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可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以至情感的陶冶、思想观点的形成。因此,必须站在未来的高度、时代的高度,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作文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学生;作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习作乐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1.命题激趣
题目命得好,能激起思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是写一件事,可命题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也可以命题为《那件事,我忘不了》,或者命题为《一件××的事》;同是记家乡变化,可命题为《我的家乡》,也可命为《家乡的××》。前者俗、空,后者新、实,写出文章来,效果就不一样。如果为学生提供的题目远离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符合他们的表达愿望,他们就找不到作文的源头。为此,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作文的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宽题目范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让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
2.活动激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多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可在玩与学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乐学与会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的任务是要将训练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紧密结合,适时点拨。习作时把活动列入写作范围,先活动后作文,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如,让学生先做游戏,或说相声、演小品、演课本剧、表演歌舞,然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作文。学生作文积极性高涨,自然出手成章。
3.情感激趣
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移,辞以情发”。情感是写作的强大的动力,在情感的作用下,学生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点燃情感的火种。如,让学生在参加一周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他们写一篇心得体会,因为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家的时候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真情实感就能打动人。所以,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多动脑筋。如,写作前看录像、讲故事、看图片、看电影、开展活动等。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感受、去联想、去体会,入境入情,产生写作冲动。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获取习作营养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写出来的文章越精彩。因此,除了课本的学习,还要尽可能地多读课外书。阅读教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而两者的结合有浅层次和深层次的结合之分。浅层次的结合即边读边写,先读课文后仿写。如读了《小英雄雨来》,就写《我心目中的英雄》等,把阅读和习作直接联系起来。深层次的结合,即读中求知,读中求悟,读为写蓄势。经过长期阅读训练和反复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阅读文章加以同化并产生连锁反应(激情与表现欲)。如此有机地结合,才能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引导学生把它表现出来,就不一定是按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法写人,也不一定是按照《丰碑》的写法叙事,而可能是顺叙,也可能是插叙或倒叙。两者可以结合,深层次的结合更为重要,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关键是文思沟通。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立了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的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看。
三、丰富积累——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如今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好,有很强的优越感,课余时间有图书读、有电视看、有玩具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写起作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不然,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总是紧皱眉头,大有“无米下锅”之感。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注重积累习作素材,而传统的“奉命作文”常常忽视这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这两个方面。
1.生活积累
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把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事件或人物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写作素材;开展班组或校级的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文娱比赛、体育表演等,可以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网络则是一床魔毯,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节日到了,向军烈属问好,为残疾人办事,向贫困学生和灾区人民献爱心等。如果我们坚持经常这样做,小学生的生活就会更加多彩,生活体验更加丰富,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常净化,写起作文来就“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2.语言积累
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章,他在谈及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内容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了。”正如人们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薄发。从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泉涌,落笔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积累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多记,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
小学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阅读教学积极沟通,注重知识积累,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唐秀春.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编辑 刘青梅
关键词:学生;作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习作乐趣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1.命题激趣
题目命得好,能激起思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是写一件事,可命题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也可以命题为《那件事,我忘不了》,或者命题为《一件××的事》;同是记家乡变化,可命题为《我的家乡》,也可命为《家乡的××》。前者俗、空,后者新、实,写出文章来,效果就不一样。如果为学生提供的题目远离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符合他们的表达愿望,他们就找不到作文的源头。为此,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作文的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宽题目范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让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
2.活动激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多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可在玩与学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乐学与会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的任务是要将训练点与学生的兴趣点紧密结合,适时点拨。习作时把活动列入写作范围,先活动后作文,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如,让学生先做游戏,或说相声、演小品、演课本剧、表演歌舞,然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作文。学生作文积极性高涨,自然出手成章。
3.情感激趣
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移,辞以情发”。情感是写作的强大的动力,在情感的作用下,学生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点燃情感的火种。如,让学生在参加一周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他们写一篇心得体会,因为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家的时候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真情实感就能打动人。所以,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多动脑筋。如,写作前看录像、讲故事、看图片、看电影、开展活动等。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感受、去联想、去体会,入境入情,产生写作冲动。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获取习作营养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写出来的文章越精彩。因此,除了课本的学习,还要尽可能地多读课外书。阅读教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而两者的结合有浅层次和深层次的结合之分。浅层次的结合即边读边写,先读课文后仿写。如读了《小英雄雨来》,就写《我心目中的英雄》等,把阅读和习作直接联系起来。深层次的结合,即读中求知,读中求悟,读为写蓄势。经过长期阅读训练和反复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阅读文章加以同化并产生连锁反应(激情与表现欲)。如此有机地结合,才能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引导学生把它表现出来,就不一定是按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法写人,也不一定是按照《丰碑》的写法叙事,而可能是顺叙,也可能是插叙或倒叙。两者可以结合,深层次的结合更为重要,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关键是文思沟通。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立了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的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看。
三、丰富积累——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如今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好,有很强的优越感,课余时间有图书读、有电视看、有玩具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写起作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不然,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总是紧皱眉头,大有“无米下锅”之感。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注重积累习作素材,而传统的“奉命作文”常常忽视这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这两个方面。
1.生活积累
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把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事件或人物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写作素材;开展班组或校级的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文娱比赛、体育表演等,可以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网络则是一床魔毯,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节日到了,向军烈属问好,为残疾人办事,向贫困学生和灾区人民献爱心等。如果我们坚持经常这样做,小学生的生活就会更加多彩,生活体验更加丰富,情感得到升华,品格受到陶冶,心灵经常净化,写起作文来就“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2.语言积累
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章,他在谈及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内容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了。”正如人们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薄发。从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泉涌,落笔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积累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多记,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
小学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阅读教学积极沟通,注重知识积累,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唐秀春.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