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到了喀纳斯,发现一个大问题摆到了面前,太美了的喀纳斯,谁也没办法写出他看到的美。
以下的文字,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理或旅游书中找到: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部,北起卡勒玛虚,南至何乌特,东接铁外克,西到阿尔圭萨拉。地处北纬48°81′46″,东经87°04′10″,距布尔津县城150公里,面积45.7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0米,最深处达到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但在这个“百度”时代,读者并不需要在一篇散文里读到这样的文字。他相信他手机上百度一下,更快更有用。
面对中国地图那只大公鸡尾羽尖上的喀纳斯真的太美了。7月的阳光下,山尖上还堆着银白色的雪,群山披着绿装,而峡谷中的高山湖泊,蓝得让人心醉。所有的形容词一起涌进脑门儿,美丽、奇幻、仙山琼阁、静寂、圣洁、梦境、童话世界、神秘、惊艳、天堂……都没用,一说出来就觉得像一片枯叶落在树丛中,还好,若是落在湖水里会弄脏了这方安宁。
让所有的语言都变得无力。在这里,我像一个傻子瞪大眼睛,望着这神山圣水。哦,这就叫回归自然之美,沉醉而且忘记一切。有人忙着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有人不停地冲着手机玩自拍。而我发现,此刻我就是一台傻瓜相机,眼睛里全是美景,为了拍摄更多的好照片,脑子空空的像一片格式化了的磁盘,早早地删去了所有的文字。
2
终于,在喀纳斯有了可以让文字起作用的事情。
同行的上海作家王先生,在喀纳斯湖边用平板电脑录风景。他找到个好题材,两个当地孩子在湖边晒太阳,晃动手臂做准备活动,光着上身,穿着小短裤,跳进湖水里。他的录像到此停止了。事情急转直下,在7月的阳光下,跳进湖水的两个孩子,冰冷的湖水让他们抽搐下沉。急中生智的王先生,拔起插在湖畔上的旗杆,伸向两个孩子,拼命将两个孩子拖上了湖岸。
这是件很让人感动的事情。管委会的康主任说,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还体现了民族团结。在新疆最大的事就是这四个字:“民族团结”。立即派了当地的同志去采访两个被救的孩子。我们都为王先生的善举感到高兴。大家纷纷传看王先生的苹果板电脑。电脑里录下了这个故事的前半段,两个孩子下水前的活动。关键的救人情节,可惜没有录下来。没办法的遗憾,摄影师忙着去救人了。真可惜,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录下后半段,多好的新闻!
文字依然显得力不从心。文字可以记下这件事,但我们生活在读图时代,眼见为实,图像为王。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我这篇札记,应该有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阳光不仅在天上,还在心上。
3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思是“可汗之水”。这是一个久远的传说,传说的主角是成吉思汗。他在西征途中经过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下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一口湖水,觉得甜美解渴,就问手下将领,这是什么水?一位将领答道:“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大悦,笑着说:“那就把这个湖叫作喀纳乌斯。”
传说就是这样,你信不信?也许只有成吉思汗这样的伟人,才配得上这般神山圣水。守着这个传说的不仅是这湖光山色,还有居住在湖畔的图瓦人。图瓦人是蒙古人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境内总人口不足两千人。图瓦人住在喀纳斯湖四周,他们深信自己是跟着成吉思汗征战的一支部队,世代相传的使命是留在这喀纳斯,守护着“可汗之水”。
他们住在原木搭建的木楞屋里。到木楞屋“家访”,这是当地的旅游节目。
四四方方的木楞屋,墙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织毯画像,其余的墙壁上挂满各式的兽皮。客人们靠墙席地而坐,面前的小矮桌上摆着当地茶点。过程像所有的农家乐和帐篷观光一样,主人讲他们的民族故事,孩子们认真表演稚气的歌舞。有个与众不同的节目,吹奏楚苏儿。楚苏儿是一支像笛子一样的乐器。与笛相比,粗细长短相仿,不同之处,它是空心的草秆,草秆上掏了三个孔。众人试了试,要把它吹响是很难的事情,更无法吹出调儿来。给我们演奏的图瓦人,是这个乐器的非物质遗产传承者。他有十年的习艺史,再加上蒙古呼麦技艺,他咧着嘴,把楚苏儿顶在牙尖儿上,众人寂静无声,忧伤而绵长的曲调,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悠扬而深沉的声音,让我想到一千年来,图瓦人守着湖水,波澜不惊的岁月,都从那吹奏者手上,手中草秆上三个小孔中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啊。
告别主人的时候,不经意看到小屋窗台上的一块小牌:《家访服务公示》。随即用手机拍下告示的内容:“1.民俗讲解。2.民俗展示:音乐、舞蹈。3.民俗体验。4.提供民俗特色小吃、奶茶。5.价格:每位80元。每场民俗体验不得少于30分钟。投诉电话:0906———××××××”
这个小牌子,提醒我,当我们跨过小屋的门槛时,守湖千年的图瓦人也跨过了一道门槛。
4
还没有跨过现代文明门槛的,是图瓦人的马和牛,还有他们的羊群和狗。尽管山巅还顶着皑皑白雪,但喀纳斯显然是惬意的夏牧场。图瓦人任性地让牲畜在山坡上啃食鲜嫩的青草。没有牧人看守,牛和马散漫地伫留在绿野中,消费着大把的时光,像那首流行歌曲,阳光、草滩、跑马溜溜的云。夏牧场的云朵总是行色匆匆,风儿驱赶着它们,让这里忽晴忽阴,有时还来不及阴下脸,阳光灿烂处也洒下一阵阵顽皮的雨。在喀纳斯,当牛做马,是幸福的事,看到在绿绸般草场上低头享受的马儿,我才觉得那些在高尔夫草地上走动的富豪,最多也就是在个下午当了一回“喀纳斯马”而已。享受自然,对于现代人是个过于奢侈的伪命题。
没有跨过现代文明门槛的,还有这里丰茂的原始森林。群山生长着各种树木,上部为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红松,下部主要为西伯利亚落叶松,阴坡为西伯利亚冷杉。植物中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红杉、小叶桦、北极柳等十余种,在中国是唯一产区。各种植物的名头前都有“西伯利亚”,看来它们在这里也贵若宾客。千百年来图瓦人守护着这些森林,让大半年都是冰天雪地世界的喀纳斯远离荒漠的威胁。只是也会有意外,在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一场来去匆匆的雷雨,光临了喀纳斯。雷声是夏天的报幕员,轰隆隆地驰过天庭。一场豪雨激情演奏初夏的交响,那些在野外享受美味的肥牛和骏马,并不在意不期而至的一次天体淋浴。谁知道这一场意外的雷雨,竟然带来了“灾情”。湖畔有几十棵年迈的松树经雷雨袭击折断了树干,倒伏的大树阻断了林区道路,还压死了两匹马、几头牛、十几只羊。管委会的同志给我看他手机上拍的照片,一棵大树压在马身上,其状令人心痛。我跑到最近的现场,距我们住的宾馆不远,也有倒伏的老树。这些树太老了,老得树干里都成了空洞。它们在喀纳斯颐养天年。这场豪雨只是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命数如此啊。林场的领导都忙碌起来了,他们跑遍每一个现场,登记伤亡的牲畜,按林区的规定给牧民赔偿。看到领导们的身影,好像是自家的孩子闯了祸,当家长的出面赔礼道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啊,这就是喀纳斯,冬去夏来,草绿花开,生死轮回,都是自然而然的天意。云飘走了,天哭过了,彩虹又挂出来了。
到了喀纳斯,发现一个大问题摆到了面前,太美了的喀纳斯,谁也没办法写出他看到的美。
以下的文字,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理或旅游书中找到: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部,北起卡勒玛虚,南至何乌特,东接铁外克,西到阿尔圭萨拉。地处北纬48°81′46″,东经87°04′10″,距布尔津县城150公里,面积45.7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0米,最深处达到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但在这个“百度”时代,读者并不需要在一篇散文里读到这样的文字。他相信他手机上百度一下,更快更有用。
面对中国地图那只大公鸡尾羽尖上的喀纳斯真的太美了。7月的阳光下,山尖上还堆着银白色的雪,群山披着绿装,而峡谷中的高山湖泊,蓝得让人心醉。所有的形容词一起涌进脑门儿,美丽、奇幻、仙山琼阁、静寂、圣洁、梦境、童话世界、神秘、惊艳、天堂……都没用,一说出来就觉得像一片枯叶落在树丛中,还好,若是落在湖水里会弄脏了这方安宁。
让所有的语言都变得无力。在这里,我像一个傻子瞪大眼睛,望着这神山圣水。哦,这就叫回归自然之美,沉醉而且忘记一切。有人忙着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有人不停地冲着手机玩自拍。而我发现,此刻我就是一台傻瓜相机,眼睛里全是美景,为了拍摄更多的好照片,脑子空空的像一片格式化了的磁盘,早早地删去了所有的文字。
2
终于,在喀纳斯有了可以让文字起作用的事情。
同行的上海作家王先生,在喀纳斯湖边用平板电脑录风景。他找到个好题材,两个当地孩子在湖边晒太阳,晃动手臂做准备活动,光着上身,穿着小短裤,跳进湖水里。他的录像到此停止了。事情急转直下,在7月的阳光下,跳进湖水的两个孩子,冰冷的湖水让他们抽搐下沉。急中生智的王先生,拔起插在湖畔上的旗杆,伸向两个孩子,拼命将两个孩子拖上了湖岸。
这是件很让人感动的事情。管委会的康主任说,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还体现了民族团结。在新疆最大的事就是这四个字:“民族团结”。立即派了当地的同志去采访两个被救的孩子。我们都为王先生的善举感到高兴。大家纷纷传看王先生的苹果板电脑。电脑里录下了这个故事的前半段,两个孩子下水前的活动。关键的救人情节,可惜没有录下来。没办法的遗憾,摄影师忙着去救人了。真可惜,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录下后半段,多好的新闻!
文字依然显得力不从心。文字可以记下这件事,但我们生活在读图时代,眼见为实,图像为王。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我这篇札记,应该有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阳光不仅在天上,还在心上。
3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思是“可汗之水”。这是一个久远的传说,传说的主角是成吉思汗。他在西征途中经过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下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一口湖水,觉得甜美解渴,就问手下将领,这是什么水?一位将领答道:“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大悦,笑着说:“那就把这个湖叫作喀纳乌斯。”
传说就是这样,你信不信?也许只有成吉思汗这样的伟人,才配得上这般神山圣水。守着这个传说的不仅是这湖光山色,还有居住在湖畔的图瓦人。图瓦人是蒙古人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境内总人口不足两千人。图瓦人住在喀纳斯湖四周,他们深信自己是跟着成吉思汗征战的一支部队,世代相传的使命是留在这喀纳斯,守护着“可汗之水”。
他们住在原木搭建的木楞屋里。到木楞屋“家访”,这是当地的旅游节目。
四四方方的木楞屋,墙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织毯画像,其余的墙壁上挂满各式的兽皮。客人们靠墙席地而坐,面前的小矮桌上摆着当地茶点。过程像所有的农家乐和帐篷观光一样,主人讲他们的民族故事,孩子们认真表演稚气的歌舞。有个与众不同的节目,吹奏楚苏儿。楚苏儿是一支像笛子一样的乐器。与笛相比,粗细长短相仿,不同之处,它是空心的草秆,草秆上掏了三个孔。众人试了试,要把它吹响是很难的事情,更无法吹出调儿来。给我们演奏的图瓦人,是这个乐器的非物质遗产传承者。他有十年的习艺史,再加上蒙古呼麦技艺,他咧着嘴,把楚苏儿顶在牙尖儿上,众人寂静无声,忧伤而绵长的曲调,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悠扬而深沉的声音,让我想到一千年来,图瓦人守着湖水,波澜不惊的岁月,都从那吹奏者手上,手中草秆上三个小孔中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啊。
告别主人的时候,不经意看到小屋窗台上的一块小牌:《家访服务公示》。随即用手机拍下告示的内容:“1.民俗讲解。2.民俗展示:音乐、舞蹈。3.民俗体验。4.提供民俗特色小吃、奶茶。5.价格:每位80元。每场民俗体验不得少于30分钟。投诉电话:0906———××××××”
这个小牌子,提醒我,当我们跨过小屋的门槛时,守湖千年的图瓦人也跨过了一道门槛。
4
还没有跨过现代文明门槛的,是图瓦人的马和牛,还有他们的羊群和狗。尽管山巅还顶着皑皑白雪,但喀纳斯显然是惬意的夏牧场。图瓦人任性地让牲畜在山坡上啃食鲜嫩的青草。没有牧人看守,牛和马散漫地伫留在绿野中,消费着大把的时光,像那首流行歌曲,阳光、草滩、跑马溜溜的云。夏牧场的云朵总是行色匆匆,风儿驱赶着它们,让这里忽晴忽阴,有时还来不及阴下脸,阳光灿烂处也洒下一阵阵顽皮的雨。在喀纳斯,当牛做马,是幸福的事,看到在绿绸般草场上低头享受的马儿,我才觉得那些在高尔夫草地上走动的富豪,最多也就是在个下午当了一回“喀纳斯马”而已。享受自然,对于现代人是个过于奢侈的伪命题。
没有跨过现代文明门槛的,还有这里丰茂的原始森林。群山生长着各种树木,上部为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红松,下部主要为西伯利亚落叶松,阴坡为西伯利亚冷杉。植物中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红杉、小叶桦、北极柳等十余种,在中国是唯一产区。各种植物的名头前都有“西伯利亚”,看来它们在这里也贵若宾客。千百年来图瓦人守护着这些森林,让大半年都是冰天雪地世界的喀纳斯远离荒漠的威胁。只是也会有意外,在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一场来去匆匆的雷雨,光临了喀纳斯。雷声是夏天的报幕员,轰隆隆地驰过天庭。一场豪雨激情演奏初夏的交响,那些在野外享受美味的肥牛和骏马,并不在意不期而至的一次天体淋浴。谁知道这一场意外的雷雨,竟然带来了“灾情”。湖畔有几十棵年迈的松树经雷雨袭击折断了树干,倒伏的大树阻断了林区道路,还压死了两匹马、几头牛、十几只羊。管委会的同志给我看他手机上拍的照片,一棵大树压在马身上,其状令人心痛。我跑到最近的现场,距我们住的宾馆不远,也有倒伏的老树。这些树太老了,老得树干里都成了空洞。它们在喀纳斯颐养天年。这场豪雨只是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命数如此啊。林场的领导都忙碌起来了,他们跑遍每一个现场,登记伤亡的牲畜,按林区的规定给牧民赔偿。看到领导们的身影,好像是自家的孩子闯了祸,当家长的出面赔礼道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啊,这就是喀纳斯,冬去夏来,草绿花开,生死轮回,都是自然而然的天意。云飘走了,天哭过了,彩虹又挂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