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来源 :当代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全民环保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高中地理; 环境问题; 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变暖导致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出的氟氯烃类化合物破坏臭氧层;酸雨使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淡水资源危机,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如石油、煤等;森林锐减严重;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已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全民环保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然而,公众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其实质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导致对环境教育的忽视,使全民环境教育不到位。“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得到一些怎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方法,从而使在校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并且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使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以后依然能把环保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以,应该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事宜,是目前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协调好人地关系,即处理好人类生产、消费等各项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具有统一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中,地理是中学各课程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它阐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地理教育中强调的这种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从地理课程标准看,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使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有三个核心,即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打破了长期以来过分倚重学科特点,突出知识、能力、情感行为的立体发展,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气候成因中讲到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章节中,对于我国农业、工业、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都提及到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环境恶性化发展及对策。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教育和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体现了对学生智能教育的功能。
  教材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关注社区环境的习惯,进而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新的教材强调环境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这突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智能教育和道德培育,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对待环保问题“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促进废旧物质循环利用,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这突出了对学生的行为教育的功能。
  3创新地理教育方式方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最有效、最现实的形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个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高中地理教材蕴含有丰富的环境知识,而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可以通过对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好的来完成。
  3.1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   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3.2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学习主题,再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节时,可以给学生放映影片《2012》,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出现了哪些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否会出现这些灾害”、“看完影片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等。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分组辩论、评审打分讨论汇总,得出合理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3.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让环境意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习惯。
  3.4鼓励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活动后,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环保知识影响和教育其他人。倡导将环保教育寓于文体活动中,通过召开会议、出板报、班队活动、文娱演出、知识竞赛、讲演书画等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意识。通过野外地理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参加社区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等。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是把环境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发展观念,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事宜,从而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很多此类做法太过流于表面,形式主义色彩浓重。就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对如何在小学数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评价突出了关注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评价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首先,传统语文课程的评价
期刊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1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如何把握小学教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法制素质  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记叙文写作,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  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却往往一味地追求作文外在形式上的华丽,而忽视作文内容的选择与提炼,忽视真情实感的抒发,造成作文中虚情假意、空话套话连篇的状况。或平淡叙述故事,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杜撰模仿,人云亦云,情感失真失度;或情感不够健康,使人难
期刊
【摘要】怎样才能把少先队工作做到实效,对于我们民办学校来说,有时真的很难,因为这些学生来自的区域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因此,就要注意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班级工作;息息相关  说起大队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我这个刚上岗的新辅导员更是难上加难,没有一点经验,对于在开展队活动方面更是外行,但经过一段时间向同行们的请教和自身努力下,本人对于辅导员这个工作基本上做到够称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岗位培训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针对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中所欠缺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一个技师加工难度的正反面薄壁零件为例,从薄壁零件的特点及加工难点出发,分析零件在数控铣床上应用MasterCAM进行自动编程加工时,如何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及优化刀具路径,保证加工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薄
期刊
一部名为《三个傻瓜》的印度电影红遍网络。这部时长160分钟的青春片对填鸭式教育及“一切为了高分、一切为了工作”的强烈抨击,道出了无数中国内地学生的心声,受到中国影迷的热烈追捧。影片中有句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赛跑,如果你跑得不够快,那么你就只有惨遭蹂躏。” 这是皇家工程学院院长的“斗鸡”哲学。但他的这种处世态度,遭到了大一新生兰彻的挑战。兰彻试图通过自己思考来享受学习,并且一直鼓动他的两个好朋友“
期刊
【摘要】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习惯、阅读、课堂教学、自学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对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
期刊
如今谈的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而对同情心的培养却较少谈及。事实上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  同情心的培养不仅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也对他们的社会交往,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平时的留意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同情心较强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能够理解和尊重同伴的需要,也表现出较多的合作谦让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够建立起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