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真的让我爱不释手!
全书虽是一个个貌似零散的片段,时间跨越也有几十年,却系统地道出叶老的种种教育观点:教师要学习和反思(专业化成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课上课下如何与学生相处(和谐师生关系);受教育不是死读书(综合实践与直观教学);阅读的意义和如何阅读;教师魅力与为人师表,等等。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再读叶老的教育思想,才发现: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确实有高屋建瓴、洞穿千古的远见卓识。现在,我们所谓素质教育改革的种种探索和尝试,只是承继大师的衣钵,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已。
第一辑当中最后一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于我印象最为深刻。
作为未成年人,身心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等特点,叶老在70页也明确指出: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是最受关注的人物,也是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这种近乎天然的“向师性”,使得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胜过父母。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我们的,就听老师的话。”乍听有点夸张,但细一琢磨,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多数父母的学识、阅历真的不如老师。所以在这个年龄段,最能给予孩子们有益影响的,就是教师。叶老认为,要使孩子们受到的影响全是好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以身作则,一言一动,全是好的。
这既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叶老还进一步指出:“以身作则”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教师终身的座右铭,要做到家并不容易;可是有志的教师总希望能做到家,而且做到几分,必然有几分明显的成效。事实确也如此,像李镇西老师、任小艾老师、王晓春老师等,要么学识渊博,要么德行出众,甚至二者兼而有之,于是深得学生信任和尊重,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于外人看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章法,很多学生却也“服服帖帖”。——这就是“以身作则”的效用。
这个“以身作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叶老在81页中这样阐述:“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在这里,叶老不光对“言教”和“身教”作了比对,而且明确指出了“身教”就是 “为人师表”,这四个字,是古往今来对教师职业的一贯要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正身,如正人何。”而叶老则是这样阐述“为人师表”的:无论言教或是不言之教,总之要把自己的好模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把自己的好模样之教人就是“为人师表”。至于如此做的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倒也能潜移默化,事事不马虎,样样问个为什么,受教育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自然而然会养成钻研探索的良好习惯。这正是教育的真谛。而“亲其师,信其道”,也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往往从信服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进而相信他所传授的道理,再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最终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要使学生“亲”,唯有“言教”“身教”合二为一才成。古人云“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叶老在书中42页说道:必须“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出愿望来,吐露出话语来,才有真气,才有力量;大家也易于受感动。如果不能“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和吐露的时候,自己先就赧赧然了,哪里有什么真气?哪里还有力量?人家看穿了你的矛盾,至多报答你一个会心的微笑罢了,哪里会受你的感动?——“你都说一套做一套,哪有资格来教育我!”若至此,教育还有什么效果可言?
有的教师可能会想: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得释放压力,也需要自由空间,这般做来,岂不太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早早地就告诫教师们“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踏上讲台,你是教师;站在校园,你是教师;只要有学生在,你就是教师。只要是教师,就会被关注;只要是教师,你的言行就会对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所以,我们时刻“不忘记‘教育’那个总目标”。
在书中47页,叶老这样写道:无论我教什么课程,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决不说除此之外再没有我的事儿了,我不妨纵情任意或去嫖妓,或去赌博,或做其他不正当的事。我要勉为健全的公民,本来不该做这些事。一个教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的教师,他的行为如果不正当的话,其给与学生的影响虽是无形的,却是深刻的;我不能不估计他的深刻程度。我无法教学生一定要敬重我,因为敬重不敬重在学生方面而不在我这方面;可是我总得在课程方面同时在行为方面,尽力取得他们的敬重,并不为满足我的虚荣心,只因为如此才证明我对课程同时对那个总的目标负了责。
这个总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培养合格公民。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时刻不忘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光要读书学习提升自己,也得躬身自省严格自律。
多读点书,少搓几把麻将;多点书卷气,少点铜臭味吧。因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全书虽是一个个貌似零散的片段,时间跨越也有几十年,却系统地道出叶老的种种教育观点:教师要学习和反思(专业化成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课上课下如何与学生相处(和谐师生关系);受教育不是死读书(综合实践与直观教学);阅读的意义和如何阅读;教师魅力与为人师表,等等。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再读叶老的教育思想,才发现: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确实有高屋建瓴、洞穿千古的远见卓识。现在,我们所谓素质教育改革的种种探索和尝试,只是承继大师的衣钵,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已。
第一辑当中最后一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于我印象最为深刻。
作为未成年人,身心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等特点,叶老在70页也明确指出: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是最受关注的人物,也是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这种近乎天然的“向师性”,使得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胜过父母。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我们的,就听老师的话。”乍听有点夸张,但细一琢磨,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多数父母的学识、阅历真的不如老师。所以在这个年龄段,最能给予孩子们有益影响的,就是教师。叶老认为,要使孩子们受到的影响全是好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以身作则,一言一动,全是好的。
这既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叶老还进一步指出:“以身作则”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教师终身的座右铭,要做到家并不容易;可是有志的教师总希望能做到家,而且做到几分,必然有几分明显的成效。事实确也如此,像李镇西老师、任小艾老师、王晓春老师等,要么学识渊博,要么德行出众,甚至二者兼而有之,于是深得学生信任和尊重,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于外人看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章法,很多学生却也“服服帖帖”。——这就是“以身作则”的效用。
这个“以身作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叶老在81页中这样阐述:“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在这里,叶老不光对“言教”和“身教”作了比对,而且明确指出了“身教”就是 “为人师表”,这四个字,是古往今来对教师职业的一贯要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正身,如正人何。”而叶老则是这样阐述“为人师表”的:无论言教或是不言之教,总之要把自己的好模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把自己的好模样之教人就是“为人师表”。至于如此做的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倒也能潜移默化,事事不马虎,样样问个为什么,受教育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自然而然会养成钻研探索的良好习惯。这正是教育的真谛。而“亲其师,信其道”,也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往往从信服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进而相信他所传授的道理,再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最终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要使学生“亲”,唯有“言教”“身教”合二为一才成。古人云“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叶老在书中42页说道:必须“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出愿望来,吐露出话语来,才有真气,才有力量;大家也易于受感动。如果不能“有诸己”、“无诸己”,表示和吐露的时候,自己先就赧赧然了,哪里有什么真气?哪里还有力量?人家看穿了你的矛盾,至多报答你一个会心的微笑罢了,哪里会受你的感动?——“你都说一套做一套,哪有资格来教育我!”若至此,教育还有什么效果可言?
有的教师可能会想: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得释放压力,也需要自由空间,这般做来,岂不太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早早地就告诫教师们“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踏上讲台,你是教师;站在校园,你是教师;只要有学生在,你就是教师。只要是教师,就会被关注;只要是教师,你的言行就会对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所以,我们时刻“不忘记‘教育’那个总目标”。
在书中47页,叶老这样写道:无论我教什么课程,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决不说除此之外再没有我的事儿了,我不妨纵情任意或去嫖妓,或去赌博,或做其他不正当的事。我要勉为健全的公民,本来不该做这些事。一个教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的教师,他的行为如果不正当的话,其给与学生的影响虽是无形的,却是深刻的;我不能不估计他的深刻程度。我无法教学生一定要敬重我,因为敬重不敬重在学生方面而不在我这方面;可是我总得在课程方面同时在行为方面,尽力取得他们的敬重,并不为满足我的虚荣心,只因为如此才证明我对课程同时对那个总的目标负了责。
这个总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培养合格公民。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时刻不忘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光要读书学习提升自己,也得躬身自省严格自律。
多读点书,少搓几把麻将;多点书卷气,少点铜臭味吧。因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