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鳖赤白板病(俗称红底板病、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最大的鳖病之一,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掌握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了解了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应用中草药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发病原因
无论春夏秋冬,当气候环境恶劣或正常养殖环境突然变化时都易诱发赤白板病,特别是春季温室鳖种出池到室外养殖的发病率占80%左右。所以,笔者认为,赤白板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环境恶化或突变超出鳖生理调节能力而造成的强应激破坏了机体防御机能,病原乘虚而人感染所至,感染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杆菌和假单胞杆菌。
二、主要症状
1 行为变化。突然或长期停食是赤白板病的典型症状,减食量通常在50%以上。发病后病鳖多在池边漂游或集群,大多病鳖头颈伸出水面后仰,并张嘴作喘气状,有的鼻孔出血或出气泡,严重的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故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稍一惊动迅速逃跑,不久就潜回池边死亡。
2 外部症状。病鳖体表无任何感染性病灶,背部中间可见圆黑色影块(俗称“黑盖”),死亡时头颈发软伸出体外,有的因吸水过多全身肿胀呈强直状。刚死的病鳖头部朝下提起时,口鼻滴血或滴水。有的腹部呈浊红色(红底板),有的则呈苍白色(白底板),大多雄性生殖器脱出体外,部分脖子肿大。
3 内部病状。剖解可见头颈部鳃样组织糜烂,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变性坏死,气管中有大量黏液或少量紫黑色血块。肺脓肿,有的气肿,有的有大量紫黑色血珠或淡黄色气泡。肝肿大,有的呈紫黑色血肿,有的为淡黄色或灰白色“花肝”,也有的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肠管中有大量淤血块,有的肠壁充血,也有的肠管空虚。膀胱肿大充盈,稍触即破。心脏灰白色,心肌发软无力。雌性输卵管充血,雄性睾丸肿大充血,阴茎充血发硬。
三、有效预防
1 改进养殖模式。根据几年来的调查表明,春季从温室移养到室外易发生赤白板病的鳖种大多为封闭性温室培育的,而采光大棚培育的较少。封闭性温室培育的鳖如不有意在出池前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控,就难适应室外多变的自然环境,故建议移到室外养殖的鳖种最好在采光大棚中培育为好。
2 培育体质强壮的优质鳖种。通常体质好、抗病力强的鳖种适应力强,恢复也较快,所以培育肥瘦适中,活力强,体质好的优质鳖种十分重要。鳖种培育期间着重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个培育期间要经过几次分养锻炼;二是饲料中应添加一定比例的鲜活饲料。这样不但能减少肥胖鳖,也补充了某些营养不足,能增强鳖的体质。此外,每月还应定期投喂些促进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如黄芪、甘草、败酱草、铁苋菜、马齿苋、双花等;三是培育密度要合理。密度一般应不超过25只/米。,这样才能培育出体质强壮的鳖种。此外,出温室养殖的鳖一定要经过挑选,剔除体质差、有病未愈的残次鳖。
3 掌握好出池前后的天气变化。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与赤白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出池后要保证有连续6天以上的晴好天气并使水温在25℃基础上有上升的趋势。当室外池塘的水温升高到25℃,室内水温降到25℃以下时,可选择雨天的后期出池放养,放养后正好是晴天。这样出池后,鳖就能较快地适应室外的环境进行正常晒背、觅食活动,也能相应投喂些防病药物,否则,就不能出温室移养。
4 外运鳖种应做好隔离暂养和鳖体消毒工作。由于一些地方的赤白板病是因外地鳖种与本地鳖混养后诱发的,所以除了要注意外运季节的天气状况和装运管理方法,还应把运到的外地鳖先隔离暂养一段时间,等完全适应和正常觅食后再行分养,同时在隔离放养和分养时要做好鳖体的消毒,消毒可用市售的碘制剂消毒液按说明要求应用。
5 调控好室内环境。为了使鳖能平稳过渡到室外环境,出温室前1个月应做好室内环境的调控工作,如逐步降温与饲料转口等。降温不单纯是停止加温,而应在睛好无雨时逐步打开窗户或塑棚膜,调控到移出温室时室内的水温略低于室外水温,室内的水温决不可高于室外的水温,而投饲也应放在白天,饲料也应逐步从幼鳖料转为成鳖料。
6 加强投喂和药防。鳖经过环境变换,多少会有些应激和体表损伤,所以除做好鳖体消毒外,出温室后应加强投喂,原来在温室里是水下投喂的,到室外头几天也应在水下投喂,并逐步引到水上食台投喂,如温室水上投喂的,可将食台斜放半水下半水上投喂,再逐渐引到食台上吃食。在加强投喂的同时,饲料中还应添加些果寡糖和维生素C,连喂6天,当吃食完全正常后应投喂些促进消化吸收和解毒杀菌的中草药,中草药方为甘草20%、黄芩15%、败酱草10%、铁苋菜t0%、马齿苋25%、双花10%、陈皮10%,混合打成细粉,通常按干饲料量的3%添加,每月10天,连喂2个月防病。
一、发病原因
无论春夏秋冬,当气候环境恶劣或正常养殖环境突然变化时都易诱发赤白板病,特别是春季温室鳖种出池到室外养殖的发病率占80%左右。所以,笔者认为,赤白板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环境恶化或突变超出鳖生理调节能力而造成的强应激破坏了机体防御机能,病原乘虚而人感染所至,感染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杆菌和假单胞杆菌。
二、主要症状
1 行为变化。突然或长期停食是赤白板病的典型症状,减食量通常在50%以上。发病后病鳖多在池边漂游或集群,大多病鳖头颈伸出水面后仰,并张嘴作喘气状,有的鼻孔出血或出气泡,严重的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故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稍一惊动迅速逃跑,不久就潜回池边死亡。
2 外部症状。病鳖体表无任何感染性病灶,背部中间可见圆黑色影块(俗称“黑盖”),死亡时头颈发软伸出体外,有的因吸水过多全身肿胀呈强直状。刚死的病鳖头部朝下提起时,口鼻滴血或滴水。有的腹部呈浊红色(红底板),有的则呈苍白色(白底板),大多雄性生殖器脱出体外,部分脖子肿大。
3 内部病状。剖解可见头颈部鳃样组织糜烂,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变性坏死,气管中有大量黏液或少量紫黑色血块。肺脓肿,有的气肿,有的有大量紫黑色血珠或淡黄色气泡。肝肿大,有的呈紫黑色血肿,有的为淡黄色或灰白色“花肝”,也有的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肠管中有大量淤血块,有的肠壁充血,也有的肠管空虚。膀胱肿大充盈,稍触即破。心脏灰白色,心肌发软无力。雌性输卵管充血,雄性睾丸肿大充血,阴茎充血发硬。
三、有效预防
1 改进养殖模式。根据几年来的调查表明,春季从温室移养到室外易发生赤白板病的鳖种大多为封闭性温室培育的,而采光大棚培育的较少。封闭性温室培育的鳖如不有意在出池前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控,就难适应室外多变的自然环境,故建议移到室外养殖的鳖种最好在采光大棚中培育为好。
2 培育体质强壮的优质鳖种。通常体质好、抗病力强的鳖种适应力强,恢复也较快,所以培育肥瘦适中,活力强,体质好的优质鳖种十分重要。鳖种培育期间着重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个培育期间要经过几次分养锻炼;二是饲料中应添加一定比例的鲜活饲料。这样不但能减少肥胖鳖,也补充了某些营养不足,能增强鳖的体质。此外,每月还应定期投喂些促进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如黄芪、甘草、败酱草、铁苋菜、马齿苋、双花等;三是培育密度要合理。密度一般应不超过25只/米。,这样才能培育出体质强壮的鳖种。此外,出温室养殖的鳖一定要经过挑选,剔除体质差、有病未愈的残次鳖。
3 掌握好出池前后的天气变化。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与赤白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出池后要保证有连续6天以上的晴好天气并使水温在25℃基础上有上升的趋势。当室外池塘的水温升高到25℃,室内水温降到25℃以下时,可选择雨天的后期出池放养,放养后正好是晴天。这样出池后,鳖就能较快地适应室外的环境进行正常晒背、觅食活动,也能相应投喂些防病药物,否则,就不能出温室移养。
4 外运鳖种应做好隔离暂养和鳖体消毒工作。由于一些地方的赤白板病是因外地鳖种与本地鳖混养后诱发的,所以除了要注意外运季节的天气状况和装运管理方法,还应把运到的外地鳖先隔离暂养一段时间,等完全适应和正常觅食后再行分养,同时在隔离放养和分养时要做好鳖体的消毒,消毒可用市售的碘制剂消毒液按说明要求应用。
5 调控好室内环境。为了使鳖能平稳过渡到室外环境,出温室前1个月应做好室内环境的调控工作,如逐步降温与饲料转口等。降温不单纯是停止加温,而应在睛好无雨时逐步打开窗户或塑棚膜,调控到移出温室时室内的水温略低于室外水温,室内的水温决不可高于室外的水温,而投饲也应放在白天,饲料也应逐步从幼鳖料转为成鳖料。
6 加强投喂和药防。鳖经过环境变换,多少会有些应激和体表损伤,所以除做好鳖体消毒外,出温室后应加强投喂,原来在温室里是水下投喂的,到室外头几天也应在水下投喂,并逐步引到水上食台投喂,如温室水上投喂的,可将食台斜放半水下半水上投喂,再逐渐引到食台上吃食。在加强投喂的同时,饲料中还应添加些果寡糖和维生素C,连喂6天,当吃食完全正常后应投喂些促进消化吸收和解毒杀菌的中草药,中草药方为甘草20%、黄芩15%、败酱草10%、铁苋菜t0%、马齿苋25%、双花10%、陈皮10%,混合打成细粉,通常按干饲料量的3%添加,每月10天,连喂2个月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