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杯俨然已经成为人类史上四年一次的空前盛事。世界上30%的人是基督徒,20%的人是穆斯林,但热爱足球的人群远超过这些比例。数据显示,2010年南非世界杯共有超过320亿人次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赛事,创历史新高。对比同是世界盛会的奥运会,2012年收看伦敦奥运会转播的观众总数约为48亿。
巴西足球世界杯在人们的期待之中如约而至,各种肤色的人们欢聚一起,所有与足球有关无关的事物也被一一挖掘。人们在展示体能特色的同时,也展示了强烈的民族性格与文化融合。而在这场共享的文化体育盛宴背后,其实不过两个字:狂欢!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世界杯,作为酒神精神一次尽致淋漓的体现,无论是球员、球迷,还是媒体、市场等,都陷入了一场情不自禁的、爆发式的狂欢之中。
为什么是足球?
作为风靡全球“第一运动”中最高级别的赛事,世界杯已经走过84年。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各种新鲜活力的不断注入,使得这项赛事风华正茂。但为什么是足球而不是篮球、乒乓球、网球或是羽毛球得以荣享这股来自全世界的追捧?
和今天的狂热相反,足球运动诞生之初并不受欢迎甚至遭到反对。一个带有传说性的开端是,11世纪初丹麦人入侵英格兰,英国人在挖战场时偶然发现丹麦人的头骨,为解愤便将之踢来踢去取乐。后因头骨易让脚伤痛,便用牛膀吹气代之——这便是现代足球的诞生。英国国王鼓励这种“爱国行为”,遂下令足球对民间开放,使得足球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
然而,当时热衷足球的年轻人喜欢在狭窄的闹市上追逐,街旁的住户和行人经常受到“飞来横祸”的骚扰,球赛因此遭到市民反对。从12世纪到16世纪,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足球禁令”,不过,由于足球运动的特殊魅力,禁令未能使它夭折。
1857年,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六年后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从此,有组织和一定规则约束的足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遍欧洲。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足球被列为表演项目(非正式比赛项目),丹麦队以9:0战胜希腊队,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第一个冠军。再想想丹麦与足球运动起源的关系,便会觉得这赛果是如何一个历史的巧妙和意味深长。
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在国际足联主席朱尔斯·雷米特的奔走呼号下,首届世界杯足球赛得以成功举办。这届世界杯容许职业球员参赛,是唯一没有预选赛的一届,共有13支队伍参与,分别来自南美洲、欧洲和北美洲。最后,乌拉圭队以4:2击败阿根廷队夺得冠军,成为首个赢得世界杯的国家,而雷米特也成为了“世界杯之父”。
国际足联的官方网站上仍清楚地写着:“世界上没有一项运动的开创像世界杯这么富有想象力。”雷米特无疑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这项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能够带来古老骑士精神的回归,让人们重新拾起勤奋、正直、公平竞争及重视友谊等高贵品质。这兴许就是最质朴的运动家精神的体现。他的孙子伊夫在74岁时回忆道,“他相信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能够将全世界联系起来,摒弃战争,实现和平”。
如果说,法国人雷米特壮大了国际足联的规模,在33年的任期内将FIFA成员从20个发展到85个,那么巴西人阿维兰热则用了24年的时间,使FIFA由一个单纯的事业机构变为高度商业化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机构,让足球走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到今天,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还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雇主,有4.5亿人直接或间接依靠足球生活。据数据显示,早在1995年,全世界总的足球资金流动额就已达2250亿美元。
也许,这就是世界杯得以狂热的两面:作为一项易于接受的、大众性的体育运动,它不要求球员的高矮胖瘦,也不在乎球员的种族肤色,它以团队性和对抗性展现着作为运动本身最质朴的魅力。而另一面,则是随着职业化和商业化而来的链条效应,在复兴经济、增强国力、灌输自豪感的同时,也给全世界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作“巨星梦”的机会。正如斯特芬·汤姆金在《基督教的短暂历史》一书中所言:“球星已经成神,而足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非体制化的快乐生活”
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指出,狂欢节是一种全民性的、大众性的生活常态的“倒置”:在节日之外,体制化的“严肃”生活是常态的生活;而在节日之内,非体制化的快乐生活,才暂时被允许当做“常态”生活。
世界杯的日子,一如巴赫金所述的狂欢节——当它四年一次如约而至的时候,繁重的工作、高企的房价、恶化的环境等这些长期以来占据人类生活全部的烦恼都暂时“退居二线”,人们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轨迹,共同进入到一种“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之中,即使生物钟颠倒、肠胃紊乱,也都乐此不疲。
这种狂欢节式的感受,首先来源于比赛本身的不可预知性。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赛果的悬而未决,给全世界球迷带来强烈的刺激和兴奋。1959年巴西世界杯,美国1:0击败了英格兰,制造了当届世界杯的最大冷门。1966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经击败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1974年“德国内战”在汉堡上演,结果东德使实力强大的西德爆冷落败。1982年,北爱尔兰击败了东道主西班牙,而阿尔及利亚也击败了西德,成为首支在世界杯中击败欧洲国家的非洲球队。所以,在足球比赛里,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真正结果。
这种永远有意外发生的游戏,极大地挑动着全世界球迷的情绪,也无疑成就了那只连续正确预测了8场世界杯赛果的章鱼“保罗”——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2010年南非世界杯,或许会忘记弗兰那脚华丽的侧身凌空爆射,忘记德国主帅勒夫的忧郁眼神和蓝毛衣,但却不会忘记在德国西部小城水族馆里一只叫“保罗”的八爪软体动物。
而比赛的争议性,亦是这场狂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阿维兰热说:“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争议性。”正因为裁判是人,可能错判,因而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争议和更多人的关注。 1966年在温布利举行的世界杯决赛里就有这样一个“幽灵进球”:英格兰对阵西德,比分还是2:2、加时赛还剩8分钟的时候,杰夫·赫斯特在禁区内起脚怒射,球砸在门框下部后反弹在门线上,但至于是门线之外还是之内,至今无法得知。最后英格兰以4:2赢得了这场比赛,也夺得了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世界杯冠军。为了减少误判事件发生,FIFA主席布拉特宣布在本届巴西世界杯上考虑启用球门电眼系统协助求证执法。
如果说狂欢节的进行总是需要一个广场,那么足球场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载体。几万几十万的球迷在这里一起起哄,是如此气势恢宏、激动人心。而随着1954年瑞士世界杯开启首次电视转播,人们即使不能到达球场,也会选择欢聚于酒吧、饭店等公共场所,不分昼夜共同癫狂。
“足球迷”给人的感觉总是“狂热”的代名词。一如真正的狂欢节那样,他们在脸上涂抹油彩,身穿奇装异服以改变身份和角色,身体扭动、打嘴仗,各种骂人的话、顺口溜、神咒情不自禁宣泄而出……就连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球迷“项处”也是如此“狂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道,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叫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然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
有人说,球迷是足球文化的灵魂。他们不同的加油方式往往彰显着自身的特色,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在南非世界杯上,人们会记得那个名叫“瓦瓦祖拉”的用以加油的塑料喇叭。它能发出骇人的低鸣,几万只同时吹起来,声浪滔天,但绝大多数到南非观战的外国人都对此感到不适。人们纷纷投诉希望国际足联能够禁止这种奇特的“乐器”,但南非球迷却坚决继续使用:“我们这个国家过去有很多不幸,喇叭可以让我们忘记痛苦;喇叭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享受足球的快乐。”
参与这场狂欢的,当然还有主角球员和球星们。仅看看他们那些独特的发型引领: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贝克汉姆的“莫西干头”,尼日利亚后卫韦斯特的“天线宝宝”发型,罗纳尔多的“阿福头”……这不是乔装狂欢,又是什么?
桑巴舞:巴西足球的“秘密武器”
“足球回家”,这是1996年英格兰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口号,意思是发明了现代足球的英格兰重新举办了一届世界大赛。而在申办2014世界杯时,巴西人又喊出了同样的口号。因为在巴西人眼中,与现代足球鼻祖英格兰那种纪律严明、次序井然的欧式足球相比,巴西足球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才是一种激情而高雅的享受。
足球在1894年抵达巴西,一个名叫查尔斯·米勒的年轻人在英国的中学毕业后,带回了两只足球。这项“野蛮的英式运动”在巴西意想不到地风靡起来。单从一个细节就可看出足球在巴西的地位:中国人倾向以1919和1949划分20世纪,欧洲人习惯以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视角来理解历史,而巴西则把1950年作为20世纪大事件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在这一年,巴西在自己的土地上、在20万现场观众面前,以一球之差痛失雷米特金杯。
500年前哥伦布还没发现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印第安人已经安安稳稳地在这生活了许多个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入侵给印第安人带来血与火的灾难,但也融汇出属于巴西的一种“大熔炉文化”,而桑巴足球,就被糅合成了国粹。
现如今,足球“回到巴西”,回到了这个生性本是狂热之地。尽管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有狂欢节,但唯独巴西的狂欢节一枝独秀,“狂”得让人惊叹和陶醉。在每年2-3月份的狂欢节期间,桑巴舞成为狂欢的主角。这种舞蹈来源于非洲,舞姿优美,旋律紧张而欢快,让人感到兴奋、激动与狂欢。早有人总结了桑巴舞对巴西人的重要:“快乐时跳桑巴,浑身有劲;郁闷时跳桑巴,宣泄情绪。桑巴总能使巴西人忘记烦恼,宣泄不满,笑对生活的艰辛。”
如果说巴西狂欢节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那么植根于巴西熔炉的桑巴足球,则是“世界足球舞台上最伟大的表演者”。球员们整体配合默契,注意脚下功夫,个人控球能力强,传球落点精准,进攻以短传渗透为主,善打阵地战。由此,巴西成为世界第一个五夺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早在1938年,巴西社会学者就说:“我们踢球的风格和欧洲人有很多的区别,因为我们的性格中包括了惊诧、恶毒、狡猾、敏捷,同时还有荣耀和独创。”以华美技术著称的桑巴足球,被称为人体协调最完美的展示。日本一个研究小组甚至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以实验结果证明桑巴舞提高了巴西球员的个人能力,是巴西人走向胜利的“秘密武器”。
绿茵场上,罗纳尔迪尼奥的过人和德尼尔森的盘带,都让人看到了优雅的舞步。而另一种难忘的景象则是进球后的庆祝方式和舞蹈动作。球员们排成队列、扭动臀部,看台上的球迷也随之起舞,气氛热烈非常。国际足联也曾表示:“虽然桑巴足球已经不再是单指巴西足球队,也不再是巴西的专利,而是指一种足球风格,但足球和桑巴的完美结合,只有在巴西这片热土上才可能产生。”
巴西的葡萄牙语中“支持”一词为“Torcer”,意思是“弯曲或扭转”。一个支持者,就是为了所支持的球队疯狂摇摆、弯曲和扭转身体的人。而在2013年年底,距离巴西世界杯开幕还有半年多的时候,官方加油工具、名叫“卡塞罗拉”的巴西拨浪鼓已经正式公布。可以想象,当上万名观众手握“卡塞罗拉”,凭证特定的节拍一同摇摆时,一股凶猛的桑巴气味必定会从体育场中渗透出去,将巴西人的狂欢节拍传递到全世界。
巴西足球世界杯在人们的期待之中如约而至,各种肤色的人们欢聚一起,所有与足球有关无关的事物也被一一挖掘。人们在展示体能特色的同时,也展示了强烈的民族性格与文化融合。而在这场共享的文化体育盛宴背后,其实不过两个字:狂欢!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世界杯,作为酒神精神一次尽致淋漓的体现,无论是球员、球迷,还是媒体、市场等,都陷入了一场情不自禁的、爆发式的狂欢之中。
为什么是足球?
作为风靡全球“第一运动”中最高级别的赛事,世界杯已经走过84年。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各种新鲜活力的不断注入,使得这项赛事风华正茂。但为什么是足球而不是篮球、乒乓球、网球或是羽毛球得以荣享这股来自全世界的追捧?
和今天的狂热相反,足球运动诞生之初并不受欢迎甚至遭到反对。一个带有传说性的开端是,11世纪初丹麦人入侵英格兰,英国人在挖战场时偶然发现丹麦人的头骨,为解愤便将之踢来踢去取乐。后因头骨易让脚伤痛,便用牛膀吹气代之——这便是现代足球的诞生。英国国王鼓励这种“爱国行为”,遂下令足球对民间开放,使得足球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
然而,当时热衷足球的年轻人喜欢在狭窄的闹市上追逐,街旁的住户和行人经常受到“飞来横祸”的骚扰,球赛因此遭到市民反对。从12世纪到16世纪,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足球禁令”,不过,由于足球运动的特殊魅力,禁令未能使它夭折。
1857年,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六年后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从此,有组织和一定规则约束的足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遍欧洲。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足球被列为表演项目(非正式比赛项目),丹麦队以9:0战胜希腊队,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第一个冠军。再想想丹麦与足球运动起源的关系,便会觉得这赛果是如何一个历史的巧妙和意味深长。
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在国际足联主席朱尔斯·雷米特的奔走呼号下,首届世界杯足球赛得以成功举办。这届世界杯容许职业球员参赛,是唯一没有预选赛的一届,共有13支队伍参与,分别来自南美洲、欧洲和北美洲。最后,乌拉圭队以4:2击败阿根廷队夺得冠军,成为首个赢得世界杯的国家,而雷米特也成为了“世界杯之父”。
国际足联的官方网站上仍清楚地写着:“世界上没有一项运动的开创像世界杯这么富有想象力。”雷米特无疑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这项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能够带来古老骑士精神的回归,让人们重新拾起勤奋、正直、公平竞争及重视友谊等高贵品质。这兴许就是最质朴的运动家精神的体现。他的孙子伊夫在74岁时回忆道,“他相信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能够将全世界联系起来,摒弃战争,实现和平”。
如果说,法国人雷米特壮大了国际足联的规模,在33年的任期内将FIFA成员从20个发展到85个,那么巴西人阿维兰热则用了24年的时间,使FIFA由一个单纯的事业机构变为高度商业化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机构,让足球走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到今天,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还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雇主,有4.5亿人直接或间接依靠足球生活。据数据显示,早在1995年,全世界总的足球资金流动额就已达2250亿美元。
也许,这就是世界杯得以狂热的两面:作为一项易于接受的、大众性的体育运动,它不要求球员的高矮胖瘦,也不在乎球员的种族肤色,它以团队性和对抗性展现着作为运动本身最质朴的魅力。而另一面,则是随着职业化和商业化而来的链条效应,在复兴经济、增强国力、灌输自豪感的同时,也给全世界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作“巨星梦”的机会。正如斯特芬·汤姆金在《基督教的短暂历史》一书中所言:“球星已经成神,而足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非体制化的快乐生活”
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指出,狂欢节是一种全民性的、大众性的生活常态的“倒置”:在节日之外,体制化的“严肃”生活是常态的生活;而在节日之内,非体制化的快乐生活,才暂时被允许当做“常态”生活。
世界杯的日子,一如巴赫金所述的狂欢节——当它四年一次如约而至的时候,繁重的工作、高企的房价、恶化的环境等这些长期以来占据人类生活全部的烦恼都暂时“退居二线”,人们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轨迹,共同进入到一种“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之中,即使生物钟颠倒、肠胃紊乱,也都乐此不疲。
这种狂欢节式的感受,首先来源于比赛本身的不可预知性。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赛果的悬而未决,给全世界球迷带来强烈的刺激和兴奋。1959年巴西世界杯,美国1:0击败了英格兰,制造了当届世界杯的最大冷门。1966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经击败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1974年“德国内战”在汉堡上演,结果东德使实力强大的西德爆冷落败。1982年,北爱尔兰击败了东道主西班牙,而阿尔及利亚也击败了西德,成为首支在世界杯中击败欧洲国家的非洲球队。所以,在足球比赛里,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真正结果。
这种永远有意外发生的游戏,极大地挑动着全世界球迷的情绪,也无疑成就了那只连续正确预测了8场世界杯赛果的章鱼“保罗”——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2010年南非世界杯,或许会忘记弗兰那脚华丽的侧身凌空爆射,忘记德国主帅勒夫的忧郁眼神和蓝毛衣,但却不会忘记在德国西部小城水族馆里一只叫“保罗”的八爪软体动物。
而比赛的争议性,亦是这场狂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阿维兰热说:“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争议性。”正因为裁判是人,可能错判,因而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争议和更多人的关注。 1966年在温布利举行的世界杯决赛里就有这样一个“幽灵进球”:英格兰对阵西德,比分还是2:2、加时赛还剩8分钟的时候,杰夫·赫斯特在禁区内起脚怒射,球砸在门框下部后反弹在门线上,但至于是门线之外还是之内,至今无法得知。最后英格兰以4:2赢得了这场比赛,也夺得了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世界杯冠军。为了减少误判事件发生,FIFA主席布拉特宣布在本届巴西世界杯上考虑启用球门电眼系统协助求证执法。
如果说狂欢节的进行总是需要一个广场,那么足球场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载体。几万几十万的球迷在这里一起起哄,是如此气势恢宏、激动人心。而随着1954年瑞士世界杯开启首次电视转播,人们即使不能到达球场,也会选择欢聚于酒吧、饭店等公共场所,不分昼夜共同癫狂。
“足球迷”给人的感觉总是“狂热”的代名词。一如真正的狂欢节那样,他们在脸上涂抹油彩,身穿奇装异服以改变身份和角色,身体扭动、打嘴仗,各种骂人的话、顺口溜、神咒情不自禁宣泄而出……就连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球迷“项处”也是如此“狂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道,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叫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然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
有人说,球迷是足球文化的灵魂。他们不同的加油方式往往彰显着自身的特色,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在南非世界杯上,人们会记得那个名叫“瓦瓦祖拉”的用以加油的塑料喇叭。它能发出骇人的低鸣,几万只同时吹起来,声浪滔天,但绝大多数到南非观战的外国人都对此感到不适。人们纷纷投诉希望国际足联能够禁止这种奇特的“乐器”,但南非球迷却坚决继续使用:“我们这个国家过去有很多不幸,喇叭可以让我们忘记痛苦;喇叭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享受足球的快乐。”
参与这场狂欢的,当然还有主角球员和球星们。仅看看他们那些独特的发型引领: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贝克汉姆的“莫西干头”,尼日利亚后卫韦斯特的“天线宝宝”发型,罗纳尔多的“阿福头”……这不是乔装狂欢,又是什么?
桑巴舞:巴西足球的“秘密武器”
“足球回家”,这是1996年英格兰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口号,意思是发明了现代足球的英格兰重新举办了一届世界大赛。而在申办2014世界杯时,巴西人又喊出了同样的口号。因为在巴西人眼中,与现代足球鼻祖英格兰那种纪律严明、次序井然的欧式足球相比,巴西足球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才是一种激情而高雅的享受。
足球在1894年抵达巴西,一个名叫查尔斯·米勒的年轻人在英国的中学毕业后,带回了两只足球。这项“野蛮的英式运动”在巴西意想不到地风靡起来。单从一个细节就可看出足球在巴西的地位:中国人倾向以1919和1949划分20世纪,欧洲人习惯以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视角来理解历史,而巴西则把1950年作为20世纪大事件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在这一年,巴西在自己的土地上、在20万现场观众面前,以一球之差痛失雷米特金杯。
500年前哥伦布还没发现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印第安人已经安安稳稳地在这生活了许多个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入侵给印第安人带来血与火的灾难,但也融汇出属于巴西的一种“大熔炉文化”,而桑巴足球,就被糅合成了国粹。
现如今,足球“回到巴西”,回到了这个生性本是狂热之地。尽管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有狂欢节,但唯独巴西的狂欢节一枝独秀,“狂”得让人惊叹和陶醉。在每年2-3月份的狂欢节期间,桑巴舞成为狂欢的主角。这种舞蹈来源于非洲,舞姿优美,旋律紧张而欢快,让人感到兴奋、激动与狂欢。早有人总结了桑巴舞对巴西人的重要:“快乐时跳桑巴,浑身有劲;郁闷时跳桑巴,宣泄情绪。桑巴总能使巴西人忘记烦恼,宣泄不满,笑对生活的艰辛。”
如果说巴西狂欢节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那么植根于巴西熔炉的桑巴足球,则是“世界足球舞台上最伟大的表演者”。球员们整体配合默契,注意脚下功夫,个人控球能力强,传球落点精准,进攻以短传渗透为主,善打阵地战。由此,巴西成为世界第一个五夺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早在1938年,巴西社会学者就说:“我们踢球的风格和欧洲人有很多的区别,因为我们的性格中包括了惊诧、恶毒、狡猾、敏捷,同时还有荣耀和独创。”以华美技术著称的桑巴足球,被称为人体协调最完美的展示。日本一个研究小组甚至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以实验结果证明桑巴舞提高了巴西球员的个人能力,是巴西人走向胜利的“秘密武器”。
绿茵场上,罗纳尔迪尼奥的过人和德尼尔森的盘带,都让人看到了优雅的舞步。而另一种难忘的景象则是进球后的庆祝方式和舞蹈动作。球员们排成队列、扭动臀部,看台上的球迷也随之起舞,气氛热烈非常。国际足联也曾表示:“虽然桑巴足球已经不再是单指巴西足球队,也不再是巴西的专利,而是指一种足球风格,但足球和桑巴的完美结合,只有在巴西这片热土上才可能产生。”
巴西的葡萄牙语中“支持”一词为“Torcer”,意思是“弯曲或扭转”。一个支持者,就是为了所支持的球队疯狂摇摆、弯曲和扭转身体的人。而在2013年年底,距离巴西世界杯开幕还有半年多的时候,官方加油工具、名叫“卡塞罗拉”的巴西拨浪鼓已经正式公布。可以想象,当上万名观众手握“卡塞罗拉”,凭证特定的节拍一同摇摆时,一股凶猛的桑巴气味必定会从体育场中渗透出去,将巴西人的狂欢节拍传递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