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东 寻路回家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左手商业,右手文学。一边是推杯换盏的商海应酬,一边是对“物质上的欲望、精神上的虚伪以及各式各样的装腔作势”的冷眼旁观, 他试着用笔赶走身边的“各种冷漠,纨绔,戏谑和贪婪”。中篇小说集《昊天皇敕》,这个凝聚他五年心血的成果的诞生,终于让他从深重的孤独中走出,在文学创作中,他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抚慰。
  杨卫东 商人,作家,现居广州。1966年生于山西乡宁。1983年入伍,曾赴滇参战;中篇小说集《昊天皇敕》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启生双肘抱膝,安静地坐在沙岭高处的秃峁上。在启生模糊的感觉中,这个黄昏太美妙了,整个西半天都是红彤彤的火烧云,壮观至极。启生惊叹之余,觉得那云就是火,暖暖的,让人舒服。”这是他2010年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中篇小说的第一笔。杨卫东对于黄昏落霞的特别偏好,贯穿于他的多部小说与现实生活。
  杨卫东现居广东,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崇尚文学,作家能够成为明星的年月,他顺利地将小说处女作发表在文学名刊《延河》上,并如愿踏入京城魏公村军艺的大门。
  2008年底,一次偶尔的家务整理,杨卫东翻出昔日的作品,“满满一大纸箱子”。之后整个下午,他一头埋进回忆中,一度眼眶潮湿。这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居然激荡起他重新创作的激情。
  落霞的哀伤之美 在杨卫东的晋南老家,民间巫师们祷告唱词最后一句常是“昊天皇敕”,意为“天说,祈愿平安和睦,敬天爱人”。在中篇小说《昊天皇敕》中,杨卫东围绕神庙丢碑一事,展开少年根旺的烦恼之旅。神倌赵广泰来历隐秘,突然来到圪垛村,如发现宝贝样,在庙院旁住下来。文革中,知青队要来拆庙,魔幻开始上演。四块将要被砸的、雕刻着四幅神秘图案的石碑不翼而飞;一窝旋风突然落在了牛槽里;主张拆庙的知青队长突然中魔,狂奔30里……
  在这篇小说中,杨卫东注入了他少年的记忆:对乡土中国秩序与善良的怀念,对人性之美被毁坏的惋惜。“《昊天皇敕》里的神倌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很深刻,他很冷漠,而我始终能在他身上感觉到温暖。对于这样的人,偏见很多,但真正的堪舆,是看透人性的。”杨卫东一直想把记忆中的神倌告诉给更多对传统抱有温情的人,现在,他终于用了神倌经歌的最后一句“昊天皇敕”完成了一次记忆的复原和临摹。
  少年的杨卫东与根旺一样,都有一个漂亮的女知青姐姐,“圆圆的脸蛋儿,白皙而光润,两根小辫子乖巧地守在颌边”。都那么忧郁,喜欢在夕阳下陪着喜欢她的小弟弟忧伤地看晚霞。
  那时见城里的漂亮姐姐,都要洗干净脸和手。老师喜欢带他去小山岗上看夕阳,“落山的晚霞那么美,仿佛就是为了老师一个人绽放。”“那时我还上小学,只知道老师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我们小村庄,是天使遗落凡间。她一个人,对我们那么好。老师最后要离开,我舍不得,就拉着老师的手,说,你嫁给我二哥吧。”那是一个单纯的乡村少年对于美好易逝的最早体验。
  晚霞之魅,成了杨卫东回忆童年的经典话题,亦是他小说创作时最为兴致勃勃的渲染对象。
  父亲的怒与悲
  威严的父亲,是杨卫东懈怠与浮华时最容易想起的人。这个常年耕耘于晋南山区的老农民,平日在子女前多是以沉默与冷峻的形象出现。杨卫东记得,他八九岁时,每年冬天都要跟随大人去大队农田水保工地干活。一次休息期间,有人想让卫东翻个筋斗。卫东不想无偿表演,就以卷烟为交换条件—他想以卷烟孝敬在工地另一处忙碌的父亲。父亲问卫东烟是怎么得来的。“翻筋斗赢的。”他说。父亲当即铁青着脸,一个巴掌上来,烟被扇落于地。“他认为我那样做,是丢人现眼。”杨卫东回忆道,“不管家景穷还是富,父亲都反复告诫我们,一个人活着,尊严尤为宝贵。”
  上世纪80年代,对于怀抱大志向而没有考上大学的乡村青年来说,参军或许是惟一的出路了。1983年底,杨卫东应征入伍。第一次探亲时,杨卫东背了四十多公斤的行李,里面装满他用津贴给亲朋置选的礼物。那时临近年关,天下大雪,长途班车抵达老家镇上时已是傍晚,而距离他的村子还需徒步30里山路。厚厚的雪地上,狼的爪印时隐时现,杨卫东有些胆战。他忽然想起大人曾说过,狼怕火。尚未学会吸烟的杨卫东便把给父亲买的香烟拆开,点上,让那一点火星为自己壮胆。四个小时后,他到了村口,忽然传来一声呼唤,是父亲在叫他的小名,杨卫东心头一热,急忙应着,但他没有忘记赶紧扔掉手里的烟头,他很害怕父亲看到他吸烟—若干年后,父亲对他说:“你是大人了,抽烟不用躲着我了。”他才敢在父亲面前抽烟。
  “还有两天就过年了,我想也该回来了么。”父亲说着接过儿子的行李,那是杨卫东第一次听到父亲如此柔和的话语,那一刻他早已忘记了旅途的劳顿,跟在父亲身后,他已是热泪盈眶。
  而杨卫东婚礼上的那场小小插曲,让杨卫东看到父亲要强的另一面。城里长大的妻子天真地以为乡下马多,很多天前就向杨卫东提出一个要求:婚礼那天要骑马。父亲满口应承。在淳朴的父亲看来,准儿媳除此之外,对婚礼没提任何要求,这已够明事理,当即说出门去联系。到了婚礼那天,牵来的竟是一匹毛发邋遢、连马鞍都缺失的老马,根本就不能骑。父亲的表情由尴尬,到气愤,最终含着两眶老泪,无声地呆在了一边。杨卫东知道,那是老父亲为自己的“无能”而伤心。
  父亲的怒与悲,就这样如烙铁,一左一右地烙在杨卫东的心上,让他在浮华与吹捧的俗世江湖中,保留那么一份骄傲与矜持。
  “是我的虚荣心亵渎了他”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杨卫东来到西安一所部队政治学院学习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有一群大名鼎鼎的作家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这让我心潮澎湃”。喜欢读书的杨卫东接触到了更多文学书籍,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著作,让他内心深处隐藏的一些感动,有了强烈的要奔涌而出的感觉。他尝试着用笔写下。
  当然,更令他澎湃的东西便是爱情。“它是真正让我敢于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而创作似乎也给我带来了不错的运气,我的处女作很快就在《延河》上发表。”杨卫东说。1993年秋天,杨卫东如愿步入京城魏公村军艺的大门,成为文学系第五届一员。   在理想疯长的年纪,他没有忘记故土的伙伴,那些与他同样怀揣梦想渴望走出乡村的少年。在他的中篇小说《疼痛的乱弹》中,他讲述了一桩真实的故事。小说里的主人公原型,是杨卫东的表哥,童年时的伙伴,他是一个乱弹高手,而杨卫东是他坚实的拥趸,他们有着很深厚的情谊。那一年,他们一起去验兵,表哥因耳疾失去了当兵的机会。每次省亲时,表哥总会热情地来看杨卫东,邀请杨卫东到他家做客,“我都敷衍了,一次也没去过。”表哥因故去世很多年后,杨卫东才知道,每次探亲期间,为了见他,表哥会专程去到三十里外的集市上买上白酒和吃食。有人曾嘲笑他的表哥,但表哥坚定地给予了反驳,他说他与卫东是最好的兄弟,无关贵贱,三生不变。
  明了这一切,杨卫东愧疚不已,“无法想象,我的敷衍会令他的内心多么疼痛。”表哥死于一场意外—在山里挖矿石时,被深深埋入突然而至的塌方之下,几天后才被人挖出。多年商海沉浮,在夜深人静之时,淳朴的表哥时常浮现于杨卫东的眼前,“是我的虚荣心亵渎了他。我唯一能够弥补的,是用文字来纪念他。”
  重情重义,成为朋友眼中杨卫东的一个重要标签。任何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杨卫东都念兹在兹。杨卫东上小学时,给部队当兵的大哥写了封回信,家里却实在拿不出8分钱的邮票。那时他人小,不懂家贫的滋味,而且也太希望大哥能看到自己的回信。生产队长叫上工的吆喝声一遍遍传来,母亲必须要下地了,他却缠着母亲要钱。从家里跟到地畔,自己急哭了,母亲也被缠哭了。这时,李家的婶婶路过,听清事由,说:“别哭了,婶子这儿有一毛钱,你拿上寄信去吧。”尽管事后母亲用四颗鸡蛋还了账,但几十年来,杨卫东始终铭记着这件事。后来杨卫东离家远行,每次探亲他都要去看望这位婶婶。2014年,婶婶去世,杨卫东专程从广州飞回山西老家拜祭。“那一毛钱的恩情,实在是千金难换,似乎永远报答不完。”杨卫东动情地说。
  杨卫东的中篇小说《白云青云》发表在《边疆文学》2014第11期,之后又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听他讲述,这个中篇的创作也是有生活依据的: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竞争同一个职位,最终竟走到形同陌路的境地,让人唏嘘纠结。“人到中年,友情和欲念不再意气风发,却常常要接受两者短兵相接的考验。”见过了名利浮云,杨卫东还是觉得抓在手中的友情才是塌实的,“我试图以这样的形式调解两位朋友间的恩怨,也许徒劳,但至少我告诫着自己,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领悟另一种孤独 对文学的热情,杨卫东经历过狂热与心灰,继而热情再起。1995年,从军艺毕业后,杨卫东一脚踏入当时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广州。“一切都变了。自己所热爱的,竟常常被人报以不屑,甚至讥笑,甚至自然而然地把你孤零零地丢在一边。”杨卫东事后回忆,渐渐地,“那份不着边际的骄傲就像一尊泥垛子,在南方无常的雨水里,变得脆弱无比,很快就被冲刷成泥水,不见了踪影……”不见踪影的,还有文学创作的冲动。
  之后的这十多年间,杨卫东双手搏击市场经济,他渐渐习惯了充斥各种欲望和恭维的眼神,但也常常体味着孤独。“那是一种被冷漠、纨绔、贪婪包围着,令你又无处逃脱的孤独。”“从部队转业后,我一头钻入经商行列。我得承认我不是一块经商的材料,更不是那种精明的江湖老手,更令许多人费解的是,某些时候,我会轻易丢掉一些赚钱的机会。”杨卫东说,“也许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从来不可能放弃自己身上那一点点矜持。”
  2008年那次整理家务,似乎是命运之手的指引,杨卫东翻出了昔日的作品集。似乎被电击一般,他开始回味当年这些作品带给自己的愉悦。在杨卫东看来,这是多少钱都难以买到的。“从那天开始,我便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强烈冲动,我想写小说了。当我坐在电脑前,刚创建了一个文本窗口时,我的内心竟然隐隐萌生出一种羞涩,我是那样迷恋这种感觉,我又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2009年,杨卫东重启文学创作之程。重新拾笔后的第一篇作品《伫立风中》费了杨卫东不少心血,但自我评价不高,“很冗长,八万多字,但实在不能称其为作品,烂极了。”杨卫东壮着胆子寄给了军艺的同学,他需要倾听批评,需要有人指点迷津。2010年大年初一,杨卫东在北方老家接到了远在京城的同学打来的祝福电话,她同时传给了杨卫东一个特别喜讯:“你的中篇小说《启生的黄昏》已过《青年文学》编辑部的三审,将在第二期下半月刊发。”那一刻,杨卫东激动万分,他在给病榻上的老母亲磕头时将额头紧贴在地板上,“眼含泪水,久久没有起身。”
  杨卫东的朋友圈,这几年来,开始覆盖广州的文学俊杰。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花城》杂志名誉主编田瑛成了他无所不谈的朋友。杨卫东至今难忘:在一个闷热的夜晚,田瑛和他在偏僻的排档畅聊文学,不知不觉一瓶老白汾被扫荡一空。“那天晚上,田兄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卡达莱和卡尔维诺,始终都在阐述结构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性。”在与杨卫东“三五天一见”的谢有顺看来,杨卫东是一个天生的作家。“这是一个有精神原点的人。这个原点,简单地说,就是故乡与军营。一个是少年生活,一个是青春经验,它们共同构成了杨卫东最重要的人生记忆。”
  如果说,父亲给了杨卫东以刚强与自尊,那么母亲则以对命运的别样理解,让他明白放弃也是一种成长,一种勇气。母亲老家河南内黄,1942年冬天,13岁的她和7岁的小弟被自己的二哥悄悄卖给了人贩子,继而被稀里糊涂地拐卖到了山西,一生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往日母亲每讲到这些,总会长长嘘上一口气,喟叹:“有时候,实在找不回来的,就别找了,找也没用,老天给你的便是你的,人家不给你,搭上命也没用。”在父亲离世后不久,母亲再次平静地重复了这些话,这次“它忽然宛如一缕轻风,只是如此轻轻一拂,便驱散了长久盘踞我心底的阴霾。我常常感慨,人一旦走到中年,竟然变得如此容易妥协,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止,甚至一个不经意间的发见,都会轻易触碰到你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
  这个酒桌上最低调的买单者,很多时候文友看到的是他豪爽的言语,爽快的酒品。酒酣耳热之后,同样有一种孤独徘徊脑际,但似乎与以前的孤独不甚相同。杨卫东有时被这种复杂的情绪纠结着,“直到后来,看到有人这样言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孤独!我仿佛一下子释怀了。”
其他文献
方所成都店开幕庆典  地点:成都,远洋太古里  人物:毛继鸿、廖美立、又一山人等  时间在远方虚幻流着/你在我掌中,你在我瞳中/任萤飞,任蛙鸣,任夜向西倾余光中的诗作《茫》,被隐约绣在了成都方所员工制服的黑色围裙上。那些白色的文字就如同音符一样跳跃着,跟着这群书店的“指路人”,穿梭在这座由书本搭建起来的天堂里。  2014年,已经成为广东文化地标并开始实现盈利的方所又有新动作—走出广州的方所,将成
期刊
草垛,草垛,稻子溃走时寄存于大地的包裹;草垛,草垛,秋天的新娘带不走的细软!我看见它们一包接一包地摆放在田野上,像冬日王朝寄不走的白色邮包。同时,它还像收敛阳光的一个个磁场。阳光,这天空的奢侈品,守财奴临终之夜抱不住的金币,它们潮水一样涌向草垛。绣花的女子在上面睡着了,刺绣的绷子拖着五彩斑斓的线团滚到一边,没有绣完的喜鹊登枝图,一只喜鹊没有翅膀,另一只喜鹊没踩上树枝;旁边斜靠着抽烟的是女子的男人,
期刊
“做编辑最重要的不是学问,也不是才华,而是眼光。”回望32载,李昕不悔当初的抉择。既坚持文化品位,又食人间烟火。李昕编书不辍, 长及学术泰斗,少至新锐精英,皆与其山河知己互望桃潭。与老中青三代作者年年增长的友情,够他后半生幸福地回味。  李昕 北京三联书店原总编辑。1982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有文学评论、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1994年被评为
期刊
从支付宝体系脱离而出的白鸦,在经过不断摸索之后,确认了“去掉平台,以轻模式来运营”的微商方向,并创办了“有赞”。在白鸦看来,去中心化就是脱离平台,从经营商品,到经营“人”,把客户变成粉丝。商家要与客户建立互动关系,不仅要推荐自己的产品,还要让客户口碑传播。
期刊
大家现在都很强调发展国际化,其实,全球化以后,国际化和本土化很难分清楚。比如iPad(苹果平板电脑),研发是美国的,生产是中国的,销售是全球的。  作为企业的领导,自己要有一个判断,未来你的资产究竟怎么安排?进攻的时候怎么安排,退守的时候怎么安排?你的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作战部队”,就是拿来赚钱的钱;另一部分是“退守部队”,就是给养,也就是吃饭、活命的钱。  如果要做进攻性的安排,简单来说
期刊
“如今这里重新变得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在一晃而过的时候,人很容易感到恍惚,不知道自己是否身处香港或者东京的商厦之中。”  解读 在上海,有中心城12片和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被写入了上海市的地方立法,有64条街道为“一类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道”,按规定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因而被称作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努力保留上海的历史风貌。
期刊
普利兹克奖(Pritzker)是建筑奖最重要的奖项, 奖项的奠基人杰·普利兹克(Jay A. Pritzker)和妻子发起设立了这个奖。奖项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贡献和创作。现在这个奖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大奖。这几年普利兹克奖的得主包括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中国建筑师王澍、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  普利兹克评委会由世界公认的建筑家、建筑企业家、教育家和文化人组成,而论及普利兹克奖的权威
期刊
015北京图书订货会  地点: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中国现代文学馆/时尚廊  人物:李敬泽、迟子建、冯骥才、阿来、余秋雨、  刘慈欣、毕飞宇、徐则臣、阎真等  作为出版界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展会之一,每年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无疑是当年出版界的风向标。  虽然名为“北京图书订货会”,实际上由于图书电商这几年的崛起,给类似的图书订货会带来不少压力,如今的展会现场,更多将重点放于各大出版机构的展示、交流、寻求
期刊
金斧子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投资理财市场的精品超市,普通投资者在金斧子网站上能够完成从开户到选择基金、银行票据、信托、资管、阳光私募、P2P乃至中小额股票配资等丰富的金融服务。同时,移动端的产品不再进行大而全的定位,而是进行更精准处理。
期刊
在中国最大、国际化最彻底的大上海,诗人默默三十年如一日地挥动一面“撒娇”的旗帜,进行着语言的一次次“温柔而坚决”的起义。  《默默史诗三部曲》 《在中国长大》 《与世界谈谈心》 《宇悄悄反对宙》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2014年9月,因一次活动,在塞外见识了默默。喜笑,喜倾听;慈眉善目,只有在讲述他的诗时,眼有精光闪闪烁烁。他兴致很高地翻阅着手中的平板电脑,讲述着他的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