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守仁,三峡工程的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93年受命主持三峡工程的工程设计,郑守仁在这里一待就是26年。三峡坝区一套简陋的工房,成了他永久的家,他的生命“早已和三峡大坝融为了一体”。
三次挑战截流长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守仁主持了乌江渡、葛洲坝工程导流明渠截流设计,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葛洲坝截流时,法国有一家公司提出20万美元做一个大江截流方案,这对于刚刚改革开放、外汇稀少的我国无疑是天文数字。
担任导流组组长的郑守仁提出用“钢筋石笼”为截流龙口护底,以增强抛投块体的稳定性,大大減少了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人类首次“腰斩”长江,世界为之震惊。
在葛洲坝崭露头角,郑守仁很快被委以重任。1987年,郑守仁升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兼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他驻守工地解决各个环节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优化设计,节省投资1300万元,使隔河岩工程一次蓄水成功,提前一年发电,被授予工程技术人员唯一的“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
1993年,在从事水利工程设计30年后,53岁的郑守仁迎来了他一生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荣耀:担任长江委总工程师和长江委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负责三峡工程设计,直接主持长江第二次和第三次截流设计方案工作。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江底还有20多米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难题,郑守仁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保证了大江截流顺利实施。2002年11月6日上午,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拦腰截断。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为了避免血的代价
对工作的严谨细致,对工程质量近乎严苛的要求,源于他刻骨铭心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乌江渡工地上一位负责人不讲科学地蛮干,出了大事故。郑守仁回忆说:“1971年4月乌江发大水,预报当天水位要超过导流洞顶,本来应该撤退,但为了抢工期,工地负责人就让用木板挡水,结果水涨上来把导流洞淹了,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事故。”
“不按照科学办事,就会造成事故。”郑守仁语重心长地说。
精于工作 疏于为己
“三峡坝区十四小区4316号”,是郑守仁夫妇在三峡坝区的家,他们一住就是26年。
两个小房间,分别只有十几平方米。桌上摆满了瓶瓶罐罐的药。有郑守仁的,也有妻子高黛安的。两人都患有癌症,至今还不能断药。不方便生火做饭,坝区食堂就是他们的厨房——每天,郑守仁雷打不动地从宿舍步行去食堂打饭。身为院士和领导,他坚持和普通员工吃一样的三餐。
甘苦相伴,相濡以沫。郑守仁和高黛安,在工地相遇、相知、相爱,又在工地相守了一辈子。也许,不愿离开,也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已经与大坝、与水利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难舍难分了吧!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三次挑战截流长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守仁主持了乌江渡、葛洲坝工程导流明渠截流设计,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葛洲坝截流时,法国有一家公司提出20万美元做一个大江截流方案,这对于刚刚改革开放、外汇稀少的我国无疑是天文数字。
担任导流组组长的郑守仁提出用“钢筋石笼”为截流龙口护底,以增强抛投块体的稳定性,大大減少了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人类首次“腰斩”长江,世界为之震惊。
在葛洲坝崭露头角,郑守仁很快被委以重任。1987年,郑守仁升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兼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他驻守工地解决各个环节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优化设计,节省投资1300万元,使隔河岩工程一次蓄水成功,提前一年发电,被授予工程技术人员唯一的“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
1993年,在从事水利工程设计30年后,53岁的郑守仁迎来了他一生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荣耀:担任长江委总工程师和长江委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负责三峡工程设计,直接主持长江第二次和第三次截流设计方案工作。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江底还有20多米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难题,郑守仁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保证了大江截流顺利实施。2002年11月6日上午,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拦腰截断。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为了避免血的代价
对工作的严谨细致,对工程质量近乎严苛的要求,源于他刻骨铭心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乌江渡工地上一位负责人不讲科学地蛮干,出了大事故。郑守仁回忆说:“1971年4月乌江发大水,预报当天水位要超过导流洞顶,本来应该撤退,但为了抢工期,工地负责人就让用木板挡水,结果水涨上来把导流洞淹了,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事故。”
“不按照科学办事,就会造成事故。”郑守仁语重心长地说。
精于工作 疏于为己
“三峡坝区十四小区4316号”,是郑守仁夫妇在三峡坝区的家,他们一住就是26年。
两个小房间,分别只有十几平方米。桌上摆满了瓶瓶罐罐的药。有郑守仁的,也有妻子高黛安的。两人都患有癌症,至今还不能断药。不方便生火做饭,坝区食堂就是他们的厨房——每天,郑守仁雷打不动地从宿舍步行去食堂打饭。身为院士和领导,他坚持和普通员工吃一样的三餐。
甘苦相伴,相濡以沫。郑守仁和高黛安,在工地相遇、相知、相爱,又在工地相守了一辈子。也许,不愿离开,也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已经与大坝、与水利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难舍难分了吧!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