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变革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提高课堂效率是实现课堂变革的必然要求,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历经化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学环节模式化是实施课堂增效教学的保障,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变革课堂 数学教学 提高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无论是理论研究员还是一线教师,都越来越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历经化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学环节模式化是实施课堂增效教学的保障,现就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中介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与调控的功能。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拟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只有老师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编码"?"编码有哪些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应参与哪些活动、经历哪些过程,才能理解编码,才能应用编码呢"?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课标理念,就会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身份证号码的观察、比较、猜测、讲解等,初步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有序性、结构性、对应性、简洁性,初步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含的丰富有效的信息。
2、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的编码实例,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编码的广泛存在性,通过无码时的人工分信到邮政编码的机器分信的对比,进一步感受编码的简洁、高效、便利等作用。
3、在自主研讨和探索如何编借书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4、通过分析编码的特点以及学生亲自进行编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阿拉伯数字的神奇魅力,进而体验到数学的奥妙和数学求真、求美、善简的魅力。
只有当教学目标具体并且具有操作性后,教学活动的设计才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历经化
教学过程是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义接受……这些过程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必备载体。
1、学数学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从学生熟悉的树叶中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在大自然中采摘了一些树叶,请把你所有的树叶分成2份。
生:学生活动分树叶,并分别汇报各自的分法。
师:想一想,简而言之,其实有几种分法?
生:有两种:"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师:那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生:只有每份相同,才叫平均分。
師:下面就请大家再来试试平均分。请人你取出一片树叶,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每份多少?
生:学生边分边把他的两个半片树叶展示。
师: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半片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分数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数学家族中的新朋友,请大家
用左手举起1/2片树叶来,它表示什么?
生:1/2片树叶。
师:请用右手举起剩下的半片树叶,你发现……
生:还是1/2片树叶。
师: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2来表示呢?
生:举例。
师: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真仔细,生活中可以用分数1/2表示的
事物还真不少,看来分数在我们身边啊!
在教学中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学生寻找到富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数学素材。为此,请每一位学生都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对称的树叶,通过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习分数打下伏笔,然后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沿中间叶脉平均分成了2份。通过学生动手做,水到渠成的让学生经历了分数1/2的形成过程。
2、做数学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远比带上现成的钟要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又如:一张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10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学生就能轻松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3、用数学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教师在让学生经历"情境——疑问——实验——解释——应用"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彰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理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这些图中哪儿有三角形?
生1:自行车的大架是三角形。
生2:路灯杆上有三角形。
生3:电杆上的支架也是三角形。
师: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就明白了。请同学们拿出钉好的三角形框和四边形框分别(转下页)
【关键词】 变革课堂 数学教学 提高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无论是理论研究员还是一线教师,都越来越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历经化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学环节模式化是实施课堂增效教学的保障,现就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中介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与调控的功能。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拟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数字与编码》时,只有老师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编码"?"编码有哪些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应参与哪些活动、经历哪些过程,才能理解编码,才能应用编码呢"?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课标理念,就会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身份证号码的观察、比较、猜测、讲解等,初步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有序性、结构性、对应性、简洁性,初步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含的丰富有效的信息。
2、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的编码实例,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编码的广泛存在性,通过无码时的人工分信到邮政编码的机器分信的对比,进一步感受编码的简洁、高效、便利等作用。
3、在自主研讨和探索如何编借书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4、通过分析编码的特点以及学生亲自进行编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阿拉伯数字的神奇魅力,进而体验到数学的奥妙和数学求真、求美、善简的魅力。
只有当教学目标具体并且具有操作性后,教学活动的设计才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历经化
教学过程是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义接受……这些过程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必备载体。
1、学数学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从学生熟悉的树叶中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在大自然中采摘了一些树叶,请把你所有的树叶分成2份。
生:学生活动分树叶,并分别汇报各自的分法。
师:想一想,简而言之,其实有几种分法?
生:有两种:"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师:那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生:只有每份相同,才叫平均分。
師:下面就请大家再来试试平均分。请人你取出一片树叶,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每份多少?
生:学生边分边把他的两个半片树叶展示。
师: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半片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分数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数学家族中的新朋友,请大家
用左手举起1/2片树叶来,它表示什么?
生:1/2片树叶。
师:请用右手举起剩下的半片树叶,你发现……
生:还是1/2片树叶。
师: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2来表示呢?
生:举例。
师: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真仔细,生活中可以用分数1/2表示的
事物还真不少,看来分数在我们身边啊!
在教学中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学生寻找到富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数学素材。为此,请每一位学生都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对称的树叶,通过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习分数打下伏笔,然后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沿中间叶脉平均分成了2份。通过学生动手做,水到渠成的让学生经历了分数1/2的形成过程。
2、做数学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远比带上现成的钟要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又如:一张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10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学生就能轻松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3、用数学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教师在让学生经历"情境——疑问——实验——解释——应用"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彰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理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这些图中哪儿有三角形?
生1:自行车的大架是三角形。
生2:路灯杆上有三角形。
生3:电杆上的支架也是三角形。
师: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就明白了。请同学们拿出钉好的三角形框和四边形框分别(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