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本特色的人文氛围,它需要用外部语言界定自己的内涵特质,更需要用特有的处事行为标注自己的教育哲学。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最终要在落地生根的做事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依托地域优势,我校凸显“书香校园”建设,在教育实践的长期创造积累中,搭台子、架梯子,形成了“书香教师”的培植方式。富有文化的教师,从读书开始,用书籍涵养文气,蓄养底气;从写字着手,以学习滋养静气,激扬灵气,从而做知书达理之人,做儒雅文明之人。因为正是有了这群教师,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如此地自觉自在。
一、 “一册好书”定位读书品质
一所学校,师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厚度。“最是书香能致远。”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籍……
1. 现实困惑:形同虚设的存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室,每年都会购买书籍更新书库,但由于成批的购买,书籍的可读性受到质疑:能真正让教师们可读、爱读的有多少?也许,前往图书室的脚步稀疏又冷清。这样的书不买也罢!有的图书室常年铁将军把门,也许,书架上早已落满尘封,泛黄的书籍孤独而寂寞。这样的图书室形同虚设,属“聋子的耳朵——摆摆样”!
2. 实践操作:从大一统到自主化。如何发挥图书室功能、提升教师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番思考,我们确立了“一册好书”定位读书品质的工作思路:摈弃统一购书的模式,实行“个人推荐,学校购买”。每年,每位教师推荐三本左右书目,或者“团体网购”,或者“单独店购”。书到校后,先请有书写特长的教师写上“XXX老师推荐阅读”字样,再“走进”图书室,编号入库,然后就被安排到了推荐者手中。推荐者享有优先阅读权,在这一年,他可自读,也可外借,到年底,归还至学校图书室,进入下一轮的借阅。这样,让每个教师行动起来,推荐心目中的好书。在这之前,教师们势必要有先期阅读的支撑和读书的愿望,扩大阅读面,提升鉴赏力。这样,所购图书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可让更多的教师爱上读书,从而让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转化为实用性建设,图书从流通率低下转化为读自己喜爱的书。学校还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需要,集体向教师推荐:向每位教师推荐人文读本;向语文教师推荐习作教学专辑;向班主任推荐班主任管理读本……于是,在办公室有了共同的交流话题,阅读的氛围更加浓郁。另外,学校对在业务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也奖励书籍,获奖者开出菜单,学校购买奖励。
建设班级图书角,也具备了“每一个教室都有书柜,每一个学生都有书读”的物质条件,形成“学校是一个大书房,师生都来做读书人”的理念。“书香班级”已成为优秀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指标。而“赏悦书廊”的建成,使学校俨然成了一个开放的大书房,放在连廊开放书架上的书,还有那贴在墙上的书,包括90幅精致的读书经典故事等,都成为学生课间的最爱,那长达68米的“中国书法经典”上的精美作品更让师生驻足欣赏。
3. 思考定位:读书最好。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认为阅读只是学者的事,写作只是作家的事,这是极大的误解。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倡导教师读书,理所当然;教师终身学习,责无旁贷。读书,应该是“最广博、最永恒、最经典的备课”。因为只有读书人,他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人生,才有能力解读人生这本“书”。而当教师们离不开书,与书拥有“秘密空间”的时候,学生会更离不开书,坐着,读着,心会特别的静,与幸福也会特别的近。
二、 “一本笔记”精琢写字技能
1. 实践主张:师生结伴。教师的字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字的态度和热情。小学生作为最会模仿的一族,教师清秀美观的字无疑是学生的一种课堂享受。学生们会在不断模仿中喜欢上写字,甚至走上书法艺术之路。为此,我们提出了“写好字,师生结伴而行”的写字教学主张,让教师们静下来,写字习字,示范引领,滋养心身。
我们提倡教师把写字放在休闲的状态中进行,把练字定位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层面进行。学校印制了专门的练字本,以此作为教师的练字平台,要求教师做到提笔即练字,让动笔变成享受的休闲过程。
校长室每月有一项必做功课——就是“学习、欣赏”教师的师德笔记,根据教师书写情况,在不显眼处给于最简洁的评语:书写质量比较高——优秀;书写态度端正,字也工整——认真;变化大的——进步;特别好的——在显眼处我们会恭敬地写上“向你学习”。没有物质奖励,只有精神鼓励,且在教师会上做总体情况反馈。教师们也很在乎会议上、本子上的反馈意见。当然,一对一的交流,教师更是珍惜。教师以这一本“师德笔记”为载体,一行行、一页页的习字练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引领,同时也是在丰富和积累指导学生如何写字的操作经验。现在,学校已涌现了一批能写一手漂亮字的优秀教师,他们在练字的过程中,渐习渐进,有了自己对写字的理解。
2. 形成氛围:满目皆“墨”。走进如诗如画的校园,幽幽书香、依依墨香就会沁入心怀。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中最大的一块石头,重达50吨,取名为“墨韵百书”石。巨石正面雕刻了一百多个“书”字(包含师生笔墨),形态各异,诸体皆备。碑石后面由节节向上的“圆竹”作为背景,意喻学校师生崇尚读书与书法之“两书”艺术,浸润“书海”之追求。
沿着通达的水泥甬道,渐渐来到校园深处,展眼四望,与“墨韵百书”遥相呼应的是一块块小书香石,它们错落有致地散落于花坛草丛中,光滑圆润,绿意相应。上面雕刻着同学们书写的关于水的词句,书韵墨香,相得益彰。课间,同学们或坐于其上遐思,或徜徉于经典诗文中,或沉醉于书香中,其乐无穷。时光易逝,香石永恒。
“桃溪长廊”以古色古香的青砖为背景,以纯净雅致的白玉水云石镶壁。在静重的红木镶嵌的玻璃橱窗内,是我们桃小人追寻学校特色文化的物化足迹。设计有两个板块:大理石碑帖上篆刻着行云流水般的历代智者品水的慧言智句,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橱窗内定期展示着师生的写字风采。我们提出的“写好字,师生结伴而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与桃溪长廊遥相呼应的是每幢教学楼走廊上桃溪学子的字画,一帧帧精彩纷呈的硬笔和软笔作品,见证了他们的刻苦训练,集经典痕迹与瞬间之美于一身。 3. 提升价值:读写相成。文学创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写”,同样引发我们的关注。一位教师阅读《淡定的人生不寂寞》一书,里面的“人淡如菊”这句话给她极深的印象,于是她就以《人淡如菊》在学习本上写道:“在无意中,她感到一切都慢慢地淡下来了,常常会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和谐温馨之感。她懂得什么是知性美,她更愿意在闲暇的时候去学习书法、音乐、美术……她知道真正的美丽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境地。我家四兄妹,除我之外,都出生在菊花盛开的农历八月初四,在没有剖腹人工助产的那时,实属奇特,‘菊’字为名,已成定局。‘人淡如菊’,自是喜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有了诸多写作的经历和感受,才能彻悟写作的要旨,才能真正有指导写作的“话语权”。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自己若不动笔写文章、没有亲自的体会,教学就容易隔靴搔痒。如果教师在创作天地里,有一片自留地,尽管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纪事片段,却依然会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感悟,以及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示读的价值,激发教师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正如学校一位教师在博客上所言:“我的手指在键盘上快乐地跳舞,敲打出的每一行文字都有我生命律动的拔节,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可每当我看到渐渐丰满起来的文字,看到一个个美丽的教育叙事,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出来,看到学生的习作发表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就充盈在心头。写博,成了我精神世界的诺亚方舟,载着我渡过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成就了我对星空的又一种仰望。”
三、 “一场论坛”体悟精彩人生
1. 桃溪论坛:说与评。我们全力倡导个个读书、人人学习的理念,主张“用学习发展学校,用文化提升学校”。鉴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教师读书基础上开展的桃溪论坛,可谓影响深远,颇有实效。几年里,先后有70多位教师走上“桃溪论坛”,有已跨入四十的中坚力量;有生活受到波折,但又步入正轨的年轻同志;还有认真工作,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骨干教师……他们谈教学研究,谈班主任管理,谈自己的专业成长。阅读他们的讲稿,感受他们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品味他们教研过程的痛苦与快乐,赏析他们平凡教师的简单幸福,倾听他们心路历程的自我解剖,都有一种自豪满足之感,更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悦。一位教师在题为《在热情洋溢中“弄拙成巧”》的论坛交流中说:“‘弄巧成拙’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黄庭坚的《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意思是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却做了蠢事。‘弄巧成拙’当然是失败了,但是如果反过来呢——弄拙成巧,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我们的教师,正以他们包容、感恩之情,客观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而我们就是想以身边平凡教师的观点、认识、言论、行动等来影响人,感染人,从而形成学校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每次论坛之后的点评发言,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同志轮流负责。他们提前阅读文稿,认真拟写点评,因此,既是点评文章的表达内容,又在肯定教师的个体成绩,更在指出集体的奋斗目标,引发教师们对论坛内容的再讨论和再思考。
如今,桃溪论坛已从“春华”走向“秋实”,教师们讲述他们长年以来的进取精神和教学情怀,讲述他们读书后豁达充实的当下感言。“文化阅读、文化交流”的桃溪论坛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鲜明的浸润与推进作用。用文化凝心聚力,在读书和交流中,教师们的生命从此不同。
2. 行政论坛:喜与忧。当我们聚焦学校行政干部们的论坛交流,会发现这场论坛已然成了我们的“最怕”和“最爱”。“最怕”是指主讲人都有怕讲不好、讲不明、讲不精的担忧,于是大家都在“怕”中努力着,痛苦和幸福交织,学习的强度在自觉加大,学习的反思在不断深刻,认识水平在持续提升。没有“最怕”,也就没有“最爱”。每次在交流会上,我们总能听到交流者独特的话语、睿智的见解、哲学的思考,让人感动,让人感染,让人仰视。于是,这一论坛又成了我们的最爱!
我们的行政团队,在学习登高的过程中,还远没有达到把阅读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习惯的境界,但阅读学习已是我们职业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
行走在书香墨韵中,成长在传承创新中。我们用读书的“源头活水”和写字的“半亩方塘”,使得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天光云影”独特的景象。这无时无处不在的“书香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师生群体的价值意识、教育行为乃至生活方式,使学校师生拥有了相同或相通的气质,有了共同深刻的记忆。
(作者单位:宜兴市桃溪小学)
依托地域优势,我校凸显“书香校园”建设,在教育实践的长期创造积累中,搭台子、架梯子,形成了“书香教师”的培植方式。富有文化的教师,从读书开始,用书籍涵养文气,蓄养底气;从写字着手,以学习滋养静气,激扬灵气,从而做知书达理之人,做儒雅文明之人。因为正是有了这群教师,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如此地自觉自在。
一、 “一册好书”定位读书品质
一所学校,师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厚度。“最是书香能致远。”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籍……
1. 现实困惑:形同虚设的存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室,每年都会购买书籍更新书库,但由于成批的购买,书籍的可读性受到质疑:能真正让教师们可读、爱读的有多少?也许,前往图书室的脚步稀疏又冷清。这样的书不买也罢!有的图书室常年铁将军把门,也许,书架上早已落满尘封,泛黄的书籍孤独而寂寞。这样的图书室形同虚设,属“聋子的耳朵——摆摆样”!
2. 实践操作:从大一统到自主化。如何发挥图书室功能、提升教师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番思考,我们确立了“一册好书”定位读书品质的工作思路:摈弃统一购书的模式,实行“个人推荐,学校购买”。每年,每位教师推荐三本左右书目,或者“团体网购”,或者“单独店购”。书到校后,先请有书写特长的教师写上“XXX老师推荐阅读”字样,再“走进”图书室,编号入库,然后就被安排到了推荐者手中。推荐者享有优先阅读权,在这一年,他可自读,也可外借,到年底,归还至学校图书室,进入下一轮的借阅。这样,让每个教师行动起来,推荐心目中的好书。在这之前,教师们势必要有先期阅读的支撑和读书的愿望,扩大阅读面,提升鉴赏力。这样,所购图书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可让更多的教师爱上读书,从而让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转化为实用性建设,图书从流通率低下转化为读自己喜爱的书。学校还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需要,集体向教师推荐:向每位教师推荐人文读本;向语文教师推荐习作教学专辑;向班主任推荐班主任管理读本……于是,在办公室有了共同的交流话题,阅读的氛围更加浓郁。另外,学校对在业务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也奖励书籍,获奖者开出菜单,学校购买奖励。
建设班级图书角,也具备了“每一个教室都有书柜,每一个学生都有书读”的物质条件,形成“学校是一个大书房,师生都来做读书人”的理念。“书香班级”已成为优秀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指标。而“赏悦书廊”的建成,使学校俨然成了一个开放的大书房,放在连廊开放书架上的书,还有那贴在墙上的书,包括90幅精致的读书经典故事等,都成为学生课间的最爱,那长达68米的“中国书法经典”上的精美作品更让师生驻足欣赏。
3. 思考定位:读书最好。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认为阅读只是学者的事,写作只是作家的事,这是极大的误解。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倡导教师读书,理所当然;教师终身学习,责无旁贷。读书,应该是“最广博、最永恒、最经典的备课”。因为只有读书人,他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人生,才有能力解读人生这本“书”。而当教师们离不开书,与书拥有“秘密空间”的时候,学生会更离不开书,坐着,读着,心会特别的静,与幸福也会特别的近。
二、 “一本笔记”精琢写字技能
1. 实践主张:师生结伴。教师的字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练字的态度和热情。小学生作为最会模仿的一族,教师清秀美观的字无疑是学生的一种课堂享受。学生们会在不断模仿中喜欢上写字,甚至走上书法艺术之路。为此,我们提出了“写好字,师生结伴而行”的写字教学主张,让教师们静下来,写字习字,示范引领,滋养心身。
我们提倡教师把写字放在休闲的状态中进行,把练字定位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层面进行。学校印制了专门的练字本,以此作为教师的练字平台,要求教师做到提笔即练字,让动笔变成享受的休闲过程。
校长室每月有一项必做功课——就是“学习、欣赏”教师的师德笔记,根据教师书写情况,在不显眼处给于最简洁的评语:书写质量比较高——优秀;书写态度端正,字也工整——认真;变化大的——进步;特别好的——在显眼处我们会恭敬地写上“向你学习”。没有物质奖励,只有精神鼓励,且在教师会上做总体情况反馈。教师们也很在乎会议上、本子上的反馈意见。当然,一对一的交流,教师更是珍惜。教师以这一本“师德笔记”为载体,一行行、一页页的习字练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引领,同时也是在丰富和积累指导学生如何写字的操作经验。现在,学校已涌现了一批能写一手漂亮字的优秀教师,他们在练字的过程中,渐习渐进,有了自己对写字的理解。
2. 形成氛围:满目皆“墨”。走进如诗如画的校园,幽幽书香、依依墨香就会沁入心怀。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中最大的一块石头,重达50吨,取名为“墨韵百书”石。巨石正面雕刻了一百多个“书”字(包含师生笔墨),形态各异,诸体皆备。碑石后面由节节向上的“圆竹”作为背景,意喻学校师生崇尚读书与书法之“两书”艺术,浸润“书海”之追求。
沿着通达的水泥甬道,渐渐来到校园深处,展眼四望,与“墨韵百书”遥相呼应的是一块块小书香石,它们错落有致地散落于花坛草丛中,光滑圆润,绿意相应。上面雕刻着同学们书写的关于水的词句,书韵墨香,相得益彰。课间,同学们或坐于其上遐思,或徜徉于经典诗文中,或沉醉于书香中,其乐无穷。时光易逝,香石永恒。
“桃溪长廊”以古色古香的青砖为背景,以纯净雅致的白玉水云石镶壁。在静重的红木镶嵌的玻璃橱窗内,是我们桃小人追寻学校特色文化的物化足迹。设计有两个板块:大理石碑帖上篆刻着行云流水般的历代智者品水的慧言智句,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橱窗内定期展示着师生的写字风采。我们提出的“写好字,师生结伴而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与桃溪长廊遥相呼应的是每幢教学楼走廊上桃溪学子的字画,一帧帧精彩纷呈的硬笔和软笔作品,见证了他们的刻苦训练,集经典痕迹与瞬间之美于一身。 3. 提升价值:读写相成。文学创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写”,同样引发我们的关注。一位教师阅读《淡定的人生不寂寞》一书,里面的“人淡如菊”这句话给她极深的印象,于是她就以《人淡如菊》在学习本上写道:“在无意中,她感到一切都慢慢地淡下来了,常常会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和谐温馨之感。她懂得什么是知性美,她更愿意在闲暇的时候去学习书法、音乐、美术……她知道真正的美丽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境地。我家四兄妹,除我之外,都出生在菊花盛开的农历八月初四,在没有剖腹人工助产的那时,实属奇特,‘菊’字为名,已成定局。‘人淡如菊’,自是喜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有了诸多写作的经历和感受,才能彻悟写作的要旨,才能真正有指导写作的“话语权”。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自己若不动笔写文章、没有亲自的体会,教学就容易隔靴搔痒。如果教师在创作天地里,有一片自留地,尽管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纪事片段,却依然会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感悟,以及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示读的价值,激发教师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正如学校一位教师在博客上所言:“我的手指在键盘上快乐地跳舞,敲打出的每一行文字都有我生命律动的拔节,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可每当我看到渐渐丰满起来的文字,看到一个个美丽的教育叙事,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出来,看到学生的习作发表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就充盈在心头。写博,成了我精神世界的诺亚方舟,载着我渡过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成就了我对星空的又一种仰望。”
三、 “一场论坛”体悟精彩人生
1. 桃溪论坛:说与评。我们全力倡导个个读书、人人学习的理念,主张“用学习发展学校,用文化提升学校”。鉴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教师读书基础上开展的桃溪论坛,可谓影响深远,颇有实效。几年里,先后有70多位教师走上“桃溪论坛”,有已跨入四十的中坚力量;有生活受到波折,但又步入正轨的年轻同志;还有认真工作,深受学生及家长喜爱的骨干教师……他们谈教学研究,谈班主任管理,谈自己的专业成长。阅读他们的讲稿,感受他们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品味他们教研过程的痛苦与快乐,赏析他们平凡教师的简单幸福,倾听他们心路历程的自我解剖,都有一种自豪满足之感,更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悦。一位教师在题为《在热情洋溢中“弄拙成巧”》的论坛交流中说:“‘弄巧成拙’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黄庭坚的《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意思是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却做了蠢事。‘弄巧成拙’当然是失败了,但是如果反过来呢——弄拙成巧,又将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我们的教师,正以他们包容、感恩之情,客观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而我们就是想以身边平凡教师的观点、认识、言论、行动等来影响人,感染人,从而形成学校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每次论坛之后的点评发言,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同志轮流负责。他们提前阅读文稿,认真拟写点评,因此,既是点评文章的表达内容,又在肯定教师的个体成绩,更在指出集体的奋斗目标,引发教师们对论坛内容的再讨论和再思考。
如今,桃溪论坛已从“春华”走向“秋实”,教师们讲述他们长年以来的进取精神和教学情怀,讲述他们读书后豁达充实的当下感言。“文化阅读、文化交流”的桃溪论坛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鲜明的浸润与推进作用。用文化凝心聚力,在读书和交流中,教师们的生命从此不同。
2. 行政论坛:喜与忧。当我们聚焦学校行政干部们的论坛交流,会发现这场论坛已然成了我们的“最怕”和“最爱”。“最怕”是指主讲人都有怕讲不好、讲不明、讲不精的担忧,于是大家都在“怕”中努力着,痛苦和幸福交织,学习的强度在自觉加大,学习的反思在不断深刻,认识水平在持续提升。没有“最怕”,也就没有“最爱”。每次在交流会上,我们总能听到交流者独特的话语、睿智的见解、哲学的思考,让人感动,让人感染,让人仰视。于是,这一论坛又成了我们的最爱!
我们的行政团队,在学习登高的过程中,还远没有达到把阅读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习惯的境界,但阅读学习已是我们职业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
行走在书香墨韵中,成长在传承创新中。我们用读书的“源头活水”和写字的“半亩方塘”,使得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天光云影”独特的景象。这无时无处不在的“书香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师生群体的价值意识、教育行为乃至生活方式,使学校师生拥有了相同或相通的气质,有了共同深刻的记忆。
(作者单位:宜兴市桃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