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校长,她巾帼不让须眉,时刻站在时代的高度,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全校教师实施先进的教育理念,牢牢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行“目标分解、专业月赛、技能达标、创业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政府买单、订单培训、发放创业绿卡、打造劳动力品牌的培训“衢州模式”,把“磨刀石”的务实与执着诠释的淋漓尽致。
2011年,对于浙江衢州中专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先后被授予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首批中国当代特色学校,获得了32项市级以上荣誉,可谓硕果累累。
消息一经传出,极大地坚定了当地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办职业教育的决心。而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校长张玉琴却显得无比的平静,身为一所占地423亩、建筑面积13.85万平方米、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拥有近6000多名在校生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校长,她直言责任重大,“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过去,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已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可能在我任期内只做好了课改这一件事,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值得的”。
或许,正是抱着这种甘做“磨刀石”的务实和执着,她所带领的这所地方普通中专学校才能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一跃成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
思想是学校的灵魂支撑
张玉琴认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办好学校的灵魂支撑。校长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全校教师实施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高校扩招的冲击,中职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大部分中考落榜生流向了职业学校,他们不仅文化基础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有的甚至是问题学生,给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现实无疑是残酷的,但唯有全力面对。张玉琴向笔者坦言:这些孩子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是如果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要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重塑信心。
因此,当大多数学校面对众多的“问题生”一筹莫展的时候,衢州中专开始寻找并尝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并从2002年开始在校内大力推行。
“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此,我们要求所有老师要把这些在别人看来是难以教育的后进生,都看成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特点的潜力学生,一个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技术人才。”张玉琴如是说。
立足学生培养,该种理念无可挑剔,但在当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按全纳教育理念,要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蹲下来”看学生,全面接纳学生,全面包容学生,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看,这对崇尚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们一开始还真有些难以接受。
对此,张玉琴和领导班子反复疏导,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才一点点地得以改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用全纳教育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班主任王亚琴老师班里有几位“小霸王”,新生报道的第一天就打架。“正是全纳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对学生的态度,当我用充满爱的眼光去看这些孩子时,我看到了他们满不在乎背后的内疚,看到了他们的阳光与朝气。”王亚琴对记者说。仅仅过了一个月,这几位学生就得到了全面的改变,一个个成了班干部,成了领头雁,无论学习还是活动,样样走在前面。这批学生的变化出乎家长们的预料。用学生的话来说,“王老师很尊重、欣赏我们,我们不能给老师惹事”。
“教育,首先是要学会尊重,而学生只有受到了尊重,才能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一个能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肯定是有希望的人。”提及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一幕幕,张玉琴不无感慨。
而今,结合衢州市是“南孔圣地”这一特色背景,张玉琴又开始琢磨着把孔子所倡导的儒学文化与全纳教育理念相结合,推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构建以儒学文化精粹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文化育德”的教育目标,打造真正的“快乐、阳光、和谐”校园。
身体力行职教核心价值观
在张玉琴看来,教育思想仅仅是一个基础,学校的战略发展思路决定学校的出路,尤其是对于一所有着6000多名学生、200多位教师的大规模学校而言,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突破口。
她告诉记者,其实说起来,衢州中专的战略思路也非常简单,就是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学生,从服务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机会,只有让社会越来越感觉到衢州中专的重要,越来越需要衢州中专的时候,衢州中专才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服务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但要真正理解它却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对于张玉琴这位老职教人而言,职业教育发展一路跌宕起伏,学校的发展思路也一直飘忽不定,直到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伴随着衢州市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提速,需要一大批懂技术的一线工人,一下子让她看到了中职教育的光明前途。
但是,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并不看好,家长们不太愿意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在张玉琴看来,不被看好是因为没有吸引力,而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需要了解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而满足这种需求。
正是带着这样一份份的问卷,张玉琴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一路苦苦探索。每一年,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去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了解需求,用心服务,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几乎是一家一家企业地走访,获取企业的用工信息,然后把毕业生推荐给他们。但是,这种方式虽能得到一时的效果,却容易让学校陷入盲目的境地。
看准了问题所在,张玉琴和校领导班子决定必须与企业实现亲密合作,通过第一手材料来调整学校的发展步伐。于是从2006年开始,学校与几家企业开始尝试了合作办班,提前为企业培养新员工。可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限制。办几个班,仅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还有一大批怎么办呢?况且,单个企业的就业容量非常有限,不少企业发展尚不稳定,时好时差,学生就业也不稳定。面对这样的困境,从2007年开始,他们又开始尝试与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从与单家企业的点式合作转向与全行业的线型合作。
由单一企业到整个行业再辐射至区域经济,衢州中专的校企合作走过了“三步曲”,即从最初的点对点——学校与企业的连接,到后来的点对面——学校与行业的对接,到现在的立体网络——学校与区域的融合,这是一个从单一到复杂再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升级,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了人才支撑。
亲力打造“幸福”团队
一所学校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跟校长的发展观念和改革意识不无关系。在张玉琴看来,只有好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梦想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对于学校今天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她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和骄傲,“没有衢州中专200多名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衢州中专的发展,更没有衢州中专的今天。”
能够拥有这样一支令人羡慕的教师团队,张玉琴笑言自己是“幸福派”掌门人。然而,人们都知道,幸福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为了加强师资建设,张玉琴和她的领导团队可谓煞费苦心,除了适当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重点加强现有教师的素质提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育能力、职业素养“四项提升计划”,建成满足“教学—实践”双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围绕重点建设专业,高标准、高要求、高投入地培养具有国际职教视野、掌握专业前沿技术、管理能力强、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常态机制,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等等。
与此同时,她坚持认为,应该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磨砺教师的个人成长,在教学发展中不断壮大学校的教师队伍。为此,她提出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中职工学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每一位衢州中专人的身上都烙下了深深的改革印记。王亚琴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是电子电工专业教研组组长,当她发现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做实验要消耗大量器材且材料反复利用率极低的情况后,首开先河地将原来的两节连上的专业课改为四节连上,同时将实验材料的利用率纳入学生的考核范围。这样一来,原来每个班每节课需要用掉一盘导线,现在却只需四分之一,材料的利用率增加了七成。
改革初见成效,教师队伍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考虑到建筑专业学习的特殊性,陈国庆老师和建筑专业的教师团队一起,在学生课外实训方面动起了脑筋。“如果把学生拉到工地上去实训,不安全因素太多,如果把实训场地搬到校内,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2010年4月1日建起了衢州市第一个校内砌筑实训基地。
改革的道路无止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张玉琴又萌发了在校内开展创业教育的想法,通过组建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我的目标是在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培养5~6名创业学生,短期内实现创业梦想可能不太现实,但是至少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待时机成熟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为此,她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忙碌——组织教师们结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创业指导教材,开展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联合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开设创业创新系列讲座,引进先进企业文化,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张玉琴说,学校将努力做到以“创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力争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如今,该校大器创业中心运行实体已增至11个,完成学生技能鉴定培训达1100人次,其中电器自动化(PLC)工作室已模拟成功5个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应用项目,即可投产使用,为大器创业中心赢得了经济效益,真正成为了师生“创业创新”的孵化器。
毋庸置疑,在她的字典里,职业教育的代言人不应该只是技术工人,在创业者的队伍里,也应该有职校生的身影。为此,她甘愿做一块“磨刀石”,通过自身的磨砺付出,给学生们创造全方位的成长、成才环境,让每一位走出学校大门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事业空间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011年,对于浙江衢州中专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先后被授予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首批中国当代特色学校,获得了32项市级以上荣誉,可谓硕果累累。
消息一经传出,极大地坚定了当地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办职业教育的决心。而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荣誉,校长张玉琴却显得无比的平静,身为一所占地423亩、建筑面积13.85万平方米、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拥有近6000多名在校生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校长,她直言责任重大,“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过去,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已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可能在我任期内只做好了课改这一件事,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值得的”。
或许,正是抱着这种甘做“磨刀石”的务实和执着,她所带领的这所地方普通中专学校才能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一跃成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
思想是学校的灵魂支撑
张玉琴认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办好学校的灵魂支撑。校长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全校教师实施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高校扩招的冲击,中职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大部分中考落榜生流向了职业学校,他们不仅文化基础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有的甚至是问题学生,给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现实无疑是残酷的,但唯有全力面对。张玉琴向笔者坦言:这些孩子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是如果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要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重塑信心。
因此,当大多数学校面对众多的“问题生”一筹莫展的时候,衢州中专开始寻找并尝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并从2002年开始在校内大力推行。
“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此,我们要求所有老师要把这些在别人看来是难以教育的后进生,都看成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特点的潜力学生,一个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技术人才。”张玉琴如是说。
立足学生培养,该种理念无可挑剔,但在当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按全纳教育理念,要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蹲下来”看学生,全面接纳学生,全面包容学生,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看,这对崇尚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们一开始还真有些难以接受。
对此,张玉琴和领导班子反复疏导,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才一点点地得以改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用全纳教育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班主任王亚琴老师班里有几位“小霸王”,新生报道的第一天就打架。“正是全纳教育理念改变了我对学生的态度,当我用充满爱的眼光去看这些孩子时,我看到了他们满不在乎背后的内疚,看到了他们的阳光与朝气。”王亚琴对记者说。仅仅过了一个月,这几位学生就得到了全面的改变,一个个成了班干部,成了领头雁,无论学习还是活动,样样走在前面。这批学生的变化出乎家长们的预料。用学生的话来说,“王老师很尊重、欣赏我们,我们不能给老师惹事”。
“教育,首先是要学会尊重,而学生只有受到了尊重,才能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一个能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肯定是有希望的人。”提及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一幕幕,张玉琴不无感慨。
而今,结合衢州市是“南孔圣地”这一特色背景,张玉琴又开始琢磨着把孔子所倡导的儒学文化与全纳教育理念相结合,推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构建以儒学文化精粹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文化育德”的教育目标,打造真正的“快乐、阳光、和谐”校园。
身体力行职教核心价值观
在张玉琴看来,教育思想仅仅是一个基础,学校的战略发展思路决定学校的出路,尤其是对于一所有着6000多名学生、200多位教师的大规模学校而言,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突破口。
她告诉记者,其实说起来,衢州中专的战略思路也非常简单,就是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学生,从服务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机会,只有让社会越来越感觉到衢州中专的重要,越来越需要衢州中专的时候,衢州中专才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服务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但要真正理解它却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对于张玉琴这位老职教人而言,职业教育发展一路跌宕起伏,学校的发展思路也一直飘忽不定,直到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伴随着衢州市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提速,需要一大批懂技术的一线工人,一下子让她看到了中职教育的光明前途。
但是,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并不看好,家长们不太愿意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在张玉琴看来,不被看好是因为没有吸引力,而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需要了解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而满足这种需求。
正是带着这样一份份的问卷,张玉琴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一路苦苦探索。每一年,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去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了解需求,用心服务,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几乎是一家一家企业地走访,获取企业的用工信息,然后把毕业生推荐给他们。但是,这种方式虽能得到一时的效果,却容易让学校陷入盲目的境地。
看准了问题所在,张玉琴和校领导班子决定必须与企业实现亲密合作,通过第一手材料来调整学校的发展步伐。于是从2006年开始,学校与几家企业开始尝试了合作办班,提前为企业培养新员工。可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限制。办几个班,仅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还有一大批怎么办呢?况且,单个企业的就业容量非常有限,不少企业发展尚不稳定,时好时差,学生就业也不稳定。面对这样的困境,从2007年开始,他们又开始尝试与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从与单家企业的点式合作转向与全行业的线型合作。
由单一企业到整个行业再辐射至区域经济,衢州中专的校企合作走过了“三步曲”,即从最初的点对点——学校与企业的连接,到后来的点对面——学校与行业的对接,到现在的立体网络——学校与区域的融合,这是一个从单一到复杂再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升级,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供了人才支撑。
亲力打造“幸福”团队
一所学校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跟校长的发展观念和改革意识不无关系。在张玉琴看来,只有好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梦想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对于学校今天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她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和骄傲,“没有衢州中专200多名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衢州中专的发展,更没有衢州中专的今天。”
能够拥有这样一支令人羡慕的教师团队,张玉琴笑言自己是“幸福派”掌门人。然而,人们都知道,幸福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为了加强师资建设,张玉琴和她的领导团队可谓煞费苦心,除了适当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重点加强现有教师的素质提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育能力、职业素养“四项提升计划”,建成满足“教学—实践”双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围绕重点建设专业,高标准、高要求、高投入地培养具有国际职教视野、掌握专业前沿技术、管理能力强、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常态机制,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等等。
与此同时,她坚持认为,应该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磨砺教师的个人成长,在教学发展中不断壮大学校的教师队伍。为此,她提出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中职工学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每一位衢州中专人的身上都烙下了深深的改革印记。王亚琴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是电子电工专业教研组组长,当她发现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做实验要消耗大量器材且材料反复利用率极低的情况后,首开先河地将原来的两节连上的专业课改为四节连上,同时将实验材料的利用率纳入学生的考核范围。这样一来,原来每个班每节课需要用掉一盘导线,现在却只需四分之一,材料的利用率增加了七成。
改革初见成效,教师队伍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考虑到建筑专业学习的特殊性,陈国庆老师和建筑专业的教师团队一起,在学生课外实训方面动起了脑筋。“如果把学生拉到工地上去实训,不安全因素太多,如果把实训场地搬到校内,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2010年4月1日建起了衢州市第一个校内砌筑实训基地。
改革的道路无止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张玉琴又萌发了在校内开展创业教育的想法,通过组建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我的目标是在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培养5~6名创业学生,短期内实现创业梦想可能不太现实,但是至少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待时机成熟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为此,她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忙碌——组织教师们结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编写创业指导教材,开展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联合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开设创业创新系列讲座,引进先进企业文化,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张玉琴说,学校将努力做到以“创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力争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如今,该校大器创业中心运行实体已增至11个,完成学生技能鉴定培训达1100人次,其中电器自动化(PLC)工作室已模拟成功5个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应用项目,即可投产使用,为大器创业中心赢得了经济效益,真正成为了师生“创业创新”的孵化器。
毋庸置疑,在她的字典里,职业教育的代言人不应该只是技术工人,在创业者的队伍里,也应该有职校生的身影。为此,她甘愿做一块“磨刀石”,通过自身的磨砺付出,给学生们创造全方位的成长、成才环境,让每一位走出学校大门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事业空间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