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店后面,一圈大红的灯笼圈起围楼上一道璀璨的圆环,镶嵌在浓厚的黑夜里默不作声,颇有几分落花人独立的清洛之感。浓烈的红,映着如漆的黑,如此一来,山脚下的夜便更多几度静谧。
我的房间斜对着夜里那围楼,远远望去,似近还远,终究不知与它的真实距离。清晨醒来,再跑去看,窗外已是一片澄澈的绿意,远山相对,近处则是散乱的建筑,像是夜里零落下来的星辰,随意点缀在乡野之间。楼下正对是一大片水泥砌台,往前望去,又是几处院落,中间小道窄窄镶嵌其中,不知通畅与否。我寻那夜里见的围楼,竟不见踪影,细一看,却是在那凌乱的一丛星辰之间,熄了灯火,黯然矣。我于是有些兴味索然,似乎美景在即,没有好好珍惜,迟疑一晚,便已物是人非。前夜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围楼远景成了梦中太虚幻境,又如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油屋,远远见过,却错过去,实在遗憾。
临别前夜,收拾行装,目光所至,窗外那梦境竟又恍若初来那日。夜幕下,大红的灯笼红彤彤地亮起来,荆枣一般颗颗分明,空气中似乎已弥漫起颗颗甜香,诱人前往。于是草草打点完毕,迫不及待地携三五趣友同行,向那璀璨之地而去。
围楼实则正是客家土楼,只是自心觉得用“围”字更贴切一些。白天里参观过一处极大的土楼,据说是当年三代人前赴后继搭建起来的成果,用了周易八卦做布局,以水作隔,贯穿在院落间,防火又防盗。夜里三米长的粗重门闩挡过去,整座围楼里三四百人便可高枕无忧。
土楼的一楼、二楼分别作厨房、仓储之用,之上楼层则做卧室之用。三楼、四楼的居室窗户开得小,高高镶嵌在土楼的泥坯子里,若是调皮的孩子叛逆起来想要离家出走,料定是逃不出围楼的掌心。土楼是有自己一分乐土的,里面的人随意出不得,外人强入也是难能如愿。据说门楣之上有隐藏起来的极大水箱,若是外面强敌硬攻,也要碰壁不得入了。想来钱锺书先生必是见过土楼的风采的,那围城的意象莫不是因这围楼而起?
通往围楼的小路上铺满了砂砾石,一双单鞋踩上去,似乎听得到鞋跟轻微的疼痛。酒店后面那羊肠小道果然行不通,但料想不到另有这曲径通幽的好去处。过了一段砂砾乱石铺就的小路,眼前便柳暗花明起来,路虽依然是窄的,却平坦起来,蜿蜒通向眼前灯笼高悬的围楼的入口。小路两边用了彩光导引,路面很是清晰,空气中都是灯光的五彩斑斓,漂浮的细小尘埃大概也有了颜色,入了镜头,像城市广告牌背景图里高架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之景。只是这“车水马龙”单薄了些,只从中取两条线,取一点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点缀遥远山野中的落寞洋场。
经过几处破旧的杂物棚,棚顶已经坍塌了一半下去,不知棚子是否有主人,若是有,不知主人是否也觉得这破败的棚子给这清幽处平添了几分逍遥的姿态。转角便是土楼厚重的泥墙,指尖抚去,细匀的黄土粉末便粘留几分在其上。黄土是硬的,在南方山水的氤氲下又多了几分小家碧玉的温润。然而这温润又透着几分落寞,似乎必得要黄土高原上那安塞腰鼓的热烈方能将黄土的热情挥洒尽致,鼓点扬起松软的黄土在天地间肆意挥洒,又是另一番激昂景致了。一南一北,黄土入乡随俗,成就着一方水土,也成就起一方文明。
沿着泥墙走下去,不多时便可转进门厅。两大扇木门敞开两边,门上的年画被灯笼的红光衬起来,更多了年节般的喜庆。门厅正对院中厅堂的门楣,大概是因了去年《大鱼海棠》的热映,门厅上系了大大小小一排红色的海豚玩偶,坚实的木制长凳放在两边以供茶歇,三层大红的灯笼映着三排圆形廊道更有了喜庆的兴味。
我将手机镜头对准大红的灯笼,要把那喜庆留在指尖以作纪念,擦肩的中年女人告诉我,要把焦点点到灯笼上才好看。我敲了一处那红作一团的喜庆,果然喜庆便有了明晰的轮廓,夜的浓黑也与之俱存,多了一番宁静的趣味。后来把那照片发到群里去,似乎吸引了更多几人夜里赶过去一睹那隐居幻境的土楼的风采。想来那照片虽然不比实景,倒也颇得几分真传了。
沿着木梯拾级而上,尘落处有几分轻微的吱呀声,那声音却并不矫情,倒是有几分柔韧的低调。木梯转角的土楼墙上嵌了一处小窗,透出楼外隐约几丛树影。楼里房间不大,已经不再住人,有房间挂了字画,有的留下了古时木床、衣柜、旧时的缝纫机与陶瓷物件,革命时代的宣传画贴在墙上,甚至地上。楼中变成了藏宝屋,每个屋子都激发着探险者的好奇心,每个物件都可以让人心生无限遐想,浪漫的,恐怖的,家庭伦理与神秘诡异。高跟鞋状的青花瓷落在桌上,一张旧式木床,加一处古旧衣柜便构成一幅诡异的“案发现场”。若有胆量去拉一下衣柜的门,那吱呀声响在空荡的房间里,转身再瞥见那双桌上的青花瓷跟鞋,也必然要失神而逃了。然而转身走进邻合,桌上掉漆的旧皮箱里一方手摇唱机又是另一个片场、另一番风味与遐思了。
顶楼屋檐上围一圈五彩霓虹,远处是酒店金光闪闪的招牌文字。站到顶层去,晚风轻柔地拂过面庞,一轮浅月遥映天地间,夜色温柔。空气中的祥和宁静无声环绕着游人缓缓流淌,泉水般的清甜流过围楼的边边角角,沁入人心,>中刷尽人们心间的浮尘杂念。
围楼是低调的,外观简单,看似粗糙,入院方觉是世间奇境,有着通达实用的美观。倚栏俯瞰整座院落,一时间竞有些恍如隔世之感。想来这偌大一处围楼,在这许多年风雨飘摇之中,历经山河变迁,不知沉积了多少故事留在风中随风沙远去。家族兴亡、情仇爱恨,如今全不复存在,只剩人去楼空的萧然。
月上高樓,楼外芭蕉静默清守在旁。土楼围墙的裂痕还在,脱去泥胎的旧墙还在,映着古老的月光,古老的故事已经沉寂在大河山川之中。
沿着来时小道折归酒店,意外地发现原来酒店后门直通那小道,如此,沉寂的夜里又多一番柳暗花明的豁然。
次日清晨,离别的笙箫换了汽车的鸣笛,静候在大堂之外。最后望一眼窗外河山,一切重归沉寂,仿佛那一夜鱼龙舞,都化风而去,像做了一场美梦,梦醒却笑自己子虚乌有一番痴人说梦了。
我的房间斜对着夜里那围楼,远远望去,似近还远,终究不知与它的真实距离。清晨醒来,再跑去看,窗外已是一片澄澈的绿意,远山相对,近处则是散乱的建筑,像是夜里零落下来的星辰,随意点缀在乡野之间。楼下正对是一大片水泥砌台,往前望去,又是几处院落,中间小道窄窄镶嵌其中,不知通畅与否。我寻那夜里见的围楼,竟不见踪影,细一看,却是在那凌乱的一丛星辰之间,熄了灯火,黯然矣。我于是有些兴味索然,似乎美景在即,没有好好珍惜,迟疑一晚,便已物是人非。前夜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围楼远景成了梦中太虚幻境,又如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油屋,远远见过,却错过去,实在遗憾。
临别前夜,收拾行装,目光所至,窗外那梦境竟又恍若初来那日。夜幕下,大红的灯笼红彤彤地亮起来,荆枣一般颗颗分明,空气中似乎已弥漫起颗颗甜香,诱人前往。于是草草打点完毕,迫不及待地携三五趣友同行,向那璀璨之地而去。
围楼实则正是客家土楼,只是自心觉得用“围”字更贴切一些。白天里参观过一处极大的土楼,据说是当年三代人前赴后继搭建起来的成果,用了周易八卦做布局,以水作隔,贯穿在院落间,防火又防盗。夜里三米长的粗重门闩挡过去,整座围楼里三四百人便可高枕无忧。
土楼的一楼、二楼分别作厨房、仓储之用,之上楼层则做卧室之用。三楼、四楼的居室窗户开得小,高高镶嵌在土楼的泥坯子里,若是调皮的孩子叛逆起来想要离家出走,料定是逃不出围楼的掌心。土楼是有自己一分乐土的,里面的人随意出不得,外人强入也是难能如愿。据说门楣之上有隐藏起来的极大水箱,若是外面强敌硬攻,也要碰壁不得入了。想来钱锺书先生必是见过土楼的风采的,那围城的意象莫不是因这围楼而起?
通往围楼的小路上铺满了砂砾石,一双单鞋踩上去,似乎听得到鞋跟轻微的疼痛。酒店后面那羊肠小道果然行不通,但料想不到另有这曲径通幽的好去处。过了一段砂砾乱石铺就的小路,眼前便柳暗花明起来,路虽依然是窄的,却平坦起来,蜿蜒通向眼前灯笼高悬的围楼的入口。小路两边用了彩光导引,路面很是清晰,空气中都是灯光的五彩斑斓,漂浮的细小尘埃大概也有了颜色,入了镜头,像城市广告牌背景图里高架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之景。只是这“车水马龙”单薄了些,只从中取两条线,取一点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点缀遥远山野中的落寞洋场。
经过几处破旧的杂物棚,棚顶已经坍塌了一半下去,不知棚子是否有主人,若是有,不知主人是否也觉得这破败的棚子给这清幽处平添了几分逍遥的姿态。转角便是土楼厚重的泥墙,指尖抚去,细匀的黄土粉末便粘留几分在其上。黄土是硬的,在南方山水的氤氲下又多了几分小家碧玉的温润。然而这温润又透着几分落寞,似乎必得要黄土高原上那安塞腰鼓的热烈方能将黄土的热情挥洒尽致,鼓点扬起松软的黄土在天地间肆意挥洒,又是另一番激昂景致了。一南一北,黄土入乡随俗,成就着一方水土,也成就起一方文明。
沿着泥墙走下去,不多时便可转进门厅。两大扇木门敞开两边,门上的年画被灯笼的红光衬起来,更多了年节般的喜庆。门厅正对院中厅堂的门楣,大概是因了去年《大鱼海棠》的热映,门厅上系了大大小小一排红色的海豚玩偶,坚实的木制长凳放在两边以供茶歇,三层大红的灯笼映着三排圆形廊道更有了喜庆的兴味。
我将手机镜头对准大红的灯笼,要把那喜庆留在指尖以作纪念,擦肩的中年女人告诉我,要把焦点点到灯笼上才好看。我敲了一处那红作一团的喜庆,果然喜庆便有了明晰的轮廓,夜的浓黑也与之俱存,多了一番宁静的趣味。后来把那照片发到群里去,似乎吸引了更多几人夜里赶过去一睹那隐居幻境的土楼的风采。想来那照片虽然不比实景,倒也颇得几分真传了。
沿着木梯拾级而上,尘落处有几分轻微的吱呀声,那声音却并不矫情,倒是有几分柔韧的低调。木梯转角的土楼墙上嵌了一处小窗,透出楼外隐约几丛树影。楼里房间不大,已经不再住人,有房间挂了字画,有的留下了古时木床、衣柜、旧时的缝纫机与陶瓷物件,革命时代的宣传画贴在墙上,甚至地上。楼中变成了藏宝屋,每个屋子都激发着探险者的好奇心,每个物件都可以让人心生无限遐想,浪漫的,恐怖的,家庭伦理与神秘诡异。高跟鞋状的青花瓷落在桌上,一张旧式木床,加一处古旧衣柜便构成一幅诡异的“案发现场”。若有胆量去拉一下衣柜的门,那吱呀声响在空荡的房间里,转身再瞥见那双桌上的青花瓷跟鞋,也必然要失神而逃了。然而转身走进邻合,桌上掉漆的旧皮箱里一方手摇唱机又是另一个片场、另一番风味与遐思了。
顶楼屋檐上围一圈五彩霓虹,远处是酒店金光闪闪的招牌文字。站到顶层去,晚风轻柔地拂过面庞,一轮浅月遥映天地间,夜色温柔。空气中的祥和宁静无声环绕着游人缓缓流淌,泉水般的清甜流过围楼的边边角角,沁入人心,>中刷尽人们心间的浮尘杂念。
围楼是低调的,外观简单,看似粗糙,入院方觉是世间奇境,有着通达实用的美观。倚栏俯瞰整座院落,一时间竞有些恍如隔世之感。想来这偌大一处围楼,在这许多年风雨飘摇之中,历经山河变迁,不知沉积了多少故事留在风中随风沙远去。家族兴亡、情仇爱恨,如今全不复存在,只剩人去楼空的萧然。
月上高樓,楼外芭蕉静默清守在旁。土楼围墙的裂痕还在,脱去泥胎的旧墙还在,映着古老的月光,古老的故事已经沉寂在大河山川之中。
沿着来时小道折归酒店,意外地发现原来酒店后门直通那小道,如此,沉寂的夜里又多一番柳暗花明的豁然。
次日清晨,离别的笙箫换了汽车的鸣笛,静候在大堂之外。最后望一眼窗外河山,一切重归沉寂,仿佛那一夜鱼龙舞,都化风而去,像做了一场美梦,梦醒却笑自己子虚乌有一番痴人说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