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体现它。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她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由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从备课,上课一直到课下的批改作业,时时刻刻体现人文精神,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备课时不仅参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
  参透教材对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再加上科学的发展,高科技已经进入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查阅资料,辅助自己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但是一个老师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仅吃透教材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所以教师备课的关键在学生。我在备课过程中,时刻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来安排课堂结构,设置教学环节。如:在每篇课文初读结束之后,我安排的环节是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收获,而不是检查字词。因为我们成人在读过一篇文章后,首先就是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而不去关注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学生同样也应该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我一般不先处理字词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课堂结构。
  再有,每新学一篇课文,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时,我从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并结合文体特点自由读。虽然说提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些问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下一步分析文章带来很大方便,但是这种方式就违背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试想,如果你在读一篇文章之前,先给你提出几个问题,你还愿意去读吗?学生亦是如此。
  设置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能培养学生高尚情*的原则,来寻找文章的突破口。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处理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你从文章中感悟到了些什么道理?并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哲理拟成格言警句,声情并茂的读给同学们听。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积极的思索着人生和自然的关系,写出了很精彩的语言。
  生1:当人们遇到不幸时,不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展现自己。
  生2: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才是充实丰富完美的。
  生3:生活不是处处美好,但是你可以创造美好。
  生4:没有人能剥夺你生的权利,有的只是你放弃了那生命之花,放弃了那繁花似锦的生活。
  ……
  学生能写出这么富含深意的语言,并能以此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可见他们对文章主旨理解之透彻,感悟之深刻。
  由此可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我备课的指导思想。
  (二)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
  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按照备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从文章内容中你读出了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答:“他是个对音乐执着,对前途乐观,与厄运顽强斗争的人。”“随即其他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出现了争论的场面。面对此情景,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贝多芬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消极怠世;当他情绪好的时候,沉浸于他的音乐世界中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乐观的,积极的,进取的。
  (三)作业批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在语文作业中,一般的批语是从文章或文段的立意,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来作评语。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评语视而不见,为此我改变了往日那种习惯性的评语内容,而是从人文性的角度来点评。
  在一些学生的日记中,我针对他们所反应出来的思想状况以及在平时上课中所捕捉到的一些信息因人而异的写下了对每位学生的情感评价和期望。在一位调皮的差生日记中,我这样写道: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老师深信这一点。老师更相信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会慢慢改变自己以前的那种思想状态,把心思转到学习上来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这位学生虽没有在日记上写出什么,但是用行动告诉了我,他在努力的改变自己。
  学生的作文中,我也采用了这种评语,收效甚丰。 这样的作业评语不仅成了师生交流思想的阵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一定要更科学有效的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们教师自身就要去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以此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骄子。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兴趣要在快乐的气氛中去培养,被动接受知识何来兴趣可言?在新课改实施几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让学生用“快乐学习”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讲者、主导者,虽然
期刊
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作文教学是必然的选择。而实际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是:作文,作文,作得头疼;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尤其是学生怕写。学生怕写,究其原因:学生作文缺乏自信,这是他们提高作文水平的最大的心理障碍。自信——激发潜能的最佳法宝,如果你能顽强地相信自己,那么你才能奋力追求,才敢于去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惧怕作文,没有语言好写,没有材料可写,没有兴趣去写。作文教学之所以这般不容乐观,最主要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科学、系统、个性化的指导;二是学生积累太少,语言贫乏;三是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写作需要情境创设,需要生活积累,需要语言储备,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情感的参与。因此,我们进行了“生活作文”和“情境作文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事的变迁,偶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偶像是一种精神,一种榜样,它可以作为一种奋斗的动力,或是作为一种精神的支柱,或是作为一种前进的榜样。它是人类不可缺失的食粮,催促和鼓励人们永不懈怠地向前。在五花八门的价值观的当下,偶像有了它的新意义并有着巨大的魅力。  当下,90后中学生这一代都有一种共性的叛逆特征,都有着自己心中的偶像,比如什么体坛明星,什么歌坛明星,什么文坛明星,什么影视明
期刊
“空白”是接受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文学本文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学本文已实写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它具有召唤性。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经典之笔”,较耐咀嚼,意味无穷。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完全的形(即“空白”)呈现于眼前,会引起读者的一种完形心理,产生追求完整、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涉及的领域广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博学多才,而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网络则弥补了这个不足。由于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我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料,每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来。我们通过网络探讨每一篇课文教学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让我们的教研活动不再局限于同事之间。网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天然优
期刊
口语交际是一种融听说能力、交往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口语是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因此,加强口语交际教学,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让学生敢说  学生口语交际中自信心的培养直接影响他们口语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正确而高效的培养和发展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我结合
期刊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害,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可土崩瓦解。讲析课文,抓住文眼,任它纷繁复杂,随之牵引,即可化难为易,直接进入阅读氛围,走入作者内心,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文章的标题,往往被称作文章的“题眼”,它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往往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