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结合当前天津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行为,以行为经济学为研究理论依据,即通过“非理性人”的行为特点角度,深入研究合理分析应届大学生择业就业行为及心理,从而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此帮助毕业生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发生,降低择业盲目性,助力学生合理就业。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概念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用来解释风险或不确定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它是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来解释传统期望效用理论与实际的实验数据相违背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相似性偏差。人们通常以A与B的相似性为依据,通过事件A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事件B。
2、可利用性偏差。人受记忆能力或知识的局限,在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得到的信息,还有大量的重要信息忽视了,因而出现偏差。
3、锚链效应与调整。人们在对一特定对象做出评估或预测时,通常会选定一个参考点或起始点。而评估过程中参考点的选择和调整经常是不充分的,不同的参考点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这种由于参考点的不同引起的暂时的反应不足和决策偏差称为锚链效应。
4、认知分歧与从众效应。面对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持有非主流观点的人为减少不适感通常会想办法、找证据支持主流观点,或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而倾向于放弃非主流观点,由此产生了认识偏差和从众效应。
5、过于自信、典型性试探法、反应过度以及反应不足。
(二)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帐户是人们用来管理,描述和追踪自己各项经济活动开支的虚拟账户系统。研究心帐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描述,预测和解释人的决策和行为,以此来解释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人的反常活动。心理账户现象是导致决策不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毕业生就业现象描述及分析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产业化开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7%激增至45.7%,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应届生人数猛增,同时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等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題成为了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团队利用暑期时间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共分发600份问卷,收回569份,其中有效问卷516份,问卷填写者均为天津市2018届应届毕业生,且本科生以天津财经大学为主。本团队基于此数据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及心理,通过决策和就业两个维度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决策的因素及分析
(1)现象描述
首先,516位毕业生中,秋招后签下就业协议的学生约占61%,余下39%处于待决策状态。对于这两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决策难度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已有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仅有2.9%的人觉得就业决策的难度非常大,而待决策的毕业生中高达20.4%的人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大。这说明是否已就业和其决策难度是呈正相关的,越难以就业,越难以决策。
其次,此次问卷共调查了198名男性和318名女性。由于本校女生比例较高于男性,因此38.4%的男性和61.6%的女性是相对合理的。通过对就业决策难度的统计发现女性的决策难度普遍高于男性。男性约51%的毕业生认为决策难度一般,而女性仅有33%的毕业生认为一般。这说明性别对于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对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部分的毕业生分别进行统计,我们发现专科毕业生中有4.7%的人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小;本科毕业生中有11.6%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小;硕士毕业生中有23.3%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小。不难发现学历对毕业生做出决策同样存在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学历越高越容易作出就业行为决策。
(2)因素分析
依据行为经济学的期望理论中提到的锚链效应与调整分析可知:毕业生在做就业决策时往往不会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工作,多数人在做选择时都会建立一个参考,参考点不同,选择不同,需要做出的调整也就不同,做出决策的难度自然也不尽相同。当一个人就业的难度小、范围广、级别高时,就更容易向自己理想的“参考点”作出调整,那么这类人作出决策的难度自然比较小。这也就解释了在就业市场上男性毕业生和能力更强的高学历毕业生更容易做出就业的行为决策。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分析
1.个人期望
(1)现象描述
首先,择业城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就业。被调查者中71.2%的大学生选择天津和北京为择业地点,对应的就业成功率高达96.12%,因此,择业城市规模越大,就业条件越优越,越有利于顺利就业。
其次,择业单位性质对就业成功率有一定影响。被调查者中意向企业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0.2%,50.1.%,11.6%,对应的就业成功率分别为92.1%,95.3%,87.9%,决策意向为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就业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困难。
除此之外,有118人认为工资水平与期望不符,占总人数的22.9%,毕业生的期望薪资过高,导致与实际工资水平相差甚远,影响就业。
(2)因素分析
依据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理论分析可知:在就业决策中,各种条件的得与失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并且得与失的敏感弹性会呈递减的规律,同时损失比收益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这就导致在就业选择中某一条件的不理想会导致对这个选择的全盘拒绝,而对于已经决定可以损失的方面的宽容度会更大。以上现象说明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过高与现实有所差距时,会产生心理账户的失衡,损失的感受相对于收益更强烈,最终对已有的工作机会全盘否定。而正是这些心理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2.信息获取
(1)现象描述 在就业过程中,崗位信息的获取也十分重要。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就业行为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工作信息获取渠道包括校园招聘会,网络与报纸等媒体渠道,老师介绍和社交网络获取。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媒体渠道进行就业决策实现成功就业的学生在总人数中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
(2)因素分析
依据行为经济学的期望理论中提到的从众效应分析可知:一方面大学生在实际的就业选择中,往往不是朝着效用最大化去选择工作,求稳定是常见的心态,他们会更厌恶损失而不是追求所得。另一方面由于就业信息搜寻的差异和岗位信息的不充分获取,并且能与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或处于相同条件时会使他们更加愉快,因此许多就业决策思想往往被固定下来,导致了盲目就业、集中择业以及不同就业市场供求差别大的现象,从而产生就业难题。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通过剖析毕业生就业行为过程,运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可知,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这样重要的人生选择时,并不能保持一个“理性人”的思维,就业逻辑可以简单概括为:就业的认知偏差产生非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导致就业决策难度加大,决策难度的提升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正确认识自己
针对大学生择业期望过高等问题,建议应首先充分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确立择业应适应时代需求的正确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职业的理想精神追求;其次要客观评价自身条件,结合各个参考点选择适合正确的就业方向,克服从众心理不盲目跟风,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最终保持良好心态,脚踏实地,珍惜合适的工作机会。
(二)完善高校就业市场,强化校企沟通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不充分这一现象,建议学校建立完备的信息发布平台,从而更好地覆盖到学生。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无形”就业市场,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降低大学生应聘成本,同时避免大学生盲目求职的现象,使高校就业市场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专业性,也使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单位正确评估,合理招聘人才
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中“门槛”过高,比如有些职位本科毕业生就能胜任,用人单位却要招聘研究生用来“撑场面”,使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望而却步。因此,用人单位应正确评估自身的现有实力和招聘环境,在招聘时如实向毕业生介绍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待遇状况等信息。确立自己在人才市场的地位,认清大学生就业行为多样性和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差别,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招到与本单位理念相契合的毕业生。(作者单位为天津财经大学)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概念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用来解释风险或不确定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它是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来解释传统期望效用理论与实际的实验数据相违背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相似性偏差。人们通常以A与B的相似性为依据,通过事件A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事件B。
2、可利用性偏差。人受记忆能力或知识的局限,在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得到的信息,还有大量的重要信息忽视了,因而出现偏差。
3、锚链效应与调整。人们在对一特定对象做出评估或预测时,通常会选定一个参考点或起始点。而评估过程中参考点的选择和调整经常是不充分的,不同的参考点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这种由于参考点的不同引起的暂时的反应不足和决策偏差称为锚链效应。
4、认知分歧与从众效应。面对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持有非主流观点的人为减少不适感通常会想办法、找证据支持主流观点,或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而倾向于放弃非主流观点,由此产生了认识偏差和从众效应。
5、过于自信、典型性试探法、反应过度以及反应不足。
(二)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帐户是人们用来管理,描述和追踪自己各项经济活动开支的虚拟账户系统。研究心帐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描述,预测和解释人的决策和行为,以此来解释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人的反常活动。心理账户现象是导致决策不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毕业生就业现象描述及分析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产业化开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7%激增至45.7%,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应届生人数猛增,同时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等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題成为了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团队利用暑期时间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共分发600份问卷,收回569份,其中有效问卷516份,问卷填写者均为天津市2018届应届毕业生,且本科生以天津财经大学为主。本团队基于此数据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及心理,通过决策和就业两个维度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决策的因素及分析
(1)现象描述
首先,516位毕业生中,秋招后签下就业协议的学生约占61%,余下39%处于待决策状态。对于这两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决策难度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已有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仅有2.9%的人觉得就业决策的难度非常大,而待决策的毕业生中高达20.4%的人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大。这说明是否已就业和其决策难度是呈正相关的,越难以就业,越难以决策。
其次,此次问卷共调查了198名男性和318名女性。由于本校女生比例较高于男性,因此38.4%的男性和61.6%的女性是相对合理的。通过对就业决策难度的统计发现女性的决策难度普遍高于男性。男性约51%的毕业生认为决策难度一般,而女性仅有33%的毕业生认为一般。这说明性别对于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对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部分的毕业生分别进行统计,我们发现专科毕业生中有4.7%的人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小;本科毕业生中有11.6%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小;硕士毕业生中有23.3%认为就业决策难度非常小。不难发现学历对毕业生做出决策同样存在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学历越高越容易作出就业行为决策。
(2)因素分析
依据行为经济学的期望理论中提到的锚链效应与调整分析可知:毕业生在做就业决策时往往不会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工作,多数人在做选择时都会建立一个参考,参考点不同,选择不同,需要做出的调整也就不同,做出决策的难度自然也不尽相同。当一个人就业的难度小、范围广、级别高时,就更容易向自己理想的“参考点”作出调整,那么这类人作出决策的难度自然比较小。这也就解释了在就业市场上男性毕业生和能力更强的高学历毕业生更容易做出就业的行为决策。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分析
1.个人期望
(1)现象描述
首先,择业城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就业。被调查者中71.2%的大学生选择天津和北京为择业地点,对应的就业成功率高达96.12%,因此,择业城市规模越大,就业条件越优越,越有利于顺利就业。
其次,择业单位性质对就业成功率有一定影响。被调查者中意向企业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0.2%,50.1.%,11.6%,对应的就业成功率分别为92.1%,95.3%,87.9%,决策意向为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就业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困难。
除此之外,有118人认为工资水平与期望不符,占总人数的22.9%,毕业生的期望薪资过高,导致与实际工资水平相差甚远,影响就业。
(2)因素分析
依据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理论分析可知:在就业决策中,各种条件的得与失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并且得与失的敏感弹性会呈递减的规律,同时损失比收益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这就导致在就业选择中某一条件的不理想会导致对这个选择的全盘拒绝,而对于已经决定可以损失的方面的宽容度会更大。以上现象说明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过高与现实有所差距时,会产生心理账户的失衡,损失的感受相对于收益更强烈,最终对已有的工作机会全盘否定。而正是这些心理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2.信息获取
(1)现象描述 在就业过程中,崗位信息的获取也十分重要。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就业行为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工作信息获取渠道包括校园招聘会,网络与报纸等媒体渠道,老师介绍和社交网络获取。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媒体渠道进行就业决策实现成功就业的学生在总人数中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
(2)因素分析
依据行为经济学的期望理论中提到的从众效应分析可知:一方面大学生在实际的就业选择中,往往不是朝着效用最大化去选择工作,求稳定是常见的心态,他们会更厌恶损失而不是追求所得。另一方面由于就业信息搜寻的差异和岗位信息的不充分获取,并且能与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或处于相同条件时会使他们更加愉快,因此许多就业决策思想往往被固定下来,导致了盲目就业、集中择业以及不同就业市场供求差别大的现象,从而产生就业难题。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通过剖析毕业生就业行为过程,运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可知,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这样重要的人生选择时,并不能保持一个“理性人”的思维,就业逻辑可以简单概括为:就业的认知偏差产生非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导致就业决策难度加大,决策难度的提升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正确认识自己
针对大学生择业期望过高等问题,建议应首先充分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确立择业应适应时代需求的正确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职业的理想精神追求;其次要客观评价自身条件,结合各个参考点选择适合正确的就业方向,克服从众心理不盲目跟风,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最终保持良好心态,脚踏实地,珍惜合适的工作机会。
(二)完善高校就业市场,强化校企沟通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不充分这一现象,建议学校建立完备的信息发布平台,从而更好地覆盖到学生。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无形”就业市场,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降低大学生应聘成本,同时避免大学生盲目求职的现象,使高校就业市场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专业性,也使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单位正确评估,合理招聘人才
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中“门槛”过高,比如有些职位本科毕业生就能胜任,用人单位却要招聘研究生用来“撑场面”,使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望而却步。因此,用人单位应正确评估自身的现有实力和招聘环境,在招聘时如实向毕业生介绍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待遇状况等信息。确立自己在人才市场的地位,认清大学生就业行为多样性和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差别,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招到与本单位理念相契合的毕业生。(作者单位为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