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侧胸部小切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挑选我院进行常规防腐的尸体标本30例(共60侧)进行解剖,观测尸体标本胸前外侧区内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体表定位。结果 胸背神经均在第5或第4肋间隙进入背阔肌,胸长神经均在第5或第4肋间隙进入前锯肌,胸外侧血管均在第4或第3肋间隙进入间隙,尸体标本两侧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的入路方式、横径(压径)及暴露长度无明显差异,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侧胸部胸大肌与背阔肌之间的间隙内,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均有固定的分布及走行,在进行侧胸部小切口时,需要注意观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关键词】 侧胸部小切口 应用解剖 胸背血管 胸背神经 胸外侧血管 胸长神经
临床外科医生在进行开胸手术时一般采用胸部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操作复杂,且对患者胸壁具有一定的损伤,导致术中出血量多,患者在手术后也会发生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胸痛等情况[1]。近年来临床推行侧胸部小切口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视野开阔、患者术后愈合快等优点,正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2]。但对于侧胸部小切口手术的解剖基础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对侧胸部小切口应用的解剖学基础进行探究,观察胸前外侧区内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体表定位,为临床侧胸部小切口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进行常规防腐的尸体标本30例(共60侧),30例尸体标本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35.63±1.34)岁。尸体最短保存时间1个月,最长保存时间1年,平均保存时间(3.63±0.18)个月。
1.2 方法
对选取的30例尸体标本进行解剖,重点解剖侧胸部胸大肌与背阔肌之间的间隙,观察间隙内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体表定位,采用精密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定位和测量神经及血管的外径、长度。
1.3 评价指标
记录尸体标本左、右侧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测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尸体标本的平均年龄、保存时间、横径、压径、暴露长度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尸体标本的各项指标所占百分比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背血管和胸背神经
胸背神经从臂丛后束出发,向外纵行走行,并随肩胛骨的外缘下降,穿过背阔肌与胸大肌的间隙。
左侧胸背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13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背阔肌,占43.33%,17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56.67%。
右侧胸背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14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背阔肌,占46.67%,16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53.33%。
胸背血管从肩胛下血管出发,与胸背神经走行方向一致,位于胸背神经的内侧。左、右侧胸背神经的入路方式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2.2 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
胸长神经从臂丛中干及上干出发,在腋动脉及臂丛的后方进腋窝,并沿前锯肌的表面下降。
左侧胸长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21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前锯肌,占70.00%,9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30.00%。
右侧胸长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20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前锯肌,占66.67%,10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33.33%。
左胸外侧血管与右胸外侧血管均有26例从第3根肋间隙进入间隙,占86.67%,有4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占13.33%。左、右侧胸长神经及外侧血管的入路方式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30例尸体标本左侧与右侧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的横径(压径)及暴露长度无明显差异,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详见表1。
表1 30例尸体标本两侧间隙内神经、血管的长度及横径测量结果对比
3 讨论
早期临床开胸手术需要将背阔肌、斜方肌、前锯肌部分或全部切断,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加大手术风险,患者手术后伤口愈合缓慢[3]。侧胸部小切口是在患者的背阔肌下方作一个斜形、长约11cm左右的切口,潜行分离胸大肌与背阔肌之间的间隙,然后将前锯肌的纤维钝性分离,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选择合适的入路,在肋上缘将肋骨膜切开,然后剪开壁胸膜进胸[4]。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对胸部神经及浅层肌进行切断或结扎,也不需要对肋骨进行切除,对患者的损伤小,术后愈合快,且操作医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5],促使患者尽快恢复。
本研究通过对30例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发现,人体双侧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均有固定的走行,且两侧的横径及暴露长度无明显差异。临床在进行侧胸部小切口手术时,操作医生应掌握人体解剖结构,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或者血管,以免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应勖,朱,等.侧胸部小切口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4):314-315.
[2]王武军,王文林,邹小明,等.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5):17-18.
(*通讯作者,付升旗,硕士,教授;刘恒兴,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关键词】 侧胸部小切口 应用解剖 胸背血管 胸背神经 胸外侧血管 胸长神经
临床外科医生在进行开胸手术时一般采用胸部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操作复杂,且对患者胸壁具有一定的损伤,导致术中出血量多,患者在手术后也会发生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胸痛等情况[1]。近年来临床推行侧胸部小切口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视野开阔、患者术后愈合快等优点,正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2]。但对于侧胸部小切口手术的解剖基础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对侧胸部小切口应用的解剖学基础进行探究,观察胸前外侧区内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体表定位,为临床侧胸部小切口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进行常规防腐的尸体标本30例(共60侧),30例尸体标本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35.63±1.34)岁。尸体最短保存时间1个月,最长保存时间1年,平均保存时间(3.63±0.18)个月。
1.2 方法
对选取的30例尸体标本进行解剖,重点解剖侧胸部胸大肌与背阔肌之间的间隙,观察间隙内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体表定位,采用精密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定位和测量神经及血管的外径、长度。
1.3 评价指标
记录尸体标本左、右侧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测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尸体标本的平均年龄、保存时间、横径、压径、暴露长度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尸体标本的各项指标所占百分比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背血管和胸背神经
胸背神经从臂丛后束出发,向外纵行走行,并随肩胛骨的外缘下降,穿过背阔肌与胸大肌的间隙。
左侧胸背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13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背阔肌,占43.33%,17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56.67%。
右侧胸背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14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背阔肌,占46.67%,16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53.33%。
胸背血管从肩胛下血管出发,与胸背神经走行方向一致,位于胸背神经的内侧。左、右侧胸背神经的入路方式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2.2 胸外侧血管和胸长神经
胸长神经从臂丛中干及上干出发,在腋动脉及臂丛的后方进腋窝,并沿前锯肌的表面下降。
左侧胸长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21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前锯肌,占70.00%,9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30.00%。
右侧胸长神经:30例尸体标本中,20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前锯肌,占66.67%,10例从第5根肋间隙进入,占33.33%。
左胸外侧血管与右胸外侧血管均有26例从第3根肋间隙进入间隙,占86.67%,有4例从第4根肋间隙进入,占13.33%。左、右侧胸长神经及外侧血管的入路方式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30例尸体标本左侧与右侧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的横径(压径)及暴露长度无明显差异,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详见表1。
表1 30例尸体标本两侧间隙内神经、血管的长度及横径测量结果对比
3 讨论
早期临床开胸手术需要将背阔肌、斜方肌、前锯肌部分或全部切断,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加大手术风险,患者手术后伤口愈合缓慢[3]。侧胸部小切口是在患者的背阔肌下方作一个斜形、长约11cm左右的切口,潜行分离胸大肌与背阔肌之间的间隙,然后将前锯肌的纤维钝性分离,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选择合适的入路,在肋上缘将肋骨膜切开,然后剪开壁胸膜进胸[4]。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对胸部神经及浅层肌进行切断或结扎,也不需要对肋骨进行切除,对患者的损伤小,术后愈合快,且操作医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5],促使患者尽快恢复。
本研究通过对30例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发现,人体双侧的胸背血管、胸背神经、胸外侧血管、胸长神经均有固定的走行,且两侧的横径及暴露长度无明显差异。临床在进行侧胸部小切口手术时,操作医生应掌握人体解剖结构,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或者血管,以免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应勖,朱,等.侧胸部小切口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4):314-315.
[2]王武军,王文林,邹小明,等.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5):17-18.
(*通讯作者,付升旗,硕士,教授;刘恒兴,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