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主张,在他的影响下,德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永恒的主题。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中蕴含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在实施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新时代的实际操作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潜移默化地陶冶渗透,使影响在无形之中逐渐产生。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作几点肤浅的探讨和思索。
1. 借助文章背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的作品,往往体现了作家对当时的积极关注与深刻反应,有着作者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篇章。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他们进入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关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在教学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士兵占领后,普鲁士侵略者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下令禁止当地学校教法语这一事件。学生就会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层思考,对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也有所体会,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再联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则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挖掘蕴含在课文中的先进思想,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励志的文章,或是一展作者的雄心壮志,或是激励人勇往直前,建功立业。这些课文能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决心,让人不由的肃然起敬;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情,读来有荡气回肠的震撼力;《生命的意义》中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自白,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伟大人生理想与追求,对学生的激励与感染是不容置疑的。教学这些篇章时,教师适时对这些先进思想做一定的肯定和饱含热爱之情的赞美,能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
3. 利用赞美我国传统美德的优秀篇章,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文、诗词,节选了一些古典小说的章节,这些课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穿越时空,散发着永恒的感人魅力。
如刘禹锡,《陋室铭》中“唯吾德馨”追求;周敦颐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枝不蔓”的君子品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独爱归居田园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孟子二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忍品质,都有着道德教化功能。在教授这些课时,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把它们看成一篇古文、一首诗词,同时还引导学生去关注、理解、赞美他们的优秀品质,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有重要作用。
4. 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教师的言谈举止风格,都蕴含着丰富的待人待物等方面的道德资源,对学生也有着道德教育功能。利用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道德教育方式。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向学生传递了尊重他人的道德信息。又如,教师每一节课都能准时到堂,并做好课前准备,表现出守时的品格,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这样的行为日复一日的重复,反复向学生传递了守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道德信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其他诸如教师课堂提问时的处理方式,蕴含有权力和权威如何运用的原则问题和是否公平待人的人际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态度都有着一定的德育功能,教师表现不好,就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做学生的道德榜样,通过自身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总之,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用自己的行为、态度去影响感化学生,使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而又巧妙地体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著;任仲印选编;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2]李云龙.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宿州师专学报,2003,3
[3]陈瑞瑞主编.德育与班主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窦桂梅等.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于漪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收稿日期:2010-03-12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探索
“德育”一词最早产生于欧洲,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王国维在1904年以“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词语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主张,在他的影响下,德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永恒的主题。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中蕴含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在实施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新时代的实际操作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潜移默化地陶冶渗透,使影响在无形之中逐渐产生。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作几点肤浅的探讨和思索。
1. 借助文章背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的作品,往往体现了作家对当时的积极关注与深刻反应,有着作者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篇章。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他们进入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与关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在教学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士兵占领后,普鲁士侵略者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下令禁止当地学校教法语这一事件。学生就会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层思考,对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也有所体会,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再联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则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挖掘蕴含在课文中的先进思想,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励志的文章,或是一展作者的雄心壮志,或是激励人勇往直前,建功立业。这些课文能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决心,让人不由的肃然起敬;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情,读来有荡气回肠的震撼力;《生命的意义》中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自白,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伟大人生理想与追求,对学生的激励与感染是不容置疑的。教学这些篇章时,教师适时对这些先进思想做一定的肯定和饱含热爱之情的赞美,能激起学生的豪情壮志。
3. 利用赞美我国传统美德的优秀篇章,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文、诗词,节选了一些古典小说的章节,这些课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穿越时空,散发着永恒的感人魅力。
如刘禹锡,《陋室铭》中“唯吾德馨”追求;周敦颐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枝不蔓”的君子品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独爱归居田园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孟子二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忍品质,都有着道德教化功能。在教授这些课时,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把它们看成一篇古文、一首诗词,同时还引导学生去关注、理解、赞美他们的优秀品质,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有重要作用。
4. 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教师的言谈举止风格,都蕴含着丰富的待人待物等方面的道德资源,对学生也有着道德教育功能。利用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道德教育方式。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向学生传递了尊重他人的道德信息。又如,教师每一节课都能准时到堂,并做好课前准备,表现出守时的品格,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这样的行为日复一日的重复,反复向学生传递了守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道德信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其他诸如教师课堂提问时的处理方式,蕴含有权力和权威如何运用的原则问题和是否公平待人的人际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态度都有着一定的德育功能,教师表现不好,就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做学生的道德榜样,通过自身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总之,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用自己的行为、态度去影响感化学生,使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而又巧妙地体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著;任仲印选编;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2]李云龙.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宿州师专学报,2003,3
[3]陈瑞瑞主编.德育与班主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窦桂梅等.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于漪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收稿日期: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