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膳正要》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养生专著,它集蒙汉两族医学精华为一体,创造了蒙汉食疗学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典范。作者忽思慧,亦作和斯辉,元朝蒙古族人,对于作者的生平,包括《元史》和《新元史》在内的史书中均无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该书的序言及进书表中的内容得知一二: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年~1330年),作者忽思慧任饮膳太医,兼通蒙汉族医学。元朝皇帝素来重视饮膳事宜,世祖忽必烈即设饮膳太医4人,其职能是“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具体工作是“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物,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所以作者在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并吸取了元朝的精华,汇集成书。该书成书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至今670余年,但它的研究价值仍不可估量。书中尤其突出的“守中”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主要体现在饮食守中、性味守中、摄量守中和选料守中4方面。
一.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七点:
1、收录朝野食疗之精粹。正如作者进书表中所言:“……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本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
2、注重各民族食疗之方法。除了蒙古族的很多食疗方法以外,还有天竺(今之印度)的“八儿不汤”、“撒速汤”和维吾尔族的“搠罗脱因”。
3、配方以羊品为主料。仅以“聚珍异馔”部分为例,共载95方中,有77方选用了羊品。
4、主张重食疗而勿犯“避忌”。从目录中便可一目了然,诸如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中毒等。
5、坚持不用矿物药和毒性药的配方原则。正如该书进书表中所述:“……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物,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
6、重视妇婴卫生保健。书中“妊娠食忌”和“乳母食忌”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二者的提出与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得不到重视形成鲜明对比。
7、食疗膳型丰富多样。共计29类型,有羹、粥、汤、煎、浆、酒、膏、茶、油、脯、角儿、饼、烧饼、乇、服剂、面、粉、水、馄饨、马乞(手搓面)、馒头、包子、兜子、其子、脍、签子、丸子、攒、荠。
二.“守中”溯源
作者在序言与“养生避忌”中都提到:“……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守中”即遵守中庸之道,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医。所以这里谈一下“中医”一词中的“中”的含义。一般认为,“中医”的“中”是中国之意,也有人认为这个“中”是古之“中庸之道”的“中”,是不偏不倚、适当、适中之意,围棋天才吴清源老人在其自传《中的精神》中写道:“‘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为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简单概述来说,我的围棋理想可以用‘中和’这个词来表达,翻译成日语也许可以用‘调和’这个词吧。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同时认为“守中”之“中”正是“中庸”之“中”。
三.饮食守中
《饮膳正要》的“守中”思想在饮食中体现为饮食有节。我们从书中“养生避忌”中就可找到该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很多古人的饮食养生观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曾国藩曾云:“《三叟诗》云: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食,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不欲极饥而便食,食戒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戒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饮酒过多则痰癖聚。”总结古人的养生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古人主张饮食有节制,不因食欲而多食,否则便生疾病,同时也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今天看来,即我们所说的用餐定时定量。
我们再从书中调中(如补中、温中或寒中)的食疗方法来看,仅“聚珍异馔”95方中就有39个。
另外,书中还有“饮酒避忌”部分,提到饮酒有度,这个问题早已为世人所关注,前人已研究很多,在此勿庸赘论。
《饮膳正要》的作者不仅在饮食中崇尚“守中”,在行为举止中也追求“守中”,如“立不可久,立伤骨;坐不可久,坐伤血。行不可久,行伤筋;卧不可久,卧伤气。视不可久,视伤神;食饱勿洗头,生风疾。”
四.性味守中
为了便于阐述性味守中的若干问题,笔者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食物性味,食物的四性和五味合称为食物的性味。
四性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其中,寒和凉为同一性质,属阴;温与热为同一性质,属阳。凡属于寒凉性质的物质,多具有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能够保护人体阴液,纠正热性体质,或治疗热性病症,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症;凡属温热性质的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或治疗寒性病症,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症;还有一类平性食物,适用于一般体质。
前面已详细介绍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那么饮食就应注意,针对不同体质的人,食用相宜性质的食物,各种性质的食物又不可偏食,否则会导致疾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一年四季应合理选择食物,即春食凉性食物,夏食寒性食物,秋食温性食物,冬食热性食物。
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和作用。
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体虚所引起的体液或精液外泻的病症;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泄降、燥湿、健胃等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症;甘味物质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多用于体质虚弱或虚症;辛味物质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等作用,多用于表症;咸味物质具有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症。还有淡味食物与涩味食物,前者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后者具有收敛的作用,与酸味物质的作用基本相同。
序言中有云:“……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是以五味调和五藏。”书中还有“五味偏走”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五味适度。人的饮食离不开五味,否则无法调动人的食欲,但过于浓重或有所偏重,也是不妥的。文中有详细叙述:“酸涩以收,多食则膀胱不利,为癃闭。苦燥以坚,多食则三焦闭塞,为呕吐。辛味薰蒸,多食则上走于肺,荣卫不时而心洞。咸味涌泄,多食则外注于脉,胃竭,咽燥而病渴。甘味弱劣,多食则胃柔缓而虫过,故中满而心烦。”最后总结而言:“食欲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痰,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千金方·食治》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饮膳正要》强调五味偏食的危害,《千金方·食治》则强调了一年四季应相应调整五味的比重以适应季节的变化,但二者都可以说明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一.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七点:
1、收录朝野食疗之精粹。正如作者进书表中所言:“……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本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
2、注重各民族食疗之方法。除了蒙古族的很多食疗方法以外,还有天竺(今之印度)的“八儿不汤”、“撒速汤”和维吾尔族的“搠罗脱因”。
3、配方以羊品为主料。仅以“聚珍异馔”部分为例,共载95方中,有77方选用了羊品。
4、主张重食疗而勿犯“避忌”。从目录中便可一目了然,诸如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中毒等。
5、坚持不用矿物药和毒性药的配方原则。正如该书进书表中所述:“……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物,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
6、重视妇婴卫生保健。书中“妊娠食忌”和“乳母食忌”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二者的提出与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得不到重视形成鲜明对比。
7、食疗膳型丰富多样。共计29类型,有羹、粥、汤、煎、浆、酒、膏、茶、油、脯、角儿、饼、烧饼、乇、服剂、面、粉、水、馄饨、马乞(手搓面)、馒头、包子、兜子、其子、脍、签子、丸子、攒、荠。
二.“守中”溯源
作者在序言与“养生避忌”中都提到:“……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守中”即遵守中庸之道,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医。所以这里谈一下“中医”一词中的“中”的含义。一般认为,“中医”的“中”是中国之意,也有人认为这个“中”是古之“中庸之道”的“中”,是不偏不倚、适当、适中之意,围棋天才吴清源老人在其自传《中的精神》中写道:“‘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为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简单概述来说,我的围棋理想可以用‘中和’这个词来表达,翻译成日语也许可以用‘调和’这个词吧。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同时认为“守中”之“中”正是“中庸”之“中”。
三.饮食守中
《饮膳正要》的“守中”思想在饮食中体现为饮食有节。我们从书中“养生避忌”中就可找到该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很多古人的饮食养生观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曾国藩曾云:“《三叟诗》云: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食,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不欲极饥而便食,食戒过饱,不欲极渴而便饮,饮戒过多。食若过饱则症块成,饮酒过多则痰癖聚。”总结古人的养生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古人主张饮食有节制,不因食欲而多食,否则便生疾病,同时也认为饥饿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今天看来,即我们所说的用餐定时定量。
我们再从书中调中(如补中、温中或寒中)的食疗方法来看,仅“聚珍异馔”95方中就有39个。
另外,书中还有“饮酒避忌”部分,提到饮酒有度,这个问题早已为世人所关注,前人已研究很多,在此勿庸赘论。
《饮膳正要》的作者不仅在饮食中崇尚“守中”,在行为举止中也追求“守中”,如“立不可久,立伤骨;坐不可久,坐伤血。行不可久,行伤筋;卧不可久,卧伤气。视不可久,视伤神;食饱勿洗头,生风疾。”
四.性味守中
为了便于阐述性味守中的若干问题,笔者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食物性味,食物的四性和五味合称为食物的性味。
四性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其中,寒和凉为同一性质,属阴;温与热为同一性质,属阳。凡属于寒凉性质的物质,多具有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能够保护人体阴液,纠正热性体质,或治疗热性病症,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热性病症;凡属温热性质的食物,多具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或治疗寒性病症,主要用于寒性体质和寒性病症;还有一类平性食物,适用于一般体质。
前面已详细介绍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那么饮食就应注意,针对不同体质的人,食用相宜性质的食物,各种性质的食物又不可偏食,否则会导致疾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一年四季应合理选择食物,即春食凉性食物,夏食寒性食物,秋食温性食物,冬食热性食物。
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和作用。
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体虚所引起的体液或精液外泻的病症;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泄降、燥湿、健胃等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症;甘味物质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多用于体质虚弱或虚症;辛味物质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等作用,多用于表症;咸味物质具有软坚、润下、补肾、养血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病症。还有淡味食物与涩味食物,前者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后者具有收敛的作用,与酸味物质的作用基本相同。
序言中有云:“……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是以五味调和五藏。”书中还有“五味偏走”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五味适度。人的饮食离不开五味,否则无法调动人的食欲,但过于浓重或有所偏重,也是不妥的。文中有详细叙述:“酸涩以收,多食则膀胱不利,为癃闭。苦燥以坚,多食则三焦闭塞,为呕吐。辛味薰蒸,多食则上走于肺,荣卫不时而心洞。咸味涌泄,多食则外注于脉,胃竭,咽燥而病渴。甘味弱劣,多食则胃柔缓而虫过,故中满而心烦。”最后总结而言:“食欲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痰,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千金方·食治》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饮膳正要》强调五味偏食的危害,《千金方·食治》则强调了一年四季应相应调整五味的比重以适应季节的变化,但二者都可以说明五味调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