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问他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他回答说:“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经济学尚未设立诺贝尔奖。1970年,这位大师终于一偿夙愿,成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
现代经济学殿堂里最具影响力的大师萨缪尔森12月13日离开了人世,享年94岁,这符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大多长寿的传统。在萨缪尔森刚刚涉足经济学殿堂的时候,经济学远没有现在这样星光灿烂,学派林立。但在他离去的时候,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不管其国别、信仰、观点,都不会否认,自己是萨缪尔森的信徒。
永恒的《经济学》教科书
评价一个经济学家的贡献,首要的是其学术贡献,但对于萨缪尔森而言,让其拥有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力的,除了他在同时代无人企及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
可以说,但凡享有世界声誉的经济学家,没有人不是读着萨缪尔森的书成长起来的,战后的经济学界,很多人正是因为受萨缪尔森的影响,才迈进了经济学的神圣殿堂。因此,评价萨缪尔森的贡献,第一要提及的是其不朽的《经济学》教科书。
萨缪尔森曾经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谁为一个国家制定法律,谁为它起草条约——只要由我来写经济学教科书就行。”萨缪尔森革命性地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捏合”在一起,弥合了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割裂状态,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奠基了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逻辑体系,而对这个逻辑体系最好的阐述,就是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了。
这本奇迹般的教材自问世以来,就一举奠定了其在经济学史上第三代教科书的地位。在此之前,经济学教科书的江湖地位被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所垄断,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问世,基本成了现代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在萨缪尔森去世的时候,这本书已出版了19版,在全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了1000万册。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的持久影响力令人震惊,从时间跨度而言,其经历了世界经济及经济学界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萧条,通胀与紧缩,共和党及民主党及一系列新的经济理论;从空间跨度而言,无论在任何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有这本教科书的存在;而从经济学的变迁而言,尽管目前经济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各种才华横溢的教科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因此而衰退,反而在其16版出版后焕发了第二春。
上世纪90年代,同样才华横溢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发誓成为萨缪尔森《经济学》统治地位的终结者,写出了一本被称为第四代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中文版1997年在中国问世,但其影响力和“第四代”的地位的确需要时间来证明,至少在笔者看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原理》不要说取代萨缪尔森,就是连同时代的曼昆的《经济学》似乎都比他出彩。
在中国,萨缪尔森的这本教科书一度成为最权威的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没有一个中国经济学家能够摆脱他的影响。
学术贡献: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
这的确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萨缪尔森的离去,意味着经济学界失去了最后一个通才。他的研究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不仅如此,他在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建立了同辈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阿沙
现代经济学殿堂里最具影响力的大师萨缪尔森12月13日离开了人世,享年94岁,这符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大多长寿的传统。在萨缪尔森刚刚涉足经济学殿堂的时候,经济学远没有现在这样星光灿烂,学派林立。但在他离去的时候,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不管其国别、信仰、观点,都不会否认,自己是萨缪尔森的信徒。
永恒的《经济学》教科书
评价一个经济学家的贡献,首要的是其学术贡献,但对于萨缪尔森而言,让其拥有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力的,除了他在同时代无人企及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
可以说,但凡享有世界声誉的经济学家,没有人不是读着萨缪尔森的书成长起来的,战后的经济学界,很多人正是因为受萨缪尔森的影响,才迈进了经济学的神圣殿堂。因此,评价萨缪尔森的贡献,第一要提及的是其不朽的《经济学》教科书。
萨缪尔森曾经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谁为一个国家制定法律,谁为它起草条约——只要由我来写经济学教科书就行。”萨缪尔森革命性地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捏合”在一起,弥合了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割裂状态,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奠基了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逻辑体系,而对这个逻辑体系最好的阐述,就是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了。
这本奇迹般的教材自问世以来,就一举奠定了其在经济学史上第三代教科书的地位。在此之前,经济学教科书的江湖地位被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所垄断,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问世,基本成了现代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在萨缪尔森去世的时候,这本书已出版了19版,在全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了1000万册。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的持久影响力令人震惊,从时间跨度而言,其经历了世界经济及经济学界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萧条,通胀与紧缩,共和党及民主党及一系列新的经济理论;从空间跨度而言,无论在任何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有这本教科书的存在;而从经济学的变迁而言,尽管目前经济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各种才华横溢的教科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因此而衰退,反而在其16版出版后焕发了第二春。
上世纪90年代,同样才华横溢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发誓成为萨缪尔森《经济学》统治地位的终结者,写出了一本被称为第四代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中文版1997年在中国问世,但其影响力和“第四代”的地位的确需要时间来证明,至少在笔者看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原理》不要说取代萨缪尔森,就是连同时代的曼昆的《经济学》似乎都比他出彩。
在中国,萨缪尔森的这本教科书一度成为最权威的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没有一个中国经济学家能够摆脱他的影响。
学术贡献: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
这的确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萨缪尔森的离去,意味着经济学界失去了最后一个通才。他的研究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不仅如此,他在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建立了同辈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