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章切入口构建阅读教学的支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文章,摆在学生面前,如何进入文章,分析文章,进而理解文章,找准切入口是关键。抓住了他,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学生顺藤摸瓜,凭借这个切入口去探究整篇文章的奥秘。
  支架,即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它能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通过支架的构建,让学生一步一步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如果说文章的切入口是教师文本解读的抓手,那么支架的构建则是教转化为学的保障。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找到文章的切入点,构建阅读教学的支架,就能让学生深入课文,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寻找切入口,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是其饮食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从故乡端午的习俗开始,引出高邮的特产咸鸭蛋,平淡而自然地展示了端午的鸭蛋,并以孩童的视角,展现了关于咸鸭蛋的生活趣事。文章信笔拈来,似大叔闲谈,从容闲适,不仅有童心与童趣的流露,更有对故乡风物的赞美与热爱,充分体现了汪氏“小叙事”、“大情怀”的风格。
  在这样一篇经典的散文面前,如何在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中,捕捉到文章的切入口,确实是个挑战。更何况,这样“淡”的文章,语言口语化,平实,它不似华美的抒情散文,有较凝练的主旨句。
  然而语言虽然平淡,但字里行间却有味道。汪先生在《学话常谈》里说过,“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看来材料的选择很关键,顺着这个思路,从标题入手,通读全文,明确鸭蛋是其主料,而且这鸭蛋不是别处的,它只能是家乡高邮的,而高邮的鸭蛋,又以咸鸭蛋出名。就这样,“高邮的咸鸭蛋”理应成为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然而,光有内容肯定无法抵达散文的深处——文章的情感。情感通过哪些语言来呈现呢?我们知道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故乡”和“童年”是其永恒的主题。在《端午的鸭蛋》这篇内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紧扣这主题。不仅能体现作者浓浓的乡情,而且紧扣童心童趣。一个“好”字,映入眼帘,“好”当然有情感沉浸其中,更何况在加上程度副词“确实”,就把情感升华了。而且“确实是好”不仅可以用来体现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还能赏析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一举两得,作为文章的切入口,尤为合适。就这样“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就自然而然高度凝聚了文本各方面的内容与情感,成为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回顾文章切入口的寻找过程,我们很容易发现,从内容入手,提炼出最精要的词句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把握字里行间中情感的表现,抓住核心情感词,最终归纳,整合出文本的切入口,这样的方法,对于教师细读文本,解读文本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
  二、建构支架,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化
  文章的切入口是文本解读出来的成果,是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产物,它对学生理解文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触及文本的核心,理解文本。但单单告诉学生,这是文章的切入口,理解它就理解了文章。学生能明白吗?肯定不行。这时候,作为教师,就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支架,来引导学生从切入口进入文章,理解文章背后的深意,进而真正读懂文章。那么支架如何构建呢?我以《端午的鸭蛋》中确立的文章切入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为例进行阐述。
  文章的切入口是课堂教学的纲,细化切入口下的核心句子关键词为目,纲举目张,在切入口的统摄串联下,文本中各个板块内容结合关键词有序展开。这是我构建支架的思路。
  根據文章的思路,我们很容易把文章分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三个部分。这是文本的骨架,支架也是基于文本的骨架来构建。
  首先,抓住切入口中的关键词“咸鸭蛋”,设置“高邮的咸鸭蛋,好在哪里?”的主问题,构建教学内容的支架。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家乡的鸭蛋”部分,在概括出高邮咸鸭蛋好在好吃,出名,历史悠久的同时,也落实了文眼中的情感词“好”。其次,从“确实”这程度副词入手,设置问题“用‘确实’来修饰‘好’,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完成“确实是好”在语言文字上的具体体现。具体可以从对比手法入手,理解高邮的咸鸭蛋与其它地方鸭蛋的差别,在品析语言“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中,不仅感受作者强烈的自豪与赞美之情,而且鉴赏了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最后,明确“高邮”是作者的故乡,让学生在朗读中明白,这种强烈的自豪与赞美背后隐藏的是浓浓的乡情。
  同样的方法,来进行第三部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首先,依然从“咸鸭蛋”入手,设置“高邮的咸鸭蛋,好在哪里?”问题,让学生概括出文中高邮的咸鸭蛋,“好”在好玩,进而提炼出孩子在端午节“玩”鸭蛋的趣事。其次,在分析趣事的同时,思考“‘确实是好’是怎样通过趣事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中“扎”和“冒”里蕴含的孩子吃鸭蛋的趣味,感受作者语言中的趣味和淡淡的幽默。理解“确实是好”的文字呈现。最后,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真正理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最后回顾第一部分“端午的风俗”,明白作者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是为了铺垫,把“高邮的咸鸭蛋”放置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而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结构布局,体会文中的文化味。从谋篇布局上进一步理解“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所以“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不仅文章内容情感的高度凝结,更是对作者文章的高度评价。把这句作为进入文章的切入口,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问题设计,让问题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在学生思考完成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对文章的梳理,最终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附简单支架示意图)
  可以说支架的构建,是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准备,它能清晰的呈现教学的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情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可贵的是,它实现了教师的教到学生学的转化,把原本停留在教师心中的文本解读结果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优秀的老师在备课时,总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对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的鉴赏,对全文的结构、手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切入口。这是教师深入文本解读的结果。以文章切入口为突破口,构建阅读教学的支架,支撑起切入口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式,不仅是教师教法的的体现,更是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路径引导,它能四两拨千斤,带动全文的阅读,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抓准切入口,构建支架,阅读教学的脉络会更加的清晰,课堂的内容也会更加的充实且高质,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轻松。文章的切入口就是支架的支撑点,从这点出发,教学的各部分都向这点聚拢、集中,就能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效果。找准文章的切入口,支撑起阅读教学的支架,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5.
其他文献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模式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且其无可比拟的动态优势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教学核心内容,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正在不断大力引入微课模式。  微课的主要表现方式為课堂视频教学。当然其教学方式中也包含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教学的设计与思路、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
众所周知,《木兰诗》的原创,乃北魏时鲜卑民歌。其作为少数民族民歌,在中华民族胡汉文化融合中,始由南朝文人乐师改编为鼓角横吹曲,方为南梁乐府曲辞,后经隋唐五代至宋,历数百年,广为流传。最后,由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定型为如今所见乐府体杂言诗的形貌。  然而,《乐府诗集》对《木兰诗》文本的定格,借势印刷术在宋代以来的高度发展,成版本的权威性,渐行湮没了其它版本的存世流传。这给后世鉴赏、研究该诗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状:忽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丰富的教材资源对于写作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割裂开来进行训练。这一方面造成了语文教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读写训练的重复、低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以读带写,促进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转化”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对此进行尝试,摸索出了“
陈兴才,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师基金会重点课题“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思辨读写”研究组重要成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目的观照下的写作教学内容构建”主持人。致力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辨读写教学研究,近三年发表此类主题论文四十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出版《语文话题的微观解析》(东北师大)、《方舟集》(中国文联)、
笔者近年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深挖。而往往忽视语言形式在表达效果与思想内容上的作用。这样“偏离失衡”的课堂,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课给掏空。近日,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俗世奇人 泥人张》一课的授课中,笔者尝试于通过言语形式的变形,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来亲近语言,在感受文字魅力、感知人物形象以及体会作者情感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增”
刘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
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章首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意思是作者表达头脑中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形象又需要通过语言来描述——作者的创作要经历由意到象,由象到言的过程。读者要想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需要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反方向而行,即由言明象、由象得意。  王弼的观点对文学文本教学有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语文“生活化”就是要帮助学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延伸,与活动互补,让学生不断地丰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善于品味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走向语文,在生活的大课堂中用语文,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枯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代表作《故乡的食物》。作者运笔畅达自然,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民俗文化之魅力和极富特色的语言之美,在汪老的诸多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笔者采撷其中一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风行水上引鸭蛋,巧设铺陈话民俗  《端午的鸭蛋》文章脉络清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作者如同随意聊天,自然成文,悠然恬淡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
丁卫军,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副主任。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秘书长。南京师大、江苏师大特聘硕导。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先进教育工作者;通州首届名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领衔人。“苏语五人行”成员。主编《二十位中学语文名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