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为了恢复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方针。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使两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比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得到以下启示:第一,需要通过法律明确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第三,提高教师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政策 比较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在重新整备高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中日两国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经济成长、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中日的高等教育政策变化为中心,阐述战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主要教育政策的演变,分析各自的特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1.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二战后到21世纪初--
从1949年到21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1949年-196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复活教育事业,政府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改革。
政府基本经过两个阶段对学校的旧体制进行了改革。1952年,中国政府模仿旧苏联的教育经验实施了“院系调整”。通过院系调整,小规模的私立大学和学院被合并,综合大学减少,模仿旧苏联培养专门人才的单科大学在增加。①伴随着院系调整,国家将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必要的工学等理科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削弱。②
1958年爆发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实现教育的大跃进,建立了很多的学校。1960年,政府提出“调整、强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很多大跃进时期建立的学校被废止。高等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完善。但是强固、充实、提高的目标还有待完成。
1.21966年-1976年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1966年6月,政府公布“高等教育招生延期”。同年的6月27日和30日,高等教育机关相继颁发文件宣布停止招收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派遣。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录”中,完全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路线。随后颁发的一系列教育政策违反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1.31976年-21世纪前后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政府经历了长期的困难时期,努力使教育事业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首先,第一个重要的决策是恢复“高考制度”。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教育工作会议,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比如,恢复招收研究生、派遣留学生、增加重点大学、完备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等。直到1981年,教育部直属大学35所,其中重点大学15所。中央各行政部门管理206所,重点大学66所,加上地方各政府所属的共633所,其中重点大学97所。
1985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同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目标、实施办法。决定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各级政府要扩大对高等教育的主导权,提倡各个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第二,改变一直以来的统一管理和单一指导,实行中央、地方政府、中心都市的三层指导;第三,强调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运营机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预示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93年2月,政府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分析了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要求建立到21世纪初教育发展的全面计划。
20世纪末,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政府颁布了以《高等教育法》为代表的诸多重要的教育政策和方针。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高等教育法是高等教育领域诸多法律文件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顺畅进行。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计划纲要”,提出了国家发展教育强国的坚定决心。
进入21世纪,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高等教育可以说迎来了繁荣期。
2.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了学制改革。伴随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的制定,日本建立了适合于自身国情的学校教育制度。从战后到21世纪初,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基本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1二战后--1980年代
战时的日本教育实施了特殊政策。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优先发展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为了适应战时体制,政府缩短了学生的在学时间。其次,学生不仅中断了学业,而且强制进入兵工厂。最后,一般的学术研究被中断,只重视面向战争所需的研究。于是,在上述政策的影响下,战时中的高等教育政策基本停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日本的学制主要是青年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文部省立刻废止了战时特殊的高等教育政策。然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使高等教育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比如,1945年8月16日,废除了学徒勤劳动员令。9月5日,承认高中,大学预科,专门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入学和转学等。③
1947年3月,《学校教育法》制定。《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大学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授专门的学问和艺术,使学生具备知识、道德和应用的能力。修业年限一般是四年。除了本科之外,也有大学院、短期大学等。《学校教育法》是制定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根本法律。 进入1950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日本政府决定修改《学校教育法》,调整学校教育体制的一部分。1962年,日本政府设置了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1964年,从法律上承认了短期大学。1976年,政府设立专修学校。可以说,60年代的日本呈现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960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学校的增加,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激增。1970年,男子是29.9%,女子是17.7%。1980年,男子是41.3%,女子是33.7%。④
2.21980年--21世纪初
进入1980年代,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转换期。1984年,日本政府设置了临时教育审议会,综合分析了日本战后以来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的三个观点:第一,提出了个性化,重视个性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高等教育不局限特定的阶段,导入终身学习体系;第三,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要应对国际变化。
1987年,大学审议会成立。围绕着大学的个性化、活性化等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向文部省提出了很多的提案和报告。
1991年,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实施,促进了大学自身的教育改革。1991年到1996年,实施课程改革的大学超过9成。应该说在政府和学校的努力下,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际有67.5%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⑤
2001年6月,文部省公布了《大学(国立大学)构造改革方针》,此方针的目的是建设具有活力,国际竞争力的国公私立大学。主要内容包含大胆的促进国立大学的再编和统合;在国立大学中导入民间的经营手法;在大学导入第三者评价的竞争原理等。⑥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政府、学校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大幅度的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3.中日高等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3.1改革的背景
比较两国的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考虑两国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新世纪初,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大概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日本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是在战后,以美国的教育体制为学习的对象,建立了符合日本国情的新制大学。而中国,伴随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发生。中国以旧苏联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此时的日本,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大幅度减少。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教育面临着三大困境,即“教育质量的保障”“教育的机会均等”“政府持续可能的公共支出”,因此,日本政府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而中国,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由中央领导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为了适应经济领域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私立高校出现,传统的教育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开始转换。
3.2改革的方式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都是从政府层面到学校层面。
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从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显著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政策,建立了相对完备健全的体制,且强调提高教师的质量。而中国也在政府指导下,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高等教育事业开启了新篇章,逐步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进入大众化。
3.3重点政策
为了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中日两国都进行了重点大学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计划。比如,中国在建设重点大学方面有“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111工程”“双一流”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留学人员创业园”“春晖计划”等。
日本同样也在重点大学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21世纪COE工程”(2002年);2014年,文部科学省决定重点支持30所大学进行世界水准的教育科研,称之为“全球大学计划”。⑦
3.4启示
结合以上日本教育政策的实施,得到以下的启示。
(1)需要通过法律明确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
日本在2003年公布的《国立大学法人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法律的确立,使政府和大学的权利、责任相分离,明确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于是,需要重新定位国立大学的地位,大学不是由政府管理,而是通过法人的身份进行自我管理。与之相对,在中国,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的大学,这样不可避免行政干预的比较多,这样不仅给行财政带来一定的负担,也给大学的管理造成了一些混乱。因此,通过法律明确大学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
在中国,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的民间评价制度和专门的组织还基本没有确立。虽然大学内部有一定的评价制度,还是很难确保公平和透明,所以应该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
(3)提高教师的质量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中期,高等教育的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即将迈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的质和量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提高教师的专门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武元.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J].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9年
[2]江原武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性[J].比较教育学研究第24号,1998年
[3]金世斌.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嬗变与逻辑[A].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
[4]桥本矿市.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M].玉川大学出版部,2004年6月
[5]夏厚山.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5月
注 释
①何東昌.当代中国教育(上)[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②吉川剛,砂山幸雄.建国初期中国における「知」の再編:体験者に聞く政法院校の院系調整[J].愛知大学リポジトリ。
③文部省.『学制百年史·資料編』.学制百年史编集委员会、1981年。
④斎藤蓁雄.日本における教育発展の歴史[J].『サウジアラビアと日本における教育』東京、2007年。
⑤江原武一.高等教育改革の方向性[J].比較教育学研究第24号,1998年。
⑥文部科学省.大学(国立大学)的构造改革的方针、平成13年6月.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gijyutu/gijyutu8/toushin/attach/1331038.htm.
⑦ベネッセ教育総合特別企画.高等教育政策から大学改革の方向性を展望する[J].View21大学版,2014年。
(作者介绍:戴林,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日语教学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李洋洋,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政策 比较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在重新整备高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中日两国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经济成长、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中日的高等教育政策变化为中心,阐述战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主要教育政策的演变,分析各自的特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1.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二战后到21世纪初--
从1949年到21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1949年-196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复活教育事业,政府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改革。
政府基本经过两个阶段对学校的旧体制进行了改革。1952年,中国政府模仿旧苏联的教育经验实施了“院系调整”。通过院系调整,小规模的私立大学和学院被合并,综合大学减少,模仿旧苏联培养专门人才的单科大学在增加。①伴随着院系调整,国家将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必要的工学等理科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削弱。②
1958年爆发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实现教育的大跃进,建立了很多的学校。1960年,政府提出“调整、强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很多大跃进时期建立的学校被废止。高等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完善。但是强固、充实、提高的目标还有待完成。
1.21966年-1976年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1966年6月,政府公布“高等教育招生延期”。同年的6月27日和30日,高等教育机关相继颁发文件宣布停止招收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派遣。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录”中,完全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路线。随后颁发的一系列教育政策违反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1.31976年-21世纪前后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政府经历了长期的困难时期,努力使教育事业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首先,第一个重要的决策是恢复“高考制度”。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教育工作会议,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比如,恢复招收研究生、派遣留学生、增加重点大学、完备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等。直到1981年,教育部直属大学35所,其中重点大学15所。中央各行政部门管理206所,重点大学66所,加上地方各政府所属的共633所,其中重点大学97所。
1985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同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目标、实施办法。决定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各级政府要扩大对高等教育的主导权,提倡各个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第二,改变一直以来的统一管理和单一指导,实行中央、地方政府、中心都市的三层指导;第三,强调高等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运营机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预示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93年2月,政府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分析了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要求建立到21世纪初教育发展的全面计划。
20世纪末,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政府颁布了以《高等教育法》为代表的诸多重要的教育政策和方针。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高等教育法是高等教育领域诸多法律文件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顺畅进行。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计划纲要”,提出了国家发展教育强国的坚定决心。
进入21世纪,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高等教育可以说迎来了繁荣期。
2.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了学制改革。伴随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的制定,日本建立了适合于自身国情的学校教育制度。从战后到21世纪初,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基本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1二战后--1980年代
战时的日本教育实施了特殊政策。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优先发展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为了适应战时体制,政府缩短了学生的在学时间。其次,学生不仅中断了学业,而且强制进入兵工厂。最后,一般的学术研究被中断,只重视面向战争所需的研究。于是,在上述政策的影响下,战时中的高等教育政策基本停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日本的学制主要是青年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文部省立刻废止了战时特殊的高等教育政策。然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使高等教育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比如,1945年8月16日,废除了学徒勤劳动员令。9月5日,承认高中,大学预科,专门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入学和转学等。③
1947年3月,《学校教育法》制定。《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大学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授专门的学问和艺术,使学生具备知识、道德和应用的能力。修业年限一般是四年。除了本科之外,也有大学院、短期大学等。《学校教育法》是制定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根本法律。 进入1950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日本政府决定修改《学校教育法》,调整学校教育体制的一部分。1962年,日本政府设置了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1964年,从法律上承认了短期大学。1976年,政府设立专修学校。可以说,60年代的日本呈现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960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学校的增加,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激增。1970年,男子是29.9%,女子是17.7%。1980年,男子是41.3%,女子是33.7%。④
2.21980年--21世纪初
进入1980年代,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转换期。1984年,日本政府设置了临时教育审议会,综合分析了日本战后以来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的三个观点:第一,提出了个性化,重视个性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高等教育不局限特定的阶段,导入终身学习体系;第三,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要应对国际变化。
1987年,大学审议会成立。围绕着大学的个性化、活性化等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向文部省提出了很多的提案和报告。
1991年,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实施,促进了大学自身的教育改革。1991年到1996年,实施课程改革的大学超过9成。应该说在政府和学校的努力下,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际有67.5%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⑤
2001年6月,文部省公布了《大学(国立大学)构造改革方针》,此方针的目的是建设具有活力,国际竞争力的国公私立大学。主要内容包含大胆的促进国立大学的再编和统合;在国立大学中导入民间的经营手法;在大学导入第三者评价的竞争原理等。⑥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政府、学校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大幅度的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3.中日高等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3.1改革的背景
比较两国的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考虑两国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新世纪初,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大概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日本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是在战后,以美国的教育体制为学习的对象,建立了符合日本国情的新制大学。而中国,伴随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发生。中国以旧苏联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此时的日本,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大幅度减少。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教育面临着三大困境,即“教育质量的保障”“教育的机会均等”“政府持续可能的公共支出”,因此,日本政府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而中国,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由中央领导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为了适应经济领域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私立高校出现,传统的教育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开始转换。
3.2改革的方式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都是从政府层面到学校层面。
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从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显著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政策,建立了相对完备健全的体制,且强调提高教师的质量。而中国也在政府指导下,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高等教育事业开启了新篇章,逐步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进入大众化。
3.3重点政策
为了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中日两国都进行了重点大学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计划。比如,中国在建设重点大学方面有“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111工程”“双一流”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留学人员创业园”“春晖计划”等。
日本同样也在重点大学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21世纪COE工程”(2002年);2014年,文部科学省决定重点支持30所大学进行世界水准的教育科研,称之为“全球大学计划”。⑦
3.4启示
结合以上日本教育政策的实施,得到以下的启示。
(1)需要通过法律明确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
日本在2003年公布的《国立大学法人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法律的确立,使政府和大学的权利、责任相分离,明确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于是,需要重新定位国立大学的地位,大学不是由政府管理,而是通过法人的身份进行自我管理。与之相对,在中国,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的大学,这样不可避免行政干预的比较多,这样不仅给行财政带来一定的负担,也给大学的管理造成了一些混乱。因此,通过法律明确大学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
在中国,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的民间评价制度和专门的组织还基本没有确立。虽然大学内部有一定的评价制度,还是很难确保公平和透明,所以应该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
(3)提高教师的质量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中期,高等教育的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即将迈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的质和量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提高教师的专门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武元.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视角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J].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9年
[2]江原武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性[J].比较教育学研究第24号,1998年
[3]金世斌.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嬗变与逻辑[A].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
[4]桥本矿市.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M].玉川大学出版部,2004年6月
[5]夏厚山.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5月
注 释
①何東昌.当代中国教育(上)[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②吉川剛,砂山幸雄.建国初期中国における「知」の再編:体験者に聞く政法院校の院系調整[J].愛知大学リポジトリ。
③文部省.『学制百年史·資料編』.学制百年史编集委员会、1981年。
④斎藤蓁雄.日本における教育発展の歴史[J].『サウジアラビアと日本における教育』東京、2007年。
⑤江原武一.高等教育改革の方向性[J].比較教育学研究第24号,1998年。
⑥文部科学省.大学(国立大学)的构造改革的方针、平成13年6月.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gijyutu/gijyutu8/toushin/attach/1331038.htm.
⑦ベネッセ教育総合特別企画.高等教育政策から大学改革の方向性を展望する[J].View21大学版,2014年。
(作者介绍:戴林,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日语教学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李洋洋,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