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正确了解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准确判断塔里木盆地城镇化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环塔里木盆地实际情况,提出环塔里木盆地城镇化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展模式;城镇化;环塔里木盆地
1、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或城市化主要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8)。也可以说,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2、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城镇化是城乡分离的结果。其二,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城镇化过程在历史上是遵循市场价格规律的自发行为。经过几十年城镇化的发展经验积累,在国内初步形成一系列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2.1 城市带动模式
大城市发展模式是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形成特大城市后,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中等城市发展模式是以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它是介于大城市与小城市、城乡之间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缓解了大城市的负担,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受到大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对小城市产生带动作用。
小城镇模式具有城乡的纽带作用。小城镇是城市化的主要形态和载体,作为乡村中心,对农村地域的区域经济具有组织带动作用。同时,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小城镇创造了全国1/4的GDP,吸纳1.5亿的剩余劳动力,预计以后每年还要吸纳700-800万,同时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1%,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相应上升1.4%。[1]
协调发展模式是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模式,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并重发展。
都市圈模式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空间上呈密集分布的城镇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该中心城市和其各种功能辐射影响所及的郊区及周边地区构成的“复合型”、“一体化”地域所组成的空间结构。[2]
2.2 工业带动模式
珠江城镇化模式是外资带动型的典型代表。在珠三角地区,由于大城市和特区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大,所在地区位优势较好,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因而能吸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因而大大加速了其农村城镇化进程。
温州模式是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民营经济,是民营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温州,民营经济广泛存在,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也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苏南模式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通过自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并实现了农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特色小城镇模式的发展是集群带动型的典型范例。该模式以产业集聚带动特色小城镇发展,特点是集群化和链式化,是由众多企业联合打造的产业集群。
旅游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前提是该地必须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开发以后,对目标市场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形成具有推动力的产业,从而对当地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机制。旅游业既是发展城镇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窗口。
边贸带动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通过商贸的兴盛推动城镇的发展。其中广西东兴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1989年以来,中越边境贸易外来日益密切,极大地促进了东兴边贸的飞速发展,而其城镇化也在边贸的发展进程中得以推进。现如今,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日益扩大,东兴在此契机下加大边境贸易力度,使得边境贸易已成为东兴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在东兴已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加工三大功能并举的现代化新兴边境口岸城市。
2.3 政策带动型模式
行政推动型,黑龙江垦区是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实体,具有以农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是我国最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探索者。由于国有性质,垦区城镇化建设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
政策引导型,新疆针对地区总人口数偏低,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偏高的情况,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3] “引进来”策略强调“进来”,通过政策优惠等福利措施招商引资,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所谓的“走出去”就是政府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去内地学习交流,掌握不同于本民族的一些科学与技术,为当地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发展模式使市场与政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城镇化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其他模式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模式,要求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自己的农业特色产品,主要是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从而提高整个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生态环保型模式,生态城镇与普通城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生态城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镇真正代表了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是人们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洲节约型模式,绿洲城镇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其发展严格地受水资源的约束。水资源的承载力制约着绿洲城镇的规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影响着绿洲城镇体系建设。
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要求该地拥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克拉玛依市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2002年,其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以石油产业作为依托,克拉玛依城市化得以发展,2011年12月20日,克拉玛依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其发展依靠的是科教和人才的带动力。人才资源受到物质利益驱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向其他地区流动,使一些地区率先成为人才集聚高地,这便是科技人才集聚。这种集聚效应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正效应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吸纳科技和人才,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路径。
多重发展模式并重型发展模式。该模式不拘泥形式、规格,是一种最优化选择模式。单一的发展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多变的市场经济需求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因此,需要在主要发展模式基础上补充发展其他模式,用以优势互补、结构互调、资源共享和政策互利。在国内,很大一部分城市都采用了此发展模式。
对于不同地区,其发展模式不同。对于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其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当地区位、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人口构成、资源、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等特殊性,找出一条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參考文献:
[1] 渠爱雪,孟召宜. 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5,第2期.
[2] 张祥建,黄建富.我国现代都市圈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1994-2012.
关键词:发展模式;城镇化;环塔里木盆地
1、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或城市化主要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8)。也可以说,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2、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城镇化是城乡分离的结果。其二,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城镇化过程在历史上是遵循市场价格规律的自发行为。经过几十年城镇化的发展经验积累,在国内初步形成一系列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2.1 城市带动模式
大城市发展模式是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形成特大城市后,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中等城市发展模式是以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它是介于大城市与小城市、城乡之间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缓解了大城市的负担,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受到大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对小城市产生带动作用。
小城镇模式具有城乡的纽带作用。小城镇是城市化的主要形态和载体,作为乡村中心,对农村地域的区域经济具有组织带动作用。同时,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小城镇创造了全国1/4的GDP,吸纳1.5亿的剩余劳动力,预计以后每年还要吸纳700-800万,同时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1%,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相应上升1.4%。[1]
协调发展模式是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模式,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并重发展。
都市圈模式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空间上呈密集分布的城镇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该中心城市和其各种功能辐射影响所及的郊区及周边地区构成的“复合型”、“一体化”地域所组成的空间结构。[2]
2.2 工业带动模式
珠江城镇化模式是外资带动型的典型代表。在珠三角地区,由于大城市和特区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大,所在地区位优势较好,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因而能吸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因而大大加速了其农村城镇化进程。
温州模式是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民营经济,是民营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温州,民营经济广泛存在,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也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苏南模式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通过自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并实现了农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特色小城镇模式的发展是集群带动型的典型范例。该模式以产业集聚带动特色小城镇发展,特点是集群化和链式化,是由众多企业联合打造的产业集群。
旅游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前提是该地必须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开发以后,对目标市场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形成具有推动力的产业,从而对当地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机制。旅游业既是发展城镇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窗口。
边贸带动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通过商贸的兴盛推动城镇的发展。其中广西东兴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1989年以来,中越边境贸易外来日益密切,极大地促进了东兴边贸的飞速发展,而其城镇化也在边贸的发展进程中得以推进。现如今,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日益扩大,东兴在此契机下加大边境贸易力度,使得边境贸易已成为东兴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在东兴已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加工三大功能并举的现代化新兴边境口岸城市。
2.3 政策带动型模式
行政推动型,黑龙江垦区是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实体,具有以农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是我国最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探索者。由于国有性质,垦区城镇化建设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
政策引导型,新疆针对地区总人口数偏低,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偏高的情况,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3] “引进来”策略强调“进来”,通过政策优惠等福利措施招商引资,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所谓的“走出去”就是政府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去内地学习交流,掌握不同于本民族的一些科学与技术,为当地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发展模式使市场与政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城镇化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其他模式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模式,要求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自己的农业特色产品,主要是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从而提高整个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生态环保型模式,生态城镇与普通城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生态城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镇真正代表了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是人们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洲节约型模式,绿洲城镇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其发展严格地受水资源的约束。水资源的承载力制约着绿洲城镇的规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影响着绿洲城镇体系建设。
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要求该地拥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克拉玛依市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2002年,其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以石油产业作为依托,克拉玛依城市化得以发展,2011年12月20日,克拉玛依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其发展依靠的是科教和人才的带动力。人才资源受到物质利益驱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向其他地区流动,使一些地区率先成为人才集聚高地,这便是科技人才集聚。这种集聚效应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正效应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吸纳科技和人才,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路径。
多重发展模式并重型发展模式。该模式不拘泥形式、规格,是一种最优化选择模式。单一的发展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多变的市场经济需求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因此,需要在主要发展模式基础上补充发展其他模式,用以优势互补、结构互调、资源共享和政策互利。在国内,很大一部分城市都采用了此发展模式。
对于不同地区,其发展模式不同。对于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其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当地区位、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人口构成、资源、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等特殊性,找出一条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參考文献:
[1] 渠爱雪,孟召宜. 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5,第2期.
[2] 张祥建,黄建富.我国现代都市圈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199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