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这似乎是言情小说最恶俗的故事梗概介绍必用语,但却从来没有人说爱情是恶俗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青春。青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没读过言情小说而悔恨,也不因对爱情的麻木无知而羞愧……
不要怪我猥琐地改了一段前辈的经典语录,一起来说说言情小说吧,在二月午后,在青春萌动的季节,你一定也憧憬过那些小说中、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是生活毕竟不是戏剧,更多时候你也只能罢了。好在总有那么多“爱情的标本”供我们聊以慰籍,让我们不得不感谢那些讲故事的高手。借着这个放假的情人节,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故事吧。
“挪威的森林”,哪个少男不钟情?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干净疏离的语言、渗透生活中一丝一丝的荒凉、铺天盖地无法言说的寂寞,哀伤、微妙、无以名状……
一直以来,村上的书就和张爱玲、杜拉斯的书一起,被誉为小资必读之三大精品。而《挪威的森林》绝对算得上是小资必备爱情读物。小资,不是在你读书时是否喝着摩卡,而是你能零度理解那样的潇洒、幽默和寂寞。在村上构筑的世界里,小说人物往往退出第一主角的叙述位置,真正的主角是生活方式——他们都热爱音乐、咖啡,冷静且孤单地生活,在孤独中发现生活的小小乐趣。青春的情绪林林总总,纵横交错,难解难分,发烧发酵,这些在《挪威的森林》里别致地上演着。
《挪威的森林》,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特别是对于男孩。小说中的渡边,他真是比少年维特还烦恼,那些关于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并不那么一波三折,然而渡边的困惑实实在在代表了男孩子在那个年龄里的烦恼。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两个令男孩心跳不已的女性形象——直子和绿子。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都是男孩理想的梦中情人,也代表着两种生活方式。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直子,我会选择“精致”。对于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而言,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形容词。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当上帝成全她的时候,我们才体会到,这笑容是直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直子型”的女孩,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能激发男孩子强大的保护欲。脆弱、忧伤、敏感和温存不都是女性特质的表征吗?从世俗的观点来看,男孩子是没有理由懦弱的,但在女孩却恰恰相反,懦弱能使女孩更像一个女孩,从而让在她面前的男孩更像一个男孩。
直子有没有真正爱过渡边?这是整本书留下的一个悬念。我认为直子对渡边的感情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依赖。然而,“直子型”女孩对男孩的依赖和男孩对“直子型”女孩的保护会永远这样下去吗?不会。
直子给渡边说过这么一段话:“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护另一个人呀!那是不可能的。听着,假设说我和你结了婚。好了!你会上班吧?那你去上班的时候谁来保护我呢?难道我能跟着你一辈子吗?而且总有一天你一定会觉得腻了。我的人生到底在干啥呀?当这女人的秤砣吗?到时候你一定会这么自问的。我不喜欢这样!这样根本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呀!”
爱情中最怕的是什么?是那个“腻”字,这时或许我们会转换目光来看看绿子了。
绿子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无论是在怎样的逆境中,总可以冲破黑暗享受阳光。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她可以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坚持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像她对渡边说的那些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地向渡边表白(这是让男孩子尊严得到最大满足的事儿),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暂时离开,冷静思考。
书中有一句对绿子的描写,一直让我觉得那是所有活泼女孩的美丽写照,“她像是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鲜活、明媚、开朗、有生命力,有些男孩气的绿子可以说是男孩子另一种梦寐以求的女孩形象。“绿子型”的女孩更善于和男孩互动,在这样明媚的女孩面前,男孩会感到爱情就像绿子一样生生不息。而这,正是我们在青春期所需要的蓬勃感,不是吗?
王子是女孩永远的“情人”
如果说《挪威的森林》是世界爱情小说道路中的一块靠左边的里程碑,那么杜拉斯的《情人》则是靠右的另一块。
杜拉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写作开始的。毫不客气地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
叠叠。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对那些边缘陌生的女性写作经验早有暧昧而大胆的披露。没读过杜拉斯,你就不能自称是小资女。有这样的潜规则作证:“小资生活就是住小户型、开宝来车、吃哈根达斯、喝星巴克、看伊朗电影、读杜拉斯。”
如果说我们在村上的小说里讨论到的只是男孩子心中的梦中情人,那现在我们不妨从杜拉斯的小说来谈谈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
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的缀满饰片的鞋子,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
富有异域风情的小说,却是内心独白片段以的写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女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孩,而是个很真实的少女。15岁,因为贫穷而早熟的白人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却因为经济地位低下而卑微。异常的现实,充满矛盾,然而女孩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她渴望摆脱糟糕的生活。就在这时,王子来了。那个男人,家境富裕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穷困潦倒的家。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他们不讲理地爱。说他们不讲理,是因为他们的爱里掺入了太多杂质:游离在道德之外的肉体享乐、女孩得到的金钱帮助、中国富少不堪的懦弱、种族贫贱的屏障……
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多么高明、多么感人,但它的套路却是太多爱情小说中一起共分享的“灰姑娘论”。所不同的只是,《情人》当中的“王子”和“灰姑娘”有更多的欲望。
女孩的爱情总是和经济分不开的,只有承认这一点,你才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那些爱情故事里、青春偶像剧总 跳不出灰姑娘式的套路,为什么女孩子都幻想王子。
这是因为,女孩总是期待被拯救。在男权社会,女孩安全感的缺乏会体现在对金钱的依赖上。说白了,女孩子的肉体是有价签的。懵懂的小女孩,希望可以得到鲜亮的衣裙来展示自己的美丽;恋爱中的女人,等着男人送上玫瑰花和首饰;已为人妻的妇人,她更需要财产去面对以后浩大的人生。这样一来,男人们都会说,女人啊,你有多么多么虚荣!其实,不怪她们,不是她们虚荣,在现实的生存面前,只是她们需要。
然而,王子真的有灰姑娘想象的那么强大吗?拿《情人》中的阔少来说吧,一个很怯懦的人,虽然有钱,却没有担当。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从本质上来说,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相似: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但他终于没有力量去违抗父令,推翻世俗的规则。王子也是人啊,女孩,你不能拿你对世界的幼稚和任性去幻想男孩拯救你。
女孩可以幻想,女孩也有权幻想,不管是在她们怎样的年龄阶段,
“王子”形象都是她们永远的情人。只是别幻想过头了。王子的肩也许承受不起那么多的期望。
“窗外”的风景很美
村上的很多作品是带着青春的感伤来回忆的,写作上的结构可以用“铺陈一叠旧照片”来总结。杜拉斯呢,为她获得最高声誉的《情人》也更像是内心的独自,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她就像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然后永不疲倦地打捞着记忆,絮絮叨叨,支离破碎。
和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岩井俊二等日本作家的爱情小说相比,中国的言情小说有更多的人物,和欧美的爱情小说相比,则有更完整的情节。比如说琼瑶,这个曾一度让“70后”泪流满面的作家,又让“80后”心神往之,还能让“90后”欣喜不已。我们是从琼瑶(而不是张爱玲)开始认识言情小说的,后来才知道了席绢、熟悉了亦舒、阅读了岑凯伦,再后来是于晴、张小娴、叶倾城,再再后来是郭敬明举起了青春小说的大旗,言情的这块蛋糕才被分了一半去。
说说琼瑶吧,你不得不承认,她的确就是中国言情小说界的泰斗。从她的第一本带自传体性质的《窗外》,到前不久让芒果台赚尽人气的《又见一帘幽梦》,这位言情女神用她的不辍笔耕见证了对爱情的执著。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如果琼瑶的一生不是那么高产,不是写了50多部作品,而只是15部,也许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会从此改写,而她的那本处女作《窗外》也不致于沦为二流快餐言情之作。正是因为她写得太多了、题材雷同了,所以无法入流了。
《窗外》是个例外,在她的作品全集中你再也找不到一个和它雷同的故事:高中女孩江雁容和相差二十多岁的单身老师康南相爱了,学校里绯闻沸沸扬扬。这场投入了青春激情的恋爱让雁容高考失利,同时,在舆论的压力和雁容母亲的责难中。康南老师也离职迁徒。这对苦情师生约定一年以后再相见,然而一年时间,天上人间,再履行诺言时,一个已为人妻,一个已是佝偻老头,真是相见不如怀念,怀念不如忘却。
就连韩寒都说他虽觉得琼瑶小说烂,也不得不承认《窗外》是好书。当年,《窗外》的大卖是在于它的真实,并不是所有的师生恋都会像沈从文和张兆和那样得到理解和祝福。师生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字眼。从中国传统伦理学来说,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师生关系不管年龄差距多少,都是两辈人,师生之间相恋是有逆人伦的。《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和杨过,就因为本是师徒,却倾心相爱,遭到了郭靖的反对,就连黄蓉,这么一个刁钻古怪的女子,不喜遵守礼法的黄老邪培养出来的女儿,也反对这对鸳鸯的惊世骇俗。另外,诺贝尔奖得主库切却是用极现实的笔触去描写一个老师为师不尊的故事,命名为《耻》,自然,作者的立场一目了然。爱情总会冷,但现实的责任却很重。
《窗外》整部小说就是讲故事,饱含情感地讲故事。情节的紧凑和细腻的内心描写奠定了琼瑶小说的基调。可是想想看小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有人有事有喜乐。难道非得弄得情节碎片化、内心独白化、人性扭曲化、笔调小资化,才能算得上是深刻的作品吗?
琼瑶小说中唯美的爱情观,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今天看来,她的文字或许不够深厚,爱情也过于苍白幼稚,但琼瑶清新纯净的文笔,别具东方古典韵味。这在同档次的言情小说中都是鲜见的。
继琼瑶之后,有更多的作者来抢占言情的市场。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市场发展,给言情故事带来了多元化的土壤,台湾言情可以说独立形成了经典的派别,包括席绢、于晴、左晴雯、古灵、典心、凌淑芬、绿痕等作者;而国内原创则源于不同文化元素的渗透,很可喜地呈现出一派火红景象,如深受武侠影响的藤萍、沧月,包含日本动漫元素的乔克天使、萤珊;再然后,“韩潮”又起,刮来了打望“帅小子”的可爱淘,还有本土化着眼于青春成长的明晓溪、于佳、饶雪漫,更有擅长穿越类和深宫类题材的金子、匪我思存等,异彩纷呈。
有些老先生说,这些都是“毒草”。其实,能在那些别人的故事里去品味和哭笑总是好的,能读得下去言情,说明你对爱情还有明媚的憧憬,如果你过了这个年龄,经历了人生,看透了爱情,以上我们提到的任何一本小说你都不可能有胃口读得下去。不妨珍惜一点读言隋的青涩时光吧,有些“读兴”错过就不再了。
人生最宝贵的是青春。青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没读过言情小说而悔恨,也不因对爱情的麻木无知而羞愧……
不要怪我猥琐地改了一段前辈的经典语录,一起来说说言情小说吧,在二月午后,在青春萌动的季节,你一定也憧憬过那些小说中、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是生活毕竟不是戏剧,更多时候你也只能罢了。好在总有那么多“爱情的标本”供我们聊以慰籍,让我们不得不感谢那些讲故事的高手。借着这个放假的情人节,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故事吧。
“挪威的森林”,哪个少男不钟情?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干净疏离的语言、渗透生活中一丝一丝的荒凉、铺天盖地无法言说的寂寞,哀伤、微妙、无以名状……
一直以来,村上的书就和张爱玲、杜拉斯的书一起,被誉为小资必读之三大精品。而《挪威的森林》绝对算得上是小资必备爱情读物。小资,不是在你读书时是否喝着摩卡,而是你能零度理解那样的潇洒、幽默和寂寞。在村上构筑的世界里,小说人物往往退出第一主角的叙述位置,真正的主角是生活方式——他们都热爱音乐、咖啡,冷静且孤单地生活,在孤独中发现生活的小小乐趣。青春的情绪林林总总,纵横交错,难解难分,发烧发酵,这些在《挪威的森林》里别致地上演着。
《挪威的森林》,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特别是对于男孩。小说中的渡边,他真是比少年维特还烦恼,那些关于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并不那么一波三折,然而渡边的困惑实实在在代表了男孩子在那个年龄里的烦恼。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两个令男孩心跳不已的女性形象——直子和绿子。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都是男孩理想的梦中情人,也代表着两种生活方式。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直子,我会选择“精致”。对于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而言,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形容词。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当上帝成全她的时候,我们才体会到,这笑容是直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直子型”的女孩,最大的魅力在于她能激发男孩子强大的保护欲。脆弱、忧伤、敏感和温存不都是女性特质的表征吗?从世俗的观点来看,男孩子是没有理由懦弱的,但在女孩却恰恰相反,懦弱能使女孩更像一个女孩,从而让在她面前的男孩更像一个男孩。
直子有没有真正爱过渡边?这是整本书留下的一个悬念。我认为直子对渡边的感情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依赖。然而,“直子型”女孩对男孩的依赖和男孩对“直子型”女孩的保护会永远这样下去吗?不会。
直子给渡边说过这么一段话:“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护另一个人呀!那是不可能的。听着,假设说我和你结了婚。好了!你会上班吧?那你去上班的时候谁来保护我呢?难道我能跟着你一辈子吗?而且总有一天你一定会觉得腻了。我的人生到底在干啥呀?当这女人的秤砣吗?到时候你一定会这么自问的。我不喜欢这样!这样根本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呀!”
爱情中最怕的是什么?是那个“腻”字,这时或许我们会转换目光来看看绿子了。
绿子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无论是在怎样的逆境中,总可以冲破黑暗享受阳光。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她可以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坚持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像她对渡边说的那些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地向渡边表白(这是让男孩子尊严得到最大满足的事儿),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暂时离开,冷静思考。
书中有一句对绿子的描写,一直让我觉得那是所有活泼女孩的美丽写照,“她像是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鲜活、明媚、开朗、有生命力,有些男孩气的绿子可以说是男孩子另一种梦寐以求的女孩形象。“绿子型”的女孩更善于和男孩互动,在这样明媚的女孩面前,男孩会感到爱情就像绿子一样生生不息。而这,正是我们在青春期所需要的蓬勃感,不是吗?
王子是女孩永远的“情人”
如果说《挪威的森林》是世界爱情小说道路中的一块靠左边的里程碑,那么杜拉斯的《情人》则是靠右的另一块。
杜拉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写作开始的。毫不客气地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
叠叠。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对那些边缘陌生的女性写作经验早有暧昧而大胆的披露。没读过杜拉斯,你就不能自称是小资女。有这样的潜规则作证:“小资生活就是住小户型、开宝来车、吃哈根达斯、喝星巴克、看伊朗电影、读杜拉斯。”
如果说我们在村上的小说里讨论到的只是男孩子心中的梦中情人,那现在我们不妨从杜拉斯的小说来谈谈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
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的缀满饰片的鞋子,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
富有异域风情的小说,却是内心独白片段以的写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女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孩,而是个很真实的少女。15岁,因为贫穷而早熟的白人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却因为经济地位低下而卑微。异常的现实,充满矛盾,然而女孩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她渴望摆脱糟糕的生活。就在这时,王子来了。那个男人,家境富裕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穷困潦倒的家。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他们不讲理地爱。说他们不讲理,是因为他们的爱里掺入了太多杂质:游离在道德之外的肉体享乐、女孩得到的金钱帮助、中国富少不堪的懦弱、种族贫贱的屏障……
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多么高明、多么感人,但它的套路却是太多爱情小说中一起共分享的“灰姑娘论”。所不同的只是,《情人》当中的“王子”和“灰姑娘”有更多的欲望。
女孩的爱情总是和经济分不开的,只有承认这一点,你才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那些爱情故事里、青春偶像剧总 跳不出灰姑娘式的套路,为什么女孩子都幻想王子。
这是因为,女孩总是期待被拯救。在男权社会,女孩安全感的缺乏会体现在对金钱的依赖上。说白了,女孩子的肉体是有价签的。懵懂的小女孩,希望可以得到鲜亮的衣裙来展示自己的美丽;恋爱中的女人,等着男人送上玫瑰花和首饰;已为人妻的妇人,她更需要财产去面对以后浩大的人生。这样一来,男人们都会说,女人啊,你有多么多么虚荣!其实,不怪她们,不是她们虚荣,在现实的生存面前,只是她们需要。
然而,王子真的有灰姑娘想象的那么强大吗?拿《情人》中的阔少来说吧,一个很怯懦的人,虽然有钱,却没有担当。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从本质上来说,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相似: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但他终于没有力量去违抗父令,推翻世俗的规则。王子也是人啊,女孩,你不能拿你对世界的幼稚和任性去幻想男孩拯救你。
女孩可以幻想,女孩也有权幻想,不管是在她们怎样的年龄阶段,
“王子”形象都是她们永远的情人。只是别幻想过头了。王子的肩也许承受不起那么多的期望。
“窗外”的风景很美
村上的很多作品是带着青春的感伤来回忆的,写作上的结构可以用“铺陈一叠旧照片”来总结。杜拉斯呢,为她获得最高声誉的《情人》也更像是内心的独自,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她就像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然后永不疲倦地打捞着记忆,絮絮叨叨,支离破碎。
和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岩井俊二等日本作家的爱情小说相比,中国的言情小说有更多的人物,和欧美的爱情小说相比,则有更完整的情节。比如说琼瑶,这个曾一度让“70后”泪流满面的作家,又让“80后”心神往之,还能让“90后”欣喜不已。我们是从琼瑶(而不是张爱玲)开始认识言情小说的,后来才知道了席绢、熟悉了亦舒、阅读了岑凯伦,再后来是于晴、张小娴、叶倾城,再再后来是郭敬明举起了青春小说的大旗,言情的这块蛋糕才被分了一半去。
说说琼瑶吧,你不得不承认,她的确就是中国言情小说界的泰斗。从她的第一本带自传体性质的《窗外》,到前不久让芒果台赚尽人气的《又见一帘幽梦》,这位言情女神用她的不辍笔耕见证了对爱情的执著。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如果琼瑶的一生不是那么高产,不是写了50多部作品,而只是15部,也许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会从此改写,而她的那本处女作《窗外》也不致于沦为二流快餐言情之作。正是因为她写得太多了、题材雷同了,所以无法入流了。
《窗外》是个例外,在她的作品全集中你再也找不到一个和它雷同的故事:高中女孩江雁容和相差二十多岁的单身老师康南相爱了,学校里绯闻沸沸扬扬。这场投入了青春激情的恋爱让雁容高考失利,同时,在舆论的压力和雁容母亲的责难中。康南老师也离职迁徒。这对苦情师生约定一年以后再相见,然而一年时间,天上人间,再履行诺言时,一个已为人妻,一个已是佝偻老头,真是相见不如怀念,怀念不如忘却。
就连韩寒都说他虽觉得琼瑶小说烂,也不得不承认《窗外》是好书。当年,《窗外》的大卖是在于它的真实,并不是所有的师生恋都会像沈从文和张兆和那样得到理解和祝福。师生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字眼。从中国传统伦理学来说,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师生关系不管年龄差距多少,都是两辈人,师生之间相恋是有逆人伦的。《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和杨过,就因为本是师徒,却倾心相爱,遭到了郭靖的反对,就连黄蓉,这么一个刁钻古怪的女子,不喜遵守礼法的黄老邪培养出来的女儿,也反对这对鸳鸯的惊世骇俗。另外,诺贝尔奖得主库切却是用极现实的笔触去描写一个老师为师不尊的故事,命名为《耻》,自然,作者的立场一目了然。爱情总会冷,但现实的责任却很重。
《窗外》整部小说就是讲故事,饱含情感地讲故事。情节的紧凑和细腻的内心描写奠定了琼瑶小说的基调。可是想想看小说不就应该是这样吗?有人有事有喜乐。难道非得弄得情节碎片化、内心独白化、人性扭曲化、笔调小资化,才能算得上是深刻的作品吗?
琼瑶小说中唯美的爱情观,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今天看来,她的文字或许不够深厚,爱情也过于苍白幼稚,但琼瑶清新纯净的文笔,别具东方古典韵味。这在同档次的言情小说中都是鲜见的。
继琼瑶之后,有更多的作者来抢占言情的市场。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市场发展,给言情故事带来了多元化的土壤,台湾言情可以说独立形成了经典的派别,包括席绢、于晴、左晴雯、古灵、典心、凌淑芬、绿痕等作者;而国内原创则源于不同文化元素的渗透,很可喜地呈现出一派火红景象,如深受武侠影响的藤萍、沧月,包含日本动漫元素的乔克天使、萤珊;再然后,“韩潮”又起,刮来了打望“帅小子”的可爱淘,还有本土化着眼于青春成长的明晓溪、于佳、饶雪漫,更有擅长穿越类和深宫类题材的金子、匪我思存等,异彩纷呈。
有些老先生说,这些都是“毒草”。其实,能在那些别人的故事里去品味和哭笑总是好的,能读得下去言情,说明你对爱情还有明媚的憧憬,如果你过了这个年龄,经历了人生,看透了爱情,以上我们提到的任何一本小说你都不可能有胃口读得下去。不妨珍惜一点读言隋的青涩时光吧,有些“读兴”错过就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