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成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模式仍在不断地探索,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可避免。本文以皖南A村为个案,试图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村存在的若干问题、成因及严重性,并引入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从而探索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途径,另外也尽力形成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领域工作的新方向。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社区社会工作;
一、厘清概念
(一)新型农村社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日益重视,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举措。在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必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区和谐稳定。
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毕于建认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合村并点的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一定范围,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以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便于镇街指导,便于以村委会为主体进行社区建设与管理,具有明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杨世松指出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2]。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原有的自然村落的基础上,由国家的政策指导,经一定的社会、经济原因聚集起来的,包含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组织,由村委会或社区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的助人活动,其宗旨是 "助人自助",包含社区、个案、小组三大工作方法,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在社区领域,其运用专业的手段,在社区开展服务,涉及社区的方方面面。
然而,此专业服务在展开活动方面的不足也展现出来。其一便是其服务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在农村若非是重点扶持项目则很少涉及。其成因之一是在农村开展工作的资金储备不足,另外在于农村开展活动须具持久性,否则难以保证服务的效果得到有效的维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而言,其存在的时间相比传统社区则较短,处在传统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中间地带,在过渡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
二、皖南A村的基本情况
A村处于皖南,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较封闭。A村在2007年之前还是传统的农村,村民大多居住在山上,小部分住在山脚。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的潮流带动村民外出打工,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只留老人在家务农或是弃耕。有了积蓄的村民首要事情便是盖新房,此时国家规定村民若在国家划定的区域内盖房,会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在此契机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住宅从山上转移到了划定区域。新的区域形成了新的社区,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并在社区内由村民选举成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会组织居民开展娱乐活动来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其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其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从社会工作自身的角度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但其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社会工作的社会重视程度及应用范围远高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的比例也高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是一门经验的学科,在不断地积累经验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所以,为促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全面发展及完善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其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很有必要。
(二)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角度
随着政府的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不断地递增,已成为促使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从传统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新型农村社区虽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但与此同时其也存在巨大的隐患,居民的生计问题、社会关系问题、居民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问题、社区的长远发展问题等都亟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予以解决。
以A村为例:村民生活聚集到一起的问题有:其一,社区并无多余的土地给村民来务农,即村民由自给自足转变成了需要购买粮食,而购买粮食对于由传统农村村民身份转变而来的村民难以接受;其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青壮年村民对于基本的农活知之甚少,外出务工并非长久之计,当到一定年龄时会返乡,故最基本的"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引起居民的焦虑;其三,村里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由于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是年迈的父母和稚嫩的孩童,在A村约85%的家庭都是此情况。隔代教养对于孩子的影响、年迈的老人在本应安享晚年之际却仍然要担负重任,这些都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其四,居民的社会关系发生了转变。原来的各家庭居住较分散,故基本上是与亲戚和邻里较熟悉,在转移到公共区域后,由于相互之间并不是很熟悉,且偶尔会发生一些矛盾,所以整体的人际关系出现退化的现象,居民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其五,社区的居委会社会地位不高,管理难以进行。在新搬入到一起之后的各种杂事居民只有找居委会,但是社区居委会的人力资源有限,很多琐事经常顾及不到,因此也引起了居民的不满。
综合以上两个主体而言,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存在着必要性。
四、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的途径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运用专业手段开展服务,其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应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关系沟通的桥梁、行动的领头人等,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来开展活动。 (一)扮演的角色
资源的链接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主要的支持力量是政府。但仅依靠政府这单一的资源难以保证建设的高效性。社会工作介入建设之后,可召集社会民众的支持,引起社会组织的关注,让社会组织进驻到社区中来。
关系沟通的桥梁:沟通不畅带来的矛盾是不可估量的,在社会工作介入后,可以在政府与居委会、居委会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社会与政府、社会与社区等各个利益方起到沟通的作用,确保各方利益。
行动的领头人:新建设的社区,开展活动难以召集人员。且居民与居委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导致活动的开展更加难以深入。社工介入之后运用专业的手段召集人员,开展活动,取得政府与居民的双重信任,从而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便利,促成社区的团结和居民的归属感。
(二)实施的工作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不乏有弱势群体,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及慰问,在心理方面未涉及,实质上效果不佳。这需要社工采取专业的、持续的工作介入,如针对社区内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庭、或存在其他问题的个人或家庭。
小组社会工作:正如A村的情况,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社区的一大隐患。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将老人和留守儿童聚集起来开展相应的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此类问题。
社区社会工作:为促进社区的长远发展,调节相关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在农民转移经济来源方式的同时,其所在的社区环境也发生变化。为此应该采取措施,如针对A村,社工应极力促使政府引进企业或吸引社会企业进驻村里,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改善工作地点与家乡分离的状况。另外,对村民"食"方面的问题,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即在居住地域的附近开辟田地,集中生产。这就解决了居民在饮食和工作两方面的问题。在社区居委会和村民之间定期开展沟通交流会,加强双方的交流。另外其他的一些如文体活动、社会组织活动等等都可开展。
参考文献:
[1]毕于建,贺可栋,吕庆建.城乡统筹视野下合村并点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2]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决策探索,2011,(12).
作者信息:汪丹(1989.10-),安徽人,西北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社区社会工作;
一、厘清概念
(一)新型农村社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日益重视,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举措。在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必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区和谐稳定。
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毕于建认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合村并点的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一定范围,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以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便于镇街指导,便于以村委会为主体进行社区建设与管理,具有明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杨世松指出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2]。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原有的自然村落的基础上,由国家的政策指导,经一定的社会、经济原因聚集起来的,包含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组织,由村委会或社区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的助人活动,其宗旨是 "助人自助",包含社区、个案、小组三大工作方法,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在社区领域,其运用专业的手段,在社区开展服务,涉及社区的方方面面。
然而,此专业服务在展开活动方面的不足也展现出来。其一便是其服务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在农村若非是重点扶持项目则很少涉及。其成因之一是在农村开展工作的资金储备不足,另外在于农村开展活动须具持久性,否则难以保证服务的效果得到有效的维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而言,其存在的时间相比传统社区则较短,处在传统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中间地带,在过渡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
二、皖南A村的基本情况
A村处于皖南,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较封闭。A村在2007年之前还是传统的农村,村民大多居住在山上,小部分住在山脚。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的潮流带动村民外出打工,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只留老人在家务农或是弃耕。有了积蓄的村民首要事情便是盖新房,此时国家规定村民若在国家划定的区域内盖房,会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在此契机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住宅从山上转移到了划定区域。新的区域形成了新的社区,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并在社区内由村民选举成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会组织居民开展娱乐活动来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其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其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从社会工作自身的角度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但其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社会工作的社会重视程度及应用范围远高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的比例也高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是一门经验的学科,在不断地积累经验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所以,为促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全面发展及完善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其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很有必要。
(二)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角度
随着政府的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不断地递增,已成为促使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从传统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新型农村社区虽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但与此同时其也存在巨大的隐患,居民的生计问题、社会关系问题、居民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问题、社区的长远发展问题等都亟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予以解决。
以A村为例:村民生活聚集到一起的问题有:其一,社区并无多余的土地给村民来务农,即村民由自给自足转变成了需要购买粮食,而购买粮食对于由传统农村村民身份转变而来的村民难以接受;其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青壮年村民对于基本的农活知之甚少,外出务工并非长久之计,当到一定年龄时会返乡,故最基本的"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引起居民的焦虑;其三,村里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由于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是年迈的父母和稚嫩的孩童,在A村约85%的家庭都是此情况。隔代教养对于孩子的影响、年迈的老人在本应安享晚年之际却仍然要担负重任,这些都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其四,居民的社会关系发生了转变。原来的各家庭居住较分散,故基本上是与亲戚和邻里较熟悉,在转移到公共区域后,由于相互之间并不是很熟悉,且偶尔会发生一些矛盾,所以整体的人际关系出现退化的现象,居民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其五,社区的居委会社会地位不高,管理难以进行。在新搬入到一起之后的各种杂事居民只有找居委会,但是社区居委会的人力资源有限,很多琐事经常顾及不到,因此也引起了居民的不满。
综合以上两个主体而言,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存在着必要性。
四、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的途径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运用专业手段开展服务,其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应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关系沟通的桥梁、行动的领头人等,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来开展活动。 (一)扮演的角色
资源的链接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主要的支持力量是政府。但仅依靠政府这单一的资源难以保证建设的高效性。社会工作介入建设之后,可召集社会民众的支持,引起社会组织的关注,让社会组织进驻到社区中来。
关系沟通的桥梁:沟通不畅带来的矛盾是不可估量的,在社会工作介入后,可以在政府与居委会、居委会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社会与政府、社会与社区等各个利益方起到沟通的作用,确保各方利益。
行动的领头人:新建设的社区,开展活动难以召集人员。且居民与居委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导致活动的开展更加难以深入。社工介入之后运用专业的手段召集人员,开展活动,取得政府与居民的双重信任,从而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便利,促成社区的团结和居民的归属感。
(二)实施的工作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不乏有弱势群体,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及慰问,在心理方面未涉及,实质上效果不佳。这需要社工采取专业的、持续的工作介入,如针对社区内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庭、或存在其他问题的个人或家庭。
小组社会工作:正如A村的情况,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社区的一大隐患。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将老人和留守儿童聚集起来开展相应的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此类问题。
社区社会工作:为促进社区的长远发展,调节相关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在农民转移经济来源方式的同时,其所在的社区环境也发生变化。为此应该采取措施,如针对A村,社工应极力促使政府引进企业或吸引社会企业进驻村里,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改善工作地点与家乡分离的状况。另外,对村民"食"方面的问题,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即在居住地域的附近开辟田地,集中生产。这就解决了居民在饮食和工作两方面的问题。在社区居委会和村民之间定期开展沟通交流会,加强双方的交流。另外其他的一些如文体活动、社会组织活动等等都可开展。
参考文献:
[1]毕于建,贺可栋,吕庆建.城乡统筹视野下合村并点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2]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决策探索,2011,(12).
作者信息:汪丹(1989.10-),安徽人,西北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