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叶,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带的苏州地区,因交通便利,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和松江一带,促使这一地区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给绘画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人们汇集于此,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吴门画派”的出现造就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文化环境。以沈周为“吴门派”的开宗大师,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也受南宋院体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影响,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使文人画走向极盛。他们敏感地体验到吏治的腐败、仕途的险恶,以诗书画自娱,以山水寄情,悠然自得,致力于宁静典雅的艺术风格,这完全不同于元人的冷寂苍凉。他们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得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趋完美。由于他们在苏州从事绘画活动,苏州古称吴地,即称“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
吴派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文人士大夫中广为盛行,历时150多年,对后期的文人画起着深远的影响。江西省博物馆珍藏了“吴门四家”领军人物—沈周、文徵明等人的书画作品,现介绍与读者共赏。
沈周《竹窗图》 绢本 纵124厘米 横74.5厘米
画面高山绵亘,修竹泉溪,一亭隐于繁茂树林中,老者观水而思,山道上一叟款款而来。高山、溪流、修竹、亭阁,一派恬静闲适的隐士生活,这正是文人所向往的。山石作披麻、折带皴,整幅画粗简雄健,清新疏朗。空白处有七行题诗,但已残缺不完整。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收藏、书画世家,终身不仕。其山水少承家法,兼师杜琼、陈宽等名家,绘画上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衣钵,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绘作品气势雄健、笔丰墨健,沉着深厚,以粗笔为主。
文徵明《溪亭消夏图》 绢本 纵172厘米 横48厘米
画面上,高山流水,古树虬枝。密林中亭阁数间,水榭上茅亭里两老者对坐乘凉交谈,另一老者沿桥而来。绿荫遮掩,山泉自上而下,好一处消夏之地。远处作者以淡墨染山,山石用披麻皴,浓淡墨点叶。近景山石突兀用浓墨勾勒转折,淡墨渲染,以突出山石的质感和光影。作者所用粗笔,也正属文徵明画风中“粗文”一路的代表作品。
自书行书七绝诗一首“高树阴阴翠盖长,雨馀新水涨回塘,何人得似山中叟,共领溪亭五月凉”。款署“徵明”。下压“文徽明印”白文方印。右下角有一枚朱文收藏方印。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与沈周同乡,并师从沈周。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中年被推荐至翰林待诏,三年辞归。工书,追二王,大字仿黄庭坚。以创作字画为生,学画于沈周,擅山水,有笔细绵密者,称“细文”;有粗放苍润者,称“粗文”。晚年粗细兼备,悟入吴镇遗意,其得意之笔,以工致胜。亦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一时。书法学李应桢,他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以小楷、行书成就最高。
明末,继吴派之后,在上海地区涌现了一支以重视笔墨表现与文人修养的文人山水画派,以“华亭派”董其昌为首领。此派虽活动地区在松江,但实际上是吴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
董其昌《仿李营丘秋山图》 绢本 纵106厘米 横59厘米
远景高山以披麻皴、苔点皴绘树林;近处浓墨山坡,湿墨近树,茅屋几间,水面如镜,烟波袅袅,好一幅水墨山水画面。作者以多样画法,墨色干湿浓淡,柔中有骨力,拙中带秀,清秀平淡。李营丘即李成,北宋山水画家。右上角题“孙□玺卿示余李营丘□山图漫仿其意为此”。款署“玄宰”。钤“昌”、“太史氏”朱文方印。左右下角钤诸多收藏印“□民鉴赏”白文长方印、“烟客鉴赏”白文方印、“太原玉逊之氏收藏图书”朱文长方印、“陆军第二……古物之章”朱文方印(模糊不清)。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精鉴赏,富收藏,尤长书法,致力于山水画,集书画为一家。他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在笔、墨的运用上,变幻多样,既摹古又独辟蹊径,自成风格。他的“南北宗论”画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视为正宗。董其昌书法以行楷擅长,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法圆劲秀逸,平淡古朴。他的书法影响深远,直至清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沿袭元明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以“正统派”的“四王”影响整个清代。然而,在江南的扬州,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康、雍、乾三朝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云集扬州,为满足对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大肆求购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在这天时、地利条件下,一支画史上最集中的一个文人画派—“扬州八怪”登上了历史舞台,即以郑燮、金农、汪士慎、黄慎、高翔、李、李方膺、罗聘为代表的画家。他们有人做过官,但终身布衣。还有不少人出身贫寒,靠个人奋斗成为文人画家。他们以卖画为生,个个都学富五车,精通诗文,擅长书画、印章,形成诗书画综合艺术的整体。他们在承接宋元明的传统上,摆脱保守派遵循的清规戒律,高度发挥了即景写生,即景抒情,以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的功底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及清新狂放的艺术格调,把传统写意绘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郑燮《墨竹图》 纸本 纵115厘米 横69厘米
中锋写出两三枝竹杆,瘦劲挺拔,侧锋写出几片粗细不等的竹叶,或似“个”字、或似“介”字、或似“分”字。竹杆左下自题七言诗一首“东坡与可太颠狂,画竹千枝又万行,袖里灵珑还有石,拈来压倒米元章”。款署“板桥郑燮”。钤“板桥”朱文长方印、“郑燮”白文方印、“七品官耳”白文方印。他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路”,很好地将书法和画揉合在一起。郑板桥的作品具有个性、创新,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得罪地方豪绅大吏,遭罢官,后在扬州卖画为生。他善兰、竹、石,尤精墨竹。一生画竹最多,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书法上自创“六分半书”,以书绘画,潇洒自然,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
《金农、王宸山水隶书合装》轴 纸本 画纵31厘米 横24厘米 字纵29.5厘米 横20.5厘米
金农题:“乙丑十月至丙寅二月拙诗并寄 西塘先生转呈 谷半查两先生旧好教正,重游安隐寺独坐泉上,归从旧时松径,宿于舟中。晓起,开行临平,山色历历在目作长歌纪之。十年前曾泉上坐,松毛,松盖大阴交翠,扑六月寒热,痱全消无一个。今年重游泉上亭,长松拱手如相迎,可怜我老松不老,我发也白松乃青,寺门砖塔影矗,抚松美泉,与僧熟临平山下,晚泊船又共汀鸥沙鹭宿,侵晓迂柔橹行,夜来雨止变作晴,数峰有意露圭角,要试先生双眼明。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能书善画,崇尚“北碑”,以“漆书”著称,被称为“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
金农的书法是融楷隶于一体的变体书法,金农统称为“漆书”。这种新书体书写时需将毛笔的笔锋截去,使之起笔方正,如扁刷刷成,转角处方硬如棱角,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金农笔法生拙而清秀,个性突显。
王宸(1720-1797年),字子凝,号柳东居士等,江苏太仓人,王原祁曾孙,山水承家学,以元四家为宗,与王昱、王愫、王玖合称“小四王”。
画面二岸一水式。用枯笔重墨绘高山,干笔皴擦,横墨点树,渔夫泛舟于江中,悠然自得。画题“意境平平尚有江南余韵写家山”。款署“柳东王宸”。钤“王宸”白文方印、“柳东”朱文方印。
黄慎《铭砚图》 纸本 纵159厘米 横65.5厘米
用笔迅疾,衣纹顿挫转折,线条硬折虬结,尤如草书,墨色浓淡相宜,人物面部刻画精细,略施淡赭色。画面左上角跋五行题词。款署“黄慎写”。钤印“黄慎印”白文方印、“恭寿”朱文方印。右下角一收藏印。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有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遒劲运笔于绘画中,画面多干枯、飞白、迅疾之迹。他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有序,纵横排列,气象雄伟。
黄慎(1687-约1770年),初名盛,字恭寿、公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自幼家贫,一生布衣。从小作画谋生,以人物画为最,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高翔《弹指阁图》 纸本 纵51厘米 横28厘米
此图所绘的是清代扬州天宁寺西边的弹指阁,为文思和尚居址。用枯笔淡墨描绘竹栏小院,杂树绿荫楼阁小景,院内二人站立对言,屋内一人扶案读书,用笔洗练,风格清秀简静。画面上有汪士慎“弹指阁一律”和高翔七言诗一首。诗题与画意,浑然一体,耐人寻味。高翔款识“莲界慈云共仰扳,秋风篱落扣禅关。登楼清听市声远,倚槛潜窥鸟梦闲。疏透天光明似水,密遮树色冷如山。东偏更羡行庵地,酒诗尚日往还。弹指阁落成并图请巢林六兄先生和正。西唐愚弟高翔”。钤“高生老”朱文方印。汪士慎和诗一首“空阶老树盘根起,四面烟林绕阁寒,满月客前香影暗,长明灯外鸟声欢,别问幽迳连吟社,定有文禅斛更观,半日游踪得遣兴,夕阳多处更凭栏。题弹指阁一律 士慎”。钤“近人氏”白文方印。
高翔(1688-1753年),字凤冈,号西唐,扬州人,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疾,常以左手作画,在“八家”之中,以画山水著称,取法弘仁和石涛。也兼善墨梅,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画梅圣手”。
汪士慎(1686-1759,一作约1762年),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居扬州卖画为生。善诗,工花卉,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赏梅、画梅。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但艺术志趣不减当年。著有《巢林诗集》。
李《岁寒三友图》轴 纸本 纵167厘米 横91厘米
淡浓墨勾勒岩石嶙峋,浓墨绘古柏参天矗立,竹枝冒风雪昂首挺立,双圈梅花傲然争艳。笔墨纵横,放笔写意,不拘法度,纵横驰骋,但不失传统,把“三友”坚韧不拔的气节在他挥洒淋漓的笔墨中表现出来。自题“鼎足此三者,良朋恒在新,人生首遭际,不待岁寒知。乾隆二十二年春月夏堂懊道人李”。钤“印”白文方印,“宗扬”朱文方印。
李 (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等,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曾供奉内廷,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因触犯权贵而罢归,至扬州卖画为生。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画法工致;后向指画画家高其佩求教,崇尚写意。在扬州从石涛学法中得到启发,风格大变,形成了自己任意挥洒之风格。
罗聘《钟进士役鬼图》轴 纸本 纵91厘米 横41.5厘米
图绘降鬼神钟馗,姿态魁伟,神情威严,虎目圆睁,枯笔绘衣物,线条简洁粗放。一小鬼温顺抱书立于旁,一只蝙蝠自远处而来,画面大量的留白,简洁而意喻深刻。作者以奇异怪迷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画面自题“五月五日祓不祥,何须按剑髯怒张,毕竟终南钟进士,能教鬼服列文章。罗聘戏墨”。钤“罗两峰印”朱文方印,右下角钤“青霞馆珍藏印”朱文方印,左下角钤“宋灿之印”、“颐情馆印”白文方印,“上元余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朱文方印。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善画人物、佛像、花果、山水,是金农的弟子,也是“八怪”中最年轻者,以画佛像和鬼趣图闻名于世,人称奇才。
“吴门画派”和“扬州八怪”,他们都称之为“文人之画”,都出自于文人之手。他们在创作思想上用画来寄情,在尊重传统上又有所创新。在创作题材上大多描写枯木竹石、松竹梅兰、烟云山水。他们以淡泊明志、孤芳自赏的胸怀寄托山林田间逸性,以书法入画,用笔墨把“胸中逸气”表现出来,用诗文题跋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情操。由于他们当时所处都是商品经济繁荣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艺术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种条件下,造就了“吴门画派”和“扬州八怪”文人画的高峰。(责编:李禹默)
吴派的兴起,逐渐取代了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文人士大夫中广为盛行,历时150多年,对后期的文人画起着深远的影响。江西省博物馆珍藏了“吴门四家”领军人物—沈周、文徵明等人的书画作品,现介绍与读者共赏。
沈周《竹窗图》 绢本 纵124厘米 横74.5厘米
画面高山绵亘,修竹泉溪,一亭隐于繁茂树林中,老者观水而思,山道上一叟款款而来。高山、溪流、修竹、亭阁,一派恬静闲适的隐士生活,这正是文人所向往的。山石作披麻、折带皴,整幅画粗简雄健,清新疏朗。空白处有七行题诗,但已残缺不完整。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收藏、书画世家,终身不仕。其山水少承家法,兼师杜琼、陈宽等名家,绘画上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衣钵,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绘作品气势雄健、笔丰墨健,沉着深厚,以粗笔为主。
文徵明《溪亭消夏图》 绢本 纵172厘米 横48厘米
画面上,高山流水,古树虬枝。密林中亭阁数间,水榭上茅亭里两老者对坐乘凉交谈,另一老者沿桥而来。绿荫遮掩,山泉自上而下,好一处消夏之地。远处作者以淡墨染山,山石用披麻皴,浓淡墨点叶。近景山石突兀用浓墨勾勒转折,淡墨渲染,以突出山石的质感和光影。作者所用粗笔,也正属文徵明画风中“粗文”一路的代表作品。
自书行书七绝诗一首“高树阴阴翠盖长,雨馀新水涨回塘,何人得似山中叟,共领溪亭五月凉”。款署“徵明”。下压“文徽明印”白文方印。右下角有一枚朱文收藏方印。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人,与沈周同乡,并师从沈周。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中年被推荐至翰林待诏,三年辞归。工书,追二王,大字仿黄庭坚。以创作字画为生,学画于沈周,擅山水,有笔细绵密者,称“细文”;有粗放苍润者,称“粗文”。晚年粗细兼备,悟入吴镇遗意,其得意之笔,以工致胜。亦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一时。书法学李应桢,他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以小楷、行书成就最高。
明末,继吴派之后,在上海地区涌现了一支以重视笔墨表现与文人修养的文人山水画派,以“华亭派”董其昌为首领。此派虽活动地区在松江,但实际上是吴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
董其昌《仿李营丘秋山图》 绢本 纵106厘米 横59厘米
远景高山以披麻皴、苔点皴绘树林;近处浓墨山坡,湿墨近树,茅屋几间,水面如镜,烟波袅袅,好一幅水墨山水画面。作者以多样画法,墨色干湿浓淡,柔中有骨力,拙中带秀,清秀平淡。李营丘即李成,北宋山水画家。右上角题“孙□玺卿示余李营丘□山图漫仿其意为此”。款署“玄宰”。钤“昌”、“太史氏”朱文方印。左右下角钤诸多收藏印“□民鉴赏”白文长方印、“烟客鉴赏”白文方印、“太原玉逊之氏收藏图书”朱文长方印、“陆军第二……古物之章”朱文方印(模糊不清)。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精鉴赏,富收藏,尤长书法,致力于山水画,集书画为一家。他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在笔、墨的运用上,变幻多样,既摹古又独辟蹊径,自成风格。他的“南北宗论”画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视为正宗。董其昌书法以行楷擅长,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法圆劲秀逸,平淡古朴。他的书法影响深远,直至清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沿袭元明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以“正统派”的“四王”影响整个清代。然而,在江南的扬州,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康、雍、乾三朝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云集扬州,为满足对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大肆求购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在这天时、地利条件下,一支画史上最集中的一个文人画派—“扬州八怪”登上了历史舞台,即以郑燮、金农、汪士慎、黄慎、高翔、李、李方膺、罗聘为代表的画家。他们有人做过官,但终身布衣。还有不少人出身贫寒,靠个人奋斗成为文人画家。他们以卖画为生,个个都学富五车,精通诗文,擅长书画、印章,形成诗书画综合艺术的整体。他们在承接宋元明的传统上,摆脱保守派遵循的清规戒律,高度发挥了即景写生,即景抒情,以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的功底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及清新狂放的艺术格调,把传统写意绘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郑燮《墨竹图》 纸本 纵115厘米 横69厘米
中锋写出两三枝竹杆,瘦劲挺拔,侧锋写出几片粗细不等的竹叶,或似“个”字、或似“介”字、或似“分”字。竹杆左下自题七言诗一首“东坡与可太颠狂,画竹千枝又万行,袖里灵珑还有石,拈来压倒米元章”。款署“板桥郑燮”。钤“板桥”朱文长方印、“郑燮”白文方印、“七品官耳”白文方印。他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路”,很好地将书法和画揉合在一起。郑板桥的作品具有个性、创新,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得罪地方豪绅大吏,遭罢官,后在扬州卖画为生。他善兰、竹、石,尤精墨竹。一生画竹最多,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书法上自创“六分半书”,以书绘画,潇洒自然,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
《金农、王宸山水隶书合装》轴 纸本 画纵31厘米 横24厘米 字纵29.5厘米 横20.5厘米
金农题:“乙丑十月至丙寅二月拙诗并寄 西塘先生转呈 谷半查两先生旧好教正,重游安隐寺独坐泉上,归从旧时松径,宿于舟中。晓起,开行临平,山色历历在目作长歌纪之。十年前曾泉上坐,松毛,松盖大阴交翠,扑六月寒热,痱全消无一个。今年重游泉上亭,长松拱手如相迎,可怜我老松不老,我发也白松乃青,寺门砖塔影矗,抚松美泉,与僧熟临平山下,晚泊船又共汀鸥沙鹭宿,侵晓迂柔橹行,夜来雨止变作晴,数峰有意露圭角,要试先生双眼明。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能书善画,崇尚“北碑”,以“漆书”著称,被称为“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
金农的书法是融楷隶于一体的变体书法,金农统称为“漆书”。这种新书体书写时需将毛笔的笔锋截去,使之起笔方正,如扁刷刷成,转角处方硬如棱角,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金农笔法生拙而清秀,个性突显。
王宸(1720-1797年),字子凝,号柳东居士等,江苏太仓人,王原祁曾孙,山水承家学,以元四家为宗,与王昱、王愫、王玖合称“小四王”。
画面二岸一水式。用枯笔重墨绘高山,干笔皴擦,横墨点树,渔夫泛舟于江中,悠然自得。画题“意境平平尚有江南余韵写家山”。款署“柳东王宸”。钤“王宸”白文方印、“柳东”朱文方印。
黄慎《铭砚图》 纸本 纵159厘米 横65.5厘米
用笔迅疾,衣纹顿挫转折,线条硬折虬结,尤如草书,墨色浓淡相宜,人物面部刻画精细,略施淡赭色。画面左上角跋五行题词。款署“黄慎写”。钤印“黄慎印”白文方印、“恭寿”朱文方印。右下角一收藏印。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有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遒劲运笔于绘画中,画面多干枯、飞白、迅疾之迹。他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有序,纵横排列,气象雄伟。
黄慎(1687-约1770年),初名盛,字恭寿、公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自幼家贫,一生布衣。从小作画谋生,以人物画为最,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高翔《弹指阁图》 纸本 纵51厘米 横28厘米
此图所绘的是清代扬州天宁寺西边的弹指阁,为文思和尚居址。用枯笔淡墨描绘竹栏小院,杂树绿荫楼阁小景,院内二人站立对言,屋内一人扶案读书,用笔洗练,风格清秀简静。画面上有汪士慎“弹指阁一律”和高翔七言诗一首。诗题与画意,浑然一体,耐人寻味。高翔款识“莲界慈云共仰扳,秋风篱落扣禅关。登楼清听市声远,倚槛潜窥鸟梦闲。疏透天光明似水,密遮树色冷如山。东偏更羡行庵地,酒诗尚日往还。弹指阁落成并图请巢林六兄先生和正。西唐愚弟高翔”。钤“高生老”朱文方印。汪士慎和诗一首“空阶老树盘根起,四面烟林绕阁寒,满月客前香影暗,长明灯外鸟声欢,别问幽迳连吟社,定有文禅斛更观,半日游踪得遣兴,夕阳多处更凭栏。题弹指阁一律 士慎”。钤“近人氏”白文方印。
高翔(1688-1753年),字凤冈,号西唐,扬州人,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疾,常以左手作画,在“八家”之中,以画山水著称,取法弘仁和石涛。也兼善墨梅,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画梅圣手”。
汪士慎(1686-1759,一作约1762年),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居扬州卖画为生。善诗,工花卉,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赏梅、画梅。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六十七岁时双目失明,但艺术志趣不减当年。著有《巢林诗集》。
李《岁寒三友图》轴 纸本 纵167厘米 横91厘米
淡浓墨勾勒岩石嶙峋,浓墨绘古柏参天矗立,竹枝冒风雪昂首挺立,双圈梅花傲然争艳。笔墨纵横,放笔写意,不拘法度,纵横驰骋,但不失传统,把“三友”坚韧不拔的气节在他挥洒淋漓的笔墨中表现出来。自题“鼎足此三者,良朋恒在新,人生首遭际,不待岁寒知。乾隆二十二年春月夏堂懊道人李”。钤“印”白文方印,“宗扬”朱文方印。
李 (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等,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曾供奉内廷,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因触犯权贵而罢归,至扬州卖画为生。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画法工致;后向指画画家高其佩求教,崇尚写意。在扬州从石涛学法中得到启发,风格大变,形成了自己任意挥洒之风格。
罗聘《钟进士役鬼图》轴 纸本 纵91厘米 横41.5厘米
图绘降鬼神钟馗,姿态魁伟,神情威严,虎目圆睁,枯笔绘衣物,线条简洁粗放。一小鬼温顺抱书立于旁,一只蝙蝠自远处而来,画面大量的留白,简洁而意喻深刻。作者以奇异怪迷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画面自题“五月五日祓不祥,何须按剑髯怒张,毕竟终南钟进士,能教鬼服列文章。罗聘戏墨”。钤“罗两峰印”朱文方印,右下角钤“青霞馆珍藏印”朱文方印,左下角钤“宋灿之印”、“颐情馆印”白文方印,“上元余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朱文方印。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善画人物、佛像、花果、山水,是金农的弟子,也是“八怪”中最年轻者,以画佛像和鬼趣图闻名于世,人称奇才。
“吴门画派”和“扬州八怪”,他们都称之为“文人之画”,都出自于文人之手。他们在创作思想上用画来寄情,在尊重传统上又有所创新。在创作题材上大多描写枯木竹石、松竹梅兰、烟云山水。他们以淡泊明志、孤芳自赏的胸怀寄托山林田间逸性,以书法入画,用笔墨把“胸中逸气”表现出来,用诗文题跋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情操。由于他们当时所处都是商品经济繁荣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艺术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种条件下,造就了“吴门画派”和“扬州八怪”文人画的高峰。(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