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西藏当雄县日音拿锌铜矿床为岩浆矽卡岩型矿床,其成因机制是深部熔浆在上侵过程中经分异作用,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浮于上部.以Cu、Mg、Fe为主的熔浆(矽卡岩岩浆)沉于下部,从而形成含矿矽卡岩岩浆,进而形成岩浆型矽卡岩矿床。
关键词:日音拿锌铜矿床 岩浆矽卡岩 西藏
1. 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石呈褐黑色,主要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粒状构造、侵染状构造。闪锌矿粒度较大,多为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团块状、星散状分布于矿石中,与闪锌矿共生,具他形粒状结构,地表氧化次生为孔雀石,矿石中局部见有豆状黄铜矿,豆径0.3—1.0cm。依据矿石结构,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块状矿石、条带状矿石、浸染状矿石,矿体中部膨大部位多为块状矿石,边部多为条带状矿石、浸染状矿石。矿石多为原生矿石,矿石矿物为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钙铁榴石、透辉石及少量石英、斜长石、方解石。
3. 矿床为岩浆矽卡岩型成因的依据
3.1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体中部膨大部位呈囊状,矿石具块状构造,矿石矿物呈粗粒状,而矿体边部矿石具浸染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粒度较小,矿石中局部见有豆状黄铜矿,可能是成矿过程中含矿熔浆经熔离作用而形成的。
在闪锌矿化钙铁榴石矽卡岩中,常见自形、半白形品的钙铁榴石被闪锌矿、黄铜矿所包裹,构成海绵陨铁结构,这说明闪锌矿、黄铜矿与钙铁榴石是同阶段形成的,只是结晶早晚不同。
3.2 矽卡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5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对比研究
3.6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7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并将日音拿锌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国内已知的岩浆矽卡岩成因的安徽月山铁铜矿田安庆铜铁矿床(章传玲,张淑贞,1989)、湖北大冶灵乡铁矿田小包山矿床(姚书振,1983)相类比,结果比较相近。因此,日音拿锌铜矿床成因类型应确定为岩浆矽卡岩型。
4. 岩浆成因矽卡岩矿床的成矿机制探讨
(1)矽卡岩浆与通常的中酸性岩浆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为K、Na硅酸盐,而前者为Ca、Mg、Fe硅酸盐,但岩浆成因的含矿矽卡岩基本上分布于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区,这反映矽卡岩浆的形成与碳酸盐岩地层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林新多,1999)。
(2)深部地层中的Ca、Mg也可以加入酸性岩浆形成矽卡岩浆。
(3)在矿床中见到脉状矽卡岩存在由长石+石英与透辉石相间排列形成的条带状矽卡岩。这种现象反映出:岩浆中可以发生熔离,并且分别形成K、Na硅酸盐熔浆和钙镁硅酸盐熔浆。
(4)矽卡岩本身的熔离作用十分明显。前述的豆粒状黄铜矿构造、粗晶矽卡岩矿物、囊状矿体等均是熔离作用所产生,说明矽卡岩浆与通常的硅酸盐熔浆是由同一熔浆经熔离作用一分为二的产物。
(5)当岩浆源中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在上侵途中或进入岩浆房后,由于吞蚀、同化了部分含Ca、Mg、Fe的围岩而使熔浆中增加了Ca、Mg、Fe的组分,当发生分异作用(主要为熔离作用)时,分别形成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和以Ca、Mg、Fe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在重力作用下,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浮于岩浆房的上部,而以Ca、Mg、Fe为主的熔浆(即矽卡岩浆)沉于岩浆房的下部,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也沉于下部,形成含矿矽卡岩浆。当导岩断裂下切至岩浆房时,首先上侵的是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并在地壳一定深度形成中酸性侵入岩体。构造断裂的再次下切,则含矿矽卡岩浆上侵,侵入到上部围岩或先期形成的侵入岩体的裂隙中,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铁矿等同时结晶冷凝固结后,即形成同时型矽卡岩矿床(林新多,1999)。
关键词:日音拿锌铜矿床 岩浆矽卡岩 西藏
1. 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石呈褐黑色,主要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粒状构造、侵染状构造。闪锌矿粒度较大,多为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团块状、星散状分布于矿石中,与闪锌矿共生,具他形粒状结构,地表氧化次生为孔雀石,矿石中局部见有豆状黄铜矿,豆径0.3—1.0cm。依据矿石结构,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块状矿石、条带状矿石、浸染状矿石,矿体中部膨大部位多为块状矿石,边部多为条带状矿石、浸染状矿石。矿石多为原生矿石,矿石矿物为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钙铁榴石、透辉石及少量石英、斜长石、方解石。
3. 矿床为岩浆矽卡岩型成因的依据
3.1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体中部膨大部位呈囊状,矿石具块状构造,矿石矿物呈粗粒状,而矿体边部矿石具浸染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粒度较小,矿石中局部见有豆状黄铜矿,可能是成矿过程中含矿熔浆经熔离作用而形成的。
在闪锌矿化钙铁榴石矽卡岩中,常见自形、半白形品的钙铁榴石被闪锌矿、黄铜矿所包裹,构成海绵陨铁结构,这说明闪锌矿、黄铜矿与钙铁榴石是同阶段形成的,只是结晶早晚不同。
3.2 矽卡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5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对比研究
3.6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7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并将日音拿锌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国内已知的岩浆矽卡岩成因的安徽月山铁铜矿田安庆铜铁矿床(章传玲,张淑贞,1989)、湖北大冶灵乡铁矿田小包山矿床(姚书振,1983)相类比,结果比较相近。因此,日音拿锌铜矿床成因类型应确定为岩浆矽卡岩型。
4. 岩浆成因矽卡岩矿床的成矿机制探讨
(1)矽卡岩浆与通常的中酸性岩浆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为K、Na硅酸盐,而前者为Ca、Mg、Fe硅酸盐,但岩浆成因的含矿矽卡岩基本上分布于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区,这反映矽卡岩浆的形成与碳酸盐岩地层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林新多,1999)。
(2)深部地层中的Ca、Mg也可以加入酸性岩浆形成矽卡岩浆。
(3)在矿床中见到脉状矽卡岩存在由长石+石英与透辉石相间排列形成的条带状矽卡岩。这种现象反映出:岩浆中可以发生熔离,并且分别形成K、Na硅酸盐熔浆和钙镁硅酸盐熔浆。
(4)矽卡岩本身的熔离作用十分明显。前述的豆粒状黄铜矿构造、粗晶矽卡岩矿物、囊状矿体等均是熔离作用所产生,说明矽卡岩浆与通常的硅酸盐熔浆是由同一熔浆经熔离作用一分为二的产物。
(5)当岩浆源中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在上侵途中或进入岩浆房后,由于吞蚀、同化了部分含Ca、Mg、Fe的围岩而使熔浆中增加了Ca、Mg、Fe的组分,当发生分异作用(主要为熔离作用)时,分别形成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和以Ca、Mg、Fe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在重力作用下,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浮于岩浆房的上部,而以Ca、Mg、Fe为主的熔浆(即矽卡岩浆)沉于岩浆房的下部,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也沉于下部,形成含矿矽卡岩浆。当导岩断裂下切至岩浆房时,首先上侵的是以K、Na硅酸盐为主的熔浆,并在地壳一定深度形成中酸性侵入岩体。构造断裂的再次下切,则含矿矽卡岩浆上侵,侵入到上部围岩或先期形成的侵入岩体的裂隙中,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铁矿等同时结晶冷凝固结后,即形成同时型矽卡岩矿床(林新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