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燕山职业学校隶属燕山教育委员会,为北京市省部级重点校。燕山职业学校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于2014年初正式成立,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基地是面向燕山地区和全市中小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亲历实践过程为主要形式,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基地成立以来,坚持以“践行素质教育、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全品格、引领实践新模式”为办学宗旨,秉承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坚持在实践活动中完善学生的健全品格,努力做到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支撑点,校内外教育一体化。
一、正确把握课程目标
燕山中小学实践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弥补校内课堂教育教学的不足,找到拓展学生实践认知的结合点,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所看、所听、所画、所做、所照、所遵、所帮、所感、所想、所担、所创。同时,基地的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动手中增长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品质。
二、合理建构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设与开发
基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软硬件完备,课程体系新颖,已建成金工、木工、电子、陶艺、手工、科技创新、烹饪、面点、茶艺、摄影等二十余间综合实践活动专用教室,教室配备了完善的设施,保障学生高质安全地进行实践活动。课程之余,基地携手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团队拓展、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等课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与此同时,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燕职北台基地,优化管理和课程模式,开拓了学生体验乡土文化、体验农事劳动、体验生态研究、体验餐饮职业等新领域课程,每年北台基地固定接待学生实践活动人数达两千余人次。
目前,中小学阶段共开设课程四十余项,在教师们实践、反思、修正、完善中逐层逐级地推进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设置在扩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同时,践行了素质教育,基地将用创新的精神引领着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二)课程形态与模式
近年来,基地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一是从整班集体大规模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小组交叉合作模式开展活动。小组交叉合作模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协助,发扬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二是基地开设学生自主选课模式,即向学生介绍开放的实践活动项目、研究主体、实践成果,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意愿进行自主选课。选课模式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选题、主动研究和自由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资源利用与创新
职业教育课程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与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主旨正好吻合。基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充分依托燕山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与创新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第一,有效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专业教室、设施设备和校园环境。第二,分解、延伸职业教育中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专业课程。
三、创新实践课程管理
1.聚焦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服务基础教育
重视各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综合运用,让学生能运用学到的学科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所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木工课制作钟表中,教师以我国总理李克强赠送德国总理默克尔礼物——鲁班锁事件进行导入,加入了两国关系、友好外交的政治知识;实践环节中以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作品设计为主线,学生自主设计外观新颖的钟表样式,体现了学生的美术功底,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准确标注钟点;在作品展示交流中,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锻炼了其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观察、体味、设计、操作、再创和交流,将学科知识有效融合。
2.关注任务驱动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时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在模型制作的实践活动中,初三年级学生实践主题是国旗升降设备。实践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物理力学知识,并出示实践任务;实践中,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和工具,运用力学原理,自主设计、组装、制作国旗升降设备;后期,学生再对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反复测试和优化改进,最终形成可以成功使用的国旗升降设备。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生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更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3.注重素养提升的教学过程,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基地重视对学生“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的培养。在技术素养的培养中,教师将技术知识、技术行为能力、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作为培养方向,渗透在实践课程中。茶艺课“学泡一壶好茶”中,教师通过设计两组对比研究实验,引导学生从茶叶冲泡时间和泡茶水温两个因素进行探究茶汤的口感,并设计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两个对比实验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更多的实验,对两个因素再做进一步探究,从而尝试找到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泡茶时间和水温。教学活动安排了学生的探究对比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探索通过控制水温和冲泡时间,泡出一杯自己感觉口味最好的茶。
四、建立完善课程评价
1.注重过程评价
实践课程重视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基地在学生评价管理工作中坚持“亮点工程”,即教师的评价要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
2.多元互动评价
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不仅包含课堂上的自评、互评和他评,还包括要为学生建立才能展示和自主交流成果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信与认可。
一、正确把握课程目标
燕山中小学实践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弥补校内课堂教育教学的不足,找到拓展学生实践认知的结合点,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所看、所听、所画、所做、所照、所遵、所帮、所感、所想、所担、所创。同时,基地的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动手中增长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品质。
二、合理建构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设与开发
基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软硬件完备,课程体系新颖,已建成金工、木工、电子、陶艺、手工、科技创新、烹饪、面点、茶艺、摄影等二十余间综合实践活动专用教室,教室配备了完善的设施,保障学生高质安全地进行实践活动。课程之余,基地携手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团队拓展、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等课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与此同时,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燕职北台基地,优化管理和课程模式,开拓了学生体验乡土文化、体验农事劳动、体验生态研究、体验餐饮职业等新领域课程,每年北台基地固定接待学生实践活动人数达两千余人次。
目前,中小学阶段共开设课程四十余项,在教师们实践、反思、修正、完善中逐层逐级地推进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设置在扩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同时,践行了素质教育,基地将用创新的精神引领着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二)课程形态与模式
近年来,基地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一是从整班集体大规模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小组交叉合作模式开展活动。小组交叉合作模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协助,发扬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二是基地开设学生自主选课模式,即向学生介绍开放的实践活动项目、研究主体、实践成果,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意愿进行自主选课。选课模式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选题、主动研究和自由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资源利用与创新
职业教育课程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与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主旨正好吻合。基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充分依托燕山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与创新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第一,有效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专业教室、设施设备和校园环境。第二,分解、延伸职业教育中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专业课程。
三、创新实践课程管理
1.聚焦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服务基础教育
重视各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和综合运用,让学生能运用学到的学科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所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木工课制作钟表中,教师以我国总理李克强赠送德国总理默克尔礼物——鲁班锁事件进行导入,加入了两国关系、友好外交的政治知识;实践环节中以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作品设计为主线,学生自主设计外观新颖的钟表样式,体现了学生的美术功底,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准确标注钟点;在作品展示交流中,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锻炼了其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观察、体味、设计、操作、再创和交流,将学科知识有效融合。
2.关注任务驱动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时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在模型制作的实践活动中,初三年级学生实践主题是国旗升降设备。实践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物理力学知识,并出示实践任务;实践中,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和工具,运用力学原理,自主设计、组装、制作国旗升降设备;后期,学生再对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反复测试和优化改进,最终形成可以成功使用的国旗升降设备。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生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更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3.注重素养提升的教学过程,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基地重视对学生“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的培养。在技术素养的培养中,教师将技术知识、技术行为能力、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作为培养方向,渗透在实践课程中。茶艺课“学泡一壶好茶”中,教师通过设计两组对比研究实验,引导学生从茶叶冲泡时间和泡茶水温两个因素进行探究茶汤的口感,并设计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两个对比实验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更多的实验,对两个因素再做进一步探究,从而尝试找到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泡茶时间和水温。教学活动安排了学生的探究对比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探索通过控制水温和冲泡时间,泡出一杯自己感觉口味最好的茶。
四、建立完善课程评价
1.注重过程评价
实践课程重视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基地在学生评价管理工作中坚持“亮点工程”,即教师的评价要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
2.多元互动评价
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不仅包含课堂上的自评、互评和他评,还包括要为学生建立才能展示和自主交流成果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信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