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毛泽东、邓小平在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上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而实践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相同性。本文通过分析对建立合理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体系需要的条件,从而区别比较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外特性。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比较
一、引言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具有时代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分别成为两人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人在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上的比较,分析当前经济管理的理论性、实践性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两位中国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形成基础比较
1.理论基础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源应当计划性提供到社会生产中,私有制条件下,市场通过自发调节来管控社会生产。他们同时还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资本运动总过程进行考察,解释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机理和基本规律,进而提出社会资本生产和货币需求的的宏观平衡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建立实际可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基础。
而列宁通过对俄国社会主义初始的建设经验,设想出了特有的社会主义宏观控制政策和方式,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列宁认为应当“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通过计划资源的配置,进而对社会所有生产进行计划调节,这就是“计划经济”。而后苏维埃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产生新的经济体制。
2.实践基础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形成时期正值我国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初期、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时期。
当时,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做了初步的总结,提出了借鉴苏联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方式。在同年8月,再次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办法,改造中央集权模式,提出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模式。之后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跃进”本质的原因是社会经济体制的综合失衡。而后在文革的十年动荡中,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导致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出现重大错误,形成僵化模式。
在隨后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重心。会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方下权力。”大会的开展使得我国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得以深刻确定,一系列成功的战略方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战略政策提了出来,并且首次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理论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进而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做了铺垫。
三、主要内容比较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存在差异性,同时也有相同点,这一现象表现在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对毛泽东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一定继承,因此内在具有一致性。
1.差异性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上,毛泽东强调的是由中央向地方分权进行管理,而邓小平则主张地方应当具备自主管理性。说到底就是权力集中和分散的关系。
毛泽东在1966年3月20日提出了“虚君共和”的理念,主张中央只管虚,只管政策方针的设计,让地方进行务实,中央不管实,或少管点实。即让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部门务实经营管理策略。毛泽东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想上,具有正确意义,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的同时,还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这一理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形态的萌芽。
邓小平针对我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端,提出应当处理协调好中央地方关系,不仅要改变权利过于集中的现状,同时也要保证中央权威的存在。1978年,邓小平首次直接提出应当有计划地下方经济管理体制权利。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明确提出通过改革来解决权利过于集中的现状。1988年邓小平强调重要要树立必要的威信,权利的下发是必须建立在保证中央权威的基础之下。
2.一致性
我们从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的思想影子,在毛泽东合理的经济管理思想体制下,纠正部分存在的错误,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变动,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同时也完善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体系。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经济管理方式都是建立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之上,理论思维都是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哲学基础,进而能够全面完善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人在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一致性。21世纪以来,在毛泽东、邓小平的经济管理思想体系的落实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得以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J]. 胡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01).
[2]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探要[J]. 代山庆. 重庆与世界. 2011(21).
[3]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J]. 陆学艺.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04).
[4]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研究述评[J]. 贾思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5]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 高湘泽.广东社会科学. 2009(01).
[6]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J]. 丁元竹. 学术月刊. 2008(02).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比较
一、引言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具有时代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分别成为两人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人在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上的比较,分析当前经济管理的理论性、实践性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两位中国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形成基础比较
1.理论基础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源应当计划性提供到社会生产中,私有制条件下,市场通过自发调节来管控社会生产。他们同时还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资本运动总过程进行考察,解释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机理和基本规律,进而提出社会资本生产和货币需求的的宏观平衡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建立实际可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基础。
而列宁通过对俄国社会主义初始的建设经验,设想出了特有的社会主义宏观控制政策和方式,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列宁认为应当“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通过计划资源的配置,进而对社会所有生产进行计划调节,这就是“计划经济”。而后苏维埃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产生新的经济体制。
2.实践基础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形成时期正值我国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初期、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时期。
当时,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做了初步的总结,提出了借鉴苏联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方式。在同年8月,再次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办法,改造中央集权模式,提出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模式。之后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跃进”本质的原因是社会经济体制的综合失衡。而后在文革的十年动荡中,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导致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出现重大错误,形成僵化模式。
在隨后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重心。会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方下权力。”大会的开展使得我国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得以深刻确定,一系列成功的战略方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战略政策提了出来,并且首次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理论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进而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做了铺垫。
三、主要内容比较
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存在差异性,同时也有相同点,这一现象表现在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对毛泽东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一定继承,因此内在具有一致性。
1.差异性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上,毛泽东强调的是由中央向地方分权进行管理,而邓小平则主张地方应当具备自主管理性。说到底就是权力集中和分散的关系。
毛泽东在1966年3月20日提出了“虚君共和”的理念,主张中央只管虚,只管政策方针的设计,让地方进行务实,中央不管实,或少管点实。即让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部门务实经营管理策略。毛泽东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思想上,具有正确意义,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的同时,还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这一理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形态的萌芽。
邓小平针对我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端,提出应当处理协调好中央地方关系,不仅要改变权利过于集中的现状,同时也要保证中央权威的存在。1978年,邓小平首次直接提出应当有计划地下方经济管理体制权利。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明确提出通过改革来解决权利过于集中的现状。1988年邓小平强调重要要树立必要的威信,权利的下发是必须建立在保证中央权威的基础之下。
2.一致性
我们从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的思想影子,在毛泽东合理的经济管理思想体制下,纠正部分存在的错误,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变动,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同时也完善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体系。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经济管理方式都是建立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之上,理论思维都是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哲学基础,进而能够全面完善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人在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一致性。21世纪以来,在毛泽东、邓小平的经济管理思想体系的落实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得以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J]. 胡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01).
[2]毛泽东社会管理思想探要[J]. 代山庆. 重庆与世界. 2011(21).
[3]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J]. 陆学艺.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04).
[4]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研究述评[J]. 贾思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5]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 高湘泽.广东社会科学. 2009(01).
[6]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J]. 丁元竹. 学术月刊. 2008(02).