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求a·1-b2+b·1-a2=1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9年第4期刊登的“让解题更自然一些”一文(以下简称原文),阅后颇为受益.原文作者在文中说:“……,如对于例1:已知a•1-b2+b•1-a2=1,求证:a2+b2=1.……,由1-b2、1-a2只能确定-1≤a≤1,-1≤b≤1,对a,b中有一个为负数的情况是无法通过构造圆的内接四边形来证明的.…….”笔者以为原文作者求出的字母a,b的取值范围是错误的,下面试求之:
  由1-a2、1-b2有意义,有|a|≤1,|b|≤1.从而1-b2≤1,1-a2≤1.进而|a1-b2|≤1,|b1-a2|≤1.
  就是说,等式a•1-b2+b•1-a2=1左边两项的绝对值都不大于1,但右边为1,所以a,b都为不大于1的非负数.
  对于例1,原文作者给出如下证明:
  首先将条件转化为等式2a1-b2+2b1-a2=2,而右边的2则可看成是四个平方项a2,b2,1-a2,1-b2的和.
  由题意知2a1-b2+2b1-a2=a2+(1-b2)+b2+(1-a2),配方得(a-1-b2)2+(b-1-a2)2=0,故有a=1-b2,b=1-a2,由此易得a2+b2=1.
  上述证明,可谓极巧,可是一般同学不易想到.从常规考虑,可着眼于化去根号,且可参照解无理方程的通常方法:将其中一个根式移项:a1-b2=1-b1-a2,两次平方,整理后即得(a2+b2-1)2=0,则a2+b2=1.这个证法,显得自然,易于掌握和操作.
其他文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有对一些简单的无理数如
期刊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学段方程的开端,它立足小学的方程初步,是有待完善之方程体系的起始,其教学关乎着整个方程体系的构建,方程的通用基础知识在此集中体现,是对方程具有统帅作用的章节.它既有技能性的解方程,也有实践性的用方程,更有统摄性的方程观念的涵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编好本部分教材是对一线教师最权威性的引领,因为教材的变化调适着价值的取向,牵动着我们的教学规划、教学思路.因此,深入研究教材的变化,
期刊
为了提高我县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2010年3月14日我们有幸邀请到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数学组的刘卫修老师为我县所有中学数学老师进行了一次生动的“高效课堂”观摩展示课. 这堂课的教学性质属于概念的教学,刘老师把它组织为从概念到概念应用的下位学习过程,从生活情境到数学模式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展示的内容是分式的意义,刘老
期刊
贵刊2010年第6期上一篇题为《几何题的“如图”之我见》的文章,仔细拜读后,很有感触:一方面折服于李老师对数学命题(尤其是中考数学试题)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本人也想借乘着“对此类问题的补充与更正”的东风呼吁一下数学命题的严密与谨慎。
期刊
教材及内容:浙教版七下6.3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本节课是提取公因式法后公式法因式分解的第一课时,它是整式乘法中平方差公式的逆向运用.    1 做一做后追问公式逆用引入公式法    师:把一张如下图形状的卡纸剪开,拼成一张长方形卡纸,你认为该怎么剪?请动手剪一剪.  生1:如上图,沿着小正方形的下面或左面一边往左或往下剪,拼成的矩形即为.  师:卡纸剪拼前后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那有不变的吗?
期刊
分类讨论问题是中考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谈“分类”色变.“分”与“不分”成为数学教学,特别是毕业班复习中教师关注的热点.下面我们不妨先分析几个题目.  例1 若x的相反数为3,|y|=5,则x+y的值为()  A.-8 B.2 C.8或-2 D.-8或2  解 由x的相反数为3得x=-3,再由|y|=5得y=±5.  当y=5时,x+y=2;  当y=-5时,x+y=-8,选D.  评注 由
期刊
复习是整合知识、提升认知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教师要从全局考虑,统筹兼顾,把初中阶段所有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专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一般一两节课复习一个专题.从知识、技能、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展开,纵向深入,既要使知识有一个“固着点”(基本图形),更应使知识有一个“生长点”(改变图形),对知识进行再归纳、再总结,深入理解知识间的关系,然后再过渡到专题的核心内容,在提出问题和解决
期刊
初中的概率是建立在等可能性基础上的古典概率,又是统计学中概率的理想结果.由于概率知识涉及到公平性,抛掷结果的偶然性及概率问题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较易受错误直觉的误导.虽然教材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先获得频率稳定值,再概括概率定义,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活动,获得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但学生在处理概率问题的计算时还是容易出错.概率问题为什么颇有争议,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内外或听课时,碰到对概率问题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活动经验是近年来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这是我国首次在课程标准中将“基本活动经验”与传统“双基”并列提出,足见重视程度.日本也非常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
期刊
2008山东济宁中考数学试题第22题是这样的:  如图1,在Rt△ABC中,∠B=90°,BC>AB.  (1)在BC边上找一点P,使BP=BA,分别过点B、P作AC的垂线BD、PE,垂足分别为D、E;(2)在四条线段AD、BD、DE、PE中,某些线段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请你写出一个等式表示这个数量关系(等式中含有其中的2条或3条线段),并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   本题是一道操作开放型题,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