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议论文用例指导课的实践,在课前热身,堂上讲评,堂上限时训练等方面的尝试,探讨高三作文复习课如何科学高效,本节课旨在解决学生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学生在40分钟中知道如何有效论证,實践中也因此有所感想。
【关键词】用例 课前 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98-02
高三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写作。经过高二的议论文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但学生在写议论文论证过程中经常出现“跑偏”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辞不达意的毛病。举例论证时不管不顾中心的需求,只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讲述人物的故事或经历,因而也就不懂得需要删减与组合,只是在开头结尾处贴标签式的点题,缺少了议论文应有的理性思维,给人感觉叙议脱节、肤浅乏力。
针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用例中存在的问题,我在高三作文复习期间进行了一节议论文用例指导课,在尝试中有了一点思考:
一、课前热身,明确要求,激发兴趣
学生都知道写作文要举例论证,然而很多时候只能“知”其法而不懂“用”其法。在设计课前热身训练,我选取的是贴近生活的有关慈善公益的材料作文题,补写片段的练习:
素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慈善公益话题“微尘”(略),虽非时下大热的新闻,但却是学生容易有所感悟的素材。此外,我们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素材积累不多,学会“旧材新用”尤为重要。课前进行一材多题的片段训练,减低了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
片段1:“微尘”这个名字一开始出现在山东青岛市,当时一对夫妇在向希望工程捐款时不希望别人找到自己,他便留下“微尘”这个名字。后来,微尘的范围渐渐扩大,百人,千人,直到最后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符号。
片段2: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捐款之人组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
学生七嘴八舌,马上能评出优劣。我顺势追问学生“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并让个别学生发表看法,学生在明显的对比中知道了补写片段1中只是将论据和观点强行拉扯在一起,没有扣住中心论点具体问题,没有了分析过程,结论就是生搬硬套强行推导,没有说服力。当分析片段2“好在哪里”时能够想到片段中“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具体写到了“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具体写到了“效果”,与中心论点“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相符合。从而小结出用例切题的基本要求是“扣住论点、简明扼要”,既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又能使更多的学生明确本次作文问题所在,明确怎样的举例论证是切题扣题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会什么,导入效果很好。
二、升格片段,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写完文章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不重视修改升格文章。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堂上升华片段。示例展示学生课前练习中题二以“世间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为论点的片段练习,同样是“微尘”的素材,在批阅学生的练习中发现为何不能达到用例切题的要求,很典型的问题是用例的时候“剪裁不当,方向不明”,特意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堂上修改:
世间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微尘”原本是由一对夫妇在捐款时不希望别人找到自己而留下名字,然而微尘的范围渐渐扩大,由一个人发展成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以匿名捐款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微尘就是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走进青岛市的大街小巷。当你融入到微尘的世界中时,你会发现,原来,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
有了之前“评一评”的铺垫,学生也马上发现这个问题进而展开讨论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论点中提到的关键词“平凡”、“伟大”,提出“如何扣住这个关键词运用素材的有效成份进行论述”思考方向。学生探究中领悟到首先要找出“微尘”的平凡之处在于“都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伟大”之处在于“用爱心对待周围的人,用善良来创造和谐,用善良来创造美”。集众人之力升格片段:
(观点)世间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观点阐释)微尘的事迹所表达的微尘精神就是伟大而平凡的,(“平凡”)所有创造微尘事迹和微尘精神的人,都是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并非高不可攀。(“伟大”)微尘精神就是用爱心对待周围的人,用善良来创造和谐,用善良来创造美,由一个人的行为变成千万人的行动。当你融入到微尘的世界中时,你会发现,原来,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
学生在探究升格中明白平常所强调的议论文论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举例论证扣题概述材料时要敢于取舍,而在分析关键词时要添枝加叶,学生能在片段升格中找到方法,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堂上练笔,注重生成,提高能力
读写结合,课堂练笔是写作训练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了“评一评”、“改一改”渗透了用例的要求、方法,水到渠成到了“练一练”环节,指定素材,围绕观点,限时训练,堂上讲评,目的也是让老师知道本节课的生成情况。对此我布置的堂上训练:
要求以“放下,是一种智慧”为论点,“李娜”这一热点为素材的片段练习。
学生能从多角度写出李娜的“放下”,获得另一种成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能扣住观点,尽情发表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讲评时设置学生通过可以通过自荐或小组推荐上台展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一块布,不同的裁剪方法,在心怀各自的设计理念的心灵手巧的裁剪师手下,也能做出风格各异、式样不同的漂亮衣服来。本节课在训练学生巧用例,进行一材多题的思维训练,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动手写,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围绕话题中心概括人物主要信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足,再进行修改升格,这样,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有限,不能将出现的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我本着不求全面,重求实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用例切题扣题作为训练的重点,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降低写作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科学运用素材的习惯。
【关键词】用例 课前 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98-02
高三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写作。经过高二的议论文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但学生在写议论文论证过程中经常出现“跑偏”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辞不达意的毛病。举例论证时不管不顾中心的需求,只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讲述人物的故事或经历,因而也就不懂得需要删减与组合,只是在开头结尾处贴标签式的点题,缺少了议论文应有的理性思维,给人感觉叙议脱节、肤浅乏力。
针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用例中存在的问题,我在高三作文复习期间进行了一节议论文用例指导课,在尝试中有了一点思考:
一、课前热身,明确要求,激发兴趣
学生都知道写作文要举例论证,然而很多时候只能“知”其法而不懂“用”其法。在设计课前热身训练,我选取的是贴近生活的有关慈善公益的材料作文题,补写片段的练习:
素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慈善公益话题“微尘”(略),虽非时下大热的新闻,但却是学生容易有所感悟的素材。此外,我们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素材积累不多,学会“旧材新用”尤为重要。课前进行一材多题的片段训练,减低了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
片段1:“微尘”这个名字一开始出现在山东青岛市,当时一对夫妇在向希望工程捐款时不希望别人找到自己,他便留下“微尘”这个名字。后来,微尘的范围渐渐扩大,百人,千人,直到最后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符号。
片段2: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捐款之人组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
学生七嘴八舌,马上能评出优劣。我顺势追问学生“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并让个别学生发表看法,学生在明显的对比中知道了补写片段1中只是将论据和观点强行拉扯在一起,没有扣住中心论点具体问题,没有了分析过程,结论就是生搬硬套强行推导,没有说服力。当分析片段2“好在哪里”时能够想到片段中“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具体写到了“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具体写到了“效果”,与中心论点“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相符合。从而小结出用例切题的基本要求是“扣住论点、简明扼要”,既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又能使更多的学生明确本次作文问题所在,明确怎样的举例论证是切题扣题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会什么,导入效果很好。
二、升格片段,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写完文章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不重视修改升格文章。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堂上升华片段。示例展示学生课前练习中题二以“世间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为论点的片段练习,同样是“微尘”的素材,在批阅学生的练习中发现为何不能达到用例切题的要求,很典型的问题是用例的时候“剪裁不当,方向不明”,特意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堂上修改:
世间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微尘”原本是由一对夫妇在捐款时不希望别人找到自己而留下名字,然而微尘的范围渐渐扩大,由一个人发展成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以匿名捐款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微尘就是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走进青岛市的大街小巷。当你融入到微尘的世界中时,你会发现,原来,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
有了之前“评一评”的铺垫,学生也马上发现这个问题进而展开讨论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论点中提到的关键词“平凡”、“伟大”,提出“如何扣住这个关键词运用素材的有效成份进行论述”思考方向。学生探究中领悟到首先要找出“微尘”的平凡之处在于“都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伟大”之处在于“用爱心对待周围的人,用善良来创造和谐,用善良来创造美”。集众人之力升格片段:
(观点)世间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观点阐释)微尘的事迹所表达的微尘精神就是伟大而平凡的,(“平凡”)所有创造微尘事迹和微尘精神的人,都是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并非高不可攀。(“伟大”)微尘精神就是用爱心对待周围的人,用善良来创造和谐,用善良来创造美,由一个人的行为变成千万人的行动。当你融入到微尘的世界中时,你会发现,原来,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
学生在探究升格中明白平常所强调的议论文论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举例论证扣题概述材料时要敢于取舍,而在分析关键词时要添枝加叶,学生能在片段升格中找到方法,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堂上练笔,注重生成,提高能力
读写结合,课堂练笔是写作训练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了“评一评”、“改一改”渗透了用例的要求、方法,水到渠成到了“练一练”环节,指定素材,围绕观点,限时训练,堂上讲评,目的也是让老师知道本节课的生成情况。对此我布置的堂上训练:
要求以“放下,是一种智慧”为论点,“李娜”这一热点为素材的片段练习。
学生能从多角度写出李娜的“放下”,获得另一种成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能扣住观点,尽情发表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讲评时设置学生通过可以通过自荐或小组推荐上台展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一块布,不同的裁剪方法,在心怀各自的设计理念的心灵手巧的裁剪师手下,也能做出风格各异、式样不同的漂亮衣服来。本节课在训练学生巧用例,进行一材多题的思维训练,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动手写,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围绕话题中心概括人物主要信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足,再进行修改升格,这样,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有限,不能将出现的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解决,我本着不求全面,重求实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用例切题扣题作为训练的重点,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降低写作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科学运用素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