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阳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确立了“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的主题和“建设绵阳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三大发展要务,组织部门紧紧把握住市委的工作脉搏,在营造风清气正的领导环境和政通人和的发展环境、以党建为龙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平安和谐绵阳、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等工作上开创了新局面。
服务大局:融入党委中心工作
核心内容:用人导向 作风转变 人才工程 党建工作
抓选人用人导向。绵阳组织部门通过民主科学地评价和考核干部实绩,以实绩论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把那些工作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对群众有感情、不事张扬的干部提拔到主干线、关键岗位上。尤其是注重了发挥“一把手”的标杆作用,同时高度重视乡镇党委书记的选拔。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绵阳的领导环境发生巨大改观,形成了政通人和、上下齐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抓干部作风转变。他们按照市委提出的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做成“人民满意工程”的要求,创新提出并有效实施了组建突出问题专访组、群众参与和监督、责任追究等10条保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四级责任人”体系、“五大联动”工作机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收到了明显实效。
抓人才工程。按照市委大力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指示要求,他们突出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大力培养造就领军型人才,全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事业推动发展、发展聚集人才”的良好局面。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他们在城市社区积极开展“五好示范社区建设”活动,在非公企业开展“致富思源、支持党建”等主题活动,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和途径来实现“三覆盖”,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建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了各领域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平安绵阳中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的作用。
群众满意:“党得民心、民得实惠”
核心内容:非公企业党建 和谐企业惠民平台
绵阳组织部门始终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根据“群众满意”的要求来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代表群众、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推进和谐的政治功能,真正做到了“党得民心、民得实惠”。
促进党的建设与非公经济同步和谐发展。绵阳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城市中介组织党工委和社团工委,先后选派了175名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探索建立了“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主管部门联系帮扶、党建联络员具体指导”的两新组织党建“三联”制度,相继在613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492个,组建率达80,26%。在全市开展“致富思源、支持党建,构建和谐企业”主题活动,成功地组织实施了“百企帮百村”计划,实现了党建工作让业主支持、党员欢迎、员工满意、社会拥护,促进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良性互动。
为和谐绵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全市开展了“三清理、回头看”活动,对城市土地、国有资产、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不正之风进行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干部作风问题进行集中整顿,营造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集中力量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使一度上访不断的态势得到彻底扭转;着力解决了群众最为关注的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问题,为和谐绵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持服务基层,搭建惠民平台。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中,将领导联系基层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目前绵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中建立基层联系点,通过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呼声,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阳光作业”:时代性,开放性、公正性
核心内容:民主开放 群众公认 基层民主
在绵阳市委大力推进开放的思想指导下,组织部门也始终按照民主开放的理念来审视、改革和推进组织工作,推行开放条件下的组织工作“阳光作业”。
坚持群众公认,拓宽选人视野。在2005年市级部门领导班子换届和区(市、县)班子调整中,他们分两步、在两个层面先后对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领导班子人选进行了推荐。在去年全市乡镇换届中。他们在全市推行四个层面公开推荐乡镇领导干部候选人的做法。为适应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人才需求,他们打破传统的机关范围内选人思维,注重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党政机关任职。
发展基层民主,夯实执政基础。近年来,绵阳市推行乡镇党代表民主选举方式,重点在改进代表初步人选的提名权、扩大代表候选人差额比例和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上进行突破;他们还针对流动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选举权利如何得到有效保障这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收到了明显成效;他们推行的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公推直选,也取得了良好反响。
拓宽工作领域,广泛聚集人才。依托驻绵国防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他们鼓励国防科研单位人才在市内柔性流动。近年来,已有1200余名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直接投身科技产业。他们还先后选派了51名领导干部到中央国家、省级机关上挂锻炼,共接待安排了55名中央国家、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到绵阳帮助工作,从市、县有关部门选派300多名年轻干部到一些重点乡镇和企业挂职,收到了人才培养和发展经济“双赢”的效果。
制度建设:扎实巩固工作成果
核心内容:考核评价 干部交流 干部激励
绵阳组织部门紧紧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关键环节,认真梳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问题,以干部的考核、交流、激励为重点。大力推动组织工作的制度创新。
突出了考核评价这个重点。2005年5-6月,中组部在绵阳进行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试点,不仅为全国推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选出了组织、群众双满意的市级领导班子。随后,绵阳组织部门充分借鉴试点的成功经验,广泛运用民主推荐、民意调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把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德才兼备、客观公正等干部选拔任用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突破了干部交流这个难点。多年来,干部交流一直是绵阳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新一届市委立足于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构建清明政治环境,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干部的交流工作。2005年,全市交流了8批次205名干部,其交流规模之大,实施效果之好,社会评价之高,为绵阳历史所少有。
抓住了干部激励这个热点。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制订并落实了激励干部的具体措施。在正向激励方面,绵阳市委先后制订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绵阳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在负向激励方面,主要是以加强干部的监督为重点,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
以人为本:打造一流组工干部队伍
核心内容:开放竞争 文化传承 长效机制
“创一流业绩,须一流人才”,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他们严把干部进口关,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用制度建立起了保持组工干部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打造出了一支作风硬朗、业务精通、革故鼎新、勇争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
坚持开放和竞争的理念,激发组织部门新的生机与活力。去年3月,绵阳市委组织部面向全市公开选任部机关6名正科级干部,打破了长期以来组织部干部内部循环的封闭状态。目前,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58%,研究生占17%,组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基层政权建设、柔性引进人才等方面创造出了大量的典型经验。
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强化组织部门的文化支撑。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核心元素。通过部长带头撰写学习祁爱群先进事迹文章、请老组工干部讲传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方式,全面塑造组织部干部公道正派的职业品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全体组工干部体现出了强烈的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呈现出了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
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夯实组工干部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机关管理上。他们先后制订了“组织工作失误登记制”、“目标考核末位公示制”等近20项制度。在能力建设上,不仅着眼于适应组织工作需要,而且着眼于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了“争做学者型、思考型组工干部”活动。同时,加强组工干部的实践锻炼,推荐年轻干部到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学习锻炼,到农村挂职锻炼。有效地丰富和提升了组工干部的工作能力、思想水平和知识结构。
后记:加速绵阳突破性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的更高战略定位,是绵阳市委、市政府“十一五”期间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也是527万绵阳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实现这一愿望的伟大进程中。全市组织部门担当起了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的重大责任。他们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他们任重道远!
服务大局:融入党委中心工作
核心内容:用人导向 作风转变 人才工程 党建工作
抓选人用人导向。绵阳组织部门通过民主科学地评价和考核干部实绩,以实绩论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把那些工作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对群众有感情、不事张扬的干部提拔到主干线、关键岗位上。尤其是注重了发挥“一把手”的标杆作用,同时高度重视乡镇党委书记的选拔。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绵阳的领导环境发生巨大改观,形成了政通人和、上下齐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抓干部作风转变。他们按照市委提出的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做成“人民满意工程”的要求,创新提出并有效实施了组建突出问题专访组、群众参与和监督、责任追究等10条保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四级责任人”体系、“五大联动”工作机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收到了明显实效。
抓人才工程。按照市委大力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指示要求,他们突出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大力培养造就领军型人才,全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事业推动发展、发展聚集人才”的良好局面。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他们在城市社区积极开展“五好示范社区建设”活动,在非公企业开展“致富思源、支持党建”等主题活动,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和途径来实现“三覆盖”,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建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了各领域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平安绵阳中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的作用。
群众满意:“党得民心、民得实惠”
核心内容:非公企业党建 和谐企业惠民平台
绵阳组织部门始终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根据“群众满意”的要求来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代表群众、协调关系、凝聚人心、推进和谐的政治功能,真正做到了“党得民心、民得实惠”。
促进党的建设与非公经济同步和谐发展。绵阳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城市中介组织党工委和社团工委,先后选派了175名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探索建立了“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主管部门联系帮扶、党建联络员具体指导”的两新组织党建“三联”制度,相继在613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492个,组建率达80,26%。在全市开展“致富思源、支持党建,构建和谐企业”主题活动,成功地组织实施了“百企帮百村”计划,实现了党建工作让业主支持、党员欢迎、员工满意、社会拥护,促进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良性互动。
为和谐绵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全市开展了“三清理、回头看”活动,对城市土地、国有资产、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不正之风进行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干部作风问题进行集中整顿,营造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集中力量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使一度上访不断的态势得到彻底扭转;着力解决了群众最为关注的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问题,为和谐绵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持服务基层,搭建惠民平台。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中,将领导联系基层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目前绵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中建立基层联系点,通过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呼声,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阳光作业”:时代性,开放性、公正性
核心内容:民主开放 群众公认 基层民主
在绵阳市委大力推进开放的思想指导下,组织部门也始终按照民主开放的理念来审视、改革和推进组织工作,推行开放条件下的组织工作“阳光作业”。
坚持群众公认,拓宽选人视野。在2005年市级部门领导班子换届和区(市、县)班子调整中,他们分两步、在两个层面先后对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领导班子人选进行了推荐。在去年全市乡镇换届中。他们在全市推行四个层面公开推荐乡镇领导干部候选人的做法。为适应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人才需求,他们打破传统的机关范围内选人思维,注重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党政机关任职。
发展基层民主,夯实执政基础。近年来,绵阳市推行乡镇党代表民主选举方式,重点在改进代表初步人选的提名权、扩大代表候选人差额比例和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上进行突破;他们还针对流动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选举权利如何得到有效保障这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收到了明显成效;他们推行的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公推直选,也取得了良好反响。
拓宽工作领域,广泛聚集人才。依托驻绵国防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他们鼓励国防科研单位人才在市内柔性流动。近年来,已有1200余名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直接投身科技产业。他们还先后选派了51名领导干部到中央国家、省级机关上挂锻炼,共接待安排了55名中央国家、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到绵阳帮助工作,从市、县有关部门选派300多名年轻干部到一些重点乡镇和企业挂职,收到了人才培养和发展经济“双赢”的效果。
制度建设:扎实巩固工作成果
核心内容:考核评价 干部交流 干部激励
绵阳组织部门紧紧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关键环节,认真梳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问题,以干部的考核、交流、激励为重点。大力推动组织工作的制度创新。
突出了考核评价这个重点。2005年5-6月,中组部在绵阳进行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试点,不仅为全国推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选出了组织、群众双满意的市级领导班子。随后,绵阳组织部门充分借鉴试点的成功经验,广泛运用民主推荐、民意调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把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德才兼备、客观公正等干部选拔任用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突破了干部交流这个难点。多年来,干部交流一直是绵阳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新一届市委立足于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构建清明政治环境,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干部的交流工作。2005年,全市交流了8批次205名干部,其交流规模之大,实施效果之好,社会评价之高,为绵阳历史所少有。
抓住了干部激励这个热点。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制订并落实了激励干部的具体措施。在正向激励方面,绵阳市委先后制订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绵阳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在负向激励方面,主要是以加强干部的监督为重点,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
以人为本:打造一流组工干部队伍
核心内容:开放竞争 文化传承 长效机制
“创一流业绩,须一流人才”,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他们严把干部进口关,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用制度建立起了保持组工干部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打造出了一支作风硬朗、业务精通、革故鼎新、勇争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
坚持开放和竞争的理念,激发组织部门新的生机与活力。去年3月,绵阳市委组织部面向全市公开选任部机关6名正科级干部,打破了长期以来组织部干部内部循环的封闭状态。目前,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58%,研究生占17%,组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基层政权建设、柔性引进人才等方面创造出了大量的典型经验。
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强化组织部门的文化支撑。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核心元素。通过部长带头撰写学习祁爱群先进事迹文章、请老组工干部讲传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方式,全面塑造组织部干部公道正派的职业品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全体组工干部体现出了强烈的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呈现出了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
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夯实组工干部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机关管理上。他们先后制订了“组织工作失误登记制”、“目标考核末位公示制”等近20项制度。在能力建设上,不仅着眼于适应组织工作需要,而且着眼于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了“争做学者型、思考型组工干部”活动。同时,加强组工干部的实践锻炼,推荐年轻干部到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学习锻炼,到农村挂职锻炼。有效地丰富和提升了组工干部的工作能力、思想水平和知识结构。
后记:加速绵阳突破性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的更高战略定位,是绵阳市委、市政府“十一五”期间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也是527万绵阳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实现这一愿望的伟大进程中。全市组织部门担当起了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的重大责任。他们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他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