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未知结构的呈现例谈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审智”教学。“审智”教学应从三个方面来体现:文本所写事物本体之智;作者写作之智;教者解读之智,于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思考作者、思考生活,成了语文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未知结构;未知结构的呈现;教师的作用
  
  美国在里根总统时期,“挑战者”航天飞船发生爆炸,宇航员全部遇难。当天的美国很沉寂,就在晚上里根发表电视讲话,他演讲的核心是: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从现实意义上讲,“挑战者”是失败了。可是它的失败很悲壮,第二天许多美国民众踊跃报名,要求成为航天飞行的志愿者。这不仅让我们深思:这算失败吗?为什么失败和胜利是如此的紧密交合?所以笔者认为:文本中的未知结构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它成就了作品的伟大。
  
   一、文本中的未知结构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精疲力竭的老人到底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这种两难的选择给人们营造了无穷的话题:胜利和失败是讲不清楚的,每次胜利中都有失败的因素,每次失败中都有胜利的因素。“我”永远是徘徊者,这样思想就深邃了,作品就伟大了。这种两难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未知结构。
  我们学过《斜塔上的实验》,了解伽利略是科学真理的恪守者,他容忍众人的误解、宗教的污蔑,以伟大的实验证实自己不是众人眼中的“疯子”。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是伽利略的“坚守”精神。教参的诠释也仅限于此,问题在于是不是“坚守”就是伟大?笔者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推进两难的境地,所有的学生带着诧异的眼神质疑:“坚守”的伟大性也容质疑吗?《伽利略传》中伽利略坚守真理坚守到七十多岁了,在严刑逼供下他最终忏悔了。意大利的科学甚至世界科学一蹶不振。这种忏悔对吗?到底是坚持真理,还是保住生命?伽利略随后被流放了,在寂寞中他写就了一部更伟大的天文学著作。他的学生深思了:忏悔对吗?他忏悔了,失去了科学家的气节:若不忏悔,就没有这部更伟大的天文学著作。学生也深思了:人生究竟应该是直线?还是曲线?有的直线让人生的目的中断,而曲线能达成既定的目标。伽利略究竟是科学上的巨人还是人格上的小人?至今,这种两难我们仍然无法给予最佳答案。但值得肯定的是:这种两难的思考更加丰满了伽利略这个人物形象,也证实了《伽利略传》的伟大。
  
   二、未知结构呈现例谈
  
   1、《李尔王》的悲剧力量
  别林斯基说:“上一代人完不成的选择,下一代人再投入选择,这就是作品的永恒。”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作品中呈现的未知。《李尔王》的故事很简单:李尔要将国土一分为三给他三个女儿,他要求三个女儿向他表达爱。大女儿表示要显示出全部的爱;二女儿表示要比姐姐更爱爸爸:小女儿说自己的爱只能给一部分给爸爸,其余的要给未来的夫君和孩子。结果是国土一分为二,李尔受到两个女儿的迫害,小女儿在拯救父亲的战斗中死去。从表层看,戏剧的结构很简单:一个糊涂的爸爸,两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如果单独这样理解,作品就读小了。因为里面有一个半透明结构:疯掉的李尔抱住小女儿的尸体喊道:“我发现了真正的人。”李尔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他心中明白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但处于封建最高权威的人必须接受假话。一旦李尔从君主成为人,才真正体会真实。可懂得真实又有什么用?懂了却疯了,没有话语权;最有权威,最具发言权的李尔不能承认真实。这种半透明的双重结构是人类无法释怀的悲剧。
  2、菲利普夫妇的生活本真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菲利普夫妇,阅读者基本持批判态度。实际上,只要我们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就会发现菲利普夫妇其实也有难言的苦衷,他们对于于勒的态度也是不得已的。尽管他们身上有着极端的贪婪与自私,但是貧苦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强烈的期盼于勒的回归,这些都是生活的真实。莫泊桑不可能仅仅是为了批判这两个可怜的人,而是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最真实也是最残酷的一面:有时生存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亲情、友情、尊严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三、语文教师的作用
  
   笔者认为,未知结构在阅读教学中的呈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正如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创始人孙瑞雪说:“给孩子多高的起点,他就有多高的起点。”因而,教师的阅读水平、阅读情趣、阅读视野、阅读思维和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阅读素养。
  以上例子说明,浅尝辄止的阅读是阅读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细读文本,深入文本内涵,呈现文章未知结构,然后准确地、积极地、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个性思考、个性阅读。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理应有着开阔的视野,详细而周密的阅读训练计划,明确而科学的阅读培养目标,走个性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江,冷峻的笔锋,发馈的议论:怎样读鲁迅之用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2)
  [2]孙淑红,人物与环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1)
  [3]徐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J],人民教育,2008(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