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历探究过程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教育中,要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注重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展示科学教育的过程及结果,带给幼儿科学探究的动力。
关键词 教育活动 科学探究 幼儿教育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认识世界的。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指出的:“科学家们总是不断为他们的解释的正确性而奋斗”,而“正确的解释”(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又是依靠不断的探究或大胆的质疑完成的。科学作为一种探究,不仅强调科学的过程性,而且将科学的思维与科学的探究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人们发现并认识到探究过程的重要性:经历探究过程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法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幼儿科学教育是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新纲要》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现在我们将科学探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就在于将幼儿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向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转化,让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及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他们急切地想去了解周围世界。这是幼儿最初的科学探索行为的动力。记得一位学者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当他们被某一事物或现象吸引时,常常表现得思维异常活跃,探索欲望特别强烈,同时也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启发。宽松、安全的探究环境是引导幼儿喜欢科学、愿意主动探究和学习科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相对安全而又开放的环境,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并持有宽容的态度,能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大多数的幼儿总会有一种不知疲惫的好奇心,成人不以为然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幼儿都可能去问问、玩玩、摸摸。他们可能会不停地去给花浇水,因为怕花会口渴;会跟着地上的蚂蚁到处爬,因为想找到蚂蚁的家;会把自然角的小乌龟拿出来四脚朝天的放着,因为想看一看它是怎么翻身的……这些时候,教师应做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而是要努力发掘爱护幼儿萌发的宝贵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弄清原因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教师要注重并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过程。再如:孩子们总会有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电话为什么能听到声音?…‘海马为什么是爸爸生宝宝?…为什么皮球能跳起来?”……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它不仅能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而且能引领幼儿探索的方向和让幼儿保持探索的兴趣。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应关注这些问题,这是保护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有效手段。赫胥黎说:“假如由于提出了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没有遭到指责和阻止,一个幼儿在智力上的求知欲就会是无限的,他也肯定会慢慢而又温固地积累知识,并采用提问这种方法来发展思考能力。”因而千万不能因为幼儿的行为、提问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这样会严重创伤幼儿萌发的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学会及时做出教育价值、活动可能性与适宜性的判断,支持和认可幼儿探究行为,并从中筛选出适宜幼儿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以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引导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在态度上大力支持幼儿的探索意图,在行动上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幼儿的探索行为中,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和技术指导。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积极的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透过感官经验来探索周遭所发生的现象。耐森也说:“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是镶嵌于他们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儿童得到的真实世界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凭借与环境的互动,通过适应、组织、同化与调适等过程主动建构新知识,并且依靠自己的印象、直觉、观察和经验去解释和理解所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幼儿是在生活中增长经验与知识,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探索及解释与其生活经验有关,故生活经验往往成为其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因此,教师在为幼儿安排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且熟悉的主题,提供给幼儿直接操作的经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每年的春夏之交总有大量的雨水“光临”。望着窗外连绵的雨水冲刷着操场、浇灌着花草,幼儿最想的就是和水的世界来一个亲密的接触。于是,一个幼儿喜爱的科学教育活动——《小雨滴》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体验活动和探究活动也拉开了序幕。幼儿在轻柔的雨丝中,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雨水,体验雨中行的乐趣;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收集雨水,比较雨水的多少;了解水对我们的作用;思考我们如何利用雨水……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又留给幼儿生成空间。
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认知方面,而且表现在情感和社会性方面,促进幼儿与多种因素互动,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再如:认识投币机。投币机是幼儿生活中的新事物,幼儿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教师请幼儿自己去寻找身边的投币机,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尝试使用,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的投币机和使用过程记录下来,然后与同伴分享。最后,大家又发挥想象,大胆表达了自己对改进现有投币机或新设计投币机的想法。幼儿的亲历亲为,使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就这样,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科学教育活动,带幼儿进行各种参观活动,选择具有科学探究意义的玩具,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寻找材料、自主制作或自主尝试。这些都将大大丰富幼儿的科学探究经验与材料,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注重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强调:“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位主动的学习者,在知识的构建的过程中,他们凭借于实物的接触和经验的积累,促进个人的认知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经由不断地探索来累积经验,以动作和行动来认识外界事物,以尝试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凭借听、看、触摸来发现结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既要提供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还要鼓励幼儿勇于尝试,引导幼儿经由亲身体验与探究的过程来修正错误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回答自己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时教师总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幼儿: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蜜蜂都有一个蜂巢……与其直接告诉幼儿,不如给幼儿留出实践、讨论、思考的余地。告诉幼儿难以理解的抽象事态不如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发现,必要时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将大有益处。只有既动手又动脑的操作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幼儿科学教育应满足幼儿探索需要,而不是直接向幼儿灌输现成的科学知识,不让幼儿对自己所经历的实际问题去探索,那样最终会扼杀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好奇。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适宜的科学技能,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探究需要,及时应答幼儿的探究需要,既能让幼儿在求知中获得成功体验,也能帮助幼儿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如在“如何使物体下沉活动”中,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物体下沉,可以用手按或在里面装“水、沙、泥、铁块儿”等……在活动中,幼儿有了可操作的材料,教师则通过提问、个别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玩水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前期积累的经验让幼儿在交流、讨论中获得了相关知识和信息,感受到了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再如,在沉浮活动中,幼儿发现:“瓶子可以浮在水面上,石头会沉下去,为什么船这么重却不会沉呢?”幼儿想了解其中的秘密。于是教师鼓励幼儿亲自去试验,他们经过自己无数次的实践,发现了重的东西做成盒子状,就能浮在水面上,还发现了盒子做的大能托起的东西也就多,就像大轮船一样。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关心与指导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并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探究经验与科学常识。
四、展示科学教育的过程及结果,带给幼儿科学探究的动力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更离不开外界的鼓励和支持。这种来自周围人的认可和赞赏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通要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如绘画、音乐、表演、语言讲述等形式,尽力使幼儿所获得的成果得到展示。在活动时还设立了专门的“展示角”,让幼儿可以随时欣赏自己或别人的成果。为了激发幼儿创新的兴趣,教师还在活动室开辟了“创新奖励园地”,哪个孩子有了新发现、解决了新问题,“园地”里就会留下一颗令他骄傲的星星……
经历探究之后,每个幼儿都有把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的愿望,交流和分享的结果是获得相应的经验。因此,帮助幼儿展示他们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光为其他幼儿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同时,也让展示者获得了成功感,给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关键词 教育活动 科学探究 幼儿教育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认识世界的。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指出的:“科学家们总是不断为他们的解释的正确性而奋斗”,而“正确的解释”(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又是依靠不断的探究或大胆的质疑完成的。科学作为一种探究,不仅强调科学的过程性,而且将科学的思维与科学的探究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人们发现并认识到探究过程的重要性:经历探究过程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法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幼儿科学教育是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新纲要》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现在我们将科学探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就在于将幼儿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向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转化,让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及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他们急切地想去了解周围世界。这是幼儿最初的科学探索行为的动力。记得一位学者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当他们被某一事物或现象吸引时,常常表现得思维异常活跃,探索欲望特别强烈,同时也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启发。宽松、安全的探究环境是引导幼儿喜欢科学、愿意主动探究和学习科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相对安全而又开放的环境,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并持有宽容的态度,能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大多数的幼儿总会有一种不知疲惫的好奇心,成人不以为然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幼儿都可能去问问、玩玩、摸摸。他们可能会不停地去给花浇水,因为怕花会口渴;会跟着地上的蚂蚁到处爬,因为想找到蚂蚁的家;会把自然角的小乌龟拿出来四脚朝天的放着,因为想看一看它是怎么翻身的……这些时候,教师应做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而是要努力发掘爱护幼儿萌发的宝贵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弄清原因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教师要注重并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过程。再如:孩子们总会有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电话为什么能听到声音?…‘海马为什么是爸爸生宝宝?…为什么皮球能跳起来?”……问题是幼儿探索行为的方向盘,它不仅能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而且能引领幼儿探索的方向和让幼儿保持探索的兴趣。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应关注这些问题,这是保护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有效手段。赫胥黎说:“假如由于提出了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没有遭到指责和阻止,一个幼儿在智力上的求知欲就会是无限的,他也肯定会慢慢而又温固地积累知识,并采用提问这种方法来发展思考能力。”因而千万不能因为幼儿的行为、提问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这样会严重创伤幼儿萌发的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学会及时做出教育价值、活动可能性与适宜性的判断,支持和认可幼儿探究行为,并从中筛选出适宜幼儿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以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引导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在态度上大力支持幼儿的探索意图,在行动上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幼儿的探索行为中,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和技术指导。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积极的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透过感官经验来探索周遭所发生的现象。耐森也说:“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是镶嵌于他们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儿童得到的真实世界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凭借与环境的互动,通过适应、组织、同化与调适等过程主动建构新知识,并且依靠自己的印象、直觉、观察和经验去解释和理解所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幼儿是在生活中增长经验与知识,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探索及解释与其生活经验有关,故生活经验往往成为其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因此,教师在为幼儿安排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且熟悉的主题,提供给幼儿直接操作的经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每年的春夏之交总有大量的雨水“光临”。望着窗外连绵的雨水冲刷着操场、浇灌着花草,幼儿最想的就是和水的世界来一个亲密的接触。于是,一个幼儿喜爱的科学教育活动——《小雨滴》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体验活动和探究活动也拉开了序幕。幼儿在轻柔的雨丝中,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雨水,体验雨中行的乐趣;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收集雨水,比较雨水的多少;了解水对我们的作用;思考我们如何利用雨水……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又留给幼儿生成空间。
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认知方面,而且表现在情感和社会性方面,促进幼儿与多种因素互动,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再如:认识投币机。投币机是幼儿生活中的新事物,幼儿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教师请幼儿自己去寻找身边的投币机,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尝试使用,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的投币机和使用过程记录下来,然后与同伴分享。最后,大家又发挥想象,大胆表达了自己对改进现有投币机或新设计投币机的想法。幼儿的亲历亲为,使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就这样,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科学教育活动,带幼儿进行各种参观活动,选择具有科学探究意义的玩具,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寻找材料、自主制作或自主尝试。这些都将大大丰富幼儿的科学探究经验与材料,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注重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强调:“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位主动的学习者,在知识的构建的过程中,他们凭借于实物的接触和经验的积累,促进个人的认知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经由不断地探索来累积经验,以动作和行动来认识外界事物,以尝试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凭借听、看、触摸来发现结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既要提供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还要鼓励幼儿勇于尝试,引导幼儿经由亲身体验与探究的过程来修正错误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回答自己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有时教师总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幼儿: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蜜蜂都有一个蜂巢……与其直接告诉幼儿,不如给幼儿留出实践、讨论、思考的余地。告诉幼儿难以理解的抽象事态不如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发现,必要时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将大有益处。只有既动手又动脑的操作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幼儿科学教育应满足幼儿探索需要,而不是直接向幼儿灌输现成的科学知识,不让幼儿对自己所经历的实际问题去探索,那样最终会扼杀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好奇。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适宜的科学技能,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探究需要,及时应答幼儿的探究需要,既能让幼儿在求知中获得成功体验,也能帮助幼儿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如在“如何使物体下沉活动”中,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物体下沉,可以用手按或在里面装“水、沙、泥、铁块儿”等……在活动中,幼儿有了可操作的材料,教师则通过提问、个别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玩水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前期积累的经验让幼儿在交流、讨论中获得了相关知识和信息,感受到了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再如,在沉浮活动中,幼儿发现:“瓶子可以浮在水面上,石头会沉下去,为什么船这么重却不会沉呢?”幼儿想了解其中的秘密。于是教师鼓励幼儿亲自去试验,他们经过自己无数次的实践,发现了重的东西做成盒子状,就能浮在水面上,还发现了盒子做的大能托起的东西也就多,就像大轮船一样。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关心与指导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并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探究经验与科学常识。
四、展示科学教育的过程及结果,带给幼儿科学探究的动力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更离不开外界的鼓励和支持。这种来自周围人的认可和赞赏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通要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如绘画、音乐、表演、语言讲述等形式,尽力使幼儿所获得的成果得到展示。在活动时还设立了专门的“展示角”,让幼儿可以随时欣赏自己或别人的成果。为了激发幼儿创新的兴趣,教师还在活动室开辟了“创新奖励园地”,哪个孩子有了新发现、解决了新问题,“园地”里就会留下一颗令他骄傲的星星……
经历探究之后,每个幼儿都有把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的愿望,交流和分享的结果是获得相应的经验。因此,帮助幼儿展示他们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光为其他幼儿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同时,也让展示者获得了成功感,给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