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复兴,天津人,祖籍山西,1946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协常务理事,广西艺术学院名誉教授,桂林画院院长,广西自治区政协委员。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工笔山水画展、中国首届山水画大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等,并获得过多种奖项。为中南海、北戴河、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军委八一大楼、中宣部、京丰宾馆等国家重要场所部门创作多幅大型中国画。出版有《张复兴写意山水画艺术》、《当代国画名家解析历代国画大师作品——张复兴解析黄公望》等。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把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原因归纳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虽然在今天看来,他的归纳过于笼统了一些,但其核心思想至今仍不失其部分真理性。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艺术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各自地域特色鲜明的风格,以地域命名的画派由此产生。早期典型的例子可以住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说“今齐鲁之十,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为代表,它表明,在当时,齐鲁、关陕两地已经出现分别以李成和范宽为宗师的两种风格流派,若以地域命名,则可分别名日“齐鲁画派”,“关陕画派”。只是由于流传后世的作品罕见,这两个实际上的画派也就不为后世所重。而同时,南方画家董源、巨然各自名家,并以其与李成、范宽风格的巨大差异性,显示出另一种派别性。后人因此有“南方山水画派”与“北方山水画派”之说。由此可见,不同风格流派的出现和并立,甚至于竞争(如明代中后期“浙派”与“吴派”之争),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按照泰纳的逻辑,这就是环境、时代使然,虽然属于同一种族。
经过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蓬勃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说,中国画已经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了。诚如《美术报》所言:“近年来,画坛兴旺,创作繁荣。一个重要标志,是各种流派纷呈,或在原有流派上进一步发展,或在画坛大家引领下创建新的画派。南有新浙派、新徽派、新金陵画派、漓江画派、南昌画派,北有黄土画派、关东画派、冰雪画派,等等。”在这些充满活力的画派中,漓江画派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之一。而生活在桂林,长期以桂林及其周边地带为师的张复兴,就是这个画派中的佼佼者。
“我选择熟悉和挚爱的桂北山水作为我表情达意的载体不是偶然的,是师造化的启迪也是自身性情使然。我力求锻造一套还算得上有个性的语言去表现看似平常但耐人寻味、看似疏野却真实亲切的生活画面。”张复兴长期面对的是桂北的满目青山,葱葱郁郁,经冬犹绿,其景致与陕西画家面对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关东画家面对的冰天雪地,东南一带画家面对的四季分明,都大异其趣。故而,张复兴的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满眼的绿色,铺天盖地,漫山遍野,摇曳着,闪烁着,奔腾着,呼啸着,扑面而至。这种鲜亮翠绿、生机勃勃,足以让习惯于苍凉荒野、广漠沉寂的黄干画派的画家们震撼不已、感叹不已。这鲜明的对比,正是环境的使然。以构图的饱满密实言,许多“黄土画派”的画家们的作品并不在张复兴之下,其他画派的一些画家的一些作品也有构图繁密的,但是,我们依然能一眼从这些作品里辨认出张复兴,为什么?因为无处不住的绿。
绿,是生命的象征,生机的证明,生意的显示。为了创造生生不息的生命艺术,张复兴以繁复活跃的线条、丰富多变的绿色调,尽情挥洒他对造化的体认、感悟、深情。“‘造化’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一般有‘自然’、‘真’、‘美’、‘生命’、‘道’的意思。造化在被师法前与审美主体相对独立,审美主体通过‘师’对造化进行审美观照,方可得造化之至美、至真进而获得‘道’,并臻至与造化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有些人简单认为写生即师造化,师造化即写生,我不能苟同。”正是由于对“师造化”的这一全面、丰富、深刻的理解,才使得张复兴对艺术的认识高人一筹,更使得他的写生不足停留在表层的、浅薄的、浮光掠影的、采风式的、走马观花式的、记流水账一样的速写,更和许多人把“师造化”等于写生,又把写生仅仅视为一种训练观察、记录和锻炼手笔的厅式迥异其趣。“从师造化人于而非从程式出发,强调对真山真水的直接感受而非对传统成法的生搬硬套,从桂北苍莽的山林中获取灵感,而非从传统山水画中生发枝蔓,叠加现代审美情趣,而非沿袭古典情调,从而创造了我自己树木葱茏、沟壑纵横、溪跌泉响、游舟驻舍、沉着明快的山水面貌。”在张复兴这里,“师造化”已被提升到一种创作本体的高度,一种指导创作的哲学的高度,即,“道”。如何将“师造化”的心悟表达出来?张复兴选择了中国传统的线描方式。“受线描视觉的约束和有意识地面对线描的描绘,这是两件不同的事。就线条而言,充分的自由正是在明暗这个相对立的要素成熟的时候发生的。一种风格的线描的特征并不是由线条存住这个事实决定的。而是由——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这些线条迫使眼睛去凝视它们的力量决定的。古典的设计的轮廓发挥着一种绝对的乃节:正是这种轮廓向我们吐露出事实真相,而且作为装饰的图画也依赖于这种轮廓。它表现力,而且包含着所有的美。”密林从篁,丰草茂棘,张复兴的线描丰繁稠密,摇荡多姿,而同时仍不失其秩序感。“丰富的线条和块面自然总要导致某种运动的幻觉。但是只有丰富的群体才特别容易产生入画的图画。”张复兴面面给人的运动感异常强烈,它由各种纷繁的线条造成,或平行驰骋,或交织穿插,或柔软如丝,或坚硬似铁,纷披婆娑,姿态万千,气势万千;又如漫天云烟,舒卷腾挪,汹涌澎湃;只觉周遭身际,无徒而非游丝走线,无往而非苍青翠绿,如疾风骡雨挟裹而至,使人如沐如浸。俗云:“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但这只是一般的意境。而在张复兴的画中,密处仍有清风阵阵,仍给人辽阔而不闭塞的空间感。具有一种“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视觉享受。他自觉地追求饱满充实的空间,在薄薄的平面的宣纸上,通过山川树木的连绵层叠,溪流屋宇的回环掩映,营造出纵深的多层次的空间。这种纵深空间,不是藉由所谓视觉透视,而是凭借景物的实质展开和人对自然的真实体验。
“四季常青而繁茂的植被,交相辉映日浑然的村寨,透过纷繁芜杂的林木间隙,还能看到又一层植被和村寨,这种无穷以至无尽的真实空间,被我主观地将层次压缩减弱,仅着力近中远景的有序铺陈,问以微妙过渡,不留痕迹地织成一个苍润凝固、几无层次的平面空间。以密衬虚,虚处着眼,密处着力,精心设计并有意强调留白,力求从整体上造成一个全新的视觉效果,显示出能够统领全画幅的力量。在线、点、墨块的交织中,恰当地留下色彩发挥作用的空间,没色中减少客观纷繁的色相,使之单纯,缀以少许亮色做冷暖过渡,使笔墨的表现与整体色调里的具体物象相吻合,笔线、墨点、色块与物象若即若离,密密匝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止无定信马由缰,破破合合笔笔生发,交织掩映不拘形似,游离散布在具体物象以外,若隐若现地呼唤出画面整体韵律的精灵。作品面貌则从前期的严谨过渡到现在的松灵,从繁复构筑画面衍化到融接水墨晕染,从平和宁静的直白辗转到隐隐透出些许微妙的诗意。拒绝固守所成,积极求变,臻至完美。我坚持认为注重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和观照,避免从要领和程式出发,是中国山水画能够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张复兴后期的创作,似乎包含更多向传统回归的因素,这对于他的笔墨韵味大有助益。此前他着力于经营位置,着力于南方山川的漫漫绿意,盈盈秀色。而现在,他一方面保持这种风格,另一方面,他也在思考着新变,思考着更加本体更加本质性的问题,关注笔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其自身的表现力。我对张复兴的探索充满了信心。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并不相悖,应视作传统观念在现代的发展和充实,一个现代人的画作若无现代意识则几乎不可成立……一切手段的存在和调用,只是为了营构一种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种山水精神的境界,一种博大的抒情气概,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一种使‘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的‘神’、‘韵’得以体现的追求,一种平和、纯净、清旷、雅逸的自我风格。”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把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原因归纳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虽然在今天看来,他的归纳过于笼统了一些,但其核心思想至今仍不失其部分真理性。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艺术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各自地域特色鲜明的风格,以地域命名的画派由此产生。早期典型的例子可以住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说“今齐鲁之十,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为代表,它表明,在当时,齐鲁、关陕两地已经出现分别以李成和范宽为宗师的两种风格流派,若以地域命名,则可分别名日“齐鲁画派”,“关陕画派”。只是由于流传后世的作品罕见,这两个实际上的画派也就不为后世所重。而同时,南方画家董源、巨然各自名家,并以其与李成、范宽风格的巨大差异性,显示出另一种派别性。后人因此有“南方山水画派”与“北方山水画派”之说。由此可见,不同风格流派的出现和并立,甚至于竞争(如明代中后期“浙派”与“吴派”之争),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按照泰纳的逻辑,这就是环境、时代使然,虽然属于同一种族。
经过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蓬勃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说,中国画已经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了。诚如《美术报》所言:“近年来,画坛兴旺,创作繁荣。一个重要标志,是各种流派纷呈,或在原有流派上进一步发展,或在画坛大家引领下创建新的画派。南有新浙派、新徽派、新金陵画派、漓江画派、南昌画派,北有黄土画派、关东画派、冰雪画派,等等。”在这些充满活力的画派中,漓江画派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之一。而生活在桂林,长期以桂林及其周边地带为师的张复兴,就是这个画派中的佼佼者。
“我选择熟悉和挚爱的桂北山水作为我表情达意的载体不是偶然的,是师造化的启迪也是自身性情使然。我力求锻造一套还算得上有个性的语言去表现看似平常但耐人寻味、看似疏野却真实亲切的生活画面。”张复兴长期面对的是桂北的满目青山,葱葱郁郁,经冬犹绿,其景致与陕西画家面对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关东画家面对的冰天雪地,东南一带画家面对的四季分明,都大异其趣。故而,张复兴的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满眼的绿色,铺天盖地,漫山遍野,摇曳着,闪烁着,奔腾着,呼啸着,扑面而至。这种鲜亮翠绿、生机勃勃,足以让习惯于苍凉荒野、广漠沉寂的黄干画派的画家们震撼不已、感叹不已。这鲜明的对比,正是环境的使然。以构图的饱满密实言,许多“黄土画派”的画家们的作品并不在张复兴之下,其他画派的一些画家的一些作品也有构图繁密的,但是,我们依然能一眼从这些作品里辨认出张复兴,为什么?因为无处不住的绿。
绿,是生命的象征,生机的证明,生意的显示。为了创造生生不息的生命艺术,张复兴以繁复活跃的线条、丰富多变的绿色调,尽情挥洒他对造化的体认、感悟、深情。“‘造化’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一般有‘自然’、‘真’、‘美’、‘生命’、‘道’的意思。造化在被师法前与审美主体相对独立,审美主体通过‘师’对造化进行审美观照,方可得造化之至美、至真进而获得‘道’,并臻至与造化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有些人简单认为写生即师造化,师造化即写生,我不能苟同。”正是由于对“师造化”的这一全面、丰富、深刻的理解,才使得张复兴对艺术的认识高人一筹,更使得他的写生不足停留在表层的、浅薄的、浮光掠影的、采风式的、走马观花式的、记流水账一样的速写,更和许多人把“师造化”等于写生,又把写生仅仅视为一种训练观察、记录和锻炼手笔的厅式迥异其趣。“从师造化人于而非从程式出发,强调对真山真水的直接感受而非对传统成法的生搬硬套,从桂北苍莽的山林中获取灵感,而非从传统山水画中生发枝蔓,叠加现代审美情趣,而非沿袭古典情调,从而创造了我自己树木葱茏、沟壑纵横、溪跌泉响、游舟驻舍、沉着明快的山水面貌。”在张复兴这里,“师造化”已被提升到一种创作本体的高度,一种指导创作的哲学的高度,即,“道”。如何将“师造化”的心悟表达出来?张复兴选择了中国传统的线描方式。“受线描视觉的约束和有意识地面对线描的描绘,这是两件不同的事。就线条而言,充分的自由正是在明暗这个相对立的要素成熟的时候发生的。一种风格的线描的特征并不是由线条存住这个事实决定的。而是由——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这些线条迫使眼睛去凝视它们的力量决定的。古典的设计的轮廓发挥着一种绝对的乃节:正是这种轮廓向我们吐露出事实真相,而且作为装饰的图画也依赖于这种轮廓。它表现力,而且包含着所有的美。”密林从篁,丰草茂棘,张复兴的线描丰繁稠密,摇荡多姿,而同时仍不失其秩序感。“丰富的线条和块面自然总要导致某种运动的幻觉。但是只有丰富的群体才特别容易产生入画的图画。”张复兴面面给人的运动感异常强烈,它由各种纷繁的线条造成,或平行驰骋,或交织穿插,或柔软如丝,或坚硬似铁,纷披婆娑,姿态万千,气势万千;又如漫天云烟,舒卷腾挪,汹涌澎湃;只觉周遭身际,无徒而非游丝走线,无往而非苍青翠绿,如疾风骡雨挟裹而至,使人如沐如浸。俗云:“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但这只是一般的意境。而在张复兴的画中,密处仍有清风阵阵,仍给人辽阔而不闭塞的空间感。具有一种“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视觉享受。他自觉地追求饱满充实的空间,在薄薄的平面的宣纸上,通过山川树木的连绵层叠,溪流屋宇的回环掩映,营造出纵深的多层次的空间。这种纵深空间,不是藉由所谓视觉透视,而是凭借景物的实质展开和人对自然的真实体验。
“四季常青而繁茂的植被,交相辉映日浑然的村寨,透过纷繁芜杂的林木间隙,还能看到又一层植被和村寨,这种无穷以至无尽的真实空间,被我主观地将层次压缩减弱,仅着力近中远景的有序铺陈,问以微妙过渡,不留痕迹地织成一个苍润凝固、几无层次的平面空间。以密衬虚,虚处着眼,密处着力,精心设计并有意强调留白,力求从整体上造成一个全新的视觉效果,显示出能够统领全画幅的力量。在线、点、墨块的交织中,恰当地留下色彩发挥作用的空间,没色中减少客观纷繁的色相,使之单纯,缀以少许亮色做冷暖过渡,使笔墨的表现与整体色调里的具体物象相吻合,笔线、墨点、色块与物象若即若离,密密匝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止无定信马由缰,破破合合笔笔生发,交织掩映不拘形似,游离散布在具体物象以外,若隐若现地呼唤出画面整体韵律的精灵。作品面貌则从前期的严谨过渡到现在的松灵,从繁复构筑画面衍化到融接水墨晕染,从平和宁静的直白辗转到隐隐透出些许微妙的诗意。拒绝固守所成,积极求变,臻至完美。我坚持认为注重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和观照,避免从要领和程式出发,是中国山水画能够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张复兴后期的创作,似乎包含更多向传统回归的因素,这对于他的笔墨韵味大有助益。此前他着力于经营位置,着力于南方山川的漫漫绿意,盈盈秀色。而现在,他一方面保持这种风格,另一方面,他也在思考着新变,思考着更加本体更加本质性的问题,关注笔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其自身的表现力。我对张复兴的探索充满了信心。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并不相悖,应视作传统观念在现代的发展和充实,一个现代人的画作若无现代意识则几乎不可成立……一切手段的存在和调用,只是为了营构一种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种山水精神的境界,一种博大的抒情气概,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一种使‘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的‘神’、‘韵’得以体现的追求,一种平和、纯净、清旷、雅逸的自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