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练教师须先练校长,强管理应先强干部。校长要深刻认识自我管理中存在的“四个不很匹配”;为此,提出两个问题及四条建议,引导校长深思;提醒大家在参与培训时,注重做好三个环节的对接;并以五句话同参训人员共勉。
[关键词] 不匹配;问题;环节;建议;共勉
尊敬的各位校长,大家好!
筹划已久的全区小学校级干部培训班今天开班了。近年来,区教育局及教研科研中心更加重视干部队伍的管理与培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全区干部素养及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管理干部,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营校经验,各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与其他先进县市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就管理而言,主要体现为“四个不很匹配”。
一、思想认识与时代要求还不很匹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也必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的要求,对广大校长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不少管理干部仍然视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及现实要求于漫不经心,采取不主动、不深研的应付模式,思想及思维方式不匹配现代治理的状况多有存在。诸如此类都是校长及学校管理应答的时代新问题。
新时代的教师,既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也越来越能读懂学校管理是否科学、自我权益是否得到尊重;新一代的教师,学历较高、见识多元、敢于探究,也越来越淡化权利权威,厌恶陈规旧习。教师关切是管理的“风向标”“晴雨表”,是管理干部尤其是校长时刻需要面对的重要考题,它考验着校长的治理能力,折射着干群的和谐与信任,攸关干部及学校的形象。这些都是学校管理面考的时代新课题。
恰因上述等缘由,管理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各方如此高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当今一样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困惑、尴尬与挑战,甚至是批评与非议;我们似乎在有点憋屈中,感到些许的茫然、乏力和无奈,有时甚至是感到有点捉襟见肘。
我们常念叨管理,可是什么是科学管理?何谓文化管理?怎样精细实施及人文体现?还真的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深省。这样辨析的话,强化思想认识就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二、管理理念与现实发展还不很匹配
这些年,硬件上去了,但软实力,特别是文化管理水平这些基础能力还有待质的提升。我们可能在形式上拥抱了新教育和新理念,但当问题真正发生之时,我们的办法依然是传统时代的治理方式,空洞说教、千校百管一面。
况且,管理者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容易形成静态思维方式及惯性管理理念;加之,长期处在忙碌及压力状态,就易形成焦虑,就有可能缺少清醒判断,误认为自己及管理不存在问题、没有对手,用不着再反思、再学习及再研究,甚至还沾沾自喜。这使得我们未必都能看到、看清“狼来了”带来的冲击与变化,甚至是暗藏危机。这样分析的话,更新教育理念就没有尽头、只能勇往前走。
三、经营效果与实际需求还不很匹配
我们在管理着,似乎又在被管理绑架着;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管理实而美,教师却觉得有点像“海市蜃楼”,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感到“不解渴”。
管理似乎又逐渐被沦为“鸡肋”;管理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似乎也在销蚀着师生很多的东西。像管理的僵化、粗放、评价的过多细化量化、人文氛围的缺失、教师倦感越来越强等。
教师感到管理离自己很近,又好似很远很虚,有时感到还“很硬”,甚至“很烦”。再深入学校看一看,走进教师及家长中听一听,存在问题就更多。这样梳理的话,创新管理效果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引领能力与教育发展还不很匹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当前管理理念满天飞的情况下,上述两个方面应是同时强化,或更加重视问题的精准解决及课堂的点穴式领导。
如,现实中管理的合力不够、和力不强;治理中常有不到位、不会到位;甚至是缺位、越位、不会补位;尤其是出现了求稳怕乱、方法不多、办法不强等趋向。再如,我们经常忙得昏天暗地,“5 2”“白加黑”,“辛苦指数”很高,但往往是忙不到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关键处;更常是,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似乎越来越迷失了前进方向,感觉越来越不会干了。
教师希望遇到一位好的领导来引领自己,却常是摇头叹息;教师也好像是在乎管理,处在管理之中、服从管理,又似乎是不那么在意管理,不时还游离于管理之外,有的只能是厌烦管理、无奈地排斥管理,甚至是陷入了“管不到教师的心里去、说了也没人信”的治理困境。这样剖析的话,管理能力就没有使不了、只有不夠使。
直面“不很匹配”的现代化拷问,校长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很多时候,一所学校或一个领域怎样设计与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或分管领导的意志、心胸和能力。如果上面缺乏领导判断力和纠错能力,下面就会缺乏执行力。由此,我们这次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或主题是“学习、反思、提升、行动”,就是借助一个个深刻的报告、一例例深刻的案例,一次次深刻的交流,引导大家静下心来对过去的管理与工作进行细致梳理及深度反思,真正触及内心深处,在新的际遇下,新的起点上,来一次深刻的变革:重新发现管理,也重新发现自己;重新经营管理,也重新设计自己。
为此,借此契机我向大家提两个问题及四条建议,引大家深思,并以五句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问题:现在大家的管理水平处在哪个层次?
老子在《道德经》有句名言:“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从中可以感到学校管理也似有四个层次或四种状态:
一是我们管着理着,却让被管理者逐渐厌烦麻木、甚至是心凉了或人跑了;二是有一批被管理者;三是将被管者变成追随者;四是把被理者化为自己甚至是他人的领导者,让他们都成为某一个方面的领导人物,这是最高水平的管理。 对应着,在我们的管理职场中也常呈现为四种人,即“人力、人手、人才、人物”。对照一下,我们是哪种人?是不是当前教育及教师期待的那种管理与管理者呢?
因此,我们的管理应该不断实现四个根本性改变:由经验式碎片思维到深践式系统思维;由批评式刚性思维到赏识性柔性思维;由主导式线性思维到能动式立体思维;由个体性单项思维到协同性合力思维。进一步由指令发布者和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师自主发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进而成为高水平的服务者和引领者。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行为及经营文化,由“发令——服从”的“完成任务式”的指令式文化,向“支持——共生”的“解决问题式”的协作式文化转变,再到“引领——快乐”的“持续发展式”的动车式文化生成。
进而不断实现管理的四步跨越:第一步,我知道管理什么;第二步,我知道怎么管理;第三步,我知道师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第四步,我管物管事管人,不如以管理示人、教人,理人、理心。
从以上意义上说,在全区教育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关键档口,举办这样一次培训,就尤显重要及必要,也必将产生有益而长远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这五天的培训你准备了什么?你备课了吗?
培训是各方的大聚会,有细准备才可能有好效果,有深碰撞才可能有大生成。各位校长既是培训的参与者,也是实现活动最优化、质效最佳化的最重要的合伙者、合作人及建设者,大家是“同学”关系,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由此,被培者应该有所思考,以利于实现以下三个环节的设计与融合:
一是,参训前应突出筹谋—做好相应准备,从漫不经心的“接受通知”走向自我的“价值唤醒”,精心打好“物质及思想牌”。
参训前,要尽可能地了解相关要求,做好相应物质与思想准备;同时也应了解一下培训主题、活动内容及专家情况,并先行思考。这样,自己的思量就会在参训中成为映照,培训中双方立时就能形成有效对接,就会撞击出朵朵浪花,自己该摘取什么也就清晰明了,获得感自然也就浓烈与丰厚。
就是怀着“我怎样参与这样的活动”等疑问与准备走进培训课堂,带着“培训后我应该怎么办”等思索与设计步出学研阵地。
二是,参训中应突出融合—注重同行共创,从不很自愿的“被动参与”走向有效的“协作并生”,仔细打好“过程和方法牌”。
为何现在类似的培训活动多是陷入了“原地推磨”的尴尬境地?正如罗伯特·卡帕所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你离战地不够近。事实上,一个个富有生命感的培训现场及随之而来的效果,既是专家努力讲授的结果,也是被培者认真协作的生动体现;一个个典型案例,既是专家剖析的平台,也是我们深度参与、深刻反思的载体,更是大家面对的“单元测试题”。因此,大家要主动融入、协同生成,具体的就是做实“看、听、记、思、联、理”六个环节:看专家,更看自己;听专家讲,也听同伴议;记现场内容,更勾连自我上下;与专家同事对话,更要自己独白、发问出来;思虑以前、现在,更要梳理未来、改变起来。就是构建一种对话场域、思考情景,使培学融合、趋好向优。
三是,参训后应突出延展—策划学用再进,从一个时段的“顺利完成”走向持续的“优质生成”,接续打好“学研与再升牌”。
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就是不能培训完了就万事大吉、然后重回原来情境。要想想,立时借鉴什么?短期借鉴什么?长远借鉴什么?达到培训“煮海为盐”的目的,生成培训的“最大值”。
总之,这样的一次次聚会,要从以往的某些异化或迷失中走出来,从指令性和被动性中跨出来,突破表层化及功利化,回归文化的关照与浸润,这样,一次次校长培训才可能更有力量,一个个校长才更有文化、有内涵,培训才有别样花红的意义。
为此,给大家提出四条建议:
进一步增强发展欲望;进一步振奋工作精神;进一步优化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
就是要进一步成为“有正确主张的管理者”“有积极行动的研究者”和“有推进能力的引领者”。真正做到“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与“有扎实实践支撑的理论”有机统一。
各位校长,干部有信仰,教师有力量,学校有希望。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位经历者、研究者,最后,我以感悟管理的五句话与大家共勉。
1.管理这个舞台,能够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里设计别人的经历、引领那么多人前行,这个责任太大了。
2.小学,不“小”,治理好更不简单;经营“小”学校,管好自己的那一摊,需要“大”境界、“大”能耐,更需要“绣花”功夫。
3.一种种引人入心的管理,老师们愿跟其后学其样干些事的管理之于老师,既应该是老师当时的感观、感受,更是若干年后,驻足回望流年,不能忘却的件件温情小事。就是管理者以自己的情怀与能力,借助一点点小事,引得一个个灵魂的依恋与精神的皈依。
4.我们常说创新,也都会说创新,实际上创新是在关注常识的基础上层层推进的;我们常向往美好,实际上美好更是在心怀良知、善于自我批判的情怀下形成的。因此,学校内部也像是一个比赛场,天天都似在比赛、在亮剑:亮工作、亮办法、亮成绩;赛志气、赛能力、赛智慧;比付出、比收获、比成长。
但最终,它还一个生活场,最终是亮思想、亮精神、亮境界、亮涵养,就是亮个人……
5.十九大后人民日报系列社论中有一句话:每个人的理想有多雄奇,未来中国就有多美丽。套用这句话说,每位校长的管理做得多么雄奇,未来,我们每个教师就会变得多么有力。当每个教师充满力量的时候,这便是更好的自己,也就构成了一所所更美的学校和更好的泰山区教育。
最后,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刘莹)
[关键词] 不匹配;问题;环节;建议;共勉
尊敬的各位校长,大家好!
筹划已久的全区小学校级干部培训班今天开班了。近年来,区教育局及教研科研中心更加重视干部队伍的管理与培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全区干部素养及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管理干部,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营校经验,各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与其他先进县市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就管理而言,主要体现为“四个不很匹配”。
一、思想认识与时代要求还不很匹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也必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的要求,对广大校长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不少管理干部仍然视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及现实要求于漫不经心,采取不主动、不深研的应付模式,思想及思维方式不匹配现代治理的状况多有存在。诸如此类都是校长及学校管理应答的时代新问题。
新时代的教师,既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也越来越能读懂学校管理是否科学、自我权益是否得到尊重;新一代的教师,学历较高、见识多元、敢于探究,也越来越淡化权利权威,厌恶陈规旧习。教师关切是管理的“风向标”“晴雨表”,是管理干部尤其是校长时刻需要面对的重要考题,它考验着校长的治理能力,折射着干群的和谐与信任,攸关干部及学校的形象。这些都是学校管理面考的时代新课题。
恰因上述等缘由,管理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各方如此高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当今一样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困惑、尴尬与挑战,甚至是批评与非议;我们似乎在有点憋屈中,感到些许的茫然、乏力和无奈,有时甚至是感到有点捉襟见肘。
我们常念叨管理,可是什么是科学管理?何谓文化管理?怎样精细实施及人文体现?还真的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深省。这样辨析的话,强化思想认识就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二、管理理念与现实发展还不很匹配
这些年,硬件上去了,但软实力,特别是文化管理水平这些基础能力还有待质的提升。我们可能在形式上拥抱了新教育和新理念,但当问题真正发生之时,我们的办法依然是传统时代的治理方式,空洞说教、千校百管一面。
况且,管理者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容易形成静态思维方式及惯性管理理念;加之,长期处在忙碌及压力状态,就易形成焦虑,就有可能缺少清醒判断,误认为自己及管理不存在问题、没有对手,用不着再反思、再学习及再研究,甚至还沾沾自喜。这使得我们未必都能看到、看清“狼来了”带来的冲击与变化,甚至是暗藏危机。这样分析的话,更新教育理念就没有尽头、只能勇往前走。
三、经营效果与实际需求还不很匹配
我们在管理着,似乎又在被管理绑架着;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管理实而美,教师却觉得有点像“海市蜃楼”,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感到“不解渴”。
管理似乎又逐渐被沦为“鸡肋”;管理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似乎也在销蚀着师生很多的东西。像管理的僵化、粗放、评价的过多细化量化、人文氛围的缺失、教师倦感越来越强等。
教师感到管理离自己很近,又好似很远很虚,有时感到还“很硬”,甚至“很烦”。再深入学校看一看,走进教师及家长中听一听,存在问题就更多。这样梳理的话,创新管理效果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引领能力与教育发展还不很匹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当前管理理念满天飞的情况下,上述两个方面应是同时强化,或更加重视问题的精准解决及课堂的点穴式领导。
如,现实中管理的合力不够、和力不强;治理中常有不到位、不会到位;甚至是缺位、越位、不会补位;尤其是出现了求稳怕乱、方法不多、办法不强等趋向。再如,我们经常忙得昏天暗地,“5 2”“白加黑”,“辛苦指数”很高,但往往是忙不到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关键处;更常是,缺乏主见,随波逐流,似乎越来越迷失了前进方向,感觉越来越不会干了。
教师希望遇到一位好的领导来引领自己,却常是摇头叹息;教师也好像是在乎管理,处在管理之中、服从管理,又似乎是不那么在意管理,不时还游离于管理之外,有的只能是厌烦管理、无奈地排斥管理,甚至是陷入了“管不到教师的心里去、说了也没人信”的治理困境。这样剖析的话,管理能力就没有使不了、只有不夠使。
直面“不很匹配”的现代化拷问,校长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很多时候,一所学校或一个领域怎样设计与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或分管领导的意志、心胸和能力。如果上面缺乏领导判断力和纠错能力,下面就会缺乏执行力。由此,我们这次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或主题是“学习、反思、提升、行动”,就是借助一个个深刻的报告、一例例深刻的案例,一次次深刻的交流,引导大家静下心来对过去的管理与工作进行细致梳理及深度反思,真正触及内心深处,在新的际遇下,新的起点上,来一次深刻的变革:重新发现管理,也重新发现自己;重新经营管理,也重新设计自己。
为此,借此契机我向大家提两个问题及四条建议,引大家深思,并以五句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问题:现在大家的管理水平处在哪个层次?
老子在《道德经》有句名言:“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从中可以感到学校管理也似有四个层次或四种状态:
一是我们管着理着,却让被管理者逐渐厌烦麻木、甚至是心凉了或人跑了;二是有一批被管理者;三是将被管者变成追随者;四是把被理者化为自己甚至是他人的领导者,让他们都成为某一个方面的领导人物,这是最高水平的管理。 对应着,在我们的管理职场中也常呈现为四种人,即“人力、人手、人才、人物”。对照一下,我们是哪种人?是不是当前教育及教师期待的那种管理与管理者呢?
因此,我们的管理应该不断实现四个根本性改变:由经验式碎片思维到深践式系统思维;由批评式刚性思维到赏识性柔性思维;由主导式线性思维到能动式立体思维;由个体性单项思维到协同性合力思维。进一步由指令发布者和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师自主发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进而成为高水平的服务者和引领者。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行为及经营文化,由“发令——服从”的“完成任务式”的指令式文化,向“支持——共生”的“解决问题式”的协作式文化转变,再到“引领——快乐”的“持续发展式”的动车式文化生成。
进而不断实现管理的四步跨越:第一步,我知道管理什么;第二步,我知道怎么管理;第三步,我知道师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第四步,我管物管事管人,不如以管理示人、教人,理人、理心。
从以上意义上说,在全区教育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关键档口,举办这样一次培训,就尤显重要及必要,也必将产生有益而长远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这五天的培训你准备了什么?你备课了吗?
培训是各方的大聚会,有细准备才可能有好效果,有深碰撞才可能有大生成。各位校长既是培训的参与者,也是实现活动最优化、质效最佳化的最重要的合伙者、合作人及建设者,大家是“同学”关系,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由此,被培者应该有所思考,以利于实现以下三个环节的设计与融合:
一是,参训前应突出筹谋—做好相应准备,从漫不经心的“接受通知”走向自我的“价值唤醒”,精心打好“物质及思想牌”。
参训前,要尽可能地了解相关要求,做好相应物质与思想准备;同时也应了解一下培训主题、活动内容及专家情况,并先行思考。这样,自己的思量就会在参训中成为映照,培训中双方立时就能形成有效对接,就会撞击出朵朵浪花,自己该摘取什么也就清晰明了,获得感自然也就浓烈与丰厚。
就是怀着“我怎样参与这样的活动”等疑问与准备走进培训课堂,带着“培训后我应该怎么办”等思索与设计步出学研阵地。
二是,参训中应突出融合—注重同行共创,从不很自愿的“被动参与”走向有效的“协作并生”,仔细打好“过程和方法牌”。
为何现在类似的培训活动多是陷入了“原地推磨”的尴尬境地?正如罗伯特·卡帕所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你离战地不够近。事实上,一个个富有生命感的培训现场及随之而来的效果,既是专家努力讲授的结果,也是被培者认真协作的生动体现;一个个典型案例,既是专家剖析的平台,也是我们深度参与、深刻反思的载体,更是大家面对的“单元测试题”。因此,大家要主动融入、协同生成,具体的就是做实“看、听、记、思、联、理”六个环节:看专家,更看自己;听专家讲,也听同伴议;记现场内容,更勾连自我上下;与专家同事对话,更要自己独白、发问出来;思虑以前、现在,更要梳理未来、改变起来。就是构建一种对话场域、思考情景,使培学融合、趋好向优。
三是,参训后应突出延展—策划学用再进,从一个时段的“顺利完成”走向持续的“优质生成”,接续打好“学研与再升牌”。
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就是不能培训完了就万事大吉、然后重回原来情境。要想想,立时借鉴什么?短期借鉴什么?长远借鉴什么?达到培训“煮海为盐”的目的,生成培训的“最大值”。
总之,这样的一次次聚会,要从以往的某些异化或迷失中走出来,从指令性和被动性中跨出来,突破表层化及功利化,回归文化的关照与浸润,这样,一次次校长培训才可能更有力量,一个个校长才更有文化、有内涵,培训才有别样花红的意义。
为此,给大家提出四条建议:
进一步增强发展欲望;进一步振奋工作精神;进一步优化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
就是要进一步成为“有正确主张的管理者”“有积极行动的研究者”和“有推进能力的引领者”。真正做到“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与“有扎实实践支撑的理论”有机统一。
各位校长,干部有信仰,教师有力量,学校有希望。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位经历者、研究者,最后,我以感悟管理的五句话与大家共勉。
1.管理这个舞台,能够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里设计别人的经历、引领那么多人前行,这个责任太大了。
2.小学,不“小”,治理好更不简单;经营“小”学校,管好自己的那一摊,需要“大”境界、“大”能耐,更需要“绣花”功夫。
3.一种种引人入心的管理,老师们愿跟其后学其样干些事的管理之于老师,既应该是老师当时的感观、感受,更是若干年后,驻足回望流年,不能忘却的件件温情小事。就是管理者以自己的情怀与能力,借助一点点小事,引得一个个灵魂的依恋与精神的皈依。
4.我们常说创新,也都会说创新,实际上创新是在关注常识的基础上层层推进的;我们常向往美好,实际上美好更是在心怀良知、善于自我批判的情怀下形成的。因此,学校内部也像是一个比赛场,天天都似在比赛、在亮剑:亮工作、亮办法、亮成绩;赛志气、赛能力、赛智慧;比付出、比收获、比成长。
但最终,它还一个生活场,最终是亮思想、亮精神、亮境界、亮涵养,就是亮个人……
5.十九大后人民日报系列社论中有一句话:每个人的理想有多雄奇,未来中国就有多美丽。套用这句话说,每位校长的管理做得多么雄奇,未来,我们每个教师就会变得多么有力。当每个教师充满力量的时候,这便是更好的自己,也就构成了一所所更美的学校和更好的泰山区教育。
最后,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