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教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量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引进课程,其中分层次教学较为常见。在医用化学教学课堂中,合理应用分层次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在教师科学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文从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构建分层次教学体系、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制度四个方面分析医用化学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關键词:医用化学;分层次教学;教学体系
化学式医药和医学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科学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医药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创造力。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常沿用高中学习方法,导致在知识构架方面缺少临床知识,课程联系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医学和化学之间的联系。为转变学习学习现状,引用分层次教学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用化学分层次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
学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可以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网站中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和医用化学等6个医用化学教学网站。E—learning教学网站需要具备不同的特色,例如:1.借助化学论坛栏目,针对基础知识牢固的同学,应用实行Seminar教学,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学习。2.开展PBL栏目,在医检和预防等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实施PBL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PBL,还可以学习化学知识。3.开设论坛栏目,主要介绍与医药化学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浏览网站学习基础知识时,还可以掌握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研究方向,为今后学习医学知识打下基础。4.充分利用开设的网站,定期开展化学实验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写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二)构建分层次教学体系
根据我国医学发展趋势与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借鉴学习优秀的课堂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从“因材施教”原则,通过构建的E—learning教学网站构建分层架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对化学课堂的精细化组织,不仅可以让学生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分层次教学体系,首先应该分为三个部分:1.基础层:基础层主要包括与化学相关的课程,例如有机化学和医用化学,强化学生对医用化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基础素养的训练及理解,大力培养学生理科思维及意识。2.应用层:积极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相融合,例如抗癌药物和配位、分析药物成分、生物氧化等。3.创新层:鼓励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经过学生的严格审查,组织有能力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实验知识竞赛等专业活动,通过严格驯良与管理,向学生讲授科学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型思维培养力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实验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微观粒子的实际体积较小,即使应用现代化技术也不能发现真实面貌,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空间结构、反应机理时带来较大的阻碍。学生没有牢固的化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激发兴趣,难以理解不能够记忆知识,长时间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时,可以引进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例如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下载整理医用化学相关知识和视频,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字体,设置适合的背景,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一目了然本节重点和难点,让原本乏味的课堂更加生动。
(四)完善教学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多化学教学体系,将“阶段性评价”、“持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相融合,高度重视学生自身发展和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转变和不足。另外将实践评价理论评价相融合、非专业性评价与专业性评价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提炼学生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将学生评价与多元化主体相融合,既提倡自我评价,又应该将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化主体的评价,全方位认识学生表现,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级教学。最后应该将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相融合,从不同角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结束语:
为响应“十三五”教育发展战略,我国各地区学校开展转变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案,转变教学理念,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医用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教学方案,积极学生学习激情。本文从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等四个方面分析医用化学分层化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琴,周乐山,朱荔,周萍,杨静,居一春,何广武,姜慧君.医用化学分层次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01):38-40.
[2]陈国华.分层次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8):99.
[3]罗亚男.不同层次学生医用化学教学初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6(02):137-138.
關键词:医用化学;分层次教学;教学体系
化学式医药和医学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科学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医药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创造力。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常沿用高中学习方法,导致在知识构架方面缺少临床知识,课程联系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医学和化学之间的联系。为转变学习学习现状,引用分层次教学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用化学分层次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
学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可以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网站中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和医用化学等6个医用化学教学网站。E—learning教学网站需要具备不同的特色,例如:1.借助化学论坛栏目,针对基础知识牢固的同学,应用实行Seminar教学,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学习。2.开展PBL栏目,在医检和预防等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实施PBL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PBL,还可以学习化学知识。3.开设论坛栏目,主要介绍与医药化学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浏览网站学习基础知识时,还可以掌握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研究方向,为今后学习医学知识打下基础。4.充分利用开设的网站,定期开展化学实验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写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二)构建分层次教学体系
根据我国医学发展趋势与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借鉴学习优秀的课堂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从“因材施教”原则,通过构建的E—learning教学网站构建分层架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对化学课堂的精细化组织,不仅可以让学生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分层次教学体系,首先应该分为三个部分:1.基础层:基础层主要包括与化学相关的课程,例如有机化学和医用化学,强化学生对医用化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基础素养的训练及理解,大力培养学生理科思维及意识。2.应用层:积极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相融合,例如抗癌药物和配位、分析药物成分、生物氧化等。3.创新层:鼓励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经过学生的严格审查,组织有能力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实验知识竞赛等专业活动,通过严格驯良与管理,向学生讲授科学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型思维培养力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实验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微观粒子的实际体积较小,即使应用现代化技术也不能发现真实面貌,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空间结构、反应机理时带来较大的阻碍。学生没有牢固的化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激发兴趣,难以理解不能够记忆知识,长时间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时,可以引进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例如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下载整理医用化学相关知识和视频,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字体,设置适合的背景,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一目了然本节重点和难点,让原本乏味的课堂更加生动。
(四)完善教学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多化学教学体系,将“阶段性评价”、“持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相融合,高度重视学生自身发展和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转变和不足。另外将实践评价理论评价相融合、非专业性评价与专业性评价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提炼学生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将学生评价与多元化主体相融合,既提倡自我评价,又应该将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化主体的评价,全方位认识学生表现,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级教学。最后应该将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相融合,从不同角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结束语:
为响应“十三五”教育发展战略,我国各地区学校开展转变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案,转变教学理念,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医用化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教学方案,积极学生学习激情。本文从创建E—learning教学网站等四个方面分析医用化学分层化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琴,周乐山,朱荔,周萍,杨静,居一春,何广武,姜慧君.医用化学分层次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01):38-40.
[2]陈国华.分层次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8):99.
[3]罗亚男.不同层次学生医用化学教学初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6(0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