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次真是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平时哪有机会接触这么多闪光的思想啊。”论坛召开期间,一位来自清远市阳山县的干部向记者表示。
除了主题峰会,本届论坛还设立了“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政府角色”、“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十二五’的城市发展新机遇”三个主题论坛,论坛上,与会嘉宾鲜明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令现场充满“激辩”与“交锋”的味道。
主题论坛之一:
建设“两型社会”的政府角色
主持人: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部研究员王小广
对话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一个国家经济的开发度或者是开发强度,是判定两型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有一个指标叫敞开空间,这个敞开空间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标识,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如何。就中国而言,我们可以做一些实践,比如说提高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它可以提高转化的代价,使转化的速度慢一点。经济上,我们用一些办法“购买”地方的开发权,在财政杠杆上引导地方降低自己的开发力度。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上,我们要认真地反思过去的做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
政府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如何把握好节奏和步骤?我们国家有搞运动的历史,我们无论搞什么都喜欢用我们那一套政治动员的体制搞大活动的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当中,我也担心有些地方,特别是从整个国家来讲,都搞一刀切,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些地方城市化、工业化已经非常发达,有些个别地区恰恰处在非常落后的原始状态,所以推动两型社会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怎么样从我们自己地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路径,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清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志强:
从清远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来看,我觉得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参与主体是国民,但是作为政府,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清远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市,临近珠三角,属于珠三角地区,更广袤的地方在粤北,所以在整个规划当中,我们把“三圈四带”作为发展重点,南部地区与珠三角相连接。中部地区就利用资源型的工业发展壮大,目前也有了产业链。北部地区要利用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生态资源去推进,既要保护,又要推进发展。广东省把清远市作为主体功能区试点,我们也把空间格局先确定了下来,然后把“三圈四带”的发展布局作为我们的产业发展规划。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黄利斌:
应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长期的战略思路,也是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目前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占有额还不高。在许多产品多国生产的价值链中,我们的企业拿到的附加值很少,单位投入所能换取的价值要比发达国家小得多,劳动生产力水平要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在以下三个方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着力构建有利于两型工业发展和两型社会的政策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配性作用,按照加快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完善行业条件,提高行业标准,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提高重要行业的标准,让企业主动适应节能减排形势,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干预,让法规法律说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机制、一个环境,能够引导企业去建立更符合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体系,工业生产目前对环境和资源影响是最大的,但是它的污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环节如果不利用就是污染,如果得到了利用,到下一个环节就是资源。所以我们目前的企业制度、合资体系,妨碍了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相互配合的生产体系,把上一环节的排放废品变成下一环节可以利用的原料,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种体系,使得不同的资本能够建立一体化的循环经济。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
中国3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走的路子基本是单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即单向城乡一体化道路。所谓单向城乡一体化就是基本上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当然这种道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创造了很多城市化的奇迹。但是这种单向城市化道路经过30年一路走来,确实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说现在大城市里所谓的“城中村”以及广州在搞的“三旧改造”,实际上这些都是单向城市化道路带来的问题。我想我们要寻求一条新路,具体到各位所在的这座城市,清远未来发展的更好选择,应该是搞双向城市化道路,不要再重复一味地把农村人口往城市大规模集聚的老路。
中山大学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
我认为如果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面发生变化,对于我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有利的,也就是说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是靠着一种粗放型的、耗能型的模式推进的,这在过去是必要的,但是长期按照传统模式发展下去,就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也谈不上全面的发展。发展速度减慢,就意味着更重视质量。政府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导演,而还应该是一个制片人,所以整个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建设两型社会企业是主体,但是关键是政府。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部研究员王小广: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想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现在确实到了一个关口,一个新的两型社会,我认为是高水平的、富裕的两型社会,一定要有发展、增长,人均收入一定要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社会和谐,人跟自然也进一步协调,资源问题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平衡。这是一个历史使命。■
主题论坛之二:
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
主持人: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
对话嘉宾
清远市委常委、副市长温镜潮:
“十一五”期间,清远工业的发展,真真正正地走过了一段非常辉煌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十二五”如何走?我认为政府要营造好两个环境,一个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环境,我认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过去我们发展工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很有效,但是现在工业已经发展到中期阶段,要发展,要体现它的水平,就一定要通过方方面面的调整,尤其是政府方面的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创造更好的环境来提高清远地区工业发展的吸引力,来加快清远工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刘琳:
我是搞房地产研究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十二五”新局,我主要谈一点我个人对“十二五”期间的房地产状况和趋势的感受。
房地产行业,它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包括百姓对住房的需求。所以我们曾经按照这样的指标去测算,我们测算的结果是未来10年住房投资的增长是17%左右,比前十年低一点,但是仍然处于住房增量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从数量上来看。从结构上来讲,“十二五”期间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会上升,市场化住房的比例会下降。同时,节能绿色环保住宅的发展,将会满足住房的多层次性需求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立群:
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基于中国的工业规模及工业竞争力的变化和提升,实际上这也是决定有效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尽管内需扩大了,但是我们的产业没有相应的计划。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拓宽有效的市场空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全球的气候问题,对整个工业发展战略的约束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是做大的问题,而是做强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还是落实在怎么样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方面来。
中国再生资源协会副会长刘向群 :
我们国家60年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60年过去了,现在的资源是什么状况?能源部门统计,每年有1.4万亿平方米的土地消失,两年半时间损失一个台湾岛,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持续吗?现在每年国内的再生资源基本上得到了回收,可是我们出口的4亿吨矿产资源有去无回。如果我们能把它收回来就能实现资源循环,如果收不回来,污染能耗有多少?我们下一步改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清远的道路,走温州人的道路。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孝德:
“新型工业化”是十七大提出的,“十二五”又提出了,但与十七大提出时相比,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一个是低碳经济,一个叫新能源经济,不要简单地把二者看成是一个产业的投资、产业的革命,因为在这背后,酝酿着“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形态。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考虑现有的工业如何生态化,或者叫低碳化。我个人的主张是搞生态,因为生态的概念远远比低碳要好,这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方向。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
循环经济要跨出工业的单循环,而是工业、农业、商业的大循环。为了工业化,把工业化代价转在三农问题上,转嫁在山区欠发达的落后地区上,这样是不行的。所以中央的提法好,既要效益好,又要污染少,又要消耗低,又要使劳动力充分就业,结合清远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看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同步推进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的建设,工城农三位一体,这就是清远走的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其中也包含着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和新型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
我认为,特色新型工业化一定是区域经济的概念,就是说各个地区都在找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有它的共性。首先,我们现在不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商选资,前提是一定要明确产业定位。第二,发展产业集群,更能整合资源。产业集群发展起来了,集聚化不等于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更能整合资源。第三,做好战略规划更要培育市场。第四,突出战略产业,更要创建品牌。这几年清远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品牌是做不了的,所以我的观点是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品牌化的。■
主题论坛之三:
“十二五”的城市发展新机会
主持人: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和贸易司副司长张泰
对话嘉宾
清远市副市长石芳飞 :
清远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具体来讲,我们采取了十通一平工程的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涉及到83个项目。比如,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建成38条公路,通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要建30多个大小的绿化公园,使清远常年四季保持有花。在旅游方面,我们计划与国外公司共同投资,打造一个环球嘉年华。我们的目的,就是使清远真正成为华南宜居名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后花园。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副司长高舜礼 :
刚刚石市长谈了清远市的城市发展,其中有很多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发展,我的感受非常深,在城市化发展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从旅游的产业特征看,它是属于资源消耗少、拉动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产业。不管这个地区经济是否发展,只要旅游业是发展的,知名度肯定是高的。有一些地方相反,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错,但是由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所以它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时候,旅游消费将进入爆发式增长。现在国家的GDP水平应该说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旅游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认为,清远选择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非常正确的。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高国力:
本人是第一次到清远来,就跟人和人第一次见面一样,我对清远的印象非常好,我今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在晒太阳,感觉这里的阳光跟北京和广州的阳光都不一样。我觉得“十二五”期间清远的发展有三个机会可以去考虑、去抓住。第一个方向是实施南融北接,北接整个珠三角的发展,甚至是泛珠三角的发展,南融就是要融合广州。第二个方向是在实施主题功能区战略方面要实行先行先试。第三个方向是清远应该在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经济方面勇于创新,根据生态资源和休闲理念做一些大胆尝试。
旅德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专家谢芳:
我的口号是“保卫小城镇”。我们以前讲到城市化,都向往“国际化大都市”以及我们要发展多大的城市化规模等等,但没提到如何去保护小城镇。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城市规模的扩大。我看到,清远有很好的森林、生态和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资源,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直接进入好的经济模式里的。其实,我们的高速发展应该慢下来,生活节奏要慢下来,我们要让下一代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慢”生活。
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 :
我认为不光是“十二五”,包括“十三五”,我们中国的主流话语都应该是“转变”。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到了适当“转变”的时候了。我认为转变主要是解决“三大不平等”问题,首先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等问题。区域发展不平等,造成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不平衡。第二是公民不平等。第三是物权不平等。“三大不平等”这都是我们国家将来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我对“十二五”的一个粗浅的认识。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周春山:
中国的城市化和西方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发展局面,就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信息化的浪潮和生态化的浪潮。中国城市化过程一方面要补课,补工业化的课,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和国际接轨。现在中国的城市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虽然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城市病也凸显了。如交通、住房等问题。虽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了,但是城市文化的内涵冲淡了。我们生活的条件改善了,但是我们的生活品质却下降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及时得以改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兴国 :
我注意到在新浪网的直播中,有网友就提出一个问题:“清远七连冠(应为六连冠),市民有没有享受到好处?”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同时我也看到,清远市民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欣喜和自豪。城市建设就是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GDP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的感受为本,研究人的感受。这不是一般的市场学讲的需求,因为市场学讲的需求是具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没人买,就是没有需求,没有市场。我们讲的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房子贵了买不起房,不等于不住房了,到了年龄想结婚结不了婚,不等于就不需要结婚。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向一切先进的国家学习。中华文明五千年,城市挑战在眼前,民生幸福非小事,以人为本传万年!■
除了主题峰会,本届论坛还设立了“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政府角色”、“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十二五’的城市发展新机遇”三个主题论坛,论坛上,与会嘉宾鲜明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令现场充满“激辩”与“交锋”的味道。
主题论坛之一:
建设“两型社会”的政府角色
主持人: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部研究员王小广
对话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一个国家经济的开发度或者是开发强度,是判定两型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有一个指标叫敞开空间,这个敞开空间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标识,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如何。就中国而言,我们可以做一些实践,比如说提高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它可以提高转化的代价,使转化的速度慢一点。经济上,我们用一些办法“购买”地方的开发权,在财政杠杆上引导地方降低自己的开发力度。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上,我们要认真地反思过去的做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
政府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如何把握好节奏和步骤?我们国家有搞运动的历史,我们无论搞什么都喜欢用我们那一套政治动员的体制搞大活动的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当中,我也担心有些地方,特别是从整个国家来讲,都搞一刀切,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些地方城市化、工业化已经非常发达,有些个别地区恰恰处在非常落后的原始状态,所以推动两型社会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怎么样从我们自己地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路径,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清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志强:
从清远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来看,我觉得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参与主体是国民,但是作为政府,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清远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市,临近珠三角,属于珠三角地区,更广袤的地方在粤北,所以在整个规划当中,我们把“三圈四带”作为发展重点,南部地区与珠三角相连接。中部地区就利用资源型的工业发展壮大,目前也有了产业链。北部地区要利用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生态资源去推进,既要保护,又要推进发展。广东省把清远市作为主体功能区试点,我们也把空间格局先确定了下来,然后把“三圈四带”的发展布局作为我们的产业发展规划。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黄利斌:
应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长期的战略思路,也是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目前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占有额还不高。在许多产品多国生产的价值链中,我们的企业拿到的附加值很少,单位投入所能换取的价值要比发达国家小得多,劳动生产力水平要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在以下三个方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着力构建有利于两型工业发展和两型社会的政策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配性作用,按照加快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完善行业条件,提高行业标准,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提高重要行业的标准,让企业主动适应节能减排形势,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市场干预,让法规法律说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机制、一个环境,能够引导企业去建立更符合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体系,工业生产目前对环境和资源影响是最大的,但是它的污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个环节如果不利用就是污染,如果得到了利用,到下一个环节就是资源。所以我们目前的企业制度、合资体系,妨碍了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相互配合的生产体系,把上一环节的排放废品变成下一环节可以利用的原料,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种体系,使得不同的资本能够建立一体化的循环经济。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
中国3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走的路子基本是单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即单向城乡一体化道路。所谓单向城乡一体化就是基本上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当然这种道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创造了很多城市化的奇迹。但是这种单向城市化道路经过30年一路走来,确实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说现在大城市里所谓的“城中村”以及广州在搞的“三旧改造”,实际上这些都是单向城市化道路带来的问题。我想我们要寻求一条新路,具体到各位所在的这座城市,清远未来发展的更好选择,应该是搞双向城市化道路,不要再重复一味地把农村人口往城市大规模集聚的老路。
中山大学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
我认为如果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面发生变化,对于我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有利的,也就是说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是靠着一种粗放型的、耗能型的模式推进的,这在过去是必要的,但是长期按照传统模式发展下去,就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也谈不上全面的发展。发展速度减慢,就意味着更重视质量。政府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导演,而还应该是一个制片人,所以整个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建设两型社会企业是主体,但是关键是政府。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部研究员王小广: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想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现在确实到了一个关口,一个新的两型社会,我认为是高水平的、富裕的两型社会,一定要有发展、增长,人均收入一定要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社会和谐,人跟自然也进一步协调,资源问题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平衡。这是一个历史使命。■
主题论坛之二:
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
主持人: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
对话嘉宾
清远市委常委、副市长温镜潮:
“十一五”期间,清远工业的发展,真真正正地走过了一段非常辉煌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十二五”如何走?我认为政府要营造好两个环境,一个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环境,我认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过去我们发展工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很有效,但是现在工业已经发展到中期阶段,要发展,要体现它的水平,就一定要通过方方面面的调整,尤其是政府方面的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创造更好的环境来提高清远地区工业发展的吸引力,来加快清远工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刘琳:
我是搞房地产研究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十二五”新局,我主要谈一点我个人对“十二五”期间的房地产状况和趋势的感受。
房地产行业,它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包括百姓对住房的需求。所以我们曾经按照这样的指标去测算,我们测算的结果是未来10年住房投资的增长是17%左右,比前十年低一点,但是仍然处于住房增量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从数量上来看。从结构上来讲,“十二五”期间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会上升,市场化住房的比例会下降。同时,节能绿色环保住宅的发展,将会满足住房的多层次性需求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立群:
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基于中国的工业规模及工业竞争力的变化和提升,实际上这也是决定有效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尽管内需扩大了,但是我们的产业没有相应的计划。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拓宽有效的市场空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全球的气候问题,对整个工业发展战略的约束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是做大的问题,而是做强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还是落实在怎么样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方面来。
中国再生资源协会副会长刘向群 :
我们国家60年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60年过去了,现在的资源是什么状况?能源部门统计,每年有1.4万亿平方米的土地消失,两年半时间损失一个台湾岛,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持续吗?现在每年国内的再生资源基本上得到了回收,可是我们出口的4亿吨矿产资源有去无回。如果我们能把它收回来就能实现资源循环,如果收不回来,污染能耗有多少?我们下一步改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清远的道路,走温州人的道路。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孝德:
“新型工业化”是十七大提出的,“十二五”又提出了,但与十七大提出时相比,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一个是低碳经济,一个叫新能源经济,不要简单地把二者看成是一个产业的投资、产业的革命,因为在这背后,酝酿着“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形态。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考虑现有的工业如何生态化,或者叫低碳化。我个人的主张是搞生态,因为生态的概念远远比低碳要好,这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方向。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
循环经济要跨出工业的单循环,而是工业、农业、商业的大循环。为了工业化,把工业化代价转在三农问题上,转嫁在山区欠发达的落后地区上,这样是不行的。所以中央的提法好,既要效益好,又要污染少,又要消耗低,又要使劳动力充分就业,结合清远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看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同步推进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的建设,工城农三位一体,这就是清远走的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其中也包含着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和新型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
我认为,特色新型工业化一定是区域经济的概念,就是说各个地区都在找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有它的共性。首先,我们现在不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商选资,前提是一定要明确产业定位。第二,发展产业集群,更能整合资源。产业集群发展起来了,集聚化不等于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更能整合资源。第三,做好战略规划更要培育市场。第四,突出战略产业,更要创建品牌。这几年清远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品牌是做不了的,所以我的观点是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品牌化的。■
主题论坛之三:
“十二五”的城市发展新机会
主持人: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和贸易司副司长张泰
对话嘉宾
清远市副市长石芳飞 :
清远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具体来讲,我们采取了十通一平工程的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涉及到83个项目。比如,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建成38条公路,通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要建30多个大小的绿化公园,使清远常年四季保持有花。在旅游方面,我们计划与国外公司共同投资,打造一个环球嘉年华。我们的目的,就是使清远真正成为华南宜居名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后花园。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副司长高舜礼 :
刚刚石市长谈了清远市的城市发展,其中有很多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发展,我的感受非常深,在城市化发展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从旅游的产业特征看,它是属于资源消耗少、拉动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产业。不管这个地区经济是否发展,只要旅游业是发展的,知名度肯定是高的。有一些地方相反,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错,但是由于旅游业不是很发达,所以它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时候,旅游消费将进入爆发式增长。现在国家的GDP水平应该说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旅游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认为,清远选择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非常正确的。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高国力:
本人是第一次到清远来,就跟人和人第一次见面一样,我对清远的印象非常好,我今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在晒太阳,感觉这里的阳光跟北京和广州的阳光都不一样。我觉得“十二五”期间清远的发展有三个机会可以去考虑、去抓住。第一个方向是实施南融北接,北接整个珠三角的发展,甚至是泛珠三角的发展,南融就是要融合广州。第二个方向是在实施主题功能区战略方面要实行先行先试。第三个方向是清远应该在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经济方面勇于创新,根据生态资源和休闲理念做一些大胆尝试。
旅德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专家谢芳:
我的口号是“保卫小城镇”。我们以前讲到城市化,都向往“国际化大都市”以及我们要发展多大的城市化规模等等,但没提到如何去保护小城镇。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城市规模的扩大。我看到,清远有很好的森林、生态和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资源,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直接进入好的经济模式里的。其实,我们的高速发展应该慢下来,生活节奏要慢下来,我们要让下一代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慢”生活。
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 :
我认为不光是“十二五”,包括“十三五”,我们中国的主流话语都应该是“转变”。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到了适当“转变”的时候了。我认为转变主要是解决“三大不平等”问题,首先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等问题。区域发展不平等,造成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不平衡。第二是公民不平等。第三是物权不平等。“三大不平等”这都是我们国家将来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我对“十二五”的一个粗浅的认识。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周春山:
中国的城市化和西方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发展局面,就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信息化的浪潮和生态化的浪潮。中国城市化过程一方面要补课,补工业化的课,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和国际接轨。现在中国的城市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虽然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城市病也凸显了。如交通、住房等问题。虽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了,但是城市文化的内涵冲淡了。我们生活的条件改善了,但是我们的生活品质却下降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及时得以改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兴国 :
我注意到在新浪网的直播中,有网友就提出一个问题:“清远七连冠(应为六连冠),市民有没有享受到好处?”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同时我也看到,清远市民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欣喜和自豪。城市建设就是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GDP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的感受为本,研究人的感受。这不是一般的市场学讲的需求,因为市场学讲的需求是具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没人买,就是没有需求,没有市场。我们讲的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房子贵了买不起房,不等于不住房了,到了年龄想结婚结不了婚,不等于就不需要结婚。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向一切先进的国家学习。中华文明五千年,城市挑战在眼前,民生幸福非小事,以人为本传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