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多次问学生,初中时学过哪些文言文?哪些是名篇?回答具体,能说出数篇的不多。至于问到一些篇目写什么,即主题是什么,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少有学生能具体回答出来……学生连课文具体写什么都说不出,那文言文的一些有关词法句法的知识更答不出来了。因此,到了高中,教师说文言文难讲,学生也觉得难学。那么症结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除了文言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不是白话文,又诘屈聱牙、难读难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法多是边译边理解,很多教师最喜欢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由于逐字逐句翻译需要较多课堂时间,导致在鉴赏方面着力不够,主题概括训练不多,故学生难以回答文章的内容。其实对于文言文,固然字词句翻译要清楚,但使学生真正终身有用的,则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真正掌握课文的主题,这是文言文不能丢掉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多教师翻译之后,文言文鉴赏方面的内容很少讲。
笔者上文言文很重视课文的鉴赏,也并没有放过字词句这个重点,但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再者,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求中学生能阅读一般浅显的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大可不必逐字逐句地讲得清清楚楚。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片言居要识文言”的方法,即每篇课文要求学生识记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或名句,并“烂熟于心”,然后由这些句子展开去熟悉课文,课后一定要背诵默写这些句子。
如《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中的“苟以天下之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这些警句名言共同的一点是都从不同的角度讲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识记这些警句名言,并由此展开鉴赏课文,那么课文的主旨就容易概括了。也由于这些警句名言的识记,学生对这些课文可能会终生不忘。
对于高中语文必修(5)上的文言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识记每篇课文的“片言”,由“片言”展开,熟悉课文,概括主题。如《鸿门宴》,要求学生至少熟记5句名句(成语),如“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秋毫无犯”“劳苦功高。”等。《陈情表》中要求识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名句。对《报任安书》,要求记住司马迁论述人才在逆境中出成就的事例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一段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相通之处,由此要求学生能用鲁迅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佐证课文中写到的作者司马迁不愿屈死的意义。对戏曲文言文《长亭送别》,要求识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名句。
上完了必修(5),我们还上了选修本《唐宋散文选读》中的一些篇目,我同样要求学生采用“片言居要识文言”的方法。如我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课文《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景名句,对比《唐宋散文选读》中《后赤壁赋》里的“霜露既降,木尽叶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景名句来识记分析,对课文中赤壁不同节令景象的描写进行鉴赏比较,从而加深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又如《滕王阁序》中“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我让学生识记上这些“片言”,并由这些“片言”进一步熟悉课文。如此训练,我感觉到学生的鉴赏能力、主题概括能力增强,以往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大大减少。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
传统的学习方法多是边译边理解,很多教师最喜欢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由于逐字逐句翻译需要较多课堂时间,导致在鉴赏方面着力不够,主题概括训练不多,故学生难以回答文章的内容。其实对于文言文,固然字词句翻译要清楚,但使学生真正终身有用的,则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真正掌握课文的主题,这是文言文不能丢掉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多教师翻译之后,文言文鉴赏方面的内容很少讲。
笔者上文言文很重视课文的鉴赏,也并没有放过字词句这个重点,但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再者,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求中学生能阅读一般浅显的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大可不必逐字逐句地讲得清清楚楚。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片言居要识文言”的方法,即每篇课文要求学生识记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或名句,并“烂熟于心”,然后由这些句子展开去熟悉课文,课后一定要背诵默写这些句子。
如《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中的“苟以天下之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这些警句名言共同的一点是都从不同的角度讲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识记这些警句名言,并由此展开鉴赏课文,那么课文的主旨就容易概括了。也由于这些警句名言的识记,学生对这些课文可能会终生不忘。
对于高中语文必修(5)上的文言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识记每篇课文的“片言”,由“片言”展开,熟悉课文,概括主题。如《鸿门宴》,要求学生至少熟记5句名句(成语),如“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秋毫无犯”“劳苦功高。”等。《陈情表》中要求识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名句。对《报任安书》,要求记住司马迁论述人才在逆境中出成就的事例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一段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相通之处,由此要求学生能用鲁迅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佐证课文中写到的作者司马迁不愿屈死的意义。对戏曲文言文《长亭送别》,要求识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名句。
上完了必修(5),我们还上了选修本《唐宋散文选读》中的一些篇目,我同样要求学生采用“片言居要识文言”的方法。如我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课文《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景名句,对比《唐宋散文选读》中《后赤壁赋》里的“霜露既降,木尽叶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景名句来识记分析,对课文中赤壁不同节令景象的描写进行鉴赏比较,从而加深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又如《滕王阁序》中“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我让学生识记上这些“片言”,并由这些“片言”进一步熟悉课文。如此训练,我感觉到学生的鉴赏能力、主题概括能力增强,以往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大大减少。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