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彼时距离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已有一年时间。2014年,也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迈出实质步伐的一年。尽管步履艰难,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坚定。
一年多来,三地政府在协同发展中迈出的坚实步伐,为“京津冀”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开局。
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4年部署了重点推进的9大类58项工作任务,将在交通一体化、大气治理、产业合作三方面实现突破。2014年8月,京冀双方签署了七项协议,同月,北京和天津又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区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
三大战略基本涵盖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几个地区。中国的区域战略逐步走向全局性和整体性。通过这三个地区的支撑,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金融航运、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中央和地方都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仅中央层面的就有《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重大纲领性文件要出台。中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三大战略”政策的落地。
新定位:1+1>2
2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多位人大代表称,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将出台。在即将颁布的《纲要》中,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的定位发生了较大调整,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
北京的定位,仍保持2014年2月中央确定北京的新定位,即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4大中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表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而河北的定位迄今仍未公布。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介绍,目前,国家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做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但不妨碍三地加强合作。他强调,在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不能当老大哥。“三地是平起平坐的,北京最主要是解决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京津冀三省市中,河北是洼地,属于不发达地区,但是河北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基础设施、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在全国都是最好的省份之一,河北也是全国发展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河北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河北经济升级版。”
交通先行 初现雏形
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一大基础,交通领域协同发展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等方面无疑都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霍兵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交通方面,今年天津市计划把从北京南站发车的高铁延伸至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商务区,未来从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只要45分钟;还会开通天津到保定的高铁。此外,北京到滨海新区的第二条高铁、天津到石家庄的铁路,目前都正在规划中。去年,从天津到秦皇岛的津秦客专正式通车,东北到华东地区不必非要经过北京中转,极大减轻了首都的交通压力。
目前河北省已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联八港八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而北京、天津也都在规划国道、省道、铁路和港口、机场的交通布局,研究高铁、城际、市郊和地铁的互联互通,“京津第二高铁”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工作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国道、省道、铁路及港口机场等有关设施的建设上。他表示,采用的第一批启动的项目共99项,有些正在启动中,有些正在建设中。“总体讲,实现交通一体化需要政策衔接,而且一定要主要使北京的中心功能得到疏解。”
据了解,北京市还提出,力争到2020年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实现中心城小客车(含出租车)出行比例在25%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75%。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依靠“轨道上的京津冀”来强化城市群之间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
“交通要为未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的保证。”有专家透露,北京正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国家干线网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衔接,形成连接周边城市和首都功能疏解区的重要通道。
产业对接:以互补的名义
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一年以来已得到了较大突破。这其中尤以北京“动批”、大红门的专业市场搬迁最受关注。2015年开始,“大红门”将每年削减10%的商户,5年内完成该地区的升级转型。预计到2015年年底,“动批”原有商户将迁走1/5。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核心问题便是产业对接。“京津冀本身就具有互补性,北京的创新资源丰富,天津是老的工业基地,产业链条比较完备。河北地大物博,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当今的产业发展,一定是向完备迈进。要找到各自的定位,往两端延伸。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进行配置。”李朝兴认为,站在更高层次上规划产业,使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才是理想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周振海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融领域,去年大概十家左右金融机构来到天津,融资租赁中心,保理中心,信用卡中心,还有一些金融后台服务的基地,都在往天津转移。“打破区域限制,打破金融机构的类别限制,研究新的业务流程以及研发新的业务产品方面,都已开始有动作,比如加大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怎么能达到京津冀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方便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方面我们也在做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在河北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他指出:“在坚决淘汰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型的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共服务合作领域,京津冀三地也实施了有益试点。北京的朝阳医院和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进行合作,朝阳医院14个科室到燕达医院进行就诊。目前河北省有近40所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京津知名中医医院签署了全方位合作协议,就血液病、骨伤病、皮肤病等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深层次技术协作。
此外,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科技共同体建设上,京津冀也已行动起来,如北京的科技资源与河北搭建中关村科技创新的共同体。京津冀共同打造了一条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河北张北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等数据环节贯通的大数据产业走廊,快速赢得了发展优势。
作为京津冀发展圈的重要一环,河北保定市为提升对京津产业的吸引力,规划了白洋淀科技城等5个产业承接功能区,构建与京津优势互补、绿色、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转移应该是依托本地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来进行。”保定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全面谋划,做了大量基础工作。首先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规划了34个产业园区,吸引企业进驻,结合人才优势,承接转移的产业。 闫立英说,北京有些产业已经不是首都核心功能,要转移,河北来承接,这是一个互动,也能把河北这么多年的短板做起来,增强整体的实力和水平,真正成为京津冀圈重要的一级。“特别是保定,虽然离北京近,却和北京各方面发展差距特别大,是个洼地,怎么做成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有效的增长极,这是发展的机遇。”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京津要加快向河北省辐射、扩散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壮大河北制造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使河北成为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通过京津的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整个区域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壮大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区域制造业高端产品推向全国和世界市场。
环保的隐性博弈
生态环保方面,目前,北京与河北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还将共同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下一步,张承地区的建设是个关键点,将为区域发展打造重要的生态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挑战,而且环境问题与产业转移密不可分。北京的一些产业现在要向周边转移,而河北要实现产业升级,本身也存在很多污染产能,比如钢铁等。
由于河北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河北省环境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在全国每月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个月占了6至7个。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河北省委、省政府把环境治理列入四大攻坚战,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
2014年,河北牢牢抓住调整经济结构、化解过剩产能这个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全年压减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3918万吨、平板玻璃2533万重量箱,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通过“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河北省空气治理的成效开始显现,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去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152天,比2013年增加23天。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大幅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12%,日平均最大浓度值也实现大幅下降。
“京津冀联防联控正逐渐形成一种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北京曾表态,污染的企业一户也不转移到河北。河北也表态,污染的企业,河北一个也不会要。”今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也将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执法。
困局与破局
京津冀的提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京津唐工业区的概念。而在此后的30年间,京津冀地区却在规划、范围中不断争论、博弈,无法达成共识。2011年正式启动的“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最终未能面市,被业界冠以“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直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要求北京、天津、河北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上升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
一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已经各自签署协同发展的多个文件,但《规划纲要》截至目前还是未能达成最终共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究竟难在哪里?
有专家把京津冀的发展比作一盘难解的中国式象棋,北京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天津自我造血能力欠缺和过高的政治地位,河北相对京津落后的较大差距。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人均贫富悬殊——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珠三角的63%,京津两直辖市的人均GDP已直逼10万元大关,而河北人均GDP只有3万元左右。
京津冀一体化正面临着一个路口,是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以借鉴的区域经济崛起的样本,还是在地区利益博弈中匍匐不前,无疑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亟待破局。
专家认为,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北京要移出不适合发展的产业和非核心功能,把总部的一些功能释放出去,北京不只是分散低端资源,高端资源也要分散。而天津要将现代制造业和科技研发结合,和北京对接;而作为后起的河北,既要用足天津自贸区的功能,也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缩小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实现协同发展,需要在河北寻找京津冀地区的“新增长极”。对于京津冀“新增长极”的提法,目前已有河北廊坊、唐山、石家庄、保定四地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地区“新增长极”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表示,河北在协同发展中最大的动力和优势就是能够借北京人才和科技之力。“今后,我们更多着眼的将不是从北京引入项目,而是引入人才和科技,这是我们协同发展中的战略支点。”河北将创造好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来吸引京津人才参与河北绿色崛起,推动河北跨越发展。
在闫立英看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奠定后,三地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不是谁大谁小,而是平等性的互相补充。通过承接产业,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将洼地做起来,发展成为增长极。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之多,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地域一体、历史渊源深厚,理应能够实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曾经长期困扰京津冀三地健康发展的各种“疑难杂症”,如今已在解决的路上。展望未来,彼此融合仍将加速前行。
彼时距离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已有一年时间。2014年,也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迈出实质步伐的一年。尽管步履艰难,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坚定。
一年多来,三地政府在协同发展中迈出的坚实步伐,为“京津冀”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开局。
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4年部署了重点推进的9大类58项工作任务,将在交通一体化、大气治理、产业合作三方面实现突破。2014年8月,京冀双方签署了七项协议,同月,北京和天津又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区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
三大战略基本涵盖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几个地区。中国的区域战略逐步走向全局性和整体性。通过这三个地区的支撑,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金融航运、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中央和地方都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仅中央层面的就有《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重大纲领性文件要出台。中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三大战略”政策的落地。
新定位:1+1>2
2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多位人大代表称,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将出台。在即将颁布的《纲要》中,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的定位发生了较大调整,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
北京的定位,仍保持2014年2月中央确定北京的新定位,即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4大中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表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而河北的定位迄今仍未公布。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介绍,目前,国家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做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但不妨碍三地加强合作。他强调,在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不能当老大哥。“三地是平起平坐的,北京最主要是解决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京津冀三省市中,河北是洼地,属于不发达地区,但是河北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基础设施、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在全国都是最好的省份之一,河北也是全国发展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河北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河北经济升级版。”
交通先行 初现雏形
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一大基础,交通领域协同发展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等方面无疑都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霍兵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交通方面,今年天津市计划把从北京南站发车的高铁延伸至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商务区,未来从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只要45分钟;还会开通天津到保定的高铁。此外,北京到滨海新区的第二条高铁、天津到石家庄的铁路,目前都正在规划中。去年,从天津到秦皇岛的津秦客专正式通车,东北到华东地区不必非要经过北京中转,极大减轻了首都的交通压力。
目前河北省已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联八港八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而北京、天津也都在规划国道、省道、铁路和港口、机场的交通布局,研究高铁、城际、市郊和地铁的互联互通,“京津第二高铁”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工作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国道、省道、铁路及港口机场等有关设施的建设上。他表示,采用的第一批启动的项目共99项,有些正在启动中,有些正在建设中。“总体讲,实现交通一体化需要政策衔接,而且一定要主要使北京的中心功能得到疏解。”
据了解,北京市还提出,力争到2020年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实现中心城小客车(含出租车)出行比例在25%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75%。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依靠“轨道上的京津冀”来强化城市群之间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
“交通要为未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的保证。”有专家透露,北京正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国家干线网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衔接,形成连接周边城市和首都功能疏解区的重要通道。
产业对接:以互补的名义
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一年以来已得到了较大突破。这其中尤以北京“动批”、大红门的专业市场搬迁最受关注。2015年开始,“大红门”将每年削减10%的商户,5年内完成该地区的升级转型。预计到2015年年底,“动批”原有商户将迁走1/5。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核心问题便是产业对接。“京津冀本身就具有互补性,北京的创新资源丰富,天津是老的工业基地,产业链条比较完备。河北地大物博,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当今的产业发展,一定是向完备迈进。要找到各自的定位,往两端延伸。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进行配置。”李朝兴认为,站在更高层次上规划产业,使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才是理想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周振海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融领域,去年大概十家左右金融机构来到天津,融资租赁中心,保理中心,信用卡中心,还有一些金融后台服务的基地,都在往天津转移。“打破区域限制,打破金融机构的类别限制,研究新的业务流程以及研发新的业务产品方面,都已开始有动作,比如加大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怎么能达到京津冀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方便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方面我们也在做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在河北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他指出:“在坚决淘汰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型的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共服务合作领域,京津冀三地也实施了有益试点。北京的朝阳医院和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进行合作,朝阳医院14个科室到燕达医院进行就诊。目前河北省有近40所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京津知名中医医院签署了全方位合作协议,就血液病、骨伤病、皮肤病等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深层次技术协作。
此外,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科技共同体建设上,京津冀也已行动起来,如北京的科技资源与河北搭建中关村科技创新的共同体。京津冀共同打造了一条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河北张北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等数据环节贯通的大数据产业走廊,快速赢得了发展优势。
作为京津冀发展圈的重要一环,河北保定市为提升对京津产业的吸引力,规划了白洋淀科技城等5个产业承接功能区,构建与京津优势互补、绿色、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转移应该是依托本地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来进行。”保定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全面谋划,做了大量基础工作。首先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规划了34个产业园区,吸引企业进驻,结合人才优势,承接转移的产业。 闫立英说,北京有些产业已经不是首都核心功能,要转移,河北来承接,这是一个互动,也能把河北这么多年的短板做起来,增强整体的实力和水平,真正成为京津冀圈重要的一级。“特别是保定,虽然离北京近,却和北京各方面发展差距特别大,是个洼地,怎么做成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有效的增长极,这是发展的机遇。”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京津要加快向河北省辐射、扩散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壮大河北制造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使河北成为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通过京津的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整个区域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壮大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区域制造业高端产品推向全国和世界市场。
环保的隐性博弈
生态环保方面,目前,北京与河北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还将共同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下一步,张承地区的建设是个关键点,将为区域发展打造重要的生态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挑战,而且环境问题与产业转移密不可分。北京的一些产业现在要向周边转移,而河北要实现产业升级,本身也存在很多污染产能,比如钢铁等。
由于河北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河北省环境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在全国每月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个月占了6至7个。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河北省委、省政府把环境治理列入四大攻坚战,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
2014年,河北牢牢抓住调整经济结构、化解过剩产能这个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全年压减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3918万吨、平板玻璃2533万重量箱,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通过“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河北省空气治理的成效开始显现,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去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152天,比2013年增加23天。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大幅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12%,日平均最大浓度值也实现大幅下降。
“京津冀联防联控正逐渐形成一种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北京曾表态,污染的企业一户也不转移到河北。河北也表态,污染的企业,河北一个也不会要。”今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也将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执法。
困局与破局
京津冀的提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京津唐工业区的概念。而在此后的30年间,京津冀地区却在规划、范围中不断争论、博弈,无法达成共识。2011年正式启动的“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最终未能面市,被业界冠以“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直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要求北京、天津、河北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上升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
一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已经各自签署协同发展的多个文件,但《规划纲要》截至目前还是未能达成最终共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究竟难在哪里?
有专家把京津冀的发展比作一盘难解的中国式象棋,北京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天津自我造血能力欠缺和过高的政治地位,河北相对京津落后的较大差距。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人均贫富悬殊——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珠三角的63%,京津两直辖市的人均GDP已直逼10万元大关,而河北人均GDP只有3万元左右。
京津冀一体化正面临着一个路口,是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以借鉴的区域经济崛起的样本,还是在地区利益博弈中匍匐不前,无疑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亟待破局。
专家认为,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北京要移出不适合发展的产业和非核心功能,把总部的一些功能释放出去,北京不只是分散低端资源,高端资源也要分散。而天津要将现代制造业和科技研发结合,和北京对接;而作为后起的河北,既要用足天津自贸区的功能,也要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缩小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实现协同发展,需要在河北寻找京津冀地区的“新增长极”。对于京津冀“新增长极”的提法,目前已有河北廊坊、唐山、石家庄、保定四地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地区“新增长极”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表示,河北在协同发展中最大的动力和优势就是能够借北京人才和科技之力。“今后,我们更多着眼的将不是从北京引入项目,而是引入人才和科技,这是我们协同发展中的战略支点。”河北将创造好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来吸引京津人才参与河北绿色崛起,推动河北跨越发展。
在闫立英看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奠定后,三地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不是谁大谁小,而是平等性的互相补充。通过承接产业,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将洼地做起来,发展成为增长极。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之多,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地域一体、历史渊源深厚,理应能够实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曾经长期困扰京津冀三地健康发展的各种“疑难杂症”,如今已在解决的路上。展望未来,彼此融合仍将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