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个别言语行为为例,论证了如何在模因论视角下利用母语的语言模因和语用模因完成语用能力的正迁移,避免语用能力的负迁移,从教学的视角界定了语用能力和语用模因的概念,提出了语用教学的思路,设计了“基于模因论的语际语用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 语际语用能力 语用迁移 语用模因
【Abstract】With examples of certain speech acts,this paper argu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By defining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Memes,this study proposed a teaching approach of “context-based pragmatic teach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Key words】Memetic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transfer; pragmatic memes
一、语际语用能力概述
语际语(interlanguage)是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有别于目的语的一种独立语言。
关于语用能力,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虽然研究者对语用能力的表述各有侧重,但总是围绕三个因素:言语行为,语境和得体性。语际语用能力因此则可以被理解为:二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结合当下的语境得体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和理解对方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的能力。那么,培养二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语学习者能够识别语境、理解言外之力和实施言语行为。语用教学的内容则包括增加二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提高其语用意识和优化其语用表现三个部分。
二、语用迁移与模因论
1.语用迁移。Kasper从宏观语用研究的角度将语用迁移分为语用语言迁移( 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 Sociopragmatic transfer)。语言语用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社交语用迁移指的主要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以及语用参数的判断。从迁移产生的效用和方向上可以将语用迁移分为正向语用迁移( positive pragmatic transfer)和负向语用负迁移(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当二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交际时,这两种语用迁移就会作用于他们的言语行为表现。由此可见,语用迁移是外语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模仿和复制母语语用语言知识或社交语用知识所产生的结果,这种复制性正好符合模因的本质属性。
2.模因论。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科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此后,meme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广泛的研究。
语言本身既是模因又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通过模因发展和演变,模因以语言为宿主生存和繁衍。何自然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传播模因的过程。因此,语言交际就是选择模因,传递模因,接受或拒绝模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主要有两种复制方式,即重复与类推。重复属于直接套用,类推则是语言使用者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类推的形式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3.语言模因与语言语用正迁移。掌握足够的词汇和句子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基础。英语学习者如果能够对比汉语与英语的常用表达,发掘和总结那些可以形成语言语用正迁移的汉语模因,并在使用目的语时进行重复和类推,有意识地根据交际需要将这些语言模因作基因型或表现型传播,就可以有效形成语言语用的正迁移。研究发现,当母语的语言结构与目的语相似或相同时,有助于发生语言语用的正迁移,促进学习者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从而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
但英语学习者需要明确的是,英汉语言模因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当母语的语言结构与目的语不相符合时,或者语义相同的模因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时,语言模因的模仿就会产生语言语用的负迁移或语言语用失误。这类失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目的语使用者不知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二是目的语使用者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
4.语用模因与社交语用正迁移。在话语交际中,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方式、策略等被复制传播后成为语用模因。一些交际话语的常用策略、规则被固化后,成为言语交际中复制能力强的话语得体语用模因。由此可见,语用模因包括语用模因包括“言语行为语用模因”以及实施与理解这些言语行为的“策略语用模因”。要完成社交语用的正迁移,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足够数量的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并且需要占有足够的策略语用模因,这就要求二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发掘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尤其是中西文化中共同的礼貌原则,同时能够识别中西文中的差异,正确判断语境以及辨别听者的期待从而确定言者的选择。
(1)礼貌。礼貌是一个尚未统一的语用概念。礼貌原则可以被认为是中西交际中的强势语用模因,从这两套语用模因中,英语学习者可以找到很多共性,作为促成社交语用正迁移的语用模因。譬如,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增加对别人的利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的德言行准则与Leech的策略准则宽宏准则和赞扬准则之间就高度相似;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的求同准则与Leech的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也能达成共识;就具体的言语行为而言,致谢在中西方的言语交际中就具有一定的共性——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谢谢,等等。 但同时,英语学习者也应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中看到中西文化差异,避免产生社交语用的负迁移。如不同的文化的人群对Leech的“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理解和实施就存在不同。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赞美,会说 “Thank you”,接受赞美的同时维护赞美者的积极面子以达到实施礼貌的目的,而中国人则遵从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如果英语学习者不能明确的辨别这些社交语用模因之间的差异,就会造成社交语用的负迁移,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2)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逻辑关系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的总称。
Halliday在其语域理论( the register theory)中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 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其中,语场是言语行为发生的条件,它涉及场合、目的、主题等;语旨是指交际主体,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涉及交际开展的方式,一般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就语言模因的传递和接收而言,交际双方需要识别两种语境,一是缺省语境,二是语言模因所处的实际语境。前者指语言模因自身所携带的语境,这是语言模因在某一个或几个语境中多次使用后获得的语境信息关联;后者指语言模因当下所处的实际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者在传递和接收模因的过程中,需要分析语言模因所使用的是缺省语境还是实际语境。需要指出的是,在交际中,首先被激活的不一定是语言模因使用的实际语境,而可能是语言模因本身所包含的缺省语境。
从语言研究的范围来看,语境可分为两类: 语言性环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环境(non-linguistic context)。其中非语言性环境由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和语用语境( pragmatic context)组成。本文在此强调的是语用语境,它是指参与说话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知识、信仰、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的交际方式,尤指交际的得体性(王丹、杜伟,2004)。语境不是单独的判断和推理,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过程。对于语境的分析和识别,也是英语学习者获得策略语用模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三、模因论视角下的语用能力培养
“基于模因论的语际语用教学”的教学思路是:在“结合语境识别,收集和对比语用模因”的基础上,在言语交际中复制和传播语用模因,结合元语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具体分为三个教学步骤:
1.收集言语行为语用模因以增加语用知识。何自然提出的获得语用数据的四个方法,即内省法、商议法、假拟自然法、自然对话法,本文借用这四个方法指导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收集言语行为语用模因。
(1)内省法(introspective approach)。内省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的数据收集,对语用模因数据收集亦非常有效。譬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有关“建议”这个言语行为尽可能多的收集语言模因,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确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建议”,以及自己以不同的角色针对不同的对象做出建议时,哪一种语言形式得体、能达到交际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内省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内省能力。因此,为避免主观和错误,学习者内省的成果需要在课堂上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重复和类推,进而形成语用模因。
(2)商议法(consultative approach)。商议法是内省法的外在表达,在课堂上以小组商议为佳。为提高效率,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言语行为模因收集任务,经过组内成员广泛收集语言模因,组内商议之后在全班进行主题汇报,商议,通过设置相似和多元语境,完成这些言语行为模因的重复和类推,最终形成语用模因。
(3)假拟自然法(pseudo-natural approach)。在假拟自然法中,老师设置一个生活场景,要求学习者在该场景下实施某个言语行为。学习者尝试在中西两种语言环境下实施该言语行为,收集、整理、对比和讨论语言模因,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并形成该语境下的语用模因。
(4)自然对话法(natural interactive approach)。这个方法获得的数据来自真实的对话。学习者可以作为自然对话的旁观者,观察别人的真实对话,同时关注话语的语境对话语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走遍美国”等教学影像或美剧电影中的桥段作为自然对话,要求学生从中获得实施诸如“请求”或 “道歉”的语言模因,并分析语境对这个言语行为的实施所起的作用,进而从这段自然对话中提取出语用模因。
教师还可以完整地播放一集教学影像或剧集,或播放一部电影,要求学习者从中收集不同语境下的实施某个言语行为——诸如“道歉”——的语用模因,之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
2.获得策略语用模因以提高语用意识:获得策略语用模因需要对比与分析中西语用模因。结合视听材料,要求学习者从跨文化语境和语言语境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语用模因的对比与分析。
其中,在跨文化语境方面,学习者要充分考量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距离、交际的情景和交际意图等等非语言环境。譬如,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主独立,希望保持独立的空间与安全距离,这时中国式的热情体贴有时反而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而在语言语境信息方面,学习者则要注意识别出两种语境,一种是语言模因自身所携带的缺省语境,另一种是语言模因使用的具体新语境。
3.复制和传播语用模因以优化语用表现。利用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语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具体教学步骤为:(1)任务前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布置交际任务。例如,交际场景是一个shopping mall,交际双方为服装店的店员Jessie和顾客Mr.King,King是一所大学的老师,想要买一件外套,他需要Jessie的建议。要求学生据此识别语境,确定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等,选择完成交际任务所需的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和策略语用模因。(2)任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结合语言模因,选用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复制与传播语用模因,完成交际任务。三,任务后环节。各小组表演整个交际过程,总结汇报在交际中所用到的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和策略语用模因,学生相互评价各组的语用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并归纳元语用知识,从而形成语用能力。 模因论在语用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开启了教学研究和创新的新思路。在模因论视角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的一个关键是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获得足够数量的语用模因——包括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和策略语用模因,同时警惕和预防母语语用模因造成的语用负迁移。在语用课堂上,从语用知识、语用意识和语用表现三个方面实施教学,以达到“使二语学习者能够识别语境、理解言外之力和实施言语行为”的语用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和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 ford UniversityPress,1976.
[2]Halliday,M.A.K.
【关键词】模因论 语际语用能力 语用迁移 语用模因
【Abstract】With examples of certain speech acts,this paper argu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By defining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Memes,this study proposed a teaching approach of “context-based pragmatic teach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Key words】Memetic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transfer; pragmatic memes
一、语际语用能力概述
语际语(interlanguage)是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有别于目的语的一种独立语言。
关于语用能力,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虽然研究者对语用能力的表述各有侧重,但总是围绕三个因素:言语行为,语境和得体性。语际语用能力因此则可以被理解为:二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结合当下的语境得体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和理解对方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的能力。那么,培养二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语学习者能够识别语境、理解言外之力和实施言语行为。语用教学的内容则包括增加二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提高其语用意识和优化其语用表现三个部分。
二、语用迁移与模因论
1.语用迁移。Kasper从宏观语用研究的角度将语用迁移分为语用语言迁移( 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 Sociopragmatic transfer)。语言语用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社交语用迁移指的主要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以及语用参数的判断。从迁移产生的效用和方向上可以将语用迁移分为正向语用迁移( positive pragmatic transfer)和负向语用负迁移(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当二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交际时,这两种语用迁移就会作用于他们的言语行为表现。由此可见,语用迁移是外语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模仿和复制母语语用语言知识或社交语用知识所产生的结果,这种复制性正好符合模因的本质属性。
2.模因论。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科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此后,meme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广泛的研究。
语言本身既是模因又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语言通过模因发展和演变,模因以语言为宿主生存和繁衍。何自然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传播模因的过程。因此,语言交际就是选择模因,传递模因,接受或拒绝模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主要有两种复制方式,即重复与类推。重复属于直接套用,类推则是语言使用者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类推的形式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3.语言模因与语言语用正迁移。掌握足够的词汇和句子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基础。英语学习者如果能够对比汉语与英语的常用表达,发掘和总结那些可以形成语言语用正迁移的汉语模因,并在使用目的语时进行重复和类推,有意识地根据交际需要将这些语言模因作基因型或表现型传播,就可以有效形成语言语用的正迁移。研究发现,当母语的语言结构与目的语相似或相同时,有助于发生语言语用的正迁移,促进学习者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从而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
但英语学习者需要明确的是,英汉语言模因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当母语的语言结构与目的语不相符合时,或者语义相同的模因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时,语言模因的模仿就会产生语言语用的负迁移或语言语用失误。这类失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目的语使用者不知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二是目的语使用者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
4.语用模因与社交语用正迁移。在话语交际中,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方式、策略等被复制传播后成为语用模因。一些交际话语的常用策略、规则被固化后,成为言语交际中复制能力强的话语得体语用模因。由此可见,语用模因包括语用模因包括“言语行为语用模因”以及实施与理解这些言语行为的“策略语用模因”。要完成社交语用的正迁移,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足够数量的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并且需要占有足够的策略语用模因,这就要求二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发掘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尤其是中西文化中共同的礼貌原则,同时能够识别中西文中的差异,正确判断语境以及辨别听者的期待从而确定言者的选择。
(1)礼貌。礼貌是一个尚未统一的语用概念。礼貌原则可以被认为是中西交际中的强势语用模因,从这两套语用模因中,英语学习者可以找到很多共性,作为促成社交语用正迁移的语用模因。譬如,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增加对别人的利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的德言行准则与Leech的策略准则宽宏准则和赞扬准则之间就高度相似;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的求同准则与Leech的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也能达成共识;就具体的言语行为而言,致谢在中西方的言语交际中就具有一定的共性——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谢谢,等等。 但同时,英语学习者也应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中看到中西文化差异,避免产生社交语用的负迁移。如不同的文化的人群对Leech的“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理解和实施就存在不同。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赞美,会说 “Thank you”,接受赞美的同时维护赞美者的积极面子以达到实施礼貌的目的,而中国人则遵从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如果英语学习者不能明确的辨别这些社交语用模因之间的差异,就会造成社交语用的负迁移,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2)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逻辑关系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的总称。
Halliday在其语域理论( the register theory)中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 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其中,语场是言语行为发生的条件,它涉及场合、目的、主题等;语旨是指交际主体,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涉及交际开展的方式,一般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就语言模因的传递和接收而言,交际双方需要识别两种语境,一是缺省语境,二是语言模因所处的实际语境。前者指语言模因自身所携带的语境,这是语言模因在某一个或几个语境中多次使用后获得的语境信息关联;后者指语言模因当下所处的实际语言环境。语言使用者在传递和接收模因的过程中,需要分析语言模因所使用的是缺省语境还是实际语境。需要指出的是,在交际中,首先被激活的不一定是语言模因使用的实际语境,而可能是语言模因本身所包含的缺省语境。
从语言研究的范围来看,语境可分为两类: 语言性环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环境(non-linguistic context)。其中非语言性环境由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和语用语境( pragmatic context)组成。本文在此强调的是语用语境,它是指参与说话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知识、信仰、目的和意图,以及他们的交际方式,尤指交际的得体性(王丹、杜伟,2004)。语境不是单独的判断和推理,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过程。对于语境的分析和识别,也是英语学习者获得策略语用模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三、模因论视角下的语用能力培养
“基于模因论的语际语用教学”的教学思路是:在“结合语境识别,收集和对比语用模因”的基础上,在言语交际中复制和传播语用模因,结合元语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具体分为三个教学步骤:
1.收集言语行为语用模因以增加语用知识。何自然提出的获得语用数据的四个方法,即内省法、商议法、假拟自然法、自然对话法,本文借用这四个方法指导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收集言语行为语用模因。
(1)内省法(introspective approach)。内省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的数据收集,对语用模因数据收集亦非常有效。譬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有关“建议”这个言语行为尽可能多的收集语言模因,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确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建议”,以及自己以不同的角色针对不同的对象做出建议时,哪一种语言形式得体、能达到交际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内省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内省能力。因此,为避免主观和错误,学习者内省的成果需要在课堂上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重复和类推,进而形成语用模因。
(2)商议法(consultative approach)。商议法是内省法的外在表达,在课堂上以小组商议为佳。为提高效率,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言语行为模因收集任务,经过组内成员广泛收集语言模因,组内商议之后在全班进行主题汇报,商议,通过设置相似和多元语境,完成这些言语行为模因的重复和类推,最终形成语用模因。
(3)假拟自然法(pseudo-natural approach)。在假拟自然法中,老师设置一个生活场景,要求学习者在该场景下实施某个言语行为。学习者尝试在中西两种语言环境下实施该言语行为,收集、整理、对比和讨论语言模因,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并形成该语境下的语用模因。
(4)自然对话法(natural interactive approach)。这个方法获得的数据来自真实的对话。学习者可以作为自然对话的旁观者,观察别人的真实对话,同时关注话语的语境对话语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走遍美国”等教学影像或美剧电影中的桥段作为自然对话,要求学生从中获得实施诸如“请求”或 “道歉”的语言模因,并分析语境对这个言语行为的实施所起的作用,进而从这段自然对话中提取出语用模因。
教师还可以完整地播放一集教学影像或剧集,或播放一部电影,要求学习者从中收集不同语境下的实施某个言语行为——诸如“道歉”——的语用模因,之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
2.获得策略语用模因以提高语用意识:获得策略语用模因需要对比与分析中西语用模因。结合视听材料,要求学习者从跨文化语境和语言语境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语用模因的对比与分析。
其中,在跨文化语境方面,学习者要充分考量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距离、交际的情景和交际意图等等非语言环境。譬如,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主独立,希望保持独立的空间与安全距离,这时中国式的热情体贴有时反而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而在语言语境信息方面,学习者则要注意识别出两种语境,一种是语言模因自身所携带的缺省语境,另一种是语言模因使用的具体新语境。
3.复制和传播语用模因以优化语用表现。利用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语用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具体教学步骤为:(1)任务前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布置交际任务。例如,交际场景是一个shopping mall,交际双方为服装店的店员Jessie和顾客Mr.King,King是一所大学的老师,想要买一件外套,他需要Jessie的建议。要求学生据此识别语境,确定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等,选择完成交际任务所需的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和策略语用模因。(2)任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结合语言模因,选用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复制与传播语用模因,完成交际任务。三,任务后环节。各小组表演整个交际过程,总结汇报在交际中所用到的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和策略语用模因,学生相互评价各组的语用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并归纳元语用知识,从而形成语用能力。 模因论在语用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开启了教学研究和创新的新思路。在模因论视角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的一个关键是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获得足够数量的语用模因——包括言语行为语用模因和策略语用模因,同时警惕和预防母语语用模因造成的语用负迁移。在语用课堂上,从语用知识、语用意识和语用表现三个方面实施教学,以达到“使二语学习者能够识别语境、理解言外之力和实施言语行为”的语用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和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 ford UniversityPress,1976.
[2]Halliday,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