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上大一时就曾孤身一人到河南省的“艾滋村”做志愿者;他最大的梦想是为山区的孩子建一座图书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他,就是“驴背图书馆”的发起人孙智。
“微公益”
2007年暑假,重庆工商大学大二学生孙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驴行”。
一天,在山西省大同市偏远山区,孙智和朋友正准备找一处地方搭帐篷。
这时,一个赶着黄牛路过的少年好奇地停下来,看了一会儿,少年把黄牛拴到一棵大树上,跑过来帮着搭帐篷。
帐篷搭好后,孙智拿出一些零食给少年吃。
“你上几年级呢?”孙智跟少年聊起来。
“我上完初中就没上学了。”少年回答。
跟少年聊了几句后,孙智从包里取出一本《青年文摘》。每次出行,孙智都要带上几本书或杂志,在旅途中阅读。
少年伸手拿起杂志,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少年抬起头问孙智:“这书你能送给我吗?”
“好啊,这本杂志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看。你以前看过这本杂志吗?”孙智问。
“没看过。我没怎么看过课外书。”少年回答。
少年的回答,令孙智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在以后的行程中,孙智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这个少年的影子。
“要是每次旅行时都能带上几本书,送给那些缺少书籍的孩子们,让他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许能点燃他们沉睡的梦想。这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孙智感觉自己这个“微公益”的想法,实现起来不难。
爱心书报亭
2007年9月,回到学校的孙智跟室友陶中华讨论起自己的“微公益”想法。
同学们听说了孙智的“微公益”想法后,纷纷把自己不要的书赠送给他。
2009年毕业时,室友陶中华将自己大学期间买的2000多本书全部留给了孙智。
“这么多书,仅靠自己驴行时带去,猴年马月都送不完。”孙智开始考虑借助更多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微公益”。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喜爱出行、有时间、有热情做公益的人群,所以,人力的问题倒是好办。可在哪里捐赠书、领取书呢?这个难题挡在了孙智的面前。
“学校的报亭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跟室友讨论后,大家想到了这个办法。
为了将自己驴行送书的“微公益”想法变为现实,孙智放弃了不少好工作。他决心通过创业经营爱心书报亭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爱心书报亭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从事公益活动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大学毕业时,孙智和室友陶中华、宋紫阳三人东拼西凑了七万元钱,在重庆工商大学校园里建立了两个爱心书报亭。2011年5月,原本取名“老孙走天下”的公益活动,在一番思想碰撞后,正式更名为“驴背上的图书馆”。驴背的“驴”其实是“驴友”之“驴”,因为这个图书馆是通过“驴友”把这些书捐赠给山区的孩子们的。
“驴行”送书
2010年7月的一天,孙智和一群“驴友”来到贵州省龙里县。在途中,孙智把一本书送给了一位农村小朋友。
“这本书太精致了,我得去洗一下手再来看。”这位小朋友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孙智总是露出欣慰的微笑。
“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现在,重庆各个高校的社团都纷纷加入进来。”孙智说。
绿野仙踪户外社团是重庆工商大学校园驴行的主要社团之一。社团不定期组织学生外出“驴行”,因此,绿野仙踪成了“驴背图书馆”的主力军之一。
“带着这些书去‘驴行’,让人感觉到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在旅途中,我也要认真阅读这些书,好给山区的小朋友分享读后的心得。”绿野仙踪户外社团的领队王若邦说。
2010年,家住江北区的汤婆婆得知“驴背图书馆”的情况后,特地从成都订了800本《弟子规》等图书交给孙智。
现在,重庆高校很多学生都知道了“驴背图书馆”的事。经常有同学联系孙智,把各种书籍送给他。
目前,爱心书报亭已经收集了一万余册图书,并不断通过驴友给重庆、四川、贵州的山区贫困儿童带去。重庆已有15所高校陆续建立了爱心书报亭。
2011年,孙智带着他的梦想参加了由苏格兰威士忌品牌“尊尼获加”发起的“语路问”行动。
这个活动旨在帮助那些怀揣公益和创新梦想的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愿望。进入全国前六强者,将共同分享1000万元的资助。
“驴背上的图书馆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图书馆中蕴藏的是自我探索的精神和人生大爱的分享,这才是‘驴背图书馆’里真正的‘图书’!”在回答评选委员会的提问时,孙智如是说。
接下来,孙智希望借助更多的力量,在全国高校里面布局设立爱心书报亭,将“驴背图书馆”公益活动推广到全国高校,创建全新的校园公益营销模式。
他,就是“驴背图书馆”的发起人孙智。
“微公益”
2007年暑假,重庆工商大学大二学生孙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驴行”。
一天,在山西省大同市偏远山区,孙智和朋友正准备找一处地方搭帐篷。
这时,一个赶着黄牛路过的少年好奇地停下来,看了一会儿,少年把黄牛拴到一棵大树上,跑过来帮着搭帐篷。
帐篷搭好后,孙智拿出一些零食给少年吃。
“你上几年级呢?”孙智跟少年聊起来。
“我上完初中就没上学了。”少年回答。
跟少年聊了几句后,孙智从包里取出一本《青年文摘》。每次出行,孙智都要带上几本书或杂志,在旅途中阅读。
少年伸手拿起杂志,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少年抬起头问孙智:“这书你能送给我吗?”
“好啊,这本杂志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看。你以前看过这本杂志吗?”孙智问。
“没看过。我没怎么看过课外书。”少年回答。
少年的回答,令孙智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在以后的行程中,孙智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这个少年的影子。
“要是每次旅行时都能带上几本书,送给那些缺少书籍的孩子们,让他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许能点燃他们沉睡的梦想。这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孙智感觉自己这个“微公益”的想法,实现起来不难。
爱心书报亭
2007年9月,回到学校的孙智跟室友陶中华讨论起自己的“微公益”想法。
同学们听说了孙智的“微公益”想法后,纷纷把自己不要的书赠送给他。
2009年毕业时,室友陶中华将自己大学期间买的2000多本书全部留给了孙智。
“这么多书,仅靠自己驴行时带去,猴年马月都送不完。”孙智开始考虑借助更多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微公益”。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喜爱出行、有时间、有热情做公益的人群,所以,人力的问题倒是好办。可在哪里捐赠书、领取书呢?这个难题挡在了孙智的面前。
“学校的报亭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跟室友讨论后,大家想到了这个办法。
为了将自己驴行送书的“微公益”想法变为现实,孙智放弃了不少好工作。他决心通过创业经营爱心书报亭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爱心书报亭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从事公益活动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大学毕业时,孙智和室友陶中华、宋紫阳三人东拼西凑了七万元钱,在重庆工商大学校园里建立了两个爱心书报亭。2011年5月,原本取名“老孙走天下”的公益活动,在一番思想碰撞后,正式更名为“驴背上的图书馆”。驴背的“驴”其实是“驴友”之“驴”,因为这个图书馆是通过“驴友”把这些书捐赠给山区的孩子们的。
“驴行”送书
2010年7月的一天,孙智和一群“驴友”来到贵州省龙里县。在途中,孙智把一本书送给了一位农村小朋友。
“这本书太精致了,我得去洗一下手再来看。”这位小朋友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孙智总是露出欣慰的微笑。
“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现在,重庆各个高校的社团都纷纷加入进来。”孙智说。
绿野仙踪户外社团是重庆工商大学校园驴行的主要社团之一。社团不定期组织学生外出“驴行”,因此,绿野仙踪成了“驴背图书馆”的主力军之一。
“带着这些书去‘驴行’,让人感觉到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在旅途中,我也要认真阅读这些书,好给山区的小朋友分享读后的心得。”绿野仙踪户外社团的领队王若邦说。
2010年,家住江北区的汤婆婆得知“驴背图书馆”的情况后,特地从成都订了800本《弟子规》等图书交给孙智。
现在,重庆高校很多学生都知道了“驴背图书馆”的事。经常有同学联系孙智,把各种书籍送给他。
目前,爱心书报亭已经收集了一万余册图书,并不断通过驴友给重庆、四川、贵州的山区贫困儿童带去。重庆已有15所高校陆续建立了爱心书报亭。
2011年,孙智带着他的梦想参加了由苏格兰威士忌品牌“尊尼获加”发起的“语路问”行动。
这个活动旨在帮助那些怀揣公益和创新梦想的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愿望。进入全国前六强者,将共同分享1000万元的资助。
“驴背上的图书馆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图书馆中蕴藏的是自我探索的精神和人生大爱的分享,这才是‘驴背图书馆’里真正的‘图书’!”在回答评选委员会的提问时,孙智如是说。
接下来,孙智希望借助更多的力量,在全国高校里面布局设立爱心书报亭,将“驴背图书馆”公益活动推广到全国高校,创建全新的校园公益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