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和谐,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对班级的情感投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是否都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教育艺术是否高超、教育方法是否恰当、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较强,以及班主任本身能否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楷模。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必须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学生的个体行为。在人的情感当中存在着愿意与不愿意、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那么,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
关爱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感化学生。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对于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也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观念;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
1、平等的观念促进情感的交融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单向的流动,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现代教育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2、懂得欣赏,激发情感的交融
社会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班主任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位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多使用表扬这件法宝。现在的学生有两大倾向:尖子生在家、在校都受宠,真可谓宠坏了,批评不得;双后进生在家、在校都受歧视,真可谓“坏”透了。久而久之,尖子生变得高傲自大碰不得,双后进生变得心灰意冷无所谓。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畸形教育。评价学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念:对尖子生采取表扬中有批评,让他明白自己虽有成绩,但还有不足,要追求全面发展,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双后进生则实行批评中有表扬,后进生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批评不行,这是原则,但要让他在接受批评时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找出他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后进生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历,后进生的表现易出现反复,转化他们时班主任要有耐心、恒心。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改进、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将将成为不争的事实际工作。
班主任工作既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意和挑战的。用真心换真情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所在。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150212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中心小学)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必须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学生的个体行为。在人的情感当中存在着愿意与不愿意、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那么,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
关爱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感化学生。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对于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也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观念;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
1、平等的观念促进情感的交融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单向的流动,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现代教育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2、懂得欣赏,激发情感的交融
社会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班主任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位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多使用表扬这件法宝。现在的学生有两大倾向:尖子生在家、在校都受宠,真可谓宠坏了,批评不得;双后进生在家、在校都受歧视,真可谓“坏”透了。久而久之,尖子生变得高傲自大碰不得,双后进生变得心灰意冷无所谓。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畸形教育。评价学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念:对尖子生采取表扬中有批评,让他明白自己虽有成绩,但还有不足,要追求全面发展,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双后进生则实行批评中有表扬,后进生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批评不行,这是原则,但要让他在接受批评时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找出他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后进生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历,后进生的表现易出现反复,转化他们时班主任要有耐心、恒心。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改进、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将将成为不争的事实际工作。
班主任工作既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意和挑战的。用真心换真情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所在。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150212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