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教育行为才是有效的?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问。幼儿园每天都有大量的、不同的教育现象产生,教师如何明锐地察觉到幼儿的教育需求,给予每位幼儿有效的支持?笔者曾亲历过两位大班幼儿玩“网接球”游戏,在近距离的交流互动中,见证幼儿玩“网接球”游戏的点滴进步,收获颇多的感悟。
“网接球”是两人合作玩的体育游戏,两人相对拉起长方形绳网的四角,将放在绳网中央的布球,同时向上高高抛起,然后再用绳网接住。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这个游戏需要两人密切合作、协调配合,具有一定挑战性。
晨鍛时间,小A和小B选择了“网接球”的游戏,看得出他俩是初次玩,因为行动不一致连抛了好几次,球不是没抛起来就是向一个方向滚出去,连续失败破坏了他们玩的兴致,小A丢下绳网走了,小B则拿着绳网漫无目的地甩动。
一直在观察孩子玩游戏的教师轻轻地走到小B身边关切地问:“你们怎么不玩网接球了?”
小B有点无奈:“我们玩了好多次了,抛不起来,也接不到,没意思!”
教师:“那你们是不是很想把球抛起来呢?”
小B说:“对呀!”
教师笑着说:“去把你的小伙伴叫过来,我们一起想个办法争取把布球抛起来。”
小B满心欢喜地跑过去,边跑边大声地喊:“小A快来,老师和我们一起想办法抛球。”
两个小朋友充满期待地跑到教师身边。
教师认真地说:“你们有没有想过,球为什么抛不起来?”
两个小朋友边摇头边回答:“没有。”
教师拿起绳网:“两个人怎么配合才能让球抛起来?你们再去试一试,好吗?”
两个小朋友去尝试了,连续抛了三次布球都没有成功,但他们也有了一点小发现。
小B说:“我喊一、二、三,就一起抛。”接下来的几次抛球有一次抛起来了。
这个时候,教师向他们走过去:“布球抛起来了吗?”两个孩子兴奋得直点头。
教师紧接着问:“那你们是怎么将布球抛起来的,想过吗?”
小B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喊一、二、三的。”
教师:“你们俩一起喊一、二、三有什么好处?”(教师将一起两个字说得比较重,有强调的意思)
小A说:“那样我们俩就能一起抛。”
教师故意做出听明白的神情:“哦,原来想让布球抛起来,必须两个小朋友要一起抛,动作还要一致对吗?”
小A、小B不住地点头:“对,对!”
教师跟着提出新的建议:“那你们能不能再试一试将布球接住呢?”
两个孩子拿着绳网又去玩了,教师远远观察,发现两孩子将布球抛上去很多次,不是往左边歪,就是往右边斜,多次尝试还是没有接住布球后,教师又走过去了。
两个孩子面带勉强的笑容:“老师,我们还是没有接住布球呢。”
教师:“你们可以仔细地想一想,抛出去的布球往哪里跑你俩能将它接住?”
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一边跳一边说:“往上!”
教师:“那你们再试一试,记住布球要往上抛。”
他俩满怀信心地又去玩了,头两次抛的是歪的,后来向上抛了一次直的,布球终于接住了,两个人欣喜若狂地跑过来,把这个消息告诉教师。
小A、小B争着说:“老师,老师,我们接住了!”
教师深情夸张地表扬孩子:“太棒了!”
教师不失时机又提出了建议:“如果布球抛歪了,往歪的方向跑,你们不是有小脚吗,你们的小脚也会跑呀?”
小B说:“让我们再试试,好吗?”
教师:“好的呀,赶快去试一试。”
两个孩子正要转身去玩,提示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来了,今天的体育游戏活动结束了。
从“网接球”活动案例记录可以看到,首先,作为教师对幼儿学会玩“网接球”这个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游戏是有足够信心的,并且努力将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意愿从态度、表情、话语中不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带动幼儿,激发幼儿带着必胜的信心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其次,教师精心思考了引导方法和指导策略的运用,当孩子屡次失败几乎放弃的时候,教师及时以朋友的姿态出现,用一起想办法的形式向孩子提出游戏的建议,重新激发出幼儿探索的欲望;当看到幼儿的布球抛起来了获得初步成功的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出现,提出了一个接住布球的新要求,让幼儿带着热情和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继续接受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战。最后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给予点拨,启发两个孩子不断自主地修正自己游戏活动的行为,让他们自己发现和摸索到玩这个“网接球”游戏的窍门,向着成功逐步迈进。
从表面上看,教师运用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让两个孩子基本学会了“网接球”的游戏,但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和良好的教育结果。若透过这个事实和结果分析,探寻这个事实和结果背后的教育价值,不难发现教师的用心良苦:教师教给两个孩子的决不仅仅是会玩“网接球”游戏的本领,而是通过“网接球”这个具体的游戏活动和操作过程,让孩子深刻体验到面对困难不害怕,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挑战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心,让孩子具体地学习到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如何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你们有没有想过,球为什么抛不起来?两个人怎么配合才能让球抛起来?你们去试一试,再试一试……”这些教师对孩子有效引导的声音,将会印刻在幼儿的脑海里,不断地提示和激励孩子。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善于明察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幼儿活动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支持幼儿的学习成长,智慧的教育目光始终放在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前方,不断生成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教育行为成为教师追求的专业成长目标。
“网接球”是两人合作玩的体育游戏,两人相对拉起长方形绳网的四角,将放在绳网中央的布球,同时向上高高抛起,然后再用绳网接住。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这个游戏需要两人密切合作、协调配合,具有一定挑战性。
晨鍛时间,小A和小B选择了“网接球”的游戏,看得出他俩是初次玩,因为行动不一致连抛了好几次,球不是没抛起来就是向一个方向滚出去,连续失败破坏了他们玩的兴致,小A丢下绳网走了,小B则拿着绳网漫无目的地甩动。
一直在观察孩子玩游戏的教师轻轻地走到小B身边关切地问:“你们怎么不玩网接球了?”
小B有点无奈:“我们玩了好多次了,抛不起来,也接不到,没意思!”
教师:“那你们是不是很想把球抛起来呢?”
小B说:“对呀!”
教师笑着说:“去把你的小伙伴叫过来,我们一起想个办法争取把布球抛起来。”
小B满心欢喜地跑过去,边跑边大声地喊:“小A快来,老师和我们一起想办法抛球。”
两个小朋友充满期待地跑到教师身边。
教师认真地说:“你们有没有想过,球为什么抛不起来?”
两个小朋友边摇头边回答:“没有。”
教师拿起绳网:“两个人怎么配合才能让球抛起来?你们再去试一试,好吗?”
两个小朋友去尝试了,连续抛了三次布球都没有成功,但他们也有了一点小发现。
小B说:“我喊一、二、三,就一起抛。”接下来的几次抛球有一次抛起来了。
这个时候,教师向他们走过去:“布球抛起来了吗?”两个孩子兴奋得直点头。
教师紧接着问:“那你们是怎么将布球抛起来的,想过吗?”
小B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喊一、二、三的。”
教师:“你们俩一起喊一、二、三有什么好处?”(教师将一起两个字说得比较重,有强调的意思)
小A说:“那样我们俩就能一起抛。”
教师故意做出听明白的神情:“哦,原来想让布球抛起来,必须两个小朋友要一起抛,动作还要一致对吗?”
小A、小B不住地点头:“对,对!”
教师跟着提出新的建议:“那你们能不能再试一试将布球接住呢?”
两个孩子拿着绳网又去玩了,教师远远观察,发现两孩子将布球抛上去很多次,不是往左边歪,就是往右边斜,多次尝试还是没有接住布球后,教师又走过去了。
两个孩子面带勉强的笑容:“老师,我们还是没有接住布球呢。”
教师:“你们可以仔细地想一想,抛出去的布球往哪里跑你俩能将它接住?”
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一边跳一边说:“往上!”
教师:“那你们再试一试,记住布球要往上抛。”
他俩满怀信心地又去玩了,头两次抛的是歪的,后来向上抛了一次直的,布球终于接住了,两个人欣喜若狂地跑过来,把这个消息告诉教师。
小A、小B争着说:“老师,老师,我们接住了!”
教师深情夸张地表扬孩子:“太棒了!”
教师不失时机又提出了建议:“如果布球抛歪了,往歪的方向跑,你们不是有小脚吗,你们的小脚也会跑呀?”
小B说:“让我们再试试,好吗?”
教师:“好的呀,赶快去试一试。”
两个孩子正要转身去玩,提示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来了,今天的体育游戏活动结束了。
从“网接球”活动案例记录可以看到,首先,作为教师对幼儿学会玩“网接球”这个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游戏是有足够信心的,并且努力将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意愿从态度、表情、话语中不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带动幼儿,激发幼儿带着必胜的信心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其次,教师精心思考了引导方法和指导策略的运用,当孩子屡次失败几乎放弃的时候,教师及时以朋友的姿态出现,用一起想办法的形式向孩子提出游戏的建议,重新激发出幼儿探索的欲望;当看到幼儿的布球抛起来了获得初步成功的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出现,提出了一个接住布球的新要求,让幼儿带着热情和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继续接受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战。最后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给予点拨,启发两个孩子不断自主地修正自己游戏活动的行为,让他们自己发现和摸索到玩这个“网接球”游戏的窍门,向着成功逐步迈进。
从表面上看,教师运用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让两个孩子基本学会了“网接球”的游戏,但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和良好的教育结果。若透过这个事实和结果分析,探寻这个事实和结果背后的教育价值,不难发现教师的用心良苦:教师教给两个孩子的决不仅仅是会玩“网接球”游戏的本领,而是通过“网接球”这个具体的游戏活动和操作过程,让孩子深刻体验到面对困难不害怕,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挑战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心,让孩子具体地学习到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如何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你们有没有想过,球为什么抛不起来?两个人怎么配合才能让球抛起来?你们去试一试,再试一试……”这些教师对孩子有效引导的声音,将会印刻在幼儿的脑海里,不断地提示和激励孩子。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善于明察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幼儿活动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支持幼儿的学习成长,智慧的教育目光始终放在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前方,不断生成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教育行为成为教师追求的专业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