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西方音乐史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12332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西方音乐史;个人英雄主义;欧洲中心论
  西方音乐史是西方文化艺术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西方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等互相关联,密不可分。西方音乐史也是音乐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各层次、各类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各级各类音乐研究所、高校,对音乐史学的研究工作,与欧美国外的音乐史学研究有两点显著不同:一是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二是研究对象是非本民族的音乐,以东方“圈外人”的视角观察西方音乐文化历史。
  一、现阶段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两条观点就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力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了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现阶段,西方音乐史学主要研究的有以下两大问题:
  (一)较为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许多西方音乐史的著作教材在写到巴洛克时期音乐以后,几乎写成了作曲家个人生平传记,或名曲简介与赏析。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其潜在的认识就是认为西方近现代的音乐是由个别的重要的作曲家推动发展的。诚然,某一时期的重要的代表作曲家及代表作品是音乐史上重要的史实,也是重要的音乐史的研究对象。但是只研究这些容易割裂音乐内在发展脉络。这样缺乏对重要的音乐事件、事物的价值分析(不仅包括艺术价值本身,还包括社会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等)。
  例如《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西方音乐史),从“第四部分十八世纪”开始往后,著名作曲家简介就成为主体部分,甚至很多章节直接就以作曲家的名字命名。虽然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等这些音乐大师们的许多音乐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思想感情,比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李斯特的《拉科奇进行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但是,更多的革命斗争音乐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
  群众歌曲是不应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之歌》《扬基歌》等;俄国农民起义及工人革命歌曲《在我们伏尔加河上》《铁匠》等;法国工人、公社歌曲《里昂工人之歌》
  《国际歌》
  《马赛曲》等。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国际歌》的曲作家狄盖特,还创作有《前进!工人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等许多群众歌曲,应该作为重要的史学研究内容。但是绝大部分西方音乐史的著作、教材只字未提。
  再例如,李斯特的许多作品材料来源于吉普賽音乐,但是对于像吉普赛音乐这样的民间市井音乐,大部分西方音乐史著作或教材都很少用专门的章节来表述和详解。还有意大利拿波里的民间歌曲,与意大利的美声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贝多芬许多作品的旋律也源于德国民间歌曲:肖邦创作玛祖卡舞曲也是源于波兰的民间歌舞。由此可见割裂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
  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下的音乐史观,误把专业音乐作曲技术、音乐体裁及乐器的发展当作西方音乐史的全部内容。如18、19世纪西方音乐断代史只把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当时音乐艺术创作的背景,忽略了音乐艺术的作品、活动(既包括音乐的创作、表演、批评、出版等直接的音乐活动,也包括集会、起义、募捐、罢工、战争、阅兵、仪式等伴随有音乐功能性的活动),对资产阶级进步的历史推动作用,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也就是说,忽视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意识形态是积极的历史力量,既能产生预期到的,也能产生未预期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许多关于西方音乐史中有价值的课题都是空白。也就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二)较为严重的欧洲音乐中心论
  从历史到当前,许多欧美人对于非欧美裔、有色人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带有歧视。这是他们几百年来形成的错误的共同心理。他们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把他们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一时的优势当成了永恒的种族的优势。所以,对于科学、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存在欧洲中心论。在音乐艺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关于音乐家收录了5000多名,其中我国的音乐家被收录只有个位数,其中像马友友、傅聪、周文中等还是华裔外籍。被收录的中国乐器只有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把西方文化体系以外的音乐当作真正的音乐。
  西方音乐史是世界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音乐深远地影响了非西方世界的音乐。但西方音乐史不等同于世界音乐史.不少西方音乐史学家几乎把西方音乐史等同了世界音乐史.不愿承认亚洲东方的音乐也是世界音乐史的主体地位。
  在《简明牛津音乐史》中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西亚音乐和地中海音乐的起源:第二部分,西欧音乐:第三部分,意大利中心;第四部分,德国中心;第五部分,传统的解体”。而对于印度、东亚、非洲等不同地区的音乐,都在各大部分之间,用“插曲”作为标题,不在主体部分之内。特别让人困惑的是,第39章的标题“黑非洲和美洲的音乐”中的“黑非洲”专指什么?而本章关于非洲音乐的两节的题目分别是“总体特征”“非洲乐器”。作者对非洲音乐是这样评论的:“黑非洲音乐没有古老的理论,没有记谱法,我们所有知识都来自直接观察,这些观察在半个世纪前几乎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西方音乐史的建议
  (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理论。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艺术的创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在艺术理论研究过程中,不忘群众观点;在艺术表演工作中,牢记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国音乐工作者及学生研究西方音乐史学的大前提和理论基础。
  (二)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生搬硬套、上纲上线、唯阶级论、唯意识形态论。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不能脱离音乐史学本体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反对个人的作用,所以要承认如巴赫、克列门第、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一大批著名作曲家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他们不仅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他们的思想、行为、活动等方面也为西方音乐发展写下光辉一笔。   比如莫扎特与大教主对抗,不甘成为贵族势力的奴仆(宫廷乐师),成为首批自由作曲家;贝多芬把对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理想、敢于对现实命运抗争的精神,注入了他的交响曲中:肖邦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仍然频繁开音乐会,把所得的收入捐给了波兰抵抗沙皇侵略的地下党:柴可夫斯基积极努力学习西欧的先进的作曲技法,立足于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成为俄罗斯乐派的重要开创者之一。这些都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都是值得后人以此为榜样学习的。
  作为中国的音乐工作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西方音乐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三)西方音乐史中的作曲家及其作品,要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其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等的各种音乐活动所反映出的问题.也要放到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考察。
  要从多元视角下进行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不仅要音乐史学本身,还要从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声学、经济学、考古学、教育学、艺术美学、统计学、传媒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这样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具体落实有很多现实的困难。
  其一,中国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基本按西方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为蓝本,无论从院系设置(作曲系、管弦系、钢琴系、声歌系等)、学科设置(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教学体系等都是西方的。绝大重要的国际音乐比赛(如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等),都是西方的。所以潜移默化地把他们的评价体系、审美标准、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他们有先天的优势,因为这是在讲“他们自己的故事。”所以不少专业音乐工作者、学生在思想上受此限制,甚至“崇洋媚外”。所以我国的音乐院校、音乐研究单位等在西方音乐史学科建设上、课题研究上,也被西方“权威”牵着鼻子走,总是在西方“设置的框架”里,很难独立跳出来。
  其二,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研究人员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教授、研究员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跨学科交流。甚至音乐表演专业中,管弦系里木管组内的长笛专业学生都很少和自己木管组内的巴松专业学生交流,都只管自己的小专业。个人独奏思想是往往一种思想禁锢,它源于教学体系和考试体系。上课、考试都是以自己本专业独奏表演为主,一些室内乐、合奏课往往不被重视。这也和西方音乐史上,作曲都是个人独立完成以及大量的器乐独奏曲的创作有关。交响曲与室内乐作品虽然也非常多.但是今天中国的音乐市场,合奏演出的收入远远低于个体演奏员对本专业进行器乐教学的收入,使得大家更重视个人专业水平和自己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一些做音乐理论研究的往往忽视音乐表演实践;一些专门研究西方音乐的,往往忽视中国传统音乐……
  所以,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史学研究。这个中国特色表现在要跳出西方“设置的框架”.要避免“个人英雄主义”。要站在东方人的视角,多进行中西音乐史的比较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多和跨专业的合作,积极发现创新点,从而大大扩展和丰富西方乐史学的研究。
  (四)实事求是,正确看待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面对西方音乐文化,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忽视其超高的艺术价值。面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既不能盲目文化自大,也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不能拿西方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来衡量我们的民族音乐,反之亦然。许多优秀的西方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哲理性,强调对比与冲突,音乐形象鲜明,重视声音对心灵的震撼。还有部分西方音乐作品注重技巧的炫技性,具有戏剧性冲突,给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和极大的满足感。而中国的许多音乐作品,尤其是传统音乐,讲究深远的意境,追求清雅淡远的感受,音乐总体上和谐、浑然一体,少有尖锐的矛盾和刺耳的声音。一些中国音乐作品与方言、劳动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仪式性、象征性。
  我们要承认西方音乐在工业革命后,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的迅猛发展,步人了黄金巅峰时期:要承认西方近现代音乐是工业文明下的艺术产物,我国的传统音乐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下的艺术产物。但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往往是不平衡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的一定是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某些物质生产繁荣的国家,艺术生产不一定发达,而某些政治经济状况落后的國家或某一历史时期也可能出现伟大的艺术作品。”所以,中国传统音乐在某些方面(比如某些乐器制造技术)落后于工业文明后的西方音乐,但在艺术价值、艺术影响力等方面同样非常之高。
  中西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发展历程的不同、美学观点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我们要正确看待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摆正心态,这样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还要对西方音乐史中的人物、事件、文物、观点等进行必要的溯源和考证,不能直接地把西方人编写的各种关于西方音乐史的著作、教材等直接拿来作为一手资料。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学就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作为方法。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有严谨的学术精神,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批判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和教学.也为全世界音乐史学作出一定的贡献。
  小结
  西方音乐史虽然诞生于西方,西方人对它的研究仍然有很多短板。作为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西方音乐史,在东方人的视角下,结合多元跨学科研究,也对西方音乐史学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发展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西方音乐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其他文献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之一地位凸显,彰显出独特的立德树人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丰富的价值,具有明确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协同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具有价值引领、实践育人和情感化人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价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质,学校劳动教育应该充分把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实施样态的一致性和侧重点,在劳动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价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大学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力军,因而,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新进大学教师岗位的博士没有任何师范基础与训练,很多教师以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作为专业诉求,因此,以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的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应运而生.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作用的发挥与其结构功能密切相关.从现有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看,其发展困境在于自身专业化的诉求与行政化路向之间的矛盾,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各类项目与教师真实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低水平运行与中心之间联动贫乏的矛盾.基于此,应当把加强教师
锦江小礼堂那条长花带rn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将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期刊
[关键词]在线教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网络技术;优化策略  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起步于1994年.受到技术条件、经济水平、用户习惯等条件的限制,在线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2000年的三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在线教学模式快速起步。一是“三分屏”网络视频课件的出现:二是教育部批准全国68家院校进行远程教育试点:三是以新东方网校为首社会培教育机构开始进军在线教学市场。2010年以后,受到国外在线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人才,有效地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水准以及心理素养高度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绝大多数学生在面对打击或问题的时候并不愿意去正面对待,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甚至还有严重的个人主义意识,在进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并未充分考量其他人的感受,此类问题均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鉴于此,本文将会从多元化角度着手论述高职院校音乐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方法,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
近年来,以宋代诗人陆游《钗头凤》为词的艺术歌曲成为创演的热点.本文以作曲家戴于吾和周易的同名艺术歌曲《钗头凤》为例,解读两者的艺术风格,审思“同词异曲”这一音乐现象背后的审美内涵.
在影视圈,要说回怼速度最快、力度最强的,非TVB莫属:  前段时间,一小撮影视迷刚感叹“Viutv家的《叹息桥》标志着港剧进入后TVB时代”,TVB立刻就用两部港剧:《十八年后的终极告白》和《降魔的2.0》,证明了此种论调是何等言过其实——尤其是主打悬疑剧情的《终极告白》,更是在人性、道德和伦常的角度,坐实了TVB宝刀不老的精气神。  “众生皆苦”,就是《终极告白》的最大内核。  只不过,向来擅长
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与意义的学问及其相关理论.符号教育学即以符号学为武器批判教育的一种教育学理论形态.符号教育学者在教育符号域(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观察和解释符号及其意义、探究教育符号行为的心理动机、意义及各种指称关系中的认知和释义过程,并通过对符号的研究来认知教育现象和思考教育问题,从符号学视角描述、解释、预测、改进教育.符号教育学时代,意义与意义感将成为人生与教育的中心目的 .未来符号教育将是无时、无界、无人,借助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和基因修复技术,将会出现“万径人踪灭,空山不见人”,因而教师教育和教育
宋波,一位活跃在国内外歌剧舞台上的男高音歌唱家,先后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美国波士顿大学及朱丽亚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文化部举办的“国际比赛国内选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美国罗萨庞赛尔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得“伊丽莎白奖”;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声乐比赛”中获得新英格兰地区第一名.近年来,他还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12年上海市育才奖”等诸多奖项.作为一名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在读硕士,笔者有幸在2020年末参与宋波教授在学院开
期刊
在奥运会和其他大型体育运动会上,圣火采集和火炬传递,历来是最富仪式感,甚至带点神秘色彩的活动.2005年深秋,我在出访希腊期间,曾专赴奥运会圣火采集地点,位于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在灰褐色的残墙断柱边,在斑驳的绿地间,我仿佛看见,身着米色长裙的希腊少女,簇拥着头戴橄榄树叶编织而成花环的取火女神,半跪着用火炬伸向取火盒中央的凹面镜,聚焦日光点燃了圣火.然后,将圣火储存在火种盒里,在火种盒运抵奥运会举办地后,用火种点燃举办地的火炬,用接力的方式最后将火炬传递到奥运会丌幕式现场,点燃奥运赛场中的主火炬.而在1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