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这足以说明,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建构其实施策略,把握其学习的恰当时机和操作要领,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有合作讨论、合作练习、合作评价等形式,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活动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與个体性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氛围,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有显著实效。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组建小组,提高合作实效
1.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是指合作交流小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性别和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进行。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优等生、中等性、学困生的比例相当,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保证小组公平竞争。
2.明确职责分工,掌握合作技能
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要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并要采取轮换制,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动机
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展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的经验数学化,使课堂充满趣味,充满数学味,展现数学课的灵魂,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采用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合作能力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在合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是参与课堂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位合作者,时而是一位帮助者,时而是一位促进者,时而是一位激励者。
学生在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时候,有时也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展的评价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建立评价机制,提升合作水平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付出个人努力的同时以促进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就是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方式如下。
1.以正面评价为主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同大家共享。
2.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要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要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不是什么数学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选择有一定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价值,有一定开放性的内容来合作学习,并要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当学生个人操作和探索有困难时或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或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全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有恒地训练,需要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需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引导下得以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建构其实施策略,把握其学习的恰当时机和操作要领,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有合作讨论、合作练习、合作评价等形式,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活动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與个体性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氛围,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有显著实效。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组建小组,提高合作实效
1.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是指合作交流小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性别和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进行。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优等生、中等性、学困生的比例相当,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保证小组公平竞争。
2.明确职责分工,掌握合作技能
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要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并要采取轮换制,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动机
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展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的经验数学化,使课堂充满趣味,充满数学味,展现数学课的灵魂,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采用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合作能力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在合作与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是参与课堂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位合作者,时而是一位帮助者,时而是一位促进者,时而是一位激励者。
学生在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时候,有时也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展的评价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建立评价机制,提升合作水平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付出个人努力的同时以促进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就是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方式如下。
1.以正面评价为主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同大家共享。
2.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要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要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不是什么数学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选择有一定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价值,有一定开放性的内容来合作学习,并要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当学生个人操作和探索有困难时或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或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全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有恒地训练,需要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需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引导下得以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