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育环境下班级管理现状的分析,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在制度上完善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更应加强班级管理中的人格化因素,把传统教育环境下以“事”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上,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人格化 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动辄就是用校纪校规、班规等制度性的标准判断学生的生活、学习是否“犯规”,并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处理。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被称之为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环境下的这种“制度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应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现状
班主任是学校通过一定程序任命的,具有法定意义。他对班级的管理是以合法权力为基础的,可以左右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产生敬畏感。因此从制度上就规定了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对班级中的大小事务均有“一锤定音”的权力,久而久之,会形成班级管理的僵硬化,专制化,以及非人格化的局面。
1.推行有损人格的“警察式”管理,忽视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制度上的规定,使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往往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出现,对学生实行绝对的领导,对班级工作采取单一的行政手段命令学生如何做。班主任的这种“警察式”管理加强了对班级的控制,为自己在班级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对学生、对整个班级来讲是不利的,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思维,班主任要求学生单方面地接受班主任的指令,这明显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实行是否“犯规”的“裁判式”管理,用框框套套制约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是在忽略社会因素对学校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制定的,并非尽善尽美,不一定合乎学生身心的发展,也并不一定合乎社会道德。学生面对的是瞬息变化的现实社会,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肯定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偏离”校纪校规的情况实属难免,而学校或班主任却一味地用这些不变的规章制度判断学生的行为,这往往会使班主任对学生生活、学习产生“误判”,导致学生产生“委屈”心理,从而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甚至会使班主任的管理目标,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思想、理想、行为发生很大的错位,很难取得积极的效果。
3.实行毫无人情味的“机械化”管理,迫使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家长和社会对班主任的评价仍然是看班主任所带班级有多少学生考进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评价标准基本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程度上。因此,在这种社会的压力下,绝大多数班主任采取“封闭式”或“军事化”管理,非法占用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进行知识的“灌输”,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班主任的这种机械化管理是缺乏人情味和物化了的管理制度,他们把教育学生和工厂里的机器生产等同起来,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忽略了对人类前景应负的责任。
二、推进班级人格化管理的时代要求
我们提倡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但很多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仍然是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管理班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富有效率,又充满人格化色彩的班级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1.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强烈的要求自我,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因此,单纯用制度约束和管理已经不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学生非常希望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把他们看做一个具有个体发展能力、独立思考、自我钻研的主体,而不喜欢老师把他们视为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环境下,消除差异,强调共性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应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学校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为各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慢慢由以前的知识为本型向以能力为本型转变,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有知识,更有智慧及能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各方面能力。由此,人才的培养也为学校特别是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接近社会发展的管理要求。这种管理要求体现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本身、关注人潜能的开发、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各国的竞争仍然集中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其中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创新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而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力首先必须从学生开始抓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胸怀祖国的思想情操。但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自私、冷酷、缺乏爱心、缺乏创新精神的个体。这种局面与社会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青少年学生这种思想现状与学校的教育,以及班级的管理方式无关。学校这个育人场所目前确实缺乏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又怎能希望培养出来的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团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呢?
因此,班主任必须在制度的基础上,贯彻人格化管理机制,达到用纪律约束学生的目的的同时,能结合用目标激励学生、用理想框正学生的人格化管理,以实现以“事”为本的单纯的制度化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管理,建立更具人格化色彩的班级管理机制。
三、班级人格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人格化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价值尊重及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关怀和思索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思维、有主见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 1.树立班主任的人格化特征。班主任人格化特征必须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和渊博的知识结构。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用一种比较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使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进而缩小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可接受度,实现班级管理的预定目标。班主任人格化特征还班主任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必须具有“T”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班级的人格化管理。“T”型中的“I”是指班主任对本学科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对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努力把课堂教学搞好、搞活。“T”型中的“—”是班主任还应具备丰富的自然、人文、哲学等方面知识,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班主任的教在不言之中,行在不动之中,管在不律之中,威在不治之中。总之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2.实现学生人格化的塑造。班主任通过目标管理,理想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和人格化塑造,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和人格尊严。从价值定位上看,让全班学生把自己定位在班级主人翁的位置上,应当懂得自己在班级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心中装着班集体,装着同学和任课教师。从行为准则的定位来看,班主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班级中,自觉维护班级利益,顾全大局,奉献社会,使学生内心产生与班级奋斗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的推动力,而不是班主任从制度上强行要求学生维护班级的整体利益。
3.班级人格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管理。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制度化”管理是以“事”为本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用冷酷无情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把学生机器化、物化。而人格化管理是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旨在唤醒学生内心的激情与快乐,使每个学生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创造潜力,挖掘隐含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把班级理想内化为自己的理想,把遵守纪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特别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遵纪守法的人,成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成为具有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范的人。
参考文献:
[1]洪建斌.班级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思考.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12(1).
[2]胡亚:浅谈班级的人格化管理.教师报,2012-03-02,(第三版).
[3]季诚钧.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1,(第一版).
[4]九会.校园呼唤“人性管理”.教师报,2002-10-23,(第五版).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人格化 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动辄就是用校纪校规、班规等制度性的标准判断学生的生活、学习是否“犯规”,并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处理。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被称之为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环境下的这种“制度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应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现状
班主任是学校通过一定程序任命的,具有法定意义。他对班级的管理是以合法权力为基础的,可以左右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产生敬畏感。因此从制度上就规定了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对班级中的大小事务均有“一锤定音”的权力,久而久之,会形成班级管理的僵硬化,专制化,以及非人格化的局面。
1.推行有损人格的“警察式”管理,忽视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制度上的规定,使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往往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出现,对学生实行绝对的领导,对班级工作采取单一的行政手段命令学生如何做。班主任的这种“警察式”管理加强了对班级的控制,为自己在班级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对学生、对整个班级来讲是不利的,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思维,班主任要求学生单方面地接受班主任的指令,这明显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实行是否“犯规”的“裁判式”管理,用框框套套制约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是在忽略社会因素对学校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制定的,并非尽善尽美,不一定合乎学生身心的发展,也并不一定合乎社会道德。学生面对的是瞬息变化的现实社会,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肯定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偏离”校纪校规的情况实属难免,而学校或班主任却一味地用这些不变的规章制度判断学生的行为,这往往会使班主任对学生生活、学习产生“误判”,导致学生产生“委屈”心理,从而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甚至会使班主任的管理目标,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思想、理想、行为发生很大的错位,很难取得积极的效果。
3.实行毫无人情味的“机械化”管理,迫使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家长和社会对班主任的评价仍然是看班主任所带班级有多少学生考进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评价标准基本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程度上。因此,在这种社会的压力下,绝大多数班主任采取“封闭式”或“军事化”管理,非法占用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进行知识的“灌输”,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班主任的这种机械化管理是缺乏人情味和物化了的管理制度,他们把教育学生和工厂里的机器生产等同起来,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忽略了对人类前景应负的责任。
二、推进班级人格化管理的时代要求
我们提倡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但很多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仍然是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管理班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富有效率,又充满人格化色彩的班级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1.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强烈的要求自我,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因此,单纯用制度约束和管理已经不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学生非常希望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把他们看做一个具有个体发展能力、独立思考、自我钻研的主体,而不喜欢老师把他们视为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环境下,消除差异,强调共性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应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学校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为各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慢慢由以前的知识为本型向以能力为本型转变,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有知识,更有智慧及能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各方面能力。由此,人才的培养也为学校特别是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接近社会发展的管理要求。这种管理要求体现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本身、关注人潜能的开发、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各国的竞争仍然集中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其中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创新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而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力首先必须从学生开始抓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胸怀祖国的思想情操。但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自私、冷酷、缺乏爱心、缺乏创新精神的个体。这种局面与社会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青少年学生这种思想现状与学校的教育,以及班级的管理方式无关。学校这个育人场所目前确实缺乏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又怎能希望培养出来的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团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呢?
因此,班主任必须在制度的基础上,贯彻人格化管理机制,达到用纪律约束学生的目的的同时,能结合用目标激励学生、用理想框正学生的人格化管理,以实现以“事”为本的单纯的制度化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管理,建立更具人格化色彩的班级管理机制。
三、班级人格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人格化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价值尊重及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关怀和思索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思维、有主见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 1.树立班主任的人格化特征。班主任人格化特征必须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和渊博的知识结构。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用一种比较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使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进而缩小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可接受度,实现班级管理的预定目标。班主任人格化特征还班主任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必须具有“T”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班级的人格化管理。“T”型中的“I”是指班主任对本学科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对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努力把课堂教学搞好、搞活。“T”型中的“—”是班主任还应具备丰富的自然、人文、哲学等方面知识,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班主任的教在不言之中,行在不动之中,管在不律之中,威在不治之中。总之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2.实现学生人格化的塑造。班主任通过目标管理,理想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和人格化塑造,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和人格尊严。从价值定位上看,让全班学生把自己定位在班级主人翁的位置上,应当懂得自己在班级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心中装着班集体,装着同学和任课教师。从行为准则的定位来看,班主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班级中,自觉维护班级利益,顾全大局,奉献社会,使学生内心产生与班级奋斗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的推动力,而不是班主任从制度上强行要求学生维护班级的整体利益。
3.班级人格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管理。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制度化”管理是以“事”为本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用冷酷无情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把学生机器化、物化。而人格化管理是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旨在唤醒学生内心的激情与快乐,使每个学生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创造潜力,挖掘隐含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把班级理想内化为自己的理想,把遵守纪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特别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遵纪守法的人,成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成为具有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范的人。
参考文献:
[1]洪建斌.班级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思考.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12(1).
[2]胡亚:浅谈班级的人格化管理.教师报,2012-03-02,(第三版).
[3]季诚钧.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1,(第一版).
[4]九会.校园呼唤“人性管理”.教师报,2002-10-23,(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