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业现代化是当代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基于1990-2017年青藏高原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而获得农业现代化指数和各项指标贡献度,以此评估高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7年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全区平均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15),呈增加趋势;②从空间上看,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在高原北部、西南部、南部边缘和一江两河的德格县、湟中县、白朗县、浪卡子县等部分县域;③农业现代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是当代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基于1990-2017年青藏高原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而获得农业现代化指数和各项指标贡献度,以此评估高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7年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全区平均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15),呈增加趋势;②从空间上看,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在高原北部、西南部、南部边缘和一江两河的德格县、湟中县、白朗县、浪卡子县等部分县域;③农业现代化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有效灌溉率和土地生产率对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最大(对农业现代化指数的贡献度分别为13%、12%和11%),其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和土地生产率增加促进了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正向驱动因子;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负向驱动因子.
其他文献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探究城市热岛的影响因素,建立与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景观形态因子的关联,对解决中国“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在全国尺度上基于地表温度“源-汇”景观指数识别地表温度的“源”景观/汇“景观,在此基础上计算”源-汇“景观贡献度及其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其次,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景观形态因子对”源-汇“景观贡献度的影响,结果发现:①2005-2015年间,可缓解热岛效应的省份冬季较夏季多,冬季”强“和”较弱
梯田是人类几千年来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象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甘加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盆地内的丘陵、山麓地带分布大面积的层状梯形景观,疑似弃耕的古代梯田.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基于卫星遥感资料,通过GIS手段分析发现古梯田面积为42.2 km2(约63000亩),主要分布在盆地内央曲河及其支流两侧海拔2936~3326m间的山坡上.通过对3个古梯田剖面样品的磁化率、总有机碳/氮(TOC、TN)含量、孢粉、粒度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同时对比具有准确年代控制的自然剖面磁化率与粒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变化及其生态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其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发现西部地区2000-2019年间:①聚落和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增加,草地有逐年下降趋势.②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年际差异且空间差异较大.③水源涵养服务有轻微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地区、三江源西部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等;土壤保持服务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上升区域主要黄土高原地区、川滇西部地
为了量化川西高寒山地土壤与铁、铝矿物相关的有机碳含量以及探讨川西高寒山地土壤铁、铝矿物对有机碳稳定性和累积方式的影响,采用选择性提取法研究了川西高寒山地的山地灰化土(MP)和高山草甸土(AM)中土壤有机碳与晶质金属氧化物(DH)提取、短程有序(HH)提取、矿物复合体以及有机—金属配合物(PP)提取中的有机碳和铁、铝的分布.结果 表明,MP中DH,HH和PP提取的碳含量分别为(10.91±6.23) g/kg、(5.92±1.66) g/kg和(8.76±42.29) g/kg,分别占有机碳的20.92%,
生态敏感性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视角选取生物多样性、水热环境、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和人类干扰6个指标,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2000-2018年间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计算,并运用格网编码法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间中国陆地生态敏感性总体稳定,生态敏感值稳定在0.33~0.34之间;但得益于21世纪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与预防
中国植物地理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创到当前繁荣经历了100年的发展,近30年来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分类、进化和生态等学科交叉融合,中国植物地理学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①植物类群和区系在中国整体上按纬度、经度和海拔呈现出规律性;物种丰富度、系统发生多样性和特有性热点集中分布在南部山地,少数分布在北方山地和干旱地区.②关于大尺度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形成机制,多数热带起源科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受冬季低温的限制,而多数温带起源科的物种多样性格局由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主导;中国山地植物和群
水问题研究一直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水文地理是水文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主要采用地理学原理、观点和方法.陆地表层系统的提出对水文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首先,对水文地理学的交叉关联、研究内容、全球水系统和生态水文研究的兴起进行阐述;其次,在总结陆地表层系统论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及其观点后,讨论了地理研究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关系,提出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等“三性”应是水文地理系统的研究思想;再次,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的扩展,给出深化水文
环境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反思资源环境在学科内部边缘化的产物,旨在重建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片段化、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无明显改观.为此,本文回溯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路,归纳了以环境经济地理学名义开展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发现:①环境经济地理学过去20年的发展思路是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适应资源环境变化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模式,凝练了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两个研究主题.②面向环境治理,环境经济地理学应用全球价值链和全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chemistry are im-portant branches of geochemistry. They are based on variations in radiogenic or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elements and provide key chemical fingerprints to underst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Earth and
快速城镇化导致中国城市群地区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生态承载压力加剧,已成为制约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界定并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5个特大城市群三生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解析了1990-2020年生态空间时空分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水资源供给、水质调节、空气质量调节、休闲游憩探讨了近30年生态空间综合承载状态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形成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呈现差异性的三生空间面积结构比、以多中心组合为主的生活空间拓展演变模式,以及屏障式、紧密、离散、全包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